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第十一届韬奋论坛征文
2023年04月11日 来源:韬奋出版
时间:
张养志,北京印刷学院校长助理兼出版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出版的本质是记录、保存、生产和传播人类思想、知识和信息。这种活动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又是促成人类文明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基本工具。但是,出版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活动不是随意的,而是在内容取舍上有所选择,出版活动始终面临着“为什么出版、为谁出版、出版什么”的基本哲学命题。这一命题便涉及到出版的育人功能。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出版史也是出版育人史。出版教育是做好出版工作的基础,具有为出版英才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功能。新时代的出版英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将承担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时代重任,将肩负起建设文化强国的神圣使命。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用“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为出版英才培养指明了方向。要求把出版教育放在思想领航、培根铸魂的高度来认识,把出版人才培养放在赓续文脉、传承文明的高度来把握。要做到牢记出版初心,坚守出版使命,高举思想旗帜,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出版工作的重要论述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把党管出版的原则、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导向、双效统一的发展理念和多出精品的出版任务融入出版英才培养体系,真正弄明白为什么出版,做什么样的出版。
目前,建成出版学科已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建强出版学科以支撑出版英才培养已是时代迫切需要。在构建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同时,高校必须扛起“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双重使命,高扬思想旗帜,着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新时代出版英才培养的战略任务;把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作为维护出版阵地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自觉。不仅要强化出版育人探索,更要强化思想指引、强化基础理论建设和课程转化。因为出版学除了具有一般知识体系的内涵之外,由于其政治功能和意识形态属性,更是与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密切联系的智慧之学。出版英才培养除了要有广博的系统知识外,更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教育,把对哲学智慧的追求化为提升自身思想境界,以及投身出版研究、从事理论和实践工作的精神动力和行为准则。
一、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与出版英才培养的关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 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文化强国,重在文化,意在强国。出版是文化的源头和依托,出版强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出版英才培养中的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教学作为筑牢思想根基的基础工程,其思想引领、传播真理、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传承文明的核心作用,是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理论的有力武器,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坚持正确思想指引,坚持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经过代代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深深融入到国家和社会发展道路之中,但要使其成为时代进步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还必须在传承革命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进行信仰和价值观教育。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与出版英才培养关系密切。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把握出版的核心要义,必须厘清出版英才培养的内在机理,深刻揭示文化强国建设中出版英才培养的学理基础,也就是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作为出版英才培养的思想之基和理论之基。
第一,是坚决拥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1]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与党的“政治品格”和“政治优势”关系的新概括,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理论特征的意蕴。“文化强国的大厦绝非空中楼阁,而是必须矗立在意识形态的内涵积淀之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上的‘主心骨’、方向上的‘导航器’、实效上的‘螺旋桨’”。[2]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不仅是指导党和人民出版事业的理论基础,也是筑牢出版英才培养的根本指南。坚持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使其基本原理和科学理论衔接人才培养的时代任务,这也是建成文化强国的制胜法宝。因为在出版英才培养中必须始终体现中国共产党文化立场的意识形态性,把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贯彻始终。只有通过大力传播科学理论、弘扬主流精神等方式开展出版职业素养教育,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才能成为一种精神追求,讲好中国故事、繁荣先进文化、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的业务能力才能提高,这样才能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职责使命,建设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二,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任务在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提炼了新中国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涵,蕴含了社会主义出版事业发展目标,凝结了全体人民价值追求,具有聚民心、汇民力的强大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支撑文化强国的坚固基石,也是筑牢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思想根基的精神纽带和桥梁。在出版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主导力量和政治核心作用,将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思想之魂转变为行之有效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出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将专业知识、思政实践贯穿到出版职业素养、精神文化作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全过程,在出版大思政育人格局中领悟文化的精神内涵,使其内化为价值力量,外化为行动规范,成为出版英才的行为准则,为文化强国积蓄道德滋养,提供精神动力。
第三,是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出版价值目标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具人民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越是符合人民利益越具有真理性。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创立者、继承者关于出版工作的许多论述,都是针对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需要和人民群众利益提出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出版工作的核心,鲜明地指出了出版建设要服务于人民的价值目标。可见,社会主义文化本质上就是人民群众的文化,文化强国的价值追求就是让人民享受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出版工作的价值目标,也是出版英才培养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坚持马克思主义出版观在出版育人中的指导地位,核心要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即:为谁出版、为谁立言。党的出版工作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性,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推出更多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出版活动无国界,但出版家有祖国。出版英才培养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目标,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职业素养,最重要的还要养成良好的思想理论素质,学习、领悟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将其作为立身之本、执业之基。因此,从增强出版英才的政治意识和党性观念,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要求来看,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教育,助推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也是出版教育服务文化强国的历史责任。
