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莺啼梦晓--科研方法与成才之路
莺啼梦晓--科研方法与成才之路


莺啼梦晓--科研方法与成才之路

作  者:王梓坤 中国大陆

出 版 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09月

定  价:20.00

I S B N :9787532078066

所属分类: 专业科技  >  自然科学  >  总论    

标  签:社会科学方法  社会科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编辑絮语  [展开]

本书相继获:(1)上海市第五届优秀科普图书荣誉奖 (2003年)(2)2012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王梓坤为第一完成人,方鸿辉为第二完成人)(3)列入教育部课程教育中心《2013年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之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莺啼梦晓》分卷上与卷下。
卷上《科学发现纵横谈》,纵谈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横谈科研人员应具备的品质——德、识、才、学,并探讨此四者的内涵,其中有许多名人的思想、经验、警句和诗话。卷上曾单独出书,广受读者欢迎并多次获奖。
卷下《履尘留迹》以人才培养和科研方法为主题,涉及优生、优育、教育、文化、学文与学理的关系、师生情谊、数学学习方法等,作者认为应从“精于一”开始逐步发展到“精于博”。其中“百年树人亦英雄”为教师吐气成云;关于领导方法也甚有启发性。《莺啼梦晓》思想活跃,内容丰富,文笔生动,雅俗共赏。书中一些篇章被选入多种语文教材。《莺啼梦晓》读者对象为教育和科研工作者、有志成才的优秀青年以及关心下一代成才的长者、学者和家长。

TOP作者简介

王梓坤,数学家。1929年4月生于湖南零陵,江西吉安人。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1958年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研究生毕业,获苏联副博士学位。1988年获澳大利亚麦克里(Macquarie)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南开大学数学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84—1989),汕头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委员,科学方法论研究会主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委等。发表《生灭过程与马尔科夫链》等专著九部,论文数十篇。培养博士生20多名,硕士生30余名。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国家自然科学奖”(1982)、“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1985)、“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84)等,1990年还被评为“建国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1984年与北师大部分教授共同倡议在全国设立教师节,1985年全国人大通过决议,定于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TOP目录

卷上 科学发现纵横谈
序/苏步青
引子 天高可问

第一编 德·识·才·学
不是“神”灯--德、识、才、学的实践性
贾谊、天王星、开普勒及其他--谈德、识、才、学兼备
欧勒和公共浴池--根扎在哪里?
大葫芦和一百匹马--向劳动人民学习
骡驹与盐碱地--群策群力.大搞科研
《本草纲目》的写作--搜罗百氏,访采四方
工夫在诗外--从陆游的经验谈起
冷对千夫意如何展翅高飞壮志多--热爱人民,热爱真理
真理的海洋--谈勤奋
原因的原因--一谈识:世界观的作用
倚天万里须长剑--二谈识:科学研究中的革命
疾病是怎么回事--三谈识:主题及基本观点
天狼伴星--一谈才:实验与思维
心有灵犀一点通--二谈才:洞察力等
挑灯闲看牡丹亭--三谈才:善于猜想
康有为与梁启超--四谈才:方法的选择
林黛玉的学习方法--一谈学:从精于一开始
一个公式--二谈学:精读与博览.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三谈学:灵活运用
涓涓不息将成江河--四谈学:资料积累
剑跃西风意不平--五谈学:推陈出新
钱塘江潮与伍子胥--六谈学:关于学术批判
斗酒纵观廿一史--读点科学史
彗星的故事--简谈我国古代的发现、发明
万有引力的发现--长江后浪超前浪

