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书新闻
【百道编按】中央党校出版集团下属大有书局(北京)有限公司推出的《往事随风:旧北京的那些人那些事》,以纳兰性德、曹雪芹、庄士敦、鲁迅、王国维、徐志摩、林徽因、胡适、老舍、沈从文、梁实秋等古都人物为写作对象,试图通过这些文人丛中的旧闻轶事、政界学界的陈迹残影,再现旧北京的社会风貌、世态人心以及那个时代格外令人着迷的一份精致和清雅。本文系作者再版自序,跟随作者领略“旧京风华如梦”。
数百年来,北京一直是帝王将相熙来往攘、才子佳人趋之若鹜的所在,最远可推至辽金元天之骄子的纵横捭阖,自明而清再到民国,多少精英涌入北京,在这里做官、应试、教书、游行、研究、革命……他们每个人与北京的因缘,都是一部个人化的北京史;而整个北京史的本身,则是所有人集体记忆的总和。
文化学者刘东黎的《往事随风:旧北京的那些人那些事》近日由中央党校出版集团下属大有书局(北京)有限公司推出。
《往事随风:旧北京的那些人那些事》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大有书局
作者:刘东黎
出版时间:2022年01月
本书采用散文笔法,以纳兰性德、曹雪芹、庄士敦、鲁迅、王国维、徐志摩、林徽因、胡适、老舍、沈从文、梁实秋等古都人物为写作对象,试图通过这些文人丛中的旧闻轶事、政界学界的陈迹残影,再现旧北京的社会风貌、世态人心以及那个时代格外令人着迷的一份精致和清雅。作者刘东黎笔触细腻精微,读来意味深长,予人启迪。
全书采用锁线精装,含北京民俗画家王忠良绘制的12幅老北京风貌图,重现旧北京的那些人那些事。
以下为作者再版自序,以飨读者:
王忠良绘制正阳门城楼,选自《往事随风》
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近百年间,关乎北京的各种书写形形色色,比如说建筑史,梁思成、林徽因、侯仁之等前辈学者都有相关的著述,写尽了京城地理和空间建筑的风风雨雨。几代帝京,五方杂处,北京是写不尽的。《往事随风:旧北京的那些人那些事》(初版书名《北京的红尘旧梦》)这本关于北京历史人文的书,则是我十几年前一次努力启程的文化寻根之旅。
索斯克在《欧洲思想中的城市观》中说:“没有人是孤立隔绝地想到城市,人们对城市的想象,往往是通过由其所继承的文化,并染上的个人经验色彩所构成的感觉来实现。”城市不单是一个拥有街道、建筑等物理意义的空间和社会性呈现。比如说北京,它就好像一座原始森林,处于一种非中心的、多元的和不统一的状态,各种各样的物种似乎漫无目的地发芽、生长,在威严正史的树干上生长着温情血肉的部分。在我看来,北京城正是与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质、审美趣味以及文化品格最为契合的城市。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尤其1928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以后,及至1937年七七事变之前,北平被定位为“文化故都”。这期间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中心均已移到江南,北平失去了昔日的消费主体,城市社会发展实际上丧失了原来的发展动力,在经济上来说,总体趋势是日益衰败的。荒凉与萧索,是当时北平传递给外来观察者最直观、最感性的印象。而更为严峻的局面是,日本军国势力阴云浓密,步步紧逼,北平外患日亟的局面变得极为严重。实际上从1933年起,北平就已成国防前线。
王忠良绘制清末时期前门地区,选自《往事随风》
但尽管如此,回望那段历史,故都北平绝非“衰落”二字就可以简单概括。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到首都职能南迁,这样的历史变迁,无不为城市空间的拓展创造了社会前提。以政治权力为核心运行的城市社会体系迅速地消解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老舍《想北平》);它“古今并容,新旧兼收,极冲突、极矛盾的现象,在他是受之泰然,半点不调和也没有”(《宇宙风》(半月刊)“难认识的北平”)。这个城市仿佛拥有了别样的生命,能够为自己塑造一个前所未有的“美丽新世界”。
正如巴什拉所说,“伟大的形象有其历史和史前史,是记忆与传奇的掺合。每一个伟大的形象,都有难解难测梦一般浩瀚的深度,而个人的体验则为之增光添彩”。自主的和多样化的文化气息,成为那一时空最迷人的光影。历经苦难,北京仍是一座充满伟大力量的城市,庄重而和谐,悠然又自在。
故都北平只剩下明清两代五百多年的宫殿、陵墓和一大群教员、教授、文化人,以及一大群代表封建传统文化的老先生们,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英群体荟萃其中。更不消说北京的教育水准,使故都的文化魅力得到更为有力的彰显。另外就是公园、图书馆、名胜古迹、琉璃厂的书肆与古玩铺等,可以说,“没有一个城市像北平一样的近于理想,注意自然、文化、娇媚和生活的方法”(林语堂语)。
与上海以“声、光、化、电”为代表的都市文明相比,北平很少因其现代性发展程度不足而引发“衰老”“缓慢”之类的批评。相反,北京的文化气质甚至连“在北京旅居的外国人,无形中都受了威化;住在商埠口岸踢惯洋车夫的侨商,一到北京,也要装出一点斯文气来;就连在外国读过书、信过教,回国之后喜欢跟在外国人背后走的留学生,面上似乎也常带有三分愧色”(宇文《北京的空气》,《现代评论》1926年)。历史积蕴濡染而成的一种斯文,再加上前朝遗留下来的壮观建筑和清秀景色,更使其荣膺“西方游客心目中最为向往的中国城市”之美誉。
