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编辑专区 ->曲建文专区

原创文章非吾友也——说《世说》之一

发表于:2015/6/13 13:03:21 阅读:876 评论:0
分享到: 更多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德行第一》

 

《魏略》中说:“歆与北海邴原、管宁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锄菜”事件大概就发生在这段“游学”时期。此时“龙头”风头正劲,“龙尾”却对“片金”、“轩冕”的态度,看出与自己不是一路;观察一个人由细节着眼——管宁可谓小中见大的高手。后来,华歆果然热衷于官场,历经曹魏三代,一直做到太尉,封了侯爵;管宁被曹魏几代帝王征召,却始终没有应命,当了一辈子的隐士——果然分道扬镳了,但其中的是是非非谁能说得清?

不过,华歆这个人有一个优点,就是不贪。史载与之同时代的曹植说:清素寡欲,聪敏特达。存志太虚,安心玄妙。处平则以和养德,遭变则以断蹈义。华太尉歆也。陈群若华公,可谓通而不泰,清而不介者矣。《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华歆清纯德素,诚一时之俊伟也。”“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这样安于“清贫”的官,放在今天也是稀罕物。倒是东吴的太史慈说他非筹略才,无他方规,自守而已,也就是没什么政绩,却不碍他官运亨通,而且生前身后声誉褒多贬少,实在不能不佩服他会当官。但是马脚总是难掩,《三国志·武帝传》注引《曹瞒传》说,曹操“遣华歆勒兵入宫收后,后闭户匿壁中。歆坏户发壁,牵后出”; 曹操病逝,群臣还在议论世子曹丕如何继任时,是华歆及时拿出汉献帝的诏命,确立了曹丕继任的法统正当性。为虎作伥如此,后来的小说、戏剧里,华歆的形象褒少贬多就不足为怪了。其实这是判者的立场不同所致。南宋的岳飞,在汉人眼里是民族英雄,而他的死敌金兀术在金人那里不也是民族英雄?士为知己者死,何况各为其主,吃谁的饭给谁干活,这没说的;既为曹魏上台出了力,怎么会得到不好的鉴定呢?民间就不同了,小百姓是绵羊,谁当皇帝都少不了剪毛吃肉,而正统观念却根深蒂固:你华歆在汉灵帝时举孝廉,任郎中,直到献帝时当侍中、尚书令,汉家待你不薄,怎么能干出那种缺德事呢?从这一点上说,民间的眼光长远得多,不像官方那样势利。因此才有孔子“礼失求诸野”的说法——在那里,参天大树积淀成了煤,一旦定型,就天长地久,成了“传统”。

不过人是最复杂的动物。《三国志》注引华峤《谱叙》说:“文帝受禅,朝臣三公已下并受爵位;歆以形色忤时,徙为司徒,而不进爵。魏文帝久不怿,以问尚书令陈群曰:我应天受禅,百辟群后,莫不人人悦喜,形于声色,而相国及公独有不怡者,何也?群起离席长跪曰:臣与相国曾臣汉朝,心虽悦喜,义形其色,亦惧陛下实应且憎。帝大悦,遂重异之。”由此看,华歆是否为当年“勒兵入宫收后”的事懊恼?也许吧。《世说新语》里还有一条说:“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对这个人还真是不好一言以蔽之了。

标签: 读史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登录]

百道网-曲建文的专区

曲建文  

责任编辑

文章(5) | 评论(0) | 访问(3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