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菜叔写“家贫史” 3年码20万字
作者:申志民 韩旭阳 时间:2012年09月07日 来源:新京报
订阅《新出版日报》 分享到微博:收藏
微博评论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4日,广安胡同广安天陶菜市场,40岁的菜贩姚启中一边卖菜一边写家贫史。 周岗峰 摄
菜贩姚启中卖菜时记录家庭贫穷经历;称旨在勉励孩子“知穷后勇”
姚XX(二儿子)你不和那些染怪发型,耳朵上打几个洞戴耳环的孩子比洋气很难得!你能当着那么多城里孩子的面叫我一声“爸”!你知道我心中有多么安慰吗?儿子咱们今后不能与城里的孩子比玩具要比志气;不比穿戴比学习;不比吃喝比成绩;不比家庭比争气。
——写给获多项武术奖项,载誉归来的二儿子
(摘自姚启中的“家贫史”)
菜市场里挤着一拨拨赶早市的人,人声嘈杂中,40岁的姚启中正在菜摊前低头写作,发现了错别字,熟练地用涂改液一抹。
姚启中是安徽人,在西城区天陶菜市场卖生姜和大蒜,小学没毕业的他3年前开始写“家贫史”,如今已写了20余万字。他说,写“家贫史”是为了让孩子“知穷后勇”。
菜场叫卖声中埋头写作
昨日(5日)上午,西城区天陶菜市场一生姜大蒜摊位旁,姚启中不料理生意,却摊开一堆手稿写作,偶尔翻一下字典。有买菜的顾客,他也只是匆匆称量、结算。
“他是这里的‘作家’”,商户张女士称,姚师傅3年前开始写,每天其他商户都为生意扯嗓子吆喝,他的心思却在写作上,“我们开始笑话他,时间长了就见怪不怪了。”住在附近的67岁的倪翠莲说,两年前来买菜,看到姚启中一直低头写东西,以为是在记账,“想不到是在写家史。”
争气孩子促使写“家贫”
姚启中把“家贫史”写在1000多张方格纸上,虽然有很多涂改的痕迹,但文字整洁,手稿在写了三代人的贫困后,笔墨又落在了孩子身上。
姚启中称,由于家里穷,在村里直不起腰。1997年,自己举家来京打工,2002年起在这个市场租摊位卖生姜大蒜,2009年10月,开始在菜摊前写这部手稿。
“之所以写家贫史,是孩子们争气,给了我自信。”姚启中说,自己的3个孩子学习都很好,尤其是老二,虽然才上高二却在香港、澳门以及国外武术比赛中多次拿奖牌,“从孩子这一代开始,家穷史该结束了。”
有信心从家贫写到家富
在万泉寺鹅凤营村姚启中租住的一间低矮简易房里,墙上贴着数十张奖状,其中很多是国际武术比赛的获奖证书,“这都是孩子得的。”
“孩子们很优秀,但他们应该了解祖辈的过去”,姚启中说,“写家贫”的重要目的是让孩子们读了“知穷后勇”。
“我要将孩子们的精彩记下来”,姚启中说自己将继续写“家贫史”,记录一家人的生活和孩子们的情况,“要写到孩子们都成才,由家贫到家富,我有这个信心。”
“姚师傅的作品朴实无华,充满着对孩子的爱和期待”,昨日,北京一家出版公司编辑来到姚师傅的菜摊前,接过他的20多万字手稿。该编辑称,将认真阅读,如果符合出版要求将考虑出版。
■ 对话
菜摊前写作 回头客多了
新京报:为什么在菜市场写作?
姚启中:2009年10月初,我忙完菜市场的活儿后,打算在家写作。老婆给我泼冷水,说家里穷得叮当响,有啥好写的。但我偏要写。写着写着就收不住了。
新京报:你小学没读完就辍学,写作费力吗?
姚启中:很费力,所以经常查字典。刚开始写一页纸能查十多次字典,写几十个错别字。现在越写越顺了,字也越写越好了。
新京报:写作影响生意吗?
姚启中:刚开始写作时,有的商户和顾客都不理解,认为我脑子有问题,后来他们见怪不怪,反而感动了。一些老客户来我这买菜,怕影响我写作,几乎从不讲价钱。他们知道我为孩子写作,还格外照顾我的生意,经常来我这里买,生意不但没受影响,还好了一些。
新京报:菜市场嘈杂的环境,会不会影响灵感?
姚启中:我写作不靠灵感,实打实的经历,闭着眼都记得门儿清,只需要下笔写就成。
新京报:给“家贫史”起个什么名字?
姚启中:目前暂定名为《爱的呼唤》。意思是希望一家人相亲相爱,呼唤到温暖、阳光,从贫穷呼唤到富裕,也希望能出版。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