王忠良绘制旧东交民巷,选自《往事随风》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传统的城市空间结构在故都时期被继续稳固下来,整座城市现代化程度不高的事实得到广泛的宽容,尤其在京沪等地的文化人眼中,白塔、城阙宫院、天坛、古老的松柏、城砖、护城河、旧书摊,这些代表着“旧中国的灵魂。文化和平静”以及“和顺安适的生活”,“文化故都”的城市意象也由此确立。
20世纪初的人口统计表明,外地乡村移民构成了北京人口的主体,且多数为来京求学、谋官或接受培训的男性青年。对于他们而言,北京类似于乡土与都市的连接带,或者是对乡土的拓展。“使文化发展到最美丽、最和谐的顶点,同时含蓄着城市生活及乡村生活的协调”;北京的街巷胡同,就是北京这片叶子的“叶脉”,外乡人在叶脉里穿行,为近代北京留下了多样化的记述,他们就是这座城市翠绿欲滴的“汁液”。
随着政治地位的变化,北京旧有的士大夫讲学之风与中国传统文化随之复兴,实现了文化领域的回归传统。来自湖、广、云、贵各地的读书人,走出“耕读为本”的土地与书斋,来到北京,古朴的城市底色更加符合他们的日常趣味与审美。与上海的魔都气息、斑驳的现代性话语不同,北京在事实上隐喻了乡土中国的文化地位,成为中国文化人久久低回的精神故乡。
浓郁醇和的传统文化,也关联着茶食、市声、四季、年景、娱乐这样的日常细节与事物。正是这一个个“点”撑起一座古城厚重的文化根基,也令后人寻找到一种内心深处苍茫的家园感。
王忠良绘制前门大街上拉洋车的祥子,选自《往事随风》
晒在身上暖烘烘的太阳,一溜溜灰房,街边的大槐树,边挥汗边喝酸梅汤的洋车夫,提鸟笼逛北海的公寓掌柜,水墨黄昏和暖色灯光,深灰色的墙和暗青色的路,烤白薯老人的叫卖,午夜漏断人初静的梆子,胡同里穿梭往来的笑语,口外来的驼队与独脚推车……
斑驳的旧京岁月,细腻生动、内容多元的文人叙述,是融合了集体文化记忆的情感载体。一种作为文化记忆和文化想象的北京形象,经由岁月积淀,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来,并被纳入与历史重合、与前人叠加的生命经历和生命记忆当中,这也成为我这部作品最初的创作动机。
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版图中,北京都与上海作为重要的文学空间双峰并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老北京”的城市意象和“地方感”,正是由京派作家与京味文学的作品建立,并赋予其诗意、唯美、灵动、和谐的审美表现。当然“往事随风”这部作品,并不是一部关于北京的文学研究史,我也无意于以“文学中的北京”进行定位。这部小书,尽管致力于沿袭“文学中的城市”“城市想象”的途径,去感知北京历史(主要是近代史)最为敏感的文化神经末梢;但是因为学有不逮、力有不足,还是不能完美呈现北京文化兼具包容性与丰富性的特质,也未能更好地展现人与城的复杂关联。在这个题材面前,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了文学阐释的有限性。
王忠良绘制八十年代地安门大街,选自《往事随风》
然而,京都文脉,茶楼食肆,帝京胜迹,故都风俗,还是停留在泛黄的旧梦里;它越是远离,就越是紧紧抓住我们的想象,这部作品能够得以再版,也再次印证董桥的名言:
我们惦挂的已然不是名利场中过客匆匆的脚印:我们惦挂的是雪夜归人推门一看还看得到灯火阑珊处的那份安宁和幽静。
——董桥《南洋梦忆》
时间像是一条连绵不断的河流。历史云雾斑驳陆离、变异奇幻,我们的记忆和回望,是永不会断绝的。谁在进行或舒心或感怀的想象?人在城里寻寻觅觅,有初遇时的欢欣和感叹,错失后的茫然与心痛,出走后的眷恋,遥忆中的惘然……时光流转,人与城的故事就在北京城清疏寂寥而又华贵雍容的气息中,穷尽了过去和未来。就如沈从文在《月下小景》中提到的那句古老歌词:“我不必问什么地方是天堂,我业已坐在天堂门边。”
多么希望在世事的变化中能留住一些不变,包括那温柔敦厚、宁静清雅,经常勾起人们感怀的“老北京城”。文化故都作为凝聚家园情感与文化记忆的象征符号,成为后世忆念北京的情感之源。当特有的情调与气氛在时光中逐渐消失褪色,我们仍可以在北京的漫游与记忆中重新发掘其蕴藏的魅力,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那里是“常四爷”“祥子”“英子”们的故乡;是纳兰性德、林语堂、老舍、梁实秋的精神故园。从那里走出去,就是古老的中国,是在因袭的旧梦中、历史的流沙里浮沉数千年之久的古老而美丽的中国。
(本文摘自《往事随风:旧北京的那些人那些事》再版自序“旧京风华如梦”)
作者:刘东黎
编辑:云梦
来源:百道网
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平行公司北京百道世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网络媒体平台百道网、百道网微信、帮书店微信,以及百道学习APP和小程序等平台上发布的文章,版权属于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或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著作权人共同拥有,严禁转载。任何纸媒、网媒或社交媒体需要发布或转载,请与版权专员联系(service@bookdao.biz),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对于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