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都与纸书坊: 爱读书 or 开书店
作者:崔华林 时间:2013年04月09日 来源:深圳晚报
订阅《新出版日报》 分享到微博:收藏
微博评论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都都近影。崔华林 摄
刚知道“纸书坊”这间书店时,还是在去年11月的深圳读书月。当时我们在做深圳独立书店专题,我在网络上看到这间新开的店,便跑过去看。
书店在华侨城附近,环境很好,四周全是绿树,空地也多。店主都都是个三十出头的男子,说当初就是看中环境好,便二话不说租了下来,打算开个书店——这听起来不太靠谱,不是因为开店而选址,却是因为选址而开书店。要知道,在这块寸土寸金的地方,租金极其昂贵,对于一个没有资本、资源,甚至当时连工作也没有的三无人士,都都赤手空拳地就要开一间书店。
后来想当然觉得有点“傻”,但当时的都都充满热情,像是上足了发条的战斗士,一往无前:拿出自己的积蓄;说服了女友支持;又游说了朋友来投资,然后一个人张罗着刷墙、买家具,一个多月后,书店竟然也被他一个人捣腾开张了。
有趣的是,我一直以为“都都”是他故意卖萌的名字,后来才知道他本来就姓都。他是《读库》的粉丝,将书店特地选定了在老六生日那天开张,算是“一种遥远的致意”。书店最初的定位,是希望为在深圳的读库粉丝打造一个关于读库和老六的私人读书库。都都大学学的是经济,做了几年销售,却一直偏爱文史哲类图书,喜欢金克木和张宏杰,阅读时钟情那些“能打破自己固有观念和刺穿心灵”的读物,像《看见》在他看来就浅了些。
书店开张以后,都都才发现,原来以为很简单的很多事其实并不简单,以前总认为自己高明,直到为了维持书店运营,他“被逼得实在没办法”,不得不举办烧烤活动、写文案宣传,发现自己竟然“一无所长”,一样也不会。不过细想一下,也幸亏这种“自以为是”,不然早知道有这么多困难,都都说肯定不会有这间书店了。
时隔四个月,我再去书店找都都聊天,变化显而易见,他不自主地跟我讲经营,而不是像第一次我去时,给我介绍书柜里的书。他直言,开了书店以后,看的书反而少了,他需要拿更多的时间跟书友聊天,为书店聚集人气。渐渐地,书店已经开始偏离最初的预想轨道,举办很多活动,偶尔也有读书会,他索性将书店的定位转变成“像他一样月收入不高的年轻人的交流平台”。
都都自认为是个胆小的人,开书店算得上是他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了。虽然书店的前途很不明朗,但他很珍惜这段体验,“反正怎么活都是活,不如做些喜欢的事”。这些天深圳一直下雨,就像书店刚开张的那段时间,也整天下雨,在空荡的书店里,都都看着门外雨帘,内心焦虑又安宁。
原文标题:“三无人士”开书店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