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

作  者:吴晓东 著

出 版 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丛 书:三联讲坛

出版时间:2003年08月

定  价:39.60

I S B N :9787108018595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文学史论  >  研究与赏析    

标  签:外国小说  文学  综合  卡夫卡  外国  名家作品及研究  小说  文学评论与研究  文学理论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回顾刚刚逝去的20世纪文学,冠以经典的盖棺论定或许言之尚早。但吴晓东在经大讲坛上推崇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这九位小说家,却无疑称得上大师;他在课堂上选作阐释分析对象的九篇作品也已经或终将被证明为不朽。因此,吴晓东对他心仪小说家的独具慧眼的研究、对他欣赏 小说的别有会心的解读,不失为一种对20世纪现代派文学的回顾和盘点。虽然作者无意经营小说史的契约,但其宏阔视野却有助于我们对百年文学脉络的整体关照和把握,进而领悟已经过去的这个“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个世纪”对小说家及小说形式的深层影响,以及为什么20世纪的小说令人感到“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

TOP作者简介

吴晓东,1965年3月生,黑龙江省勃利县人。1984年至199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1994年留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任教至今。1996、1998、1999年分别赴日本、新加坡、韩国访学与讲学。主要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小说、中国现代诗歌、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等课程。主要著述:《彩色插图中国文学史》、《阳光与苦难》、《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诗歌卷》、《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诗歌卷》、《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记忆的神话》、《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20世纪外国文学作品选》、《镜花水月的世界》、《镜花水月的世界》。

TOP目录

绪论
    1 现代经典的选择标准
    2 现代主义小说观的变革
    3 小说诗学的视野

第一讲 小说的预言维度:《城堡》与卡夫卡
    卡夫卡的传记形象:地窖中的穴鸟
    《城堡》:解释的迷宫
    《城堡》的解释史
    作为一种小说结构和主题的模式:“追寻”
    对话性与复调特征
    《城堡》与寓方批评的勃兴

第二讲 回忆的诗学:《追忆似水年华》与普鲁斯特
    “逆向的哥白尼式革命”
    回忆:生命的形式与艺术的形成
    记忆的双重性
        1 无意的记忆
        2 “无意的记忆”的诗学特征
        3 断片的美学
        4 两种记忆及其悖论
    记忆的神话

第三讲 20世纪的“圣经”:《尤利西斯》与乔伊斯
    “只能被重读的小说”
    《尤利西斯》的情节结构
    神话的形式:秩序与反讽
    登峰造极的文体实验
    意识流的里程碑
        1 什么是意识流
        2 《尤利西斯》的意识技巧
        3 作者真的隐匿了吗?
    小说语言:隐喻和转喻

第四讲 小说的情境化:《白象似的群山》与海明威
    影响作家的作家
    “冰山文体”
        1 简约的艺术
        2 经验省略
    《白象似的群山》文本解读
    情境化的小说

第五讲 小说中的时间与空间:《喧哗与骚动》与福克纳
    约克纳帕塔法:想像的王国
    白痴讲的故事……

第六讲 迷宫的探索者:《交叉小径的花园》与博尔赫斯

第七讲 “物化”的世界:《嫉妒》与罗伯-格里耶

第八讲 魔幻与现实:《百年孤独》与马尔克斯

第九讲 对存在的勘探:《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昆德拉

参考书目
后记

TOP书摘

卡夫卡的传记形象:地窖中的穴鸟

在20世纪小说家中,卡夫卡的生平经历可以说是最平淡无奇的。1883年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此后的一生中几乎没有离开过故乡,在布拉格大学读法律,以后在一家保险公司当职员,文学创作只能是算他的业余爱好。1924年(41岁)去世,生前只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重要的三部长篇《美国》、《审判》、《城堡》还有其他短篇都是他死后出版的。整理和出版这些小说的是卡夫卡的大学时代的好朋友布洛德。可以说没有这个布洛德就没有今天的卡夫卡。因为卡夫卡在死前强烈要求把一生所有作品全部销毁。结果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布洛德没听卡夫卡的,他把卡夫卡全部作品都保留下来并整理出版,就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十卷本《卡夫卡全集》(中译本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卡夫卡的创作生涯堪称是一种纯粹的个人写作状态。他的写作,不是为了在媒体发表,不是为大众,也不是为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群体,而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个人写作。但正因如此,卡夫卡才可能更真实地直接面对生命个体所遭遇的处境,写出人的本真的生存状态,并最终上升为一种2O世纪人类的生存状态。这种个人写作的方式与状态首先取决于他的生平经历,尤其取决于卡夫卡的性格。卡夫卡的性格是一种极端内敛型的性格,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典型的弱者形象,容易受到伤害,不喜欢与外界打交道。他在去世前的一两年曾经写过一篇小说《地洞》,小说的叙事者“我”很奇特,是个为自己精心营造了一个地洞的小动物,但这个小动物却对自己的生存处境充满了警惕和恐惧,“即使从墙上掉下的一粒砂子,不弄清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然而,“那种突如其来的意外遭遇从来就没有少过”。这个地洞的处境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现代人的处境的象征性写照,意味着生存在世界中,每个人都可能在劫难逃,它的寓意是深刻的。有评论家说卡夫卡正是他的地洞中的一个小老鼠。卡夫卡写《地洞》时肯定把地洞想像为自己的生存方式。他有一段很重要的自白:
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待在一个宽敞的、闭门柱产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里。饭由人送来,放在离我这间最远的、地窖的第一道门后。穿着睡衣,穿过地容所有的房间去取饭将是我惟一的散步。然后我又回到我的桌旁,深思着细嚼慢咽,紧接着马上又开始写作。那样我将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啊!我将会从怎样的深处把它挖掘出来啊!……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62

版  次:2003年8月第1版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46.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