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微博评论
分享到微博:大家好!这里是“天天听好书”。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07月出版的《病菌简史》。本书入选2020年8月百道好书榜新知类榜单。
请扫二维码进入百道学习app收听音频
主编张文宏是著名传染病学专家,大家亲切地称他为“张爸”。这本书介绍了病毒、细菌的发现史,回顾了多场重大传染病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疫苗和抗生素的发展道路,同时采用故事与插画相结合的方式,生动讲述了17种常见传染病的病原特征、主要症状、传播途径及防控知识。对于青少年增强对传染病的预防意识和能力,用更科学的方法远离疾病,这可以算得上是一本很好的读物。原因在于书的体例设计很好,写法上注重深入浅出,这也是我们特别推荐这本书的重要原因
全书共11章。这里要讲的是第二章“传染病防控三部曲”的内容。危害欧洲300年之久的“黑死病”为什么突然消失了?传染病有哪些共同特征?如何阻断传染病的发生?这就是本章要讲的内容。
公元14世纪,“黑死病”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北海岸大肆流行。当时,整个欧洲特别是英国就像人间炼狱,人们痛苦不堪,无时无刻不在祈祷瘟疫快点结束。直到1665年末,一场熊熊烈火烧毁了伦敦的大部分建筑,这在历史上被称作“伦敦大火灾”。在这场大火中,就连四处逃窜的老鼠也没有能够幸免于难。这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伴随着这场大火,“黑死病”也奇迹般地消失了!人们一边痛惜火灾所造成的破坏与损失,一边又无比庆幸,这场持续了300年的恶疾终于结束了。
在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是大火带走了“黑死病”吗?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因为神灵的保佑,科学家们就不这么认为。苦于当时有限的科学设施和技术水平,科学家们付出了很多努力,但仍然一无所获。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镜头转至1894年的香港,“黑死病”伴随着同样的场景再次向人们宣战。不同的是,在科学家的推动下,当时的微生物学已经进入飞速发展的黄金年代。瑞士的微生物学家亚历山大•耶尔森来到香港,通过对尸体进行解剖,发现了致病的细菌,作出了详细的描述。
致病菌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们发现“黑死病”的高发地区有一个共同点:卫生条件异常脏、乱、差,老鼠猖獗。在研究患者的尸体时,耶尔森也在老鼠身上找到了鼠疫杆菌,并发现这种细菌可以从一只老鼠传播到另一只老鼠身上。他当时就得出结论:致病细菌来源于老鼠。
但是,很多患者并没有被老鼠咬伤或直接接触老鼠的经历,老鼠身上的细菌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染到人身上的呢?在耶尔森发现鼠疫杆菌之后的数年间,其他科学家作了进一步研究,并断定该细菌是通过老鼠身上的跳蚤叮咬传播的。
至此,“黑死病”的传播途径水落石出:鼠疫杆菌生存于老鼠体内,跳蚤叮咬了携带细菌的老鼠后再叮咬人类,造成人类患病。因此,这种病被命名为鼠疫,该细菌也称作鼠疫耶尔森菌。为了防止再次出现大规模的鼠疫,人们开始积极地开展灭鼠运动,改善卫生条件,肆虐人类社会数百年的鼠疫终于被有效地控制住了。
从鼠疫的故事中,我们知道了导致人类生病的微生物是鼠疫耶尔森菌。而在其他类型的传染病中,我们也找到了不同的微生物,它们被统称为病原体。
鼠疫给传染病的研究带来了有益的启示:疾病如何在人群中传播扩散?哪类人群更容易感染?科学家们通过研究病原体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寻找它们与人类生活轨迹的交互点。随着不断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他们发现了传染病的一些共同特征。
首先,每种传染病都有特定的传染源。以鼠疫为例,鼠疫杆菌引发了鼠疫,但它们来源于老鼠,可以长期存在于老鼠体内。当大火烧死了老鼠,鼠疫杆菌也随之消失了,所以老鼠就是鼠疫的传染源。
传染病学发展到今天,科学家和医生们发现,不同的传染病都有各自的传染源,如携带病原体的各种野生动物、家畜或患病的人群。
其次,病原体往往通过特定的途径感染人类。比如,鼠疫杆菌通过跳蚤的叮咬在病鼠和人类之间传播,结核杆菌通过咳嗽、打喷嚏等从患者传播到健康者,登革热病毒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间传播。科学家们尝试对已发现的传染病传播方式进行分类,并归纳出以下几种途径:空气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源传播、水源传播、粪口途径传播、性传播等。
那么,是否每个人都会被这些病原体感染呢?当然不是。虽然大部分传染病可以感染所有人,但是,是否容易感染还取决于传播途径。我们将这类容易感染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根据以上这些共同特征,研究者们提出了有效防控传染病的三部曲:第一是控制传染源,第二是切断传播途径,第三是保护易感人群。
第一是控制传染源。病原体是疾病的罪魁祸首,从源头开始杀灭病原体,可以有效避免疾病的发生。但微生物都是肉眼看不见的,我们该如何消灭它们呢?科学家们发现,所有的病原微生物都需要一个寄存的对象,比如老鼠、水生动植物、野生动物或人,我们把这些寄存对象称为宿主,也就是传染源。为了避免被传染,我们要尽可能地远离宿主,或者是把宿主隔离起来,也就是控制传染源。在鼠疫的故事中,大火烧死了老鼠,从而消灭了鼠疫的宿主,鼠疫便终止了。
