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专栏
名山古刹归来的遗憾
李景端
(载上海《新民晚报》2013年3月23日)
假期游览了几处名山古刹,只见游人如织,商家如云,好不热闹。尽管青山长在,溪水常流,但往时寺庙那种佛香袅袅,钟声轻轻,进香人无不心怀虔诚,敬畏有加的清新宁静氛围,仿佛只成了脑海中难以再现的一种记忆了。归来朋友相聚,对如今佛家一味商业化的倾向同感忧虑。佛门本是最纯洁寡欲的圣地,佛学、佛史、佛典、佛事等,向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如今,有些佛门也难免俗,佛家文化被沾上浓浓的铜钱味。大家列举这方面的表现,主要有:
一是,把一些佛事商品化,诸如上香礼佛,开光受戒,撞钟祈福,占卦问卜,佛品佑身等等,都可以当成商品标价出售。什么天价香、天价撞钟、天价认养福树、佛品竞拍、还愿斋宴、祈佛布施,动辙要价几千上万。有的寺庙还专门建造VIP打禅厅、五星级厕所,如此等等,就是把佛家资源,想方设法当成借佛唱文、包装敛财的手段。
二是,发老祖宗的财。宗教建筑,多建在青山绿水风景优美之地,这些自然及人文景观,是老祖宗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本属于公共资源,应让广大公众平等享用。但现在这些资源,都成了当地或寺庙的小团体财产。稍有名气的寺庙景点,高价门票动辙几百元,大大超过许多城市低保市民的标准,有不少进了大门,还要多次再收门中票。
三是,把寺庙承包给私人经营,承包人向寺庙或村委会交纳一定的承包费,再利用香火等佛事收入赚取利润。国家有政策,公共景点门票,对军人及老年人实行免费或半价,他说这是私人承包,不执行这一套。这些承包人只知赚钱,哪管什么佛礼佛规。他们采用抽佛签、高价香、解迷咒、骗消灾等手法,忽悠一些求佛保平安的人,其实那些为游客占卦、解签的“大师”、“高僧”,许多全是冒牌货。这种寺庙被承包,宗教圣地变身经营场所的现象,弄得传统寺庙及佛教文化完全变了味。
四是,经营开发成主业,诵经修身反成辅。人们印象中,往昔寺庙那种修身养性、普济众生的佛教文化光彩,如今变得越来越暗淡,出家人显得越来越世俗化了。为了搞经营,有些寺庙就以选聘和尚、尼姑或道士之名,招录外表好、会待客之人,每月领工资,上班“礼佛”,下班还俗,收入堪比白领。有些大寺庙,更热衷推行寺庙产业化,大搞三产,积极注册包装,争着“上市”圈钱。身临这种寺庙,人们看到的,只是供奉着佛像的异样商业罢了
五是,不顾条件,攀比造佛像。有些地方利用招商,把建造大型露天佛像,当作商业投资来运作。为了争着建造全国、亚洲、乃至世界最高最大的露天佛像,有的比高度,有的比贴金,一个要胜过一个。各地已建的露天如来大佛像就有7座,观音菩萨大铜像有6座,在建的还不算。如此热衷斥巨资造佛像,不过是借佛身营建人造景点,以便揽客旅游。倘若佛祖有知,恐怕也不会赞成自身这样“被商业”,因为这里只散发着强烈的商业气息,实在闻不出对佛祖的虔诚味了。
我很想宽容评价那些为寺庙谋利的人,因为现在是开放的市场经济,文化也讲究产业化,有的地方不是就公开宣传“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嘛。但是我又想,寺庙毕竟有它的宗教属性,并从属于特定的宗教信仰。这种属性及信仰伴生的文化,是历经历史锤炼而传承至今的文化遗产。对待传统的文化,允许鉴别,鼓励创新,但必须抱着敬畏和严谨的态度,要防止不当开发的商业侵蚀,导致传统文化扭曲、变形、甚至迷失应有的文化担当。更要反对借宗教以敛财,把庄严的寺庙当作摇钱树,玷污佛家在公众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对比国外教堂那种庄严、肃穆、以及免费开放的环境,很值得人们深思。为此,我在感到遗憾之余,只能期盼更多的人,多关心一下保护佛家文化的生态,让寺庙回归到它应有的宗教功能上去。
(本文原载于:新民晚报)
来源:百道网·李景端专栏
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平行公司北京百道世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网络媒体平台百道网、百道网微信、帮书店微信,以及百道学习APP和小程序等平台上发布的文章,版权属于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或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著作权人共同拥有,严禁转载。任何纸媒、网媒或社交媒体需要发布或转载,请与版权专员联系(service@bookdao.biz),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对于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