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洛 现磨铁图书有限公司文治品牌主编,前新经典文化原创文学部主编
2011、2012年,是我文学编辑生涯中重要的两年,这两年在畅销文学和严肃文学的出版方面,都有令人骄傲的斩获。蔡骏的《谋杀似水年华》及其悬疑小说系列作品,已故诗人马雁的纪念文集《马雁诗集》《马雁散文集》,文坛新星、新疆女作家李娟的首部长篇散文力作《冬牧场》,专栏作家黄佟佟的另类女性人物传记《最好的女子》姐妹书等等,都算是叫好又叫座的代表。
新京报年度好书颁奖礼上,程三国老师忽悠我参加“中国好编辑”大赛,让我写写我做的书,尤其是李娟的书的经验。诚然,《冬牧场》的策划出版过程,写出来定是感人又有趣,绝对是给编辑加分的好书。不过我想,幸运如我,因为出版李娟的书已得到太多的羡慕与赞美,这里就不锦上添花了。借此机会,我来谈谈一个职业编辑做长线出版项目的经历。
发现好书,和好书的再次发现,都应是编辑的看家本事。旧书做出新气象,老作家做出新格局,畅销书做成长销书,小市场做成大市场,都需要编辑去发现再发现。做长线出版项目,更需悉心于发现,做出作品的新意、销量的新高。在我曾负责并实施的长线出版项目中,有两个至今令我印象深刻。
一个是2006年下半年至2007年上半年,我在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国文编辑部统筹的“精神分析经典丛书”项目(24本,其中18本再版,6本首版)。这套丛书是块宝藏,不仅是大众读物,也是职业心理咨询师的必读书(个别还是指定教材),可资源放在那里,就是迟迟不能将其再次推向市场。项目开始后,老专家、老编辑们负责内容加工,我这个小鬼负责设计包装(包括封面、书签、海报、宣传广告册页的文案撰写与设计,还有纸张、工艺选用、成本核算、定价等等)。记得这套学术书籍的第一批样书到手后,副总编辑鲁良洪对我大加赞赏(之前看封面效果图和打样的时候,他就已经很期待了),老编辑们也都觉得这套书得体大方,富于活力。之后,这套定价30元左右的“精神分析经典丛书”以每年平均发售3000-5000套的数量,成为出版社稳赚的长销项目。
另一个就是2008年春开始策划洽谈、2010年底签约、2011年初进入出版环节、2011年8月第一本书《谋杀似水年华》出版的蔡骏悬疑小说系列。
一、打持久战——用细致耐心的作者服务传递长线出版的诚意。
内地类型小说的出版量非常庞大,可惜的是,跟风投机型的出版居多,大多在类型没有发展成熟之前就因被过度开发或拔苗助长而半身不遂或夭折。近十年间,与“八场小说”(情场、官场、农场、战场、职场、商场、幻场、坟场)并存的新类型——悬疑恐怖小说,一直在平稳发展。在这个写作领域,较为成熟的、市场号召力较强的、每一次突破自己都较为成功的作家就是蔡骏。这一判断来自于对其代表作品的阅读和销售量的考察以及对其未来写作空间的判断,同时,经过与同类作家的销售数据进行对比,不难确定蔡骏是悬疑小说市场的隐形冠军——自出道以来,他的著作销量不仅可观,且遥遥领先,他的旧作,也大都是马拉松式的长销书。时至今天的成绩,依旧在印证我当时的分析和判断。
拿到蔡骏新书和旧作等一系列作品的长线出版合作协议,我用了两年多时间。
因为新经典文化是一个以出版外国文学经典和华语文学经典作品为主要特征的图书公司,在国内新型原创文学图书方面的成就并不突出,因为很少涉及,确实也就没有什么成功案例来让作者相信其运作实力。在我和蔡骏最初的洽谈过程中,我不仅不敢确保签到后一定能成功运作,而且也不敢确保的是,我真的能谈下他吗?他真的愿意跟我合作吗——哪怕一部作品也成。万事开头难,不管怎样,先迈出一步,混个脸熟。
