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收藏 微博评论
分享到微博:【百道网·庄庸专栏】“如果《昆虫记》的出版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的法布尔和中国本土版本的《昆虫记》的出现,则当前出版界的这种‘昆虫总动员’善莫大焉!”
(1)《昆虫记》:国内出版界的旧欢新宠
国内有关法布尔《昆虫记》的图书,有作家版的《昆虫记》和“观照生命书系”中译自《昆虫记》的3本书、花城版的《昆虫的故事》和河北教育版的《昆虫物语》,这些书上市后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销售成绩。第一个版本在1992年刚一出世即获广泛好评,行销5年之后由作家出版社1997年12月再度出版的修订版,仍然具有良好的市场效果,2年之内发行达数万册,现在已经达到十万册。
(2)《中国昆虫记》:图书市场千呼万唤的渴盼
“如果《昆虫记》的出版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的法布尔和中国本土版本的《昆虫记》的出现,则当前出版界的这种‘昆虫总动员’善莫大焉!”(《中华读书报》)
(3)《中国昆虫记》和《昆虫记》的异同
A.与法布尔的《昆虫记》对应,将这本书定名为《中国昆虫记》应该比较合适,这样可以借助其影响,使读者一见到书名,就对该书有一个大致了解。
B.该书应该比《昆虫记》吸引更广大的读者面。法布尔时代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无法拍摄昆虫照片,使读者只能凭借晦涩的描述性文字想象他所介绍的昆虫。而这套书将以大量精美的照片,直接把昆虫之美展现在读者面前。照片是否精美对文章的读者面影响很大,优美的文字往往只能吸引白领和大中学生,而漂亮的照片会把只对直接的视觉美有兴趣的小学生和许多女性读者也吸引过来。
C.全书的文字风格虽然类似法布尔,但又不局限于单纯描写各种昆虫的趣闻。文章将把法布尔时代无法想象的,现代关于昆虫研究最尖端的科学内容,以及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的昆虫文化,用最平易近人的人性化语言介绍给读者,并通过这些文章表达对自然生态和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关切。
D.另外,书名中前两个字“中国”,也是与法布尔的《昆虫记》的区别点与卖点。《昆虫记》描写的全是法国的昆虫,这些欧洲昆虫种类在中国几乎都无法见到,中国读者对该书自然会产生一种陌生感,而《中国昆虫记》是介绍的我们本土的昆虫,读者自然会由于熟悉而产生亲近感。这也应该是本书的一大卖点。
(1)“文化图书”而非“科普图书”
本书定位在“文化图书”而非“科普图书”,可以说是一种“昆虫人文”图书。
所以要追求文化内涵、人文关怀、人与昆虫的毗邻关系等等。
(2)和《昆虫记》的理念与风格一脉相承
全书的文字风格类似法布尔的《昆虫记》。
以平等的角度,尝试与昆虫对话,用人性化的描写介绍各种昆虫的求偶、婚礼、母爱、建造家园、战争、猎食、与文化的关系等与人类社会行为有关,但又使我们意想不到的趣闻,展示弱小生命创造的奇迹。
并通过这些文章表达一种对自然生态和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关切。
(3)以“视觉”突破《昆虫记》及其他类图书的局限
图片是该书的另一大特色。
该书的照片挑选首先会考虑观赏价值,要求照片即使仅仅从摄影作品的角度,也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许多国内外的昆虫普及读物,即使是国外作品,由于作者大多都只擅长于某一方面,也存在比较严重的图文不协调的缺陷。即文章优美的书大多图片缺乏,图片精美的又文章干瘪。国内的同类书籍更是粗糙得不忍目睹。
而该书将从文章和照片两方面赢得读者。
图片要包括三类:一是昆虫的欣赏照片,二是昆虫的生态场景照片,三是昆虫和人的照片。后面两类是从视觉上区分“文化读物”和“科普读物”的重要区别。
(4)四个层次的深度
第一个层次:“观察者手记”。像法布尔一样,接近生活、自然形态的昆虫世界。
第二个层次:“细节体验”。逐渐超越观察者的身份,以参与者的身份体验昆虫世界(这种体验可以摆脱观察手记的散乱,把笔墨聚集在相当具体和生动的细节上。)。
第三个层次:“情感色彩”。让人自然而然感觉出作者对昆虫的喜爱。这本书最主要的目的不是要告诉读者有关昆虫的许多知识,而是要激发他们对昆虫世界的热情,读了书后自然而然想自己去亲身体验昆虫世界。做到这一步,我们的书就成功了。
第四个层次:“文化内涵”。要写出昆虫在文化中的形象和象征。例如蝴蝶、蟋蟀、蜻蜓、螳螂等与文化关系密切的类群。
(1)字数
10-15万字。图片300-400幅。
(2)开本
20开或24开。方型开本的书,以利安排一些较大的照片。
(3)铜版、三分之二全彩、三分之一黑白
