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微博评论
分享到微博:大家好!这里是天天听好书。今天我们要讲的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07月出版的《东山顶上》。
请扫描二维码进入百道学习app收听音频
作者周伟团是著名作家。本书围绕农奴出身的格桑梅朵姐妹的成长经历,以及与进军西藏的解放军战士怡高远和贵族领主少爷巴鲁云丹的爱恨情仇,通过我党在内地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校,西藏民族大学,60余年的办学过程,呈现三代人的学习、工作与成长,见证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到全民脱贫的伟大历程。
全书共二十四章。这里要讲的内容来自第十六章“教育接力”,讲述西藏民族大学的前身西藏公学迎接第二批新生入学的故事。那么,西藏公学是如何迎接新学员的?又是如何进行入学教育的?西藏公学又有哪些新的发展?这就是本章的内容。
1957年,中央批准西藏在内地筹办的干部学校,正式定名为西藏公学。最初,西藏公学在甘肃山丹办学。1958年,学校搬到了陕西咸阳。
在西藏公学参加培训的格桑梅朵和大部分同学,提前毕业后,进入西藏,参军或参加平叛和民主改革。另外有几百名学员,根据个人文化程度的提升情况,分别转到北京、上海、成都、兰州等地的其他学校,经过预科学习后,转入专业学习。
平叛和民主改革取得胜利后,西藏公学培养的第一批学员,在民主改革工作中表现好,作用大,体现了西藏在内地培养的本土干部的优势。
为了继续发挥西藏公学干部孵化器的作用,西藏公学设立藏文专修科,从陕西、四川、河南、河北四个省的师范生、高考生中,选调、招录了三百名优秀青年,到西藏公学学习藏语文。此后不久,西藏工委又电示西藏公学,分春季、秋季两次,在西藏招收三千名学员,并提出了为西藏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
按照李玉玲老师的意见,巴鲁云丹、格桑德吉等同学,先组成了十个小组,配合老师迎接新同学。在迎接中,他们分别联系了一批新同学结对子。随着这个方式的不断推广,三百个外省同学,每人都与一个藏族同学结了对子,一起学习语言。
这些新同学和此前西藏来的汉族同学不一样,新同学没有到过西藏,也没有和藏族同学相处过,穿衣打扮和藏族同学截然不同。虽然说巴鲁云丹他们都很喜欢中山装和军装,但是,很多同学还都习惯穿藏装。一对一语言学习小组的形式,使两年前进校的第一批藏族同学和第一批西藏以外地区的同学,形成了紧密关系,在学校里,形成了民族团结的新局面。巴鲁云丹、桑果嘉美、格桑德吉、伦珠、多布杰等同学,被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三百名学生进校后,在校生人数达到一千多人。按照西藏工委安排,1960年,分春秋两批,要从西藏各地选拔三千名青少年,到西藏公学学习。刚一开春,学校就迎来了一千五百多名新学员。巴鲁云丹、格桑德吉他们组建的学习互助组,在徐西进、李玉玲、索朗仁青以及全校老师带领下,兴高采烈地投入迎新活动中。
在西藏各地区招生的老师,已经提前发电报给学校,详细告知学员乘坐的车次、到达成阳站的时间,以及学员男女人数和身高,学校按照学员信息,制作了大中小号三个尺寸的统一校服。
新同学进入学校后,不是去宿舍,而是被带到洗澡堂门前,先要完成洗澡,换新衣服、理发、旧衣服消毒等工作。这是接待新生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负责接待新同学的师生,在澡堂门前按新生男女人数和身高,准备好了新衣服,摆好了脸盆、毛巾、洗漱用具。先由藏语老师和藏族学生代表格桑德吉、巴鲁云丹等人,向新同学进行洗澡重要性的宣传动员,并向新同学说明洗澡、理发、旧衣服杀菌消毒的具体做法和安排。洗完澡,都要换上学校发的新衣服和新鞋袜。
在接待新生期间,除开水房正常供应开水外,澡堂、理发室对外不开放,专门为新生接待提供二十四小时的服务。锅炉工日夜加班加点,确保开水、洗澡和理发室的热水不间断供应。新生洗澡换上新衣服后,进入宿舍。宿舍早已由老师带领老同学,打扫得窗明几净。每间宿舍住八个人,睡上下铺,床上铺草垫子,上面再铺一床棉褥子和床单,每人一床棉被,一个枕头,一顶蚊帐。
为了帮助新同学尽快适应学校新的生活,熟悉学校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第二天早饭后,班主任老师带领学员参观校园,熟悉环境,认识上课的教室,以及讲解上课时需要注意的事项等。此后接着进行入学教育。新生接待工作的整个过程,主要是向学生系统介绍学校为何要建在内地,成立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介绍学校的作息时间及规章制度、学生守则等,为开始学习做好思想准备。
