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国文学史(第3卷)
中国文学史(第3卷)


中国文学史(第3卷)

作  者:莫砺锋 %黄天骥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丛 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出版时间:2005年07月

定  价:31.40

I S B N :9787040164817

所属分类:   

标  签:中国文学  文学史  文学  文史哲  大学  教材教辅与参考书  中国  文学史,文学思想史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中国文学史》(第3卷)原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文学史》深入描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将中国古代文学置于广阔的中国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与探讨,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这次修订,在保持原来的编写宗旨、指导思想、体例、框架、特色、结构和篇幅的前提下,弥补已发现的缺失,使之更加完善。修订工作主要在以下三方面:一、修正明显的错误;二、审慎地增加新的资料,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三、进行必要的增删,使体例和文风进一步统一。

TOP目录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绪论
第一节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崇文抑武的国策
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文以
载道说的盛行
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
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
第二节 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
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
爱国主题的弘扬
第三节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
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
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
审美情趣的转变
第四节 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士大夫的优裕生活与词的兴盛
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
第五节 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文体的多样化
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
整合风格的变化古文的普及
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
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
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
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
辽金诗文的成就
第一章 宋初文学
第二节 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
宋初的馆阁唱和之风和白体诗风的流行 王禹傅诗中的新气息
第三节 宋初的晚唐体诗人
专学贾岛、姚合的九僧诗 林逋等隐逸诗人 身份独异的寇准
第四节 西昆体的盛衰
《西昆酬唱集》的成书 西昆体的艺术特征 西昆体的盛行西昆体衰微的原因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第一节 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闲雅而有情思的晏殊词 因循中求变的欧阳修词
第二节 开拓词境的尝试
独辟蹊径的范仲淹词 贴近日常生活的张先词 向诗风靠拢的王安石词
第三节 柳永词的新变
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铺叙与白描 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 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
欧阳修的文坛领袖地位 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 欧阳修对西昆体和太学体的矫正 体裁的完备与功能的加强 平易纡徐的文风
第二节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
欧阳修诗中的议论及其平易的风格 梅尧臣开拓诗歌题材的尝 试及其对宋诗艺术的先导作用 苏舜钦诗的奔放直率风格
第三节 王安石等人的散文
王安石散文简洁峻切的风格 曾巩散文平正周详的风格
第四节 王安石的诗歌
早期诗风的特点 王荆公体及晚年诗风向唐诗复归 王令的诗

第四章 苏轼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儒、道、禅的融合 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黄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创作高峰
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自然与雄放 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 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 辞赋和四六
第三节 苏轼的诗
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乐观旷达的精神 对艺术技 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 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 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第四节 苏轼的词
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扩大功能与开拓词境 以诗为词的手法 豪迈奔放的风格
第五节 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苏轼的意义 苏轼周围的作家群 后世文人心目中的苏轼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歌
黄庭坚的创作道路 丰富的人文意象 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 山谷体的内涵 晚年诗返璞归真
第二节 陈师道的诗歌
学苏与学黄 寒士生活的真实写照 简练朴拙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 江西诗派的形成
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响 杜甫典范地位的确立 点铁成金:窘境中的策略 黄陈周围的诗人群 江西诗派的形成
第四节 江西诗派的演变
靖康事变对诗坛的影响 吕本中的诗歌及其“活法”说 江西派诗人在南宋初的创作
第五节 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爱国的主题 陈与义学杜 曾几的活泼诗风 陈、曾与江西诗派的关系

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第一节 黄庭坚和晁补之
黄庭坚词雅俗并存与兼学苏柳 晁补之的词论及其吟咏情性的隐逸主题
第二节 晏几道
生死不渝的苦恋与身世之感的渗入 如梦如幻的境界和语淡情深的风格
第三节 秦观
伤心人的伤心词 情韵兼胜 采小令之法入慢词 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第四节 贺铸
奇特的个性 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并存 深婉密丽的语言风格与独特的地位
第五节 周邦彦
漂零不偶的主题和低沉感伤的格调 回环往复的章 法结构 对前人诗句的融化 音律的规范化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第一节 李清照
“别是一家”的词论 女性情怀的全面展现 清丽自然的语言与优美淡雅的意境 生不幸死亦不幸的朱淑真
第二节 朱敦儒
青年的放浪形骸 中年的飘泊忧愤 晚年的逍遥自在
第三节 张元干等词人
时代感和现实感的加强 英雄的苦闷 流落异乡的忧伤与怀旧情结
第四节 李纲、岳飞等词人
李纲的咏史词和“南宋四名臣”词 岳飞的英雄之词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第一节 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
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 入蜀前后的变化 对吕本中、曾几诗风的继承 对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尊
第二节 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抗敌复国主题 隐逸情趣 爱情诗 平易晓畅中的恢宏雄放之气 七言诗的高度成就
第三节 陆游的影响
陆游对南宋后期诗坛的影响 陆游对后代诗人的影响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第十一章 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第十二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绪论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第二章 关汉卿
第三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
第四章 白朴和马致远
第五章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第六章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第八章 元代散曲
第九章 元代诗文
文学史年表
研修书目

TOP书摘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绪论:
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属于中古期第二段。宋代文学基本上是沿着中唐以来的方向发展起来的。韩愈等人发动的古文运动在唐末五代一度衰颓之后,得到宋代作家的热烈响应,他们更加紧密地把道统与文统结合起来,使宋代的古文真正成为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而又切于实用的文体。诗歌方面,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风格倾向于通俗化,这两种趋势也得到继续发展,最终形成了与唐诗大异其趣的宋诗。词这种新诗体,到宋代达到了巅峰状态。戏弄、说话等通俗文艺在宋代也有迅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剧样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从而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而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并为后来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整个文学史的大视角来看,宋代文学与中晚唐文学属于同一发展阶段,它是中古文学第二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公元960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恭帝年幼,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利用手中的兵权,乘机发动陈桥兵变[1],建立了宋王朝。此后20年间,宋王朝先后平定了南方的后蜀、南唐和北方的北汉等割据政权,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基本上实现了中国的统一。鉴于中唐以来藩镇强盛、尾大不掉的历史教训,宋王朝决定采用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宋太祖即位的次年,以“杯酒释兵权”的手段,解除了禁兵统帅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引封他们为仅有虚衔的节度使,从而根除了将领拥兵自重乃至割据叛乱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宋王朝重用文臣,不但宰相须用读书人,而且主兵的枢密使等职也多由文人担任。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43

版  次:2版

开  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117.1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