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毕业季,2013年应届毕业生求职已经到了最紧张的时刻。作为时下增长势头强劲、关注度最高的行业之一,数字出版近年来风生水起。在行业强势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出版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如何?企业的用人需求能否得以满足?数字出版就业市场上存在着怎样的供需矛盾?如何让人才培养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专业院校、学生及用人单位。
数字出版人才已成为各大企业的招聘热点。图片来源:CFP
供:数字出版专业就业形势乐观
见习记者 尹琨
“90后”的李蒲和“80后”的辛晓磊,即将从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专业毕业走向社会,所不同的是,他们一个是本科生、一个是研究生。他们都向《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找工作并不难”。
李蒲表示,选择数字出版专业完全出自兴趣。“在学数字出版之前,我对这个专业并没有特别的了解和认识,只是自己比较喜欢用手机看书,觉得很方便,当时就想与这个专业相关的东西肯定很有意思。”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李蒲对数字出版有了更加专业的认识,“数字出版已经全面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商务、学习、娱乐等,以前任何一种传统出版的形式几乎都可以用数字出版来代替。如果说传统出版学的是一门手艺,那么,数字出版则把我们带向了一个全新的传播平台。”
数字出版与时代发展愈发密不可分的大趋势,加上本科阶段对传统出版与数字技术的知识积累,让李蒲深感自己所学专业的优势所在。“我在求职过程中发现,我们可以选择的工作包括内容、渠道、终端等各个方面,既可以选择做传统的图书,也可以做电子书、游戏、网络社区等。”
于是,李蒲放弃了考研,选择了直接就业。据她介绍,她的同学实习和求职方向也是多样化的,包括出版社、杂志社、互联网公司、数字出版企业、电视台等。“在传统出版的转型期,很多相关单位包括传统出版单位都给我们提供了不少机会。”李蒲说。
辛晓磊则在读研的最初即考虑到了就业问题。“数字出版是出版业的大势所趋,学习这个专业能使自己在未来的就业中占有一些优势。”在辛晓磊看来,数字出版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可替代性弱,在工作中更有优势。”
曾先后在人民邮电出版社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部、清华大学出版社《科技与出版》杂志社、《中国图书商报》等单位实习的辛晓磊目前已与一家出版单位达成初步就业意向。
作为全国首家面向新闻出版行业设立数字出版专业的高校,北京印刷学院2008年开设该专业,在2012年已实现了第一届毕业生的顺利毕业。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执行院长、数字出版专业负责人陈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首届数字出版专业毕业生共68人,就业率达到100%。“除去考研、出国深造的同学外,大部分毕业生都在国内数字出版相关企业就业,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基本对口,用人单位反馈较好。”
陈丹表示,今年数字出版专业本科毕业生有82人,由于各用人单位尚未开始大规模招聘,学生求职还在进行中,不过从各方面反馈来看,今年的就业形势依然比较乐观。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副教授陈少华也告诉记者,华科大的出版传媒教育定位于大出版、大传媒的概念,既包括传统出版传媒,也涵盖新媒体,专业口径比较宽带来了较好的就业效果。
校方:广就业带来高要求
“当前全国和北京市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迅猛,人才需求旺盛,这就要求专业院校根据市场需求设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数字出版系系主任王京山表示。
在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专业创办人张志林看来,数字出版目前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集中在电子书刊生产传播、手机移动出版、网络游戏和网络媒体广告等板块。数字出版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比较明显,因此具有出版专业知识及数字媒体产品和服务沟通运营能力的人才也成为用人单位的首选。
“合格的数字出版人才需要具备内容策划与出版、网络运营与维护、产品营销与市场运作等能力。掌握的知识越扎实,具备的能力越多,越善于学习并勤恳敬业,用人单位就越愿意接受。”张志林说。
据记者了解,为行业对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北京印刷学院建立了包括数字出版专业在内的4个数字类专业群。同时,在数字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实行传统出版理论与新兴技术应用并行的方式,除开设中国文化概论、传播学、出版学等专业基础课之外,还按照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要求,形成了数字技术应用、数字内容编创、数字出版运营维护等3个课程群组模块,开设数字出版概论、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数字媒体编辑、数字出版物创编、数字出版营销等技术类课程。
