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书新闻
收藏 微博评论
分享到微博:【百道编按】菌草技术在中外交流交往中架起了一座座友谊之桥,福建人民出版社于2022年4月出版《林占熺与中国菌草》一书,记录了林占熺及其团队锲而不舍地开展科学攻关,发明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以草代木”菌草培植新技术,为科技扶贫、对外援助、保护治理生态、加快菌草技术产业化、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切实实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文节选书中部分内容:林占熺在“党代表通道”上讲述的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故事,了解菌草成为造福世界的“幸福草”的故事。
《林占熺与中国菌草》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作者:黄世宏 著
出版时间:2022年04月
菌草技术是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教授的一项重大发明,是从“以草代木”发展起来的中国特有技术。长期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支持和推动下,菌草技术已经从“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发展到菌草生态治理、菌草饲料、菌草生物质能源和材料等领域,被广泛应用于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屏障建设,以及一些生态脆弱地区的防风固沙、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治理、矿山修复等,实现了光、热、水三大农业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结合,有利于生态、粮食、能源安全。
如今,菌草技术已推广至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十多个国家建立了示范中心,合作紧扣消除贫困、促进就业、可再生资源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发展目标,为促进当地发展和人民福祉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发展中国家普遍欢迎。菌草技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成为造福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幸福草”。以下内容节选自《林占熺与中国菌草》。
首期国际菌草技术培训班学员于1995年11月顺利结业。这批学员中,有两位来自巴新,其中一位叫布莱恩·瓦伊,是当地一位酋长的儿子,后来,有人称他为“巴新菌草第一人”。他们一下子被菌草技术迷住了,回国后,兴致勃勃地将学习情况和取得的成果向东高地省省长报告,并说:“我们需要菌草技术,我们需要林占熺这样的专家,能把他请到我们巴新就好了!”
1996年11月26日,东高地省省长伊瓦拉图等人专程飞赴福建,盛情邀请林占熺等人到巴新传授推广菌草技术。
涉外无小事。福建省政府决定先派省长助理李庆洲率考察组前往调研,考察后再做定夺。1997年5月,林占熺随同考察组一起来到巴新东高地省。
菌草示范点所在地鲁法区离省城有60公里左右,几乎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山坡上野草丛生,疏疏落落间杂着一块块咖啡园,杂草伴着咖啡树叶在风中摇曳;山谷中生长着一丛丛芭蕉树,在阳光的照射下,宽阔的芭蕉叶垂下身姿。当地农民的家零零星星散落在山坡上、山谷中,多是茅草房。这里流行多种疾病,医疗条件差;生活质量低,没有自来水,没有电灯,没有电话,更谈不上电视、空调。要打国际长途电话,得从鲁法区搭乘卡车或区医院的汽车到省城戈罗卡,然后到银行换好硬币,再找到当地仅有的一个投币电话机才行。当地不少农民仍过着“吃饭一棵树,穿衣一块布”的日子……
林占熺在考察中发现,东高地省拥有发展菌草菇的资源和市场,但鲁法区现代化程度太低,也实在太穷了,要在这里实施菌草项目,让仍处于部落经济的村民接受、掌握菌草技术,难度确实很大。
有的人在考察后说:“在这样的环境里待下去,怎么活呢?会发疯的!”
也有人说:“即使一个月给一万元以上的报酬,也不能干!”
……
讨论时,考察组不少成员都将眼光投向了林占熺。
林占熺知道,这是一块十分难啃的硬骨头。经再三思量,他坚定地表示:“这里确实很穷,但正是因为穷,才迫切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也曾经穷过,我看这一援外项目可以接下!”
这次考察后,双方签署了“菌草技术重演示范试验备忘录”。1997年7月25日,林占熺带领由6人组成的专家组带着十几箱菌种和塑料薄膜等材料,来到东高地省开始实施菌草项目。菌草栽菇的序幕很快在巴新东高地省鲁法区拉开,菌草技术正式走出国门,正式成立了在国外的第一个重演示范点!