在入学教育的同时,还要向学生进行政治教育,讲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以及西藏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同时进行阶级教育、诉苦教育。特别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让新同学比较,来到学校以后,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对西藏和西藏农牧民的关怀,比较新的学校生活和作为农奴生活的差别,树立认真学习、积极进步后返藏建藏的决心。
新生进校后,仍然延续第一届学生进校后积累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且积极发动1957年、1959年进校的同学,让他们参与到带领新同学学汉字、说普通话的工作当中。有了老师们的教育和老同学的传帮带,新同学充分展现了藏民族在语言学习上的灵敏天赋,进步很快。
为了适应西藏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新形势,西藏公学逐步实现了从单一培养民族干部,向培养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转变。1959年成立的藏文专修科,成为西藏历史上最早的专科专业。1960年10月,学校先后创办了农业、畜牧兽医、会计、邮电、卫生、机电、师范等七个专业和行政训练班。1963年10月,学校按照专业教有发展的要求,设置了藏语文系、卫生科、畜牧兽医科、师范科等,形成了“一系六科”的专业布局。学校转入专业教育后,改变了以往干部培训式的招生办法,从1964年,实行逐年招收新生的办法,并开始从其他省份招收其他民族的高中毕业生。到1964年底,学校建成了生物、物理、化学等实验室和陈列室,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1959年招录的三百名外省学生,除个别留校和转学外,基本上都在1963年春季毕业后,陆续进藏工作,充实到西藏各条战线,缓解了各民族建设者的沟通难题。1960年招录的三千名西藏学生,经过四年的文化课补习。1964年转入专业课程的学习。
西藏公学第一批学员在1964年和1965年陆续进藏工作,加入建设新西藏的伟大征程。格桑德吉从卫生科毕业,巴鲁云丹、伦珠从师范科毕业,桑果嘉美从藏语文系毕业,多布杰从畜牧兽医科毕业。这批学员经过在西藏公学六年多的认真学习,成为西藏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具有专门知识的民族高级知识分子。
1965年,国务院批准西藏公学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7月1日,学校举行了隆重的更名仪式。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学校教学模式从干部培训转型到专业教育,成为西藏第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
西藏自治区成立前夕,格桑德吉成了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医生,巴鲁云丹和伦珠成了师范学校的教师,多布杰进了自治区农牧局工作,桑果嘉美成了日报社的记者。
总之,西藏公学在迎接新生的时候,先让新生换上统一的制服,进行入学教育,介绍学校的历史情况。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西藏公学从干部培训转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设立各个专业。1965年,西藏公学改名为西藏民族学院,成为西藏第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
好了!想了解更多内容,建议打开这本《东山顶上》。感谢你天天听好书,我们明天见!
《东山顶上》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周伟团 著
出版时间:2021年07月
作者:周伟团 改编:宗和
来源:百道学习“天天听好书”
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平行公司北京百道世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网络媒体平台百道网、百道网微信、帮书店微信,以及百道学习APP和小程序等平台上发布的文章,版权属于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或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著作权人共同拥有,严禁转载。任何纸媒、网媒或社交媒体需要发布或转载,请与版权专员联系(service@bookdao.biz),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对于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