第二是切断传染途径。现实生活中,并非每一个宿主都可以被隔离或消灭。当某些疾病的宿主是人类或牲畜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从切断感染病原体的途径入手。如果病原体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我们就要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同时勤洗手;如果病原体是通过水源传播,我们可以通过净化消毒水源、饮用煮沸的水来避免传染;如果通过蚊虫叮咬传播,我们可以采取灭蚊以及蚊帐、驱蚊水等防范蚊子的手段;如果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我们要对排泄物进行管理、消毒,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的习惯,不吃生冷食品……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传播途径,只有对症下药,从各自的途径入手,进行干预,切断传播途径,才能降低传播概率。
通过控制传染源可以有效防治疾病传播,我国对血吸虫病的防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血吸虫是一种寄生虫,长期生活在我国长江、珠江流域以及多个湖泊水泽地区。从古至今,这些地区的人民都饱受血吸虫之苦。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血吸虫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血吸虫在感染人类之前必须要有一个中间宿主,这个宿主就是钉螺。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开始大规模开展灭钉螺运动。此后,我国血吸虫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可见消灭钉螺对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是保护易感人群。有一部分传染病,既无法控制传染源,又无法完全切断传播途径,这可如何是好?科学家们发现,那些得了传染病后被治愈的患者,能够对这种病产生抗体,这是人体对病原体产生的免疫力。于是,科学家们利用这个原理开发研制了疫苗,用于保护那些没有得过病以及容易再次感染的人群。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传染病的防控都离不开这三部曲,它们相互交织,相互配合,少了其中任何一个,效果都会大打折扣。以我们最熟悉的流感为例。确诊流感的病人应尽早去医院隔离治疗,出行佩戴口罩,这是对传染源的控制;由于流感病毒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等造成的飞沫传播,因此我们提倡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勤洗手,不用手触摸眼鼻口,免疫力低下的人应佩戴口罩,这些都可以切断传播途径;在流感高发季节,可提前注射流感疫苗,使体内产生对流感病毒的特异性抗体,这是对易感人群的保护。
在人类防治传染病的历史上,有很多成功的故事。全球第一个被完全消灭的传染病是天花。天花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烈性传染病。到了18世纪,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通过对牛痘的形态特征等进行分析,发现接种牛痘,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天花,而且副作用也不大。琴纳将这种方法加以推广,使欧洲民众免受天花之苦。琴纳也被称为“免疫之父”。以后的数百年间,科学家们继续研究牛痘,并通过生物学的方法进一步减少牛痘的副作用。
终于,在1979年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世界已经彻底击败了天花病。目前,天花是世界上唯一被消灭的传染病。
总之,欧洲“黑死病”是因为一场大火灾而逐渐消失的。每一种传染病都有病原体和特定的传播途径。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这三种措施,可以有效防控传染病。
好了!想了解更多内容,建议打开《病菌简史》。感谢你天天听好书!我们明天见!
作者:张文宏 著 韩跃清 改编
来源:百道学习"天天听好书”
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平行公司北京百道世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网络媒体平台百道网、百道网微信、帮书店微信,以及百道学习APP和小程序等平台上发布的文章,版权属于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或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著作权人共同拥有,严禁转载。任何纸媒、网媒或社交媒体需要发布或转载,请与版权专员联系(service@bookdao.biz),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对于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