第二编 实践·理论·实践
从普朗克谈起--科学发现的一般方法和逐步逼近
大自然的无穷性--认识为什么是逐步逼近的
赵县石桥--科研开始于观察
此曲何必天上有--巧妙的实验设计
原始地球的闪电--各种各样的实验
奇妙的“2”与“3”--谈仪器、操作与资料整理
走到了真理的面前,却错过了它--谈对实验结果的理解
恒星自行、地磁异常及生物电--再谈正确的理解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谈想象
对称、类比、联想、移植与计算--谈分析方法
针刺麻醉的启示--谈概念
“我用不着那个假设”--各种各样的假设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假设的检验
海王星的发现--谈演绎法
物体下落、素数与哥德巴赫问题--再谈演绎法
在一切天才身上.重要的是……--爱因斯坦谈科学研
究方法
电缆、青年与老年人的创造--定性与定量
华山游记与镭的发现--坚持、再坚持
胸中灵气欲成云--智力的超限
苯与金圣叹的观点--谈启发与灵感
征服骡马绝症及其他--循序渐进与出奇制胜
能创造比人更聪明的机器吗--逻辑思维与科学幻想
放射性、青霉素及其他--谈偶然发现
香榧增产记--对归纳法的两点新的认识
朝霞国里万舸争流--没有结束的结束语
卷下履尘留迹
评文论史便神飞--学理者如是说
风雨纵横好题诗--寄语学理工的青年
齐物以逍遥--论简单明确
名扬千载与泯然众人--神童的故事
嗜酒之深醉酒之频--陶渊明的悲剧
读书面面观--读书的乐趣
贵在一个“新”字--略谈独立思考
天才出于勤奋--漫话治学之道
教育之火--论“才”与“财”
治愚为本治贫为标--教育强国赋
孔子与鲁迅--文化随思录
大自然是喜欢简单的--大题何妨小做
人与自然的智力角逐--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再论爱因斯
坦的科研方法
聆峥嵘高论观浩荡奇文--业余研究是一乐
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猜谜与科研
勤奋加毅力--论聪明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论幸福与聪明
养生之道莫尚于中--健康与中庸
事半功倍话方法--学习数学的管见
祖冲之的老师是谁--数学自学纵横谈
必然与偶然--论随机性
领导学第一章--读《领导人》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读《奇特的一生》
异彩纷呈华章迭起--读《大家知识随笔》
天道无穷师道无穷--师生情高春江水
豪情尚在话当年--我的求学之路

TOP书摘

卷上科学发现纵横谈
引子--天高可问
这浩茫的宇宙有没有一个开头?
那时浑浑沌沌,天地未分,可凭什么来研究?
穹窿的天盖高达九层,多么雄伟壮丽!
太阳和月亮高悬不坠,何以能照耀千秋?
大地为什么倾陷东南?
共工(神名)为什么怒触不周(山名)?
江河滚滚东去,
大海却老喝不够?
哪里能冬暖夏凉?
何处长灵芝长寿?
是非颠倒,龙蛇混杂,谁主张君权神授?
呵!我日夜追求真理的阳光,
渔夫却笑我何不随波逐流!
这许多问题是我国伟大诗人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在他的名作《天问》中提出来的(见卷上“科学发现纵横谈”题图)。相传屈原在流放期间,看到神庙的壁画龙飞凤舞,心有所感,便在墙壁卜写下了《天问》这篇奇伟瑰丽、才华横溢的作品。王逸(东汉文学家)在《天问?序》中说:“《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日天问也。”“天尊不可问”,这话是错误的。王逸大概是个“尊天派”,把天看成统治者的化身,神圣不可侵犯,连向它“请示”都不敢。屈原则不然,认为天虽高,却没有什么了不起,是可问的。因而他思如潮涌,一口气提出了172个问题。天文地理、博物神话,无不涉及,高远神妙,发人奇思。当然,我们不能把《天问》看成一个人的创作,它其实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产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提出了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答,而屈原又是个有心人,接近群众,便把这些问题概括起来,构成了这篇不朽的名著。由此可见,《天问》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反映了劳动人民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
的确,在那天宇高洁、微云欲散的月明之夜,每当我们冷静思考各种宇宙现象时,便不能不惊叹自然界结构的雄伟壮丽、严整精密。大到银河系总星系,小到原子核基本粒子,复杂微妙如生物界,都遵循各自的发展规律不断地运动着。这些规律不仅可问,而且可知,它们是认识自然的钥匙,是改造自然的武器。
尤其扣人心弦的是,前人是怎样发现这些规律的?他们怎样从群星争耀、高不可攀的天空,找出天体运行的轨道?怎样从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中发现原子的结构,基本粒子的转化?怎样从万象纷纭的生物界找出进化的规律?地球和电子的质量是怎样计算出来的,难道可以拿在手里秤一下吗?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27

开  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78.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