尽量使读者首先有一种直接的视觉美感,再从文字中咀嚼出味道来。
因为许多昆虫色彩艳丽,需要全彩色版面,否则无法印出效果。尤其要把一些大家平时既感觉熟悉又无法看清楚的小虫例如瓢虫之类放大,使读者在习惯认同中产生一种探索感。
但昆虫和人类的图片和纯文字页面可以用黑白。以压低定价。
(4)定价:严格控制在50元左右
太高了怕市场走不动。成本高,定价下不来。
(1) 主要目标人群:12-18岁。
初高中生。根据《人与自然》、《大自然探索》同类文章读者反馈,他们对此最感兴趣。
(2)两类重要辅助人群:18-25岁的青年学生和25-35岁的女性读者
根据《昆虫记》的市场分析,优美的文章和图片的视觉美感能将这两类人群抓住。
(3)成人家长和儿童
书中也包含大量科普知识内容,如对每种昆虫的照片均配简短的名称、鉴别要点、生活习性等基本介绍,可以作为家长指导儿童认识昆虫的第一本参考书。
赵力,成都蝴蝶博物馆馆长,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全球鳞翅目(蝴蝶与蛾类)调查计划中国区首席专家,WWF(世界自然基金会)、CI(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等国际著名自然保护组织对长江上游生物多样性研究课题特邀国际专家组成员。十多年来走遍中国各个蝴蝶产区,行程超过十万公里,收集了十万余只,占中国已知种数97%的中国蝴蝶标本,拍摄过蝴蝶等昆虫生态照片一万四千余幅,其中有不少精品。曾经在台湾由国立台湾博物馆出版过五本蝴蝶专著,都是精美的蝴蝶图鉴。在内地的《四川画报》、《西藏旅游》、《户外探险》、《西南航空》、《今日四川》、《大自然探索》、《成都晚报》等画报、杂志、报纸上也发表过大量作品。其事迹得到过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科学报》、《中国建设报》、香港《文汇报》、《大公报》、《新晚报》,以及《中国西部》、《台湾博物》、《四川日报》、《人物》和美国、法国、波兰等国数十家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
我们对《中国昆虫记》有两大原则:一是在目录提纲的编排与标题中一定要一目了然地体现出“人与昆虫”的主线索。二是在每一篇行文中能处处渗透出“昆虫、人和文化”的思路。
在行文中要体现“昆虫、人和文化”的内容,在目录提纲中也要坚持体现“人与昆虫”的主线索。一定不要因为在行文中体现人与昆虫、昆虫文化的内容,就影响在目录提纲中体现这方面的专题内容。
(1)人与昆虫
(这里不宜用种群分类,而宜于用人与昆虫的关系来分主题。人在历史上和昆虫无非就是两种关系:一种是敌对,另一种是和谐。而相关主题亦可分成四个层面。
一个层面是“朝夕相伴五千年--人类眼中的昆虫形象Vs.昆虫眼中的人类形象”。
二个层面是昆虫和人的敌对故事,如遮天闭日的梦魇--人与蝗虫等。
(又如科学家以超剂量射线对付巨大的马达加斯加蟑螂,但却低估了它们的生命力,于是蟑螂至今仍是人类的头号大敌。不论我们身体干净与否,我们身上都会有寄生虫,诸如虱子就曾引发斑疹伤寒等致命疾病。有"计算机臭虫"之称的火蚁,它们对于各种电子装置都颇具威胁性,曾导致交通信号中断……)
三个层面是昆虫和人的谐和故事。如人从蟋蟀文化中领略音乐中的玄机、领略建筑等、。
(然而,金龟子却是一种益虫,它们对于环保贡献良多,因为它们能把粪便带走并掩埋;尸体甲虫依靠动物尸体生存和繁殖,现在它们已濒临灭绝而被列为保护物种。)
四个层面思考现代人与昆虫的相处之道。如家养昆虫等。
(2)昆虫文化
前面每一种群的昆虫都要深入到昆虫的自然形象和昆虫的文化形象。但在本章要集中阐述。
可作三个层面。
一是昆虫本身的文化形象(如昆虫的标本文化、博物馆文化等形形我色色的昆虫文化)。
二是昆虫在世界中的文化形象(如好莱坞的昆虫电影、西方传统文化中的昆虫象征、世界其他各地的昆虫象征)。
三是昆虫在中国的文化形象(如庄周梦蝶、梁祝化蝶,包括传说、文学作品、谚语中的形象)。
(原文写于2004年11月7日)
作者:庄庸
来源:百道网·庄庸专栏
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平行公司北京百道世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网络媒体平台百道网、百道网微信、帮书店微信,以及百道学习APP和小程序等平台上发布的文章,版权属于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或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著作权人共同拥有,严禁转载。任何纸媒、网媒或社交媒体需要发布或转载,请与版权专员联系(service@bookdao.biz),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对于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