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各路人马纷纷冲进文艺杂志市场。先是郭敬明出品,旗下作家笛安主编的《文艺风赏》、落落主编的《文艺风象》高调上市;随后,独立艺术家欧宁联手作家阿乙,宣布打造文学双月刊《天南》;话音未落,安妮宝贝主编的文学杂志书《大方》已抢先露面;数月前停刊的《SOHO小报》也宣布“复活”,更名为《信睿》、升级成月刊上市。文艺“江湖”何以就热闹成了“自由市场”?日前,本报记者以相同的问题逐一专访了这些文艺杂志新军们的“掌门人”,让他们进行了一场时空交错的对话。
广州日报:怎么看待近期文艺杂志扎堆出版的现象?贵杂志如何从中脱颖而出?
阿乙:这是一个好现象,这意味着文学阅读市场一直存在,只是过去一直没有好好激发。不过,扎堆出版意味着局面的可观,可能也意味着新一轮独立精神的丧失。
许洋:我觉得这种现象可能是对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杂志市场上题材过于雷同、时尚类和财富类杂志过于扎堆的一种反动,或者说,这是杂志读者对于长时间阅读时尚财富类杂志产生了一种疲惫和厌倦所导致的。
广州日报:您认为办好一本文艺类杂志书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安妮宝贝:内容,做好的有价值的内容,跟其他一切外部环境没有关系。
笛安:我觉得是坚持,把自己杂志的风格坚持下去,在最初的时候可能会招来种种不理解的声音,甚至会有人质疑它传递的观念或者它本身存在的价值,但我们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变成文化市场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阿乙:作者,我们非常尊重富有独立人格以及文学理想的作者。我们衡量的标准不是金钱,而是你花了多少心思去对待它。我们在尝试向读者输出作者,而不是反过来,让读者指挥作者。
许洋:有自己的东西。很多杂志会说,这种内容读者不买单、广告商不认,但如果一味迎合,最后只能落到不伦不类、面目全非的地步。
“缺乏的是人们总有一天会买的良药,不缺乏的是人们短期需求的毒品。”
广州日报:中国什么时候能诞生自己的诸如《纽约客》、《时代周刊》、《大西洋月刊》之类的文化杂志?现在的市场环境最缺乏的是什么?
安妮宝贝:需要真正独立的思想意识,还有对公众的责任感。至少让他们读后受益,有美和知识的认知,内心更清明,而不是被物质和娱乐麻醉。目前缺乏的就是这个。
笛安:我认为不会很久的,所有的文化杂志最终拼的都是角度和态度,我希望我们的杂志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会成为一本有态度的刊物。
阿乙:随时都可以诞生,在于人有没有一颗伟大的、单纯的、全面的野心。我们现在的杂志市场和环境,缺乏的是对市场的警惕和对自己的尊重,不缺乏的是服从。缺乏的是人们总有一天会买的良药,不缺乏的是人们短期需求的毒品。我们要做文学上的硬通货。
许洋:中国经过30年的发展,为世界生产了海量的中国制造,可能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中国产品、中国餐馆和来自中国的资金。但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在经济崛起后,接下来应该同样有能力输出自己的非物质文化和价值观,要在这个时代有自己的话语表达权。
《大方》:一本暂时离开资讯、应景、热闹、时效话题的杂志书。《大方》要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倡导一种敬畏写作、专注阅读的态度,与快节奏、短信息的时代拉开距离。
《文艺风象》:定位16~30岁的都市女性,还有所有仍然对美好事物心怀憧憬的人,对生活有一种美学上的追求,更强调艺术上的个性。
《文艺风赏》:是一本以严肃文学为核心,然后延展到文化、文艺类内容的刊物。出品人说,目标读者群是20~30岁的年轻人。
《天南》:尝试提供深度阅读但又在视觉上令读者赏心悦目。它是泛知识分子读物,但不局限于同仁圈子。出品人说,当前的杂志市场,有的追逐转瞬即逝的时尚、满足于快餐式的阅读,有的沉溺于象牙塔的孤芳自赏、过于严肃寡趣。
《信睿》:继承了《SOHO小报》的人文思想气质和风格。在保留原来小报轻盈随意的基础上,也做了一些改进,主要是不那么强调小圈子化,向大众读者适当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