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编辑专区 ->金马洛专区

原创文章答新京报书评周刊3月23日版中国好编辑采访原文

发表于:2013/3/28 17:46:02 阅读:2165 评论:0
分享到: 更多
新京报书评周刊3月23日版报道的中国好编辑内容,记者于丽丽同学将对我的采访原文化于几个小内容块中。这是她的问题和我的答复,放于此,存档并分享。

   

    1、你有提到致力于成为麦克斯帕金斯、贝内特瑟夫那样的编辑和出版人,他们的什么特质打动你?

    还是在学徒期的时候我就开始有意看一些编辑出版的技术类与学术类书籍,还有些出版传媒产业年度报告之类的东西,不过都只领会到皮毛。2006年夏天,有幸在陈明俊老师(新经典文化创始人)的推荐下看了《天才的编辑》《我与兰登书屋》《编辑人的世界》这三本书,由此渐渐体会到出版作为一种终身事业的乐趣,并且慢慢内化为自己的理念并转化为行动。

    帕金斯是个非常谦逊的人,他把编辑的幕后角色比喻成作者肩头后边的猴子,他也是个慧眼独具的文学鉴赏者,能在破碎甚至一糊涂的文字中看出一个作家正在显露的独特的才华,他也是个非常耐心的人,他给作者的邮件写得认真而又有建设性,他甚至和作者一起在办公室里连天累夜地商议小说的改法,并让作者一页一页地改出来当即就看。。。。。。他也很大方。他成就的作家和杰作在出版界被传为美谈,在美国,帕金斯被当做文学出版界的一个传奇,事实上,他也被认为是美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一部分。可是,就是这位“天才的编辑”,却是一个阅读速度“比牛还慢”的人。当时这个细节颇为打动我,我一直为自己的阅读速度奇慢而惭愧,还为此觉得自己能当一个好编辑的可能性极其小,而帕金斯恰恰鼓励了我,让我一直硬着头皮慢着来,至今也没快到哪里去,所以我依旧惭愧。

    贝内特瑟夫是个很有意思的人,说起来比帕金斯有趣多了,在他那本比文学史还好看的自传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三个方面。第一:价值出版就是出版有价值的书,出版有价值的书出版社才有价值才能发财;第二,他的激情、幽默、达观,使得他有着超乎常人的亲和力;第三,他的商业理性。这三个方面成就了他从博尼与利弗莱特出版社手中收购下“现代文库”,签下乔伊斯并成功在美国出版,而且也让他坚持出版本位多年不涉足影视行业(尽管他爱电影,也多的是机会,但他抵住了诱惑),等等,这一切造就了兰登书屋的辉煌。

    帕金斯终身服务于斯克里布纳公司,瑟夫从一个打工仔变成了创造世界出版传奇的老板,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值得信任。因此,我常常觉得,无论做帕金斯还是做瑟夫,值得信任是使编辑出版事业可以长久的基石吧。当然,我在出版界的偶像不止是他们俩,我看过美国、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这些国家比较典型的出版大佬的传记,他们都给我很多启发。同时,国内的大佬们,万夏、张晓波、李军、龚曙光、沈浩波等等,都是我敬重的偶像和榜样,还有我在新经典工作时期的一个个优秀的同事,他们都给过我很好的影响。

 

    2、“即使是做一个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传话人,也仍旧需要怀有文学创作者般的业务野心和自觉。我佩服那些认真的作者,我想我最终将和他们一起工作。反正一辈子很短,与其等牛逼的圣光照耀我,还不如我多跑几步提前站在牛逼的圣光路过的地方,它不照我都不行。”提前站到牛逼的光经过的地方,需要比别人提前辨认出哪些光是牛逼的,能分享你修炼功力的心得体会吗?