说几件我如何跟他混个脸熟的事。一是赶签售会。这是屌丝编辑与知名作者结识的常见办法。2008年上半年,中关村书店,我买了一本《天机》,在签售会散场时请他签名,与他交谈,请他留电话,并欲请他吃饭。记得虽然没说合作半个字,可主办方博集天卷的一草编辑还是比较紧张,就在咱们仨人的便餐饭桌上,他对我直言:金老师您可别抢我们的蔡老师啊。这话至今让我不好意思,想想我当时,在人家的饭桌上,挖人家的作者,确实太过生猛(不建议任何同行模仿)。二是赴蔡骏婚礼。当年九月,蔡骏结婚,我跟陈明俊老师提请,让我去送份子钱。俩人商量了一个数,代表他,之后我自己买了一份礼品,代表我。婚礼现场,大佬众多,谅不一一。我拍了很多婚礼现场照片,回京后刻盘寄给他——这大概也算是一份小礼。三是送书。新经典出了很多名家写的历史书,还有东野圭吾等推理名家的小说,蔡骏虽不尽读每本,但有兴趣的还是会大概浏览一番;另有其他新书我觉得他有兴趣,或者他主动提出想看哪本,我都会给他寄去。当然,即使不是新经典出的,但是是他正找的,我也会帮他在业内去寻。
相熟之后,我每次去上海,都会与蔡骏面叙,他来北京,我也会事先联系见面的时间。聊聊彼此工作的新动向,聊聊对他新出作品的阅读感受,或者他最近在读的书,当然有时也会陪他(偶尔他会带他太太到京)去逛逛北京的老景点,一起吃小吃等。蔡骏喜欢历史,大量阅读,也喜欢伊斯兰文化——我稍熟悉些的,可以与他聊得较多较深。当然,我们的关系大进一步,还是在开始编辑出版他的书以后。
“认真做好小事情”,是陈明俊老师的至理名言。以上“小事”不仅拉近了蔡骏和我和新经典的关系,也让我们更了解他的想法,有利于为随后出版他的作品时做出更妥贴的出版计划。当然,做策划也不是拿稿子那么单纯,是贯穿于出版前后的整个过程中,诸多细节中。同样的,对作者的服务与维护应是一以贯之的,至少在我与蔡骏共事时,是这样要求自己也是尽心这样做的。
业内同行常常感叹,拿畅销书作家的书,背着钱去砸就是。不否认钱能砸来作家,但如果有一层比较好的信任关系,事情会谈得更好,做得更好。如果没有信任关系,必然要付出拿钱买信任的代价。拿钱买到的信任比较脆弱,因为钱不比信任有价,而且可替换性高。
当然,我们最终选择合作一定不只是一个单向选择或者只因为某一个原因。我想我们彼此都是很用心的。我为新经典选了一个作者,蔡骏为自己选了新经典。我做了我能为公司做的,蔡骏选了他能选的。这是一个机缘,或者水到渠成的必然。
两年多的时间谈成,长吗?值吗?两年多,签下一个畅销作家、“未来大家20人”之一的作家的十多部作品,总出版周期达到五年甚至更长,算一下这一笔收益,少吗?
二、《谋杀似水年华》是一个开端——探索新类型的出版之新。
作为编辑,与作者的交好、对作者的服务非常重要,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做好作者的作品,实现作者合理的名利诉求。
蔡骏是个很好相处的人,不多言,言必有所问,不论是他关心的知识领域还是工作领域。此外,他的勤奋让我没话说,他对小说创作的热情与他表面上的平静反差很大。还有,尽管他对写作有着毋庸讳言的商业诉求,但他对自己小说的社会影响力也非常关注,虽不强求,但也一直在努力挖掘与实现。他清楚自己要什么,而我,需要清楚能提供给他什么。
如何让蔡骏的类型小说在新经典提高一个台阶,有一种新的面貌,受到主流文学和更多社会读者的关注,这是在接触蔡骏之前就开始想的一个问题。总结起来似乎用“差异化”三个字就概括了,但做起来,却是非常细碎的考量和行动的综合作用。
我第一次拿到《谋杀似水年华》全稿的时候,蔡骏已经自己修改了两稿,我看完后首先做了“中国社会派悬疑小说开山之作”的定位建议,不仅因为小说与东野圭吾《白夜行》有一些相似的设计,而且主要是出于拥抱更广阔读者的考虑。此外,还有两大情节上的建议。第一,加大男主人公“秋收”十年间在底层的生活经历,一方面这是让《谋》具有更强社会派色彩的必加项,另一方面,秋收性格变化的合理性需要必要的情节铺垫;第二,结尾的“圆满迹象”太过明显也太过俗套,纯粹的开放式“设定”会更耐人寻味。蔡骏百分百接纳了第一个建议,增加了两万多字的内容来描写秋收,这样一来,秋收的境遇更值得同情,小说触及的社会批判场景更开阔,秋收与田小麦之间的爱情悲剧张力更大。第二条建议,蔡骏也接受了,不过在新写的结尾后,他又将之前的结尾冠以“被删除的结尾”之名,放在全文最后,以期给读者多一重选择。这算是一个折中的手法。我虽不尽同意,但没有坚持删去。