随着示范点开始运营,专家组发现这里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比想象的还要艰巨、困难。
专家组去耐卡村旱稻试验示范点要经过一条河,河上没有桥,必须蹚水而过。12月的时节,河水冰凉,蹚水时皮肤有股刺痛感,但林占熺每次都和大家一起蹚水而过。过河后大家浑身湿漉漉的,只能把衣服脱下拧干后再穿上。林占熺年纪比较大,长期如此,身上就会犯毛病。一天晚上,他腰疼得不行,直至半夜仍无法入睡,估计是因冷水刺激引发的。当地百姓得知后,就地砍了一些毛竹,在河上搭起了一座简易的竹桥,总算可以摇摇晃晃地从桥上过河。
“睡时穿衣,起床脱衣”,这是专家组应对东高地省气温变化的形象描述。这里属于草原,昼夜温差很大,白天高达40—50摄氏度,晚上低至6—7摄氏度,不利于食用菌的培育。
知己知彼,才能胜券在握。专家组首先要摸清当地的条件和环境。白天,他们顶着烈日,跋山涉水,四处奔波,考察当地草本植物资源及气候条件;夜晚,他们就在摇曳的煤油灯下伏案查找资料、整理数据,商量菌草技术落地的最佳方案。专家组很快摸索出保持土壤温差的新栽培技术——阴畦覆土栽培法,并选用当地丰富的野生菌草和咖啡壳作为原料,用于培育菌草食用菌。
当地资金、设备有限,专家组从实际出发,用简单易懂的土办法来解决复杂的科技问题。按常规,菌草生产过程需要先进设备给菌草培养基灭菌,但当地不通电,物资极其匮乏,也没有高压锅炉,专家组便自己动手、土法上马,用三个废弃的汽油桶、几块石头、一根橡皮管和两片塑料薄膜,做成简易灭菌设备,效果不比先进设备差。没有现代化出菇房,他们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搭建起菇棚、菇架等生产设施。温度、湿度差异大,他们就挖种植沟,利用水、土和塑料薄膜控温保湿……
“成功了!”1998年1月10日,菌草技术重演示范试验获得成功,首批2万袋食用菌成品率达到99%,实现巴新东高地省菌菇栽培零的突破,还创下一项菌草菇之最——种出单丛重量12.51公斤的紫孢平菇,向巴新国庆节献礼。
阳光灿烂,笑脸盈盈,歌声阵阵。1998年1月13日,巴新东高地省菌草技术验收大会在菌草示范基地隆重举行。巴新总督西拉斯·阿托帕尔、青年和劳工部部长玛非亚斯·卡拉尼等6位部长以及100多位高级官员,还有东高地省各区的群众近6000人,穿着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载歌载舞地参加大会。他们有的甚至是走了两天两夜的路,才赶到会场的。
会上,喜获丰收的当地菌农捧着各类菌菇,又唱又跳,欢乐地呼喊着:“中国,菌草!”“中国,菌草!”
许多人围着专家组成员,争先恐后向他们竖起大拇指,称赞道:
“巴新人民真正的朋友!”
“林占熺教授是巴新象征幸福与吉祥的‘极乐鸟’。”
……
会上,东高地省上空第一次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并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林占熺听着雄壮有力的《义勇军进行曲》,昂首望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心潮澎湃。之后,在这个简易的菌草示范基地广场上,东高地人民又先后七次为菌草奏响中国国歌,升起五星红旗。难怪林占熺经常发自内心地对东高地的群众说:“我们是朋友加兄弟。这样的朋友兄弟我不帮,还帮谁?”
东高地省省长对专家组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出色地完成工作表示由衷的感谢,他十分感慨地说:“中国、巴新双方是在极端的条件下实施这一项目的。其中最具挑战性和最使人惊奇的是,中国专家能够适应令发达国家专家望而却步的条件。从这些专家身上,我们还学到了许多十分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在我国今后的发展中,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巴新国防部部长拉卡尼在大会上宣布,把女儿的名字改为“菌草”,并在报纸上公布。他说,他要让巴新人民记住,菌草是中国人民帮助巴新人民的一个好项目。“巴新菌草第一人”布莱恩·瓦伊也把儿子的名字改为“菌草·瓦伊”,以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作者:黄世宏
终审:吴妮
来源:百道网
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平行公司北京百道世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网络媒体平台百道网、百道网微信、帮书店微信,以及百道学习APP和小程序等平台上发布的文章,版权属于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或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著作权人共同拥有,严禁转载。任何纸媒、网媒或社交媒体需要发布或转载,请与版权专员联系(service@bookdao.biz),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对于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