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一五”奠定了科学发展的基础
本世纪的前十年,我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克服了各种困难,战胜了各种灾难,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呈现出社会安定团结、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和民生得到极大改善的好势头。
一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到“十一五”末,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学技术实现了新突破,国防建设上了大台阶,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二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得到加强。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显示,人民群众充满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
三是文化建设列为“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景象。
四是各项社会事业在深化改革中加快发展。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经费年均增长22.4%,全面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加大了科学技术的投入,年均增长22.7%,科研领域充满了活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围绕就业和社保开展了大量工作,使以人为本的观念贯彻到各项发展实践中,切实保障和改善了民生。不仅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的任务,而且为“十二五”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更好更快地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开创新闻出版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一五”期间,新闻出版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各项任务,新闻出版业实现了大改革、大发展、大转变、大跨越,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改革方面,基本完成了出版社转企改制,巩固了发行领域、印刷领域改革的成果,在报刊公益性单位改革方面进行了试点,在重塑市场主体、培育大型骨干企业、开拓渠道等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圆满完成了中央确定的改革任务,全行业总体上走上了改革发展的道路。中央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为文化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为整个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充分的借鉴。
改革是动力,由于深化改革,新闻出版业实现了大的发展,整体实力空前增长。“十一五”期间,累计生产图书135.8万种,338亿册,是“十五”期间的两倍,报纸的发行量也稳居世界前列,大量精品力作不断出现,文化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一大批出版发行、印刷、物流、数字出版骨干企业成长起来,一些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产业带开始形成。到“十一五”末,整个行业的总产出达到1.3万亿元,增加值占到整个文化核心产业的60%以上,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这几年新闻出版行业适应新的形势,坚持与时俱进,整个产业实力不断提升带来的巨大变化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加快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成为广大职工共同的呼声。二是体制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走上了依托市场、加快发展的路子。三是传媒的业态、载体、技术手段上发生了深刻变化。
从市场的角度看,新闻出版业竞争力空前增强,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均翻一番,印刷业总产值翻了两番;国际加工贸易由以前的不到100亿元增长到现在的500多亿元。不仅是版权贸易发生了变化,图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在加大。一些出版社的产品和版权输出到了几十个国家。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排名的销售量超过2500万册的10本书中,我国占了3种,这在世界上是很少有的,在过去历届排名中也是没有的。最近我们参加了亚太地区图书评选,有三种图书获了大奖,说明我国图书的影响力不断增加。过去外界只注意中国气功和中医中药书,现在反映中国历史、文化、当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图书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这说明我国新闻传媒原创率、首发率和落地率都在提升,不光是量的问题,在质上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国新闻出版大国的地位更加巩固。
“十二五”时期,国家对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具体规划了各个文化部门的任务,新闻出版责任重大,因而从今年起就要扎扎实实地实施“十二五”规划,特别要开好局、起好步。为此,在年初部署的基础上,再强调六个重点。
多出精品力作,服务国民素质建设,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全民素质是新闻出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民素质建设上,新闻出版靠的是精品力作。一个人从儿童时期到上学到成年参加工作,成长成才主要靠书籍。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特别是出版产品发展规划,要把重点放在培育民族精神,进行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上。
推动文化创新,站在时代的最高点引导文明潮流。培育创新文化是我们行业的优势。今年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已经在八个方面对此作出了部署,大家要认真落实关于今年新闻出版工作“八个创新”的要求。为什么强调创新?中国文化发展的瓶颈就是创新不足,量是不少的,但“质”不高,重复的占了多数,创新的内容是少数。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方面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生产方式有关系。几千年都是“六经”注书,没有新的发明创造,包括朱熹这样的大学者也是在注释儒家经典时,把其中的内容展开,把自己的东西塞进去。另一方面就是“左”的文化指导思想的干扰,创新冒尖的往往就吃了大亏,使得文化创新不敢突破既有的论调,特别是社会科学领域有突破的人不多,这是原创作品不足的又一个原因。再加上知识体系存在的抄袭、侵权、作弊等痼疾,使得文化创新更为削弱。