二、以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筑牢出版英才思想根基
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是检验出版工作者政治立场、政治素质和政治能力的重要标尺。出版英才培养需要从夯实思想根基抓起,加强出版学科基础理论建设,把握好人才培养导向。要把马克思主义出版观贯彻到出版学基础理论构建、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社会实践、行业服务全过程。出版学科各专业的学生、各学段的学生都要把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作为必修课,作为看家本领,系统、认真、深入地学习和践行,特别是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开展马克思主义出版观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研究,并转化为课程教学的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是首要的建设内容。出版高校的学科建设成果转变为人才培养体系,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研究方向凝练如何、教学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出版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因此,要把马克思主义贯穿到出版理论研究和出版教学中去,使出版学真正成为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为指导的学科,使学出版的学生真正成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出版英才。
(一)把握好一个课程定位
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是马克思主义对出版现象和出版活动的总的看法及规律性的认识,涉及出版的根本性质和地位、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实践要求和客观规律,以及带有思辨性的出版专题研究,等等。这就决定了其作为出版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定位:它不是一般的教育形式,它在体现一般教育本性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与一般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等不同,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课程教学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问题领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3]。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是塑造人与社会灵魂的课程,聚焦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要回答的是人生与出版事业发展中具有方向性、根本性的大问题,是集中体现出版政治属性的课程、集中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课程和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马克思主义出版观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传导主流意识形态,解决信仰和理想信念问题,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可见,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本质是讲道理,思想引领、政治引导是这门课的基本功能。以上这些主要任务和基本功能聚合在一起,凸显着马克思主义出版观鲜明的思想性、政治性、价值性、现实性和复杂性,也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会面对更为深层的“为什么出版、为谁出版、出版什么”的哲学发问。马克思主义出版观“解疑释惑”的本质规定性,决定了其课程教学的开展,要有更为自觉的问题意识。
从其课程定位还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出版观虽然属于出版学的研究对象,是出版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但其课程转化必须做到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作为课程的马克思主义出版观,其定位既然不是一般的知识性专业课程,而是带有鲜明思想性、政治性、价值引领性和实践性的基础理论课程。那么,它自然就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等作为基本理论支撑。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课程建设过程中,要以文化强国的时代特质为背景,立足中国国情、社情,从新时代我国出版工作实际和出版高校学生思想状况出发,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本要求和教学规范,重视对研究对象的科学性和理论性归纳。如对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出版观在不同阶段的论述,在与中国出版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抽象成一般的规律性科学思想,使其能够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对接,又能与出版活动自身具有的特点相融通,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出版观在哲学层面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完整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继承性和创造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出版观虽然涉及的是经典作家关于出版的一般规律性的思想理论,但研究和教学的视角又不能唯出版而为之,必须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应该遵循的理论逻辑与方法,做好在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普通话”基础上的出版观“方言”研究和案例支撑,做到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根必须深深扎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富矿之中,才能彰显理论的魅力、研究的价值和育才的品格。
(二)阐释好两个出版原理
任何一种思想体系都有属于自己的基本原理,它决定该学说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也是如此。这是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阐释的内容。因为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基本原理揭示的是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核心观点,它蕴含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之中,体现在他们出版实践中。
首先,阐释好物质和精神辩证关系的出版原理。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道:“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这句经典表明,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也是出版原理,即: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意识对存在、精神对物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和精神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统一的。在出版物和内容(具有精神属性)的关系上,出版物承载内容,没有一定的出版条件和出版对象,就不可能产生反映出版现象的精神,口口相传的内容就不可能呈现为系统的思想。人的精神是人脑在一定实践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主观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精神不仅能动地反映客观存在和物质世界,还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存在和物质世界。[5]在一定出版条件下,出版物可以变成精神产品,精神产品也可以变成出版物。在知识生产和内容传播中,精神对物质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又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在对这一出版原理的理论认识上,有两点需要重点把握:一是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精神对物质的重要的能动作用,是人们在出版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离开出版实践,内容不可能承载于出版物,思想和精神也无从谈起;二是在出版实践中,物质的力量固然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承载在出版物中的理论等精神的力量,经过编辑加工和社会传播、经过受众阅读之后,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而精神力量变成物质力量的前提是理论掌握群众。由此可见,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指导和推动群众的实践活动。在这一辩证过程中,出版是搬运工、是转换器,出版物是传播机、放大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宣传和鼓动作用。而理论掌握群众的过程实质上是思想掌握群众的过程,是出版发挥“举旗定向、思想先行”的过程,是用正确的理论教育武装群众并指导和推动群众实践的过程。
