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焚身以火:第四次中东战争与莱昂纳德•科恩的救赎
焚身以火:第四次中东战争与莱昂纳德•科恩的救赎


焚身以火:第四次中东战争与莱昂纳德•科恩的救赎

作  者:[以] 马蒂·弗里德曼 著

译  者:高冀蒙

出 版 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01月

定  价:78.00

I S B N :9787218167954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这些旋律很熟悉。我们什么歌词都听不懂,但它穿透了我的心。”一位听着科恩唱歌的以色列前线士兵这样说。

那是半个世纪前的赎罪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重陷战火。一位远离故土的犹太人,也是那个时代乃至当代的摇滚巨星——莱昂纳德·科恩来到前线,希冀在故土、在死亡迫近、在音乐能穿透人心的地方,找到走出人生低谷的路。他在以色列前线奉献了一场无与伦比的“巡回音乐会”。每一次演出,低沉的嗓音、平静的旋律、超越语言的共鸣,以及他的独特魅力,修补了每一个被战争蹂躏破碎的灵魂。他用他的音乐为1973年的以色列带去救赎,自此成为赎罪日的文化符号;他也在这段过往中获得救赎,找到去路。

作者马蒂·弗里德曼以科恩未公开的手稿为本,花费数年之功寻找、采访那次战争中与科恩相遇的人,还原了科恩避而不提的一段传奇经历,以一个个残酷却温情的故事描摹了战争的另一面。


TOP作者简介

[以]马蒂·弗里德曼(Matti Friedman)著

马蒂·弗里德曼,著名以色列裔记者、作家,曾任美联社记者和《纽约时报》专栏撰稿人。其作品《无国之谍:以色列建国之际的秘密特工》《南瓜花:士兵的故事》《阿勒颇抄本》曾获萨米罗尔犹太文学奖、加拿大国家犹太图书奖和索菲·布罗迪勋章等荣誉。

高冀蒙 译

高冀蒙,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TOP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528号雷达站

第二章 天堂之门

第三章 埃及的子弹 科恩手稿

第四章 遵照谁的意愿?

第五章 犹太战争中的伤口 科恩手稿

第六章 神话之家

第七章 再次启程

第八章 谁沉溺于水

第九章 御敌之盾

第十章 兄弟

第十一章 在沙漠

第十二章 茶与柑橘

第十三章 无话可说

第十四章 早已湿透

第十五章 “心理学”

第十六章 喘息之机

第十七章 以撒的故事

....................


TOP书摘

前 言

沙地上的一些人抬眼看着那个拿着吉他的来访者,另一些人则低头瞧着自己脏兮兮的膝盖和靴子。暗夜之中,点燃的香烟闪着光。暑气已经散去,此刻的沙漠是寂静的。他们已经战斗了14天,大家都不知道还要战斗多久,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活下来。在这里,没有将军也没有英雄,只有个不断减员的小部队。成千上万的埃及人和以色列人都死在了周围的荒原上。

这个穿卡其色军服的来访者就是莱昂纳德·科恩(Leonard Cohen)。对于这些身处1973年10月赎罪日战争西奈半岛前线外围的人来说,他的到访没什么意义。不久前,科恩还在50余万人的怀特岛音乐节上表演,这个音乐节比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规模还要大。这里有几十名士兵,没有人知道莱昂纳德·科恩是如何过来这里和他们待在一起的,他们也不知道科恩为何要来。

科恩39岁了。他正处于低谷,觉得自己已经完蛋了。已经有音乐媒体报道说,他要隐退了。他告诉一位采访者:“我只是觉得,我想闭嘴了。就是想闭嘴了。”2他可能是想到这个国家、这场战争之中,寻找某种孤注一掷的方式走出困局,找到克服一切阻碍、重新开始歌唱的途径。若这就是他的目标,那么我们将会看到,他似乎成功了。50年后,在音乐软件声田(Spotify)和犹太教堂里,我们都可以听到这一旅途的回音。读到此处的读者们都会记起这样一个场景——在世界各地那些座无虚席的音乐厅里,这位老先生从毛呢礼帽下咧嘴一笑。人们也知道,在1973年,他还没有取得他最伟大的成就。但此时,不论是他还是旁人都还不知道后来的事情。

科恩庄严地用英语向士兵们讲话。有一位在场的记者为一份希伯来音乐杂志撰写报道,他在报道中描述了这一场景。在泛黄的新闻纸上可以读出这个记者的刻薄。他嘲笑这个明星是外国来的“伟大的和平主义者”,是个被过誉的游客。阅读此文会产生如此的印象:这个记者本不想被科恩感动,但他还是被打动了。

士兵们与科恩合唱《再见,玛丽安》(So Long, Marianne),他们的歌声是沙漠之中唯一的声音。科恩介绍了下一首歌。“这首歌应该在家里听,在温暖的屋里,身边有喝的,也有你爱的女人,”他说,“我希望,你们都会很快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他唱了《苏珊》(Suzanne)。人们都很安静。他们听到,有一个地方,那里没有被轰得焦黑的坦克,也没人穿着被烧焦的制服躺着一动不动,只有河边的城市、无瑕的躯体、从中国一路运来的茶叶和橘子。“人们是在听他的歌,”记者写道,“但谁知道他们的思绪飘到哪里去了。”

有时,艺术家遭遇某件事时所擦出的火花,会比艺术家自身和事件本身都要夺目得多。艺术不仅纪念了启发它的事物,也在所有惨无人道的事件面前确证了人类的创造力。要去解读毕加索的画作《格尔尼卡》,我们未必要去了解西班牙内战的复杂全貌。听众们能够欣赏贝多芬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创作的第五交响曲,不必听出来其中一个乐章中藏了一首法国革命歌曲的几小节。我们可以欣赏一块玻璃碎片的美丽,而无须知道窗户在破损之前的原貌,或破碎之时的情状。但在我看来,如果我们能知晓内情,就能丰富我们的认知——这不仅仅是我们对某个重大事件或某位艺术家品性的理解,也是对激发创作的灵感本身的理解、对艺术的灵性的理解。这灵性具有超越自然的能力,能够穿越时空,在遥远的心灵中驻留,帮助我们超脱于自我的限制。

那时的情形似乎能被称为一次巡回演唱会,也许是最伟大的巡演之一,当然也是最怪异的。这次巡演本可能催生出一部著名摇滚纪录片或一张现场专辑,但没人想到要录个像,也基本上没有录音留存下来。它发生在以色列的一场战争之中,但在该国的军事记录之中并没有记载。上文记者的叙述就是当时唯一记述该演唱会的出版物,即使是那本被称为“本地版《滚石》”的音乐杂志也已经停刊多年了。这次巡演成了一段隐秘的历史,被人们口耳相传,被士兵们拍摄的照片留存下来,被记录在洛杉矶威尔希尔大道一间办公室的笔记本里,也在安大略省汉密尔顿的一箱文件以及几首伟大歌曲的歌词之中。要想重构这段历史,也意味着需要用数年来拼凑起这些碎片化的记录。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胶订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130.3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