    这段话至少是两三年前写下的吧。今天回看,觉得好带感。说出这番话跟我写了十年诗有关。我想我崇拜的出版业模范们,他们都已经做成了很多我想做的牛逼的事情,我还在路上,如果有一种正在修炼的功力的话,我就是觉得:坚持自己想做的作者和书,做好它,做下去,就能成。有一阵子好像流行说,坚持和耐心做一样事情好像是挺悲壮的感觉,我也这么觉得。后来我觉得,你喜欢坚持和耐心地做一件事情,这有什么悲壮的。

    做一辈子出版,能出版的好书也还是很有限。但是有一本是一本。对我欣赏的作者和想成其为编辑的作者,我总是想方设法地一步一步地靠近他们勾搭他们。我跟阿乙认识五六年了,我一直在约他等他的长篇,他一直没写成,我就等嘛,我就觉得阿乙牛逼,我就在他写成最牛作品的地方等他嘛,他到时候不给我,我今天也抱着希望等嘛。我跟颜歌认识也五六年了,一直都没能给她当编辑,今年、马上、四月,我要出版她的最新长篇了。我就认为颜歌将来能成大家,一定是这样的,坚信不疑。这次我觉得自己好幸运,等到了她29年来写的第一好长篇。你看,那道光射过来了,照到了我身上。

 

    3、很想了解李娟《冬牧场》和马雁诗集出版的始末过程,以及你从中思考到的作编辑的一些经验。

    《冬牧场》和《马雁诗集》《马雁散文集》的出版始末,说起来都还是比较长的故事。我想用我为什么出她们的书来回答这个问题。我喜欢李娟的文字和她文字里的世界,也喜欢李娟这个人;我觉得她和她的文字弥足珍贵,我就想出她的书,就想我和我的公司出她的书一定比别人和别家公司出得好。因此,我便拿出我所有的诚意和编辑出版的本领来达成“出她的书、出好她的书”这个目标。我在新经典的领导和同事有太多是李娟的粉丝,大家都支持我,因此做好这件事是顺理成章的,得道多助嘛。出版马雁的诗文集,在很多人看来是个义举,可能有那么个意思吧,但是对朋友来讲,这又有什么呢,况且这事是胡续冬、陈晓蓓、冷霜、秦晓宇、韦源、范致行、买天让、杨早、廖伟棠等其他朋友一起做的,我一个人干不成这事。我之所以能牵头统筹,除了朋友们的信任外,就是因为我喜欢马雁,觉得她的诗文有价值——另有一条隐秘的感情线索是我们都是回族,我为她的离去极为惋惜,留下她在人间的一点回响我责无旁贷。看嘛,若说这两件事能有啥编辑经验值得总结,我想就是:有感情,带着感情编书、出书嘛。

    当然,我懂得保持编辑与文本及作者之间的距离,我想这是一种编辑世故,我不否认这个世故帮助了我把这事做得让自己和作者(朋友)都感到舒服。相比于我这个对文学界和出版界比较了解的人而言,李娟在这方面太单纯了,我对她需要做的是,照顾得周到点,尽可能免除和减少她的不适和纷扰——有时我也会会错意,做的不到位——李娟表妹如果能看到这篇文章,还请多多包涵。而马雁需要的是安静,我们编辑组在编辑过程中回忆、经历的一些事,说出来也是很能引发喧哗的,但是我们所做的就是呈现出两本书以告慰她和安慰她的读者。事情完成后,编辑组又各忙各的,联系都很少。下一次我们再一起做事,也大概因为是要为某个朋友做点事吧。

 

    4、为作者和读者的双重服务中,分别会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如果两者产生矛盾,怎么处理。

    这都是很大的题目。三言两语难以言尽。已有五六十年历史的香港皇冠出版社有一句社训叫做:以读者为尊,以作家为荣。我想这或许仍适用于今天的出版环境。出版商尊重读者就是尊重市场和市场价值,尊重作家就是尊重作家和作品价值,要赢得读者和作家的信任,两者不可偏废吧。我不太理解你所说的“两者产生矛盾”的意思,是说不能兼顾作品价值和市场价值时需要倾斜甚至舍弃一维的价值吗?

 

    5、为别人做嫁衣裳的乐趣在哪里?

    乐趣在哪里?如果说就是做衣裳本身的乐趣,未免有点不甘不愿——至少我是这样的——这事说到底还是跟发现美和成就美有关,和参与世道人心的变革和完善有关——至少我是这样想的。当我做一本好书出来,自己满足、作者满意、读者欢欣的时候,我尤其这样认为。尽管至今我还没做出几本好书来,但已经体会到了我所做的事情的甜头。我想,更多的乐趣还在后头。

 

金马洛  2013/3/21

 

分享:

新京报3月23日周六版书评周刊专题——那些书背后的好编辑们

http://www.bjnews.com.cn/book/2013/03/23/254614.html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登录]

百道网-金马洛的专区

金马洛  

总编辑

读蜜传媒

文章(12) | 评论(0) | 访问(10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