文本打磨停当后,在确定属于一本小说不可缺少的情感基调的宣传语时,我多番琢磨,最终敲定了“读这本书只需一天,悲伤却要延续多年。”这一句。理由是,小说的主要读者群是15-25岁的年轻人,这句话更容易打动他们,因为只有年轻人才更容易把青春的悲剧当做一生的悲剧久久记在心中,这样的宣传语很容易触动年轻人的心灵。陈明俊老师当时觉得有些平常,还不够好,让我再想想。我绞尽脑汁琢磨了一周,实在没有可以让我觉得能替代此句的选择,于是,在准备再次说服陈老师之前,我先做了同行调查,问了几个资深的编辑同事(有男有女),他们一致觉得此句甚好,张力十足。
书上市后,媒体紧抓“社会派悬疑开山之作”做社会阶层的鸿沟与矛盾的文章,读者则围绕“读这本书只需一天,悲伤却要延续多年”在网上叹爱情之伤逝、似水年华之消陨、社会之不公,当然,也有读者看书至深夜恸哭不止。这句文案,直到一年多后的同名话剧开演,掀起第二轮《谋》的关注热点的时候,仍有很多人记得,还又被用作话剧海报和广告的关键文案。这句采用了夸张手法的文案,也是我编辑风格的一种实践,作为隐身作品背后的编辑,对作品的首次编辑与阐释,确实是有那么一种所谓的“编辑艺术”在里边。孟京辉曾说过一句“好导演就是好骗子”的话,被我经常套用为“好编辑就是好骗子”。好的概念会让人耳目一新或引起争议,好的故事作品也能多次调动阅读者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做文学编辑,如果有一种经营之道的话,在我看来就是“经营感动”——编辑准确地挖掘到了作品的核心特点和基调,且能找到几句四两拨千斤的话调动读者的共鸣,就是成功“骗”到了读者——感同身受的读者往往还要感谢被编辑“骗”。
为蔡骏的小说做一个区别度高的封面并非易事,尤其是他之前的封面似乎已经被读者和书店熟悉乃至形成思维定势的前提下,更难。好在不管多难,我们至少有个基本方向:第一,新经典风;第二,国际风。新经典的文学书封面风格一般都比较文艺化,而《谋》本来又是一部抒情色彩较为浓郁的悬疑小说,再加上一个文艺青年型的编辑主导编辑,可想而知,封面不文艺才怪;同时,我期待蔡骏的悬疑小说创作之路更宽,看准了他将来能成为此领域不可取代的一个作家,他也会成为中国悬疑小说在国际上的一个代表,他的作品要更多地输出海外,我们也要有必要在国内先给他一个“国际范儿”——至少可以先从封面开始。不能讲这个封面让所有人喜欢,但是,在读者那里,它代表着一个与之前大不同的新蔡骏,很多同行也因此赞我让蔡骏小说的面貌更上层楼。在新经典内部,这个封面的设计师金山因此获得了2011年度“最佳封面奖”,而我因为这本书获得年度“优秀策划奖”、“优秀编辑奖”(我必须提到我当时的两位助理编辑:刘恩凡和冯俊文,他们对编辑本书亦有贡献)。《谋》的封面一出,奠定了蔡骏后续系列作品封面的基调。
自2011年8月到2012年下半年,蔡骏的《谋》和一系列旧书陆续出了新版,至2012年底累计印行已达60万册以上,且仍不定期加印。
遗憾的是,我离开新经典后,蔡骏新作《地狱变》没有再强化中国社会派悬疑这一概念。如果是我,我会继续打这张牌,也希望努力促成作者能继续将这张牌打好,以使类型作品对社会现实的介入更进一层,对读者的感情调动更深一层,不断提高类型作品好看又耐看的品质,使之传之更远。还有,《谋杀似水年华》可以说是蔡骏创作的都市(爱情)悬疑小说的代表佳作,这是一个新的方向,值得他继续挖掘,这类作品的衍生收益和边际效应更大。
这本(套)书的营销,是一个集体项目。这里不赘。
关于我眼里的国内通俗文学写作与出版现状,我曾写过一篇长文简述,这里稍做补充:就编辑和作者而言,想要取得类型文学的市场成功,需要不断地在写作实践和编辑思路上推陈出新。我不反对一本书作家(编辑),也不反对一百本书作家(编辑),但在一个领域(接地气的、与现实发生关系的领域)内持续创作(出版)则非常支持。尤其需要引以为法的是,作为一个新类型,不论是写作还是出版,对类型文学特征的基本遵守与局限的必要突破,以及对传统文学的灵活借鉴都非常必要。路怎么走,需要作者和编辑的选择和磨合。这样说来,通俗文学出版,编辑选作者第一,选书第二。这样,才可能与作者同成长,共进退。至于发现与再发现,功夫(工夫)到了,自然就有了。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最后,谢谢百道网。祝“中国好编辑”活动,发现更多中国好编辑。
作者:金马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