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2013年08月20日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
“很多年轻编辑追着专家跑,态度是诚恳的,拿出来的东西是不像样的。冯其庸先生告诉我,他出了一本通假字小册子,年轻人改完,他都不认识了,大部分通假字都改错了。”昨天举行的首届向全国推荐优秀古籍整理图书活动发布会暨2013学术出版上海论坛上,一位专家发出这样的感慨。当下的古籍整理,有政策扶持,也有充裕资金,最令老专家们担忧的,是编辑队伍的后继乏人。
全国20多家古籍出版社有个联盟,简称“古联体”,几年前它还被戏称为“苦联体”。随着国家对于传统文化出版日趋重视,“苦联体”摘帽,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从每年170万元增至每年2500万元,3亿元国家出版基金也向古籍板块倾斜。用上海市出版协会理事长赵昌平的话说,“古籍出版正面临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机。”复旦大学出版社董事长贺圣遂指着本次推荐活动的上榜书 《历代文话》和《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告诉记者:“当时出这些书都是自筹资金,换到现在,两套书均能获得60万到100万元资助,完全覆盖出版费用。”
在会上公布的首批91种优秀古籍整理图书书目中,上海古籍出版社有20多种图书入围,紧随中华书局名列第二。但社长高克勤却有些发愁:钱不是万能的,有钱不一定能找到人才。据社长助理田松青透露,1996年到2000年,古籍出版人才流失严重。这几年出版社一气进了20多位新人,大多为重点大学古籍研究、中文、历史专业的硕士博士,但需要时间去培养,新人跟着老编辑至少要学习3到5年才算出师,真正有成绩大多在30岁以后。贺圣遂也说,入围两套书全靠编辑有实力,三位编辑中两位是教授。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主持全唐诗文整理,他列出“收徒”标准:掌握著录、流传、版本、典藏、校勘等文献学知识,掌握声律、音韵、典故等诗歌知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官制变化、行政举措、祭祀礼俗、人事迁转、地理沿革等唐代历史知识。比照这一标准,不难理解为什么如今全国的专业古籍编辑还不到1000人。
古籍出版人才不济,与高校培养机制匮乏不无关系。赵昌平表示,“许多高校将古籍整理著作排斥在学术成果之外。”田松青也认为,时下有能力的人更愿意自己著书立说,而不是整理古籍、为人做嫁衣,“反而一些老教授愿意潜心古籍研究,他们已经功成名就,也有足够的学术功底。但对年轻人来说,没有基础,何来万丈高楼?”
原文标题:古籍出版不差钱差编辑
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平行公司北京百道世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网络媒体平台百道网、百道网微信、帮书店微信,以及百道学习APP和小程序等平台上发布的文章,版权属于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或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著作权人共同拥有,严禁转载。任何纸媒、网媒或社交媒体需要发布或转载,请与版权专员联系(service@bookdao.biz),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对于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
扫描二维码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