“课程设置要建立在深刻把握行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专业特色与定位,课程安排上力争少讲理论,多增加实践环节。”陈丹说。
据陈丹介绍,在实践方面,北京印刷学院采取“3+1”的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内学习,一年在企业实习实训,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目前,北京印刷学院已与国内多家数字出版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陈丹表示,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熟悉用人单位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增强学生对用人单位的适应性。
陈少华也指出,数字出版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可涵盖网络新媒体公司、出版传媒机构、广播电视单位、广告文化传播公司、通信企业以及大型互联网企业等,就业面较为广泛。同时也要求数字出版专业相对于传统编辑出版专业,具有更多的新技术、新媒体发展和信息时代的传媒特征,“数字出版专业具有较高的复合性,应注重培养学生在出版活动中数字媒体及数字文化产品的策划、设计、编辑和运营能力。”
需:企业求贤若渴 供求仍有差距
记者 李淼 见习记者 尹琨
数字出版人才需求旺盛。《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在应届生求职网“找工作”搜索栏中输入“数字出版”并选择全职,仅北京地区就出现近300条搜索结果;在专业门户百道网的招聘专区及各企业网站中,针对数字出版人才发布的招聘信息也成为长期需求。
“缺人、招人已经成为出版社数字出版部门的常态。”人民交通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主任姜占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感慨。在数字出版行业交流QQ群“数字出版在线”中,“挖人”也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技术人才最紧俏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各企业对数字出版职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如数字产品的策划、制作、运维及营销人员,以及数字内容编辑、互联网产品经理、运营经理、网站技术等。其中,技术类人才最为紧俏。
据社科文献出版社数字资源运营中心主任胡涛介绍,该社的人才需求基本上分为两类:对数字出版业务感兴趣、且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科编辑以及熟悉出版业务流程的技术人员。“从我社目前的部门人员结构来看,最需要的还是熟悉出版业务流程的技术人员。”
胡涛表示,各家出版社熟悉自家内容资源的编辑人才相对较多,如果对数字出版有兴趣且愿意去学习,现阶段向数字编辑转型相对容易一些。而技术人员,作为数字出版产品化重要的实现力量,业务门槛较高,而且出版社的传统技术人才多为信息技术中心人员,对出版业务介入不深,所以熟悉传统出版业务流程、对内容资源有一定理解的技术人才并不多。
技术运维人员也成为人民交通出版社今年招聘的重点职位之一。姜占峰表示,近3年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部公开招聘,该社已经拥有专职数字出版人才11人,覆盖了数字技术研发、产品策划、内容建设及数字产品营销等几个方面。不过,在专业方向的数字编辑、产品销售方面还存在人才缺口。
正在进行2013年应届毕业生校园招聘的中文在线将岗位设定为管理培训生,希望通过用2~3年的时间培养一批管理人才。“从公司长远发展来看,必须未雨绸缪,无论是借助外部,还是内部培养的机制,必须下大力气物色和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来帮助公司在未来的快速发展中保持竞争优势。”中文在线人力行政高级总监王忠东表示,渴望更多有激情、有干劲的毕业生加入中文在线,加入数字出版行业。
复合型人才最稀缺
姜占峰告诉记者,人民交通出版社已经通过在高校开展专场招聘,与一名数字出版专业研究生签订了劳动合同。姜占峰认为,数字出版专业的毕业生在应聘时具有一定优势。“我社对数字出版专业的毕业生很感兴趣,他们经过专业的培训,应该能较快地适应工作。”
王忠东也表示,在同等条件下与数字出版专业相关背景的学生还是比较受欢迎的。“专业背景更有利于他们在行业内的发展。”
不过,记者综合各企业招聘信息,从整个市场来看,与具有数字出版专业背景的应届毕业生相比,各企业更倾向于在拥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成手”中挖人。而对于理想中的数字出版人才,“复合型人才”几乎成为业界的标准答案。
“复合型人才,就是既能宏观把握数字出版发展节奏又了解数字出版发展趋势,既懂出版专业知识又懂数字出版技术,既能有效进行数字产品与项目策划又具有产品设计包装与营销综合能力的综合性、高端数字出版人才。”在姜占峰的设想中,理想的数字出版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前瞻能力、策划能力、营销能力及与专业结合的能力。
胡涛则对数字出版从业人员提出了几点希望:业务能力扎实,热爱并熟悉出版,对数字出版有兴趣、学习能力较强,同时要有干实事、出成绩的决心和毅力。“毕竟数字出版还是新兴业务,困难比较多,出成绩、得实惠会来得慢一些。”