其次,阐释好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出版原理。出版不仅是改变精神世界的行动,也是推动理论发展的动力。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6] 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与无产阶级革命紧密相连。并不是根据无产阶级的政治利益、愿望和要求的纯逻辑推导。它以大量的、确凿的图书、报刊事实为依据,从出版现象和实践活动中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认识,并以它本身具有的真理性和现实价值来检验。可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出版观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它不仅要科学的解释世界,更致力于积极地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的出版思想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出版实践建立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随着他们出版实践的不断深入,头脑对客观外部世界的反映也就越深入,越是能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他们严格按照客观上出版的本来面目认识出版,完全排除对出版现象的主观主义解释。正是在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人与精神世界的关系问题。所以,他们把党报党刊看作是“在报刊方面能够以同等的武器同自己的敌人作斗争的第一阵地”[7],提出了“出版物是革命事业一部分”的思想。实践是理论产生的源泉,实践决定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而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出版实践活动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有正确的思想理论和规律性认识来指导。出版的理论创新,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到出版活动和出版现象的内部,揭示其客观规律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自觉用规律性的认识指导出版实践。
(三)讲述好三个重点内容
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是世界无产阶级出版事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出版思想与理论的高度概括。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植根实践,服务人民,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作为检验标准。自创立以来,经历了一个顺应时代需要、不断与时俱进的历史发展过程。[8]在构建理论框架和讲授知识体系的过程中,重点关照三个内容:一是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是认识论上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需要,价值论上更加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出版目标的需要,实践论上更好回应时代之需的需要,思想史上不断厚重出版学基础理论的需要。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出版观创立奠基的背景,梳理作为科学出版观的产生、继承和发展进程,内涵及主要思想;阐释党的出版工作的性质地位、基本要求、客观规律、基本方针和重要原则。二是弄清楚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中国化的理论特质。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一切工作的科学理论,作为引领事业不断前进的思想旗帜。在出版领域则以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作为指导思想,并结合中国实际将其不断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形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一系列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中国化因党而生、与党同行,始终坚持把党性原则作为出版事业的根本原则,始终坚持把问题导向作为理论思维方法的精髓,始终坚持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作为科学学说。对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中国化的这些理论特质进行的分析和讲授,不是就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出版观而谈出版观,而是从理论上将其历史地放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视野中去分析,结合不同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丰富实践,总结其历史经验和理论成果。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出版观在原理层面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显示出真理的魅力和光芒。这就要求教育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出版活动,回答和解决出版工作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三是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出版工作的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揽党和国家宣传思想工作全局,把出版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事关党的出版工作长远发展的一系列全局性、原则性、根本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全面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出版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9] 要紧跟时代发展,紧密联系出版实际,全面、准确地论述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和指示、批示、贺信、回信等文献的基础上,从出版的意识形态属性、出版工作规律、出版工作的根本遵循、出版的工作导向、出版内容建设、出版学科建设、科技期刊建设、出版融合发展、版权保护、国际出版、出版队伍建设、出版文风建设等十二个方面归纳总结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0] 这是党第一次从文化维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定位,不仅表明了党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理性态度,而且以鲜明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彰显了中华文明的蓬勃生机和永恒魅力。[11] 课程教学要遵循“两个结合”的思想,进一步树立大历史观、正确的党史观,在深化对出版工作规律的把握中,讲清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出版工作重要论述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以上所述内容,是我们在出版学基础理论建设过程中,围绕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构建而进行的阶段性总结。特别是针对探索中创新的课程教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相对全面的学理性分析之后,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一是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战略任务相比,与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建设和教学建设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出版高校应该以出版专业博士纳入国家学科目录为契机,借助首届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会的东风,“共创一流新学科,同圆出版强国梦”,建强出版学科,夯实基础理论,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在深化试点探索的基础上形成工作合力,以出版英才成长为文化强国贡献智慧。二是出版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教学转化,必须重视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一体化推进,必须把开好马克思主义出版观基础理论课作为政治任务,必须从筑牢出版人才培养思想根基的政治高度将其纳入出版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建立协同工作机制,促进教学内容的相对完整统一。只有这样,出版学基础理论建设和课程教学才能满足复合应用型出版人才培养的需要,以“知识为本”的教学才能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出版英才方能担负起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人民日报》2022年7月28日,第2版。
[2][孙绍勇,陈锡喜:《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的意识形态逻辑论析》,《思想教育研究》2017(06),第35页。
[3]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求是》2019年第8期。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
[5]骆郁廷:《中国共产党“思想先行”的历史经验及其现实价值》,《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09),第33页。
[6]《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36页。
[8]张养志:《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创立及列宁的继承和发展》,《科技与出版》2021(07),第1页。
[9]张养志:《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中国化的新论述》,《科技与出版》2021(10),第9页。
[10]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48页。
[11]邢红梅:《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观的演进逻辑与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3),第59页。
(本文作者张养志,北京印刷学院校长助理兼出版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平行公司北京百道世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网络媒体平台百道网、百道网微信、帮书店微信,以及百道学习APP和小程序等平台上发布的文章,版权属于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或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著作权人共同拥有,严禁转载。任何纸媒、网媒或社交媒体需要发布或转载,请与版权专员联系(service@bookdao.biz),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对于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
扫描二维码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