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微博评论
分享到微博:大家好!这里是天天听好书。今天我们要讲的是海峡书局2022年3月出版的《河蚌》。
请扫描二维码进入百道学习app收听音频
作者郭亮是著名生物学家。中国是河蚌大国,但人们对河蚌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本书拥有丰富的河蚌标本彩图,也有多种河蚌的珍贵生态照片。书中收录了2大科36属的河蚌种类,分别介绍了河蚌的形态术语、生态关系、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书中也有作者的生态追踪,文字详实细腻,凸显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可以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与收获。
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是关于中国河蚌的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以及所面临的生存环境。那么,中国的河蚌有什么样的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又面临着什么样的生存环境?这就是今天要讲的内容。
在河流和池塘中,河蚌是最常见的一种软体动物。它的身影遍布我国大江南北。在生物学上,河蚌的近亲,就是那些生活在海洋中的双壳贝。河蚌和这些双壳贝,常常作为餐桌上的食材,走进我们的生活。其实,在河蚌大家族里面,作为食材的河蚌,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从分类学的角度来说,河蚌属于软体动物门下面的蚌目,是蚌目里面近千个物种的统称。这些河蚌形态富于变化,分类关系也错综复杂。但是,绝大多数河蚌只生活在淡水之中。
一眼看去,河蚌给人们的直观印象,就是带有两片坚硬外壳的软体动物。坚硬的外壳可以为河蚌提供保护,防止它们被天敌捕食。河蚌的眼部结构,已经退化消失。但是,在进出水管上,保留着可以感光的细胞。同时,河蚌的进出水管,负责在水体中进食和排泄。河蚌在硬壳里面,长着两只脚,形状就像斧头一样,叫做斧足。河蚌在张开外壳的时候,它的两只斧足,就可以挖掘淤泥,而且可以在河床上缓慢地爬行。对于河蚌来说,很多种类的运动能力,都已经高度退化。但是,河蚌长着闭壳肌,可保持外壳紧闭。这样,就可以抵御天敌。
和大部分软体动物一样,河蚌也是通过外套膜,分泌出珍珠质,形成贝壳结构,用来保护身体。贝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而珍珠质就是由大量微小的碳酸钙晶体集合而成的。这种珍珠质具有绚丽的色泽,就像彩虹一样。这种彩虹一样的色泽是多层半透明的珍珠质,相互叠在一起,形成的物理反射。当异物进入外套膜时,外套膜可能分泌出珍珠质,把异物包裹住,这样就形成了珍珠。
河蚌栖息的环境差异很大,有的生活在狭小湍急的小河里面,有的生活在宽阔缓慢的河道,有的生活在不足1 米深的池塘,也有的生活在巨大的湖泊。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河蚌的种类差异也很大。分布海拔最高的一些河蚌,栖息在云南的高原湖泊里。那里的海拔在2000 米左右。但是,河蚌物种的数量,一般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减少。
由于河蚌多种多样,它们繁殖方式也不同。在中国,有一些河蚌,在春季和夏季,会排出钩介幼虫。这些幼虫寄生在鱼类身上。等到春夏季洄游的时期,鱼类会向河流的上游洄游。这时候,稚蚌,也就是幼小的河蚌,就从鱼的身体上脱落下来,进入河流的上游,从而完成种群的扩散。
在带有两片硬壳的贝类动物里面,河蚌的寿命相对来说,是比较长的。大部分种类的河蚌,寿命可以达到15 年以上。一些长寿的种类甚至超过39 年。河蚌在幼体时期,大都生长迅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长速度逐渐变慢。有一些河蚌,可以通过较明显的生长纹理,大致地估计出它们的年龄。
在河蚌身体的后端,有进水管和出水管。这是它们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河蚌的软体,可以控制河水,让河水流入或者流出外套腔。这样,河蚌就可以摄取食物,进行呼吸,并且排出代谢产物。河蚌在河流中,主要通过过滤河水,摄取水中的硅藻、蓝藻,作为食物。轮虫等原生生物以及有机质颗粒,也可以作为河蚌的食物。
大部分河蚌对水的深度,都有些要求。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天敌的捕食。在有藻类层和浮游生物层的水体中,阳光直射可以达到的深度,大约是13 米。从这个深度往上,到靠近水面的水域,都可以成为河蚌的理想家园。同时,在汛期和枯水期,河蚌的栖息深度,会有所不同。而且,水流和河床生态环境的不同,也会影响河蚌的栖息深度。一般来说,水体深度越深,对应的河蚌,活动能力就越弱。
人类很早就开始利用河蚌。在原始社会,河蚌的利用价值不仅仅是食物。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可以把河蚌厚重坚硬的外壳,打磨成铲子和刀。也可以用河蚌的外壳,制作货币。
随着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河蚌变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食材。人们对河蚌的应用,更多地转向艺术品和工业原料。河蚌壳有温润的质地和彩虹般的光泽,因此,就被大量用于制作纽扣、餐具等日用品,以及螺钿艺术品。与此同时,人们还发现,河蚌可以产出一种洁白圆润的坚硬珠子,是制作首饰珠宝的绝好材料。由于这些珠子不容易获得,人们就把它们叫做“珍珠”。
如今,很多人都通过饲养河蚌,来培育珍珠。这个产业非常发达。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野生环境的改变,使中国河蚌类的物种逐渐凋零。除了少数种类用于培育珍珠和食用以外,大部分本土河蚌,都面临着种群衰退的困境。
随着现代化的开发,大量的物种濒临灭绝。河蚌这一动物类群,也同样面临着重大的打击。截至2008 年,全世界有37 种河蚌已经灭绝,有168 种河蚌濒临灭绝。对于2021 年的今天来说,实际上,河蚌灭绝和濒临灭绝的数量,要远远大于这一数据。由此可见,在地球上,河蚌类也是一种濒临灭绝的动物。
在淡水河川中,河蚌的生态功能是不可取代的。因为河蚌有一种习性,就是通过过滤河水,来摄取食物。这个习性对于水体的净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河蚌一旦消失,会导致它们的共生鱼类,也遭到灭绝。这样,就会引发生物多样性的危机。
中国是一个水网密布的国家。众多数不清的河川,流经不同的生态区域,使得中国的河蚌种类,异常丰富。但是,在福建、江西、云南和广西、桂林等地方,河蚌的生存环境都很恶劣。如今,很多早年记录的河蚌物种,都已经不复存在。可以看到,在恶劣的生态环境面前,这些河蚌虽然披着厚重的外壳,但是,却又无比的脆弱。
总之,河蚌是带有两片坚硬外壳的软体动物,绝大部分河蚌生活在淡水里面,依靠摄取水中的藻类和原生生物,来维持生存,而且可以产出珍珠。在我国,河蚌遍及大江南北,种类丰富。但是,由于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很多种类的河蚌,都处于极度濒危的状态。
好了!想了解更多内容,建议打开《河蚌》。感谢你天天听好书,我们下期见!
《河蚌》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海峡书局
作者:郭亮 编著
出版时间:2022年03月
来源:百道学习“天天听好书”
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平行公司北京百道世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网络媒体平台百道网、百道网微信、帮书店微信,以及百道学习APP和小程序等平台上发布的文章,版权属于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或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著作权人共同拥有,严禁转载。任何纸媒、网媒或社交媒体需要发布或转载,请与版权专员联系(service@bookdao.biz),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对于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