近两年,随着数字出版转型发展提速,大量数字出版人才需求与供给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去年,一些出版社的数字出版业务骨干先后被若干家中小出版社挖去做新成立的数字出版部门负责人,人民交通出版社也在通过猎头挖人。”姜占峰认为,这是数字出版专业化人才市场需求矛盾的集中体现,也是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
胡涛认为,数字出版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成绩与风险并在,风险甚至要大于成绩,因此整个行业尚未形成对优秀人才的巨大吸引力。同时,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尚未形成像传统出版那样比较规范、明确的培养机制和实现路径。“人才供不应求应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胡涛说。
姜占峰则预计,数字出版业的供需矛盾及人才缺失状况将至少持续3~5年。
思考:专业培养如何解人才之困
见习记者 尹琨
今后5年,我国数字出版面临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为行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的专业人才培养任务紧迫。
尽管,随着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将目光对准数字出版,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数字出版毕业生已陆续走上工作岗位,然而,目前的专业人才培养尚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供不应求、供求有别等问题依然突出,如何通过专业培养解决人才之困值得业界思考。
课程设置应离行业更近
结合自己的实习经历与求职过程,李蒲和辛晓磊对学校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式上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李蒲认为,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更加与时俱进,契合社会热点。“可以适当添加更多大众娱乐消费方面的内容,比如开设微博运营、社区网络运营、电子书包等与行业前沿发展联系更为紧密的课程,有利于提高我们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
辛晓磊则表示与数字出版专业本科毕业生相比,研究生的优势在于较强的创意策划能力、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及项目执行能力等,同时,研究生阶段更侧重理论研究,讲究专而精,与更注重相关技能培养的本科生相比在实操上存在一定劣势。
“举例来说,就电子书制作而言,研究生可能会有较好的创意策划,但具体的格式转换、排版制作,数字出版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更多、可能更有优势。我本科读新闻学专业,相关知识学习较少,实习的过程中涉及某个电子书界面的设计等具体问题就有些力不从心。”辛晓磊说。
由于技术能力的欠缺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辛晓磊希望学校在研究生阶段多开设一些技术应用方面的课程,并建议数字出版专业研究生加强这方面的自主学习。
供需对接优化人才培养
姜占峰认为,当前的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有三个不足:重理论、轻实践,重概念、轻能力,重技术、轻应用。“以人民交通出版社为例,我们最需要有能力在我社较好的内容资源建设基础上策划数字产品的数字编辑以及在已形成数字产品体系基础上构建销售渠道的营销专门人才。”姜占峰表示,就目前来看,通过专业培养的数字出版毕业生尚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姜占峰提出,要想培养更多市场急需的复合型人才,专业院校应在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上下工夫:一是加强出版专业知识培训,打牢数字出版从业基础;二是加强数字出版技术学习,培养技术应用与转化能力;三是充分了解数字出版发展趋势,培养数字出版前瞻能力;四是经常进行用户需求分析与市场调研,培养数字出版产品策划能力;五是加强数字产品研究分析,培养数字产品设计、包装和宣传能力。
胡涛提出,数字出版专业院校应与数字出版用人单位进行更好的互动和合作,为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搭建更好的平台和路径。
王忠东则表示,目前国内的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还不够成体系,理论和实践都比较欠缺。而人才培养往往随着行业的发展逐步提高,他建议专业院校多学习研究国外领先的市场经验和成熟的行业规律。
“人才培养机构应与行业企业相结合,优势互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出适合中国市场特色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机制,从而保持长期稳定的人才供应。”王忠东说。
原文标题:数字出版人才供需:热门专业能否叩开企业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