强调文化创新,新闻出版恰恰具有这个能力。我们选择支持什么样的作品出版,就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激发人们的文化创造活力。出版领域要在创新方面大力扶持原创作品,支持那些敢于在各方面有所突破的学术著作的出版。老一代的作家、编辑家像鲁迅、巴金就是通过出版发现了大量新人、培养了大量的文学青年。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之所以产生不出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大师级人物,出现不了能够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大作品,就是因为创新不够。不创新就没有新的知识、新的学派、新的思想、新的作品,就谈不上大师和大家。中国文化要上一个台阶必须要在内容创新上有所突破,要在文化产品的生产机制和生产方式方面有所创新。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按照中央的要求,文化体制改革要在党的十八大之前基本完成。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我们今年要继续推进五个方面的改革:一是推动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二是对已经转制的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推动大型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的建设,带动调整产业结构。四是推进发行体制改革。这其中包括党报党刊发行体制的改革,也就是说要深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五是构建现代出版物流体系,打通全国的市场。其他还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文化产业发展、投融资体制改革等问题都亟须突破,改革必须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
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中央对现阶段小康建设中的文化权益保障,主要是解决“读书难”、“看报难”、“看电影难”、“看电视难”、“听广播难”的问题。在解决读书难问题方面,已经推动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军营书屋、民工书屋等建设。力争通过这些形式丰富的基层文化资源,解决读书难的问题。解决看报难问题,除了农家书屋配置报刊解决一部分报刊以外,今年将集中在城市乡村推广阅报栏工程,已列入“十二五”规划,读报的问题基本能够得到保障。另外,少数民族出版工程有了新的突破,在新疆实施多年的“东风工程”有望推广到全国所有少数民族地区。加大少数民族出版基地的建设,加大新闻出版机构包括报社、印刷厂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也是保障民生的问题。全民阅读工程、文化环境保护工程等作为文化民生工程、文化公共服务工程,要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切实抓实抓好。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我们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着力点:
一是
转变发展方式。
二是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十二五”期间要充实新闻出版项目库,加大重大项目的实施力度,在关系行业发展的新平台、解决发展的瓶颈、难点方面的新闻出版重大工程上要实现突破。这些工程突破一个就会带动一大片。
三是
推动结构调整。主要是按照十七大的要求,以产业园区、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建设为依托,培育一批产业带、产业园区,从根本上改变新闻出版产业分散、弱小、布局不合理的问题。
四是
培育骨干企业。企业是发展的主体,企业不在多而在于发挥作用。胡锦涛总书记明确强调,衡量中央出版社改革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否组建几个国际知名的出版传媒集团。要加紧实施组建国家出版三大集团的工作,在建设大型出版集团、大型物流企业、大型印刷企业、大型数字出版企业上下工夫,在这些领域培育国际知名的一流大型传媒企业集团。印刷、复制、版权产业、数字出版基地建设都集中了优势资源,发展势头都很好。要建立全国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电子结算的现代出版物流体系。
五是
强化科技支撑。要高度重视新技术革命对行业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目前新闻出版传播领域90%的数字化载体掌握在技术开发商、渠道供应商手里,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脱节,严重阻碍了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要加快内容和技术的融合,积极支持最有资质的渠道供应商、技术提供商加盟新闻出版业,内容企业要积极参与,继续推动内容发布平台的建设,主管部门也要加强内容方面的管理。
六是
发展新兴传媒产业。当前高新技术引导传播的变化是深刻的,就像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在新闻出版传播领域未知的远远大于已知的,各种载体、各种传播渠道、各种传播手段会不断依托新的技术产生。我们必须立足科技前沿,跟上发展的需要,主动发现、支持和规范新媒体,使之成为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中国文化不是为了做给自己看,不是关起门来搞发展,而是要发挥中华文化的优势,对世界文明进程有所影响、有所贡献。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走出去”更大的发展,这是我国“十二五”发展的一个目标。应该看到,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世界各个国家对中国的关注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学习、理解甚至于认同度不断上升。作为古老民族的优秀文化,其闪光处越来越被更多国家、更多人民认识,这是我们很有利的条件。
要继续加大“走出去”的力度,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更加自信、更加开放、更加透明地参与国际文化竞争。要巩固已经形成的品牌,像参加国际书展、主宾国活动、版权贸易、文化产品出口这些传统领域,增强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增加我们的影响力。要开拓新的道路,开辟新的渠道,依托资本“走出去”、依托技术“走出去”、依托人才“走出去”,把政府、企业、资本各种形式的“走出去”结合起来,提高“走出去”的水平。要统一规划、整体推进,把各个集团、各个地方“走出去”纳入国家整体规划之中,有序完成在30个主要国家办社、办报、办电台、办厂的统一布局,进而覆盖更多的国家。通过实施国际传播工程实现全球布局定位发展,参与国际文化市场有序的竞争,形成中国文化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十二五”期间中央提出文化产业要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新闻出版业要完成向支柱性产业的转变,关键是看我们的工作,要从以上这六个方面下工夫,确保年均20%左右增长目标的实现。
新闻出版业是一个担负了多元责任的行业,承载了国家建设的各项任务。在政治领域,新闻出版制度始终是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在经济领域,新闻出版是一个产品生产部门,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在文化领域,新闻出版是一个基础行业,承载了整个历史文明、当代中国人的创造。同时,新闻出版又是一个关系民生的行业,与每个人的生活、成长密切相关。在“十二五”开局起步之年,我们要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标,以创新为重点,深刻理解科学发展的主题主线,把握“十二五”新闻出版业科学发展的主要任务,实实在在地落实两会精神,把“十二五”规划变成实际的行动,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本文节选自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新闻出版总署传达全国两会精神会议上的讲话)
作者:柳斌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