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费孝通晚年思想录--文化的传统与创造
费孝通晚年思想录--文化的传统与创造


费孝通晚年思想录--文化的传统与创造

作  者:方李莉 编著

出 版 社:岳麓书社

出版时间:2005年10月

定  价:25.00

I S B N :9787806656983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传统文化    

标  签:中国  政治人物  综合  经济人物  传记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农村的变化,费孝通又敏锐地提出了研究小城镇的课题,并亲自带队进行专题调查,写出了《小城镇,大问题》等系列文章,受到了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学术界和高层决策人士的普遍重视。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后期,费孝通的实地调查课题由农村、小城镇扩大到区域发展,先后对我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并就所调查的每个区域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
费孝通在继续进行实地调查的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在已经发表的一系列学术反思的长篇文章中,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
本书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集中记录了费孝通先生晚年思想,主要表现了其走访西部,对我国西部开放思考和思路。全书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是普通读者了解费孝通先生思想的重要力作!
费孝通,1910年生,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社会学学士学位,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193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江村经济》一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而后的10年时间里,他先后写出了《生育制度》、《初访美国》、《重访英伦》、《乡土中同》、《乡土重建》等一系列大受读者欢迎的文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然而1957年,却因一篇《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使其在反右派扩大化中成为全国闻名的大右派,从此沉寂了20年。
1979年起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1980年,领衔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1982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85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0年在美国丹佛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并被列为该会会员。1981年在英国伦敦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颁发的赫肯黎奖章。1982年被英国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授予荣誉院士称号。1988年获美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农村的变化,费孝通又敏锐地提出了研究小城镇的课题,并亲自带队进行专题调查,写出了《小城镇,大问题》等系列文章,受到了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学术界和高层决策人士的普遍重视。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后期,费孝通的实地调查课题由农村、小城镇扩大到区域发展,先后对我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并就所调查的每个区域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
费孝通在继续进行实地调查的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在已经发表的一系列学术反思的长篇文章中,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
本书为其晚年思想集中纪录,主要表现了其走访西部,对我国西部开放的思考和思路。

TOP作者简介

方李莉,女,江西人,1956年生于贵州省六盘水市。199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获博士学位,同年被录取到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8年博士后出站,分配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学科带头人,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并担任由文化部资助的国家重点项目“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以及由科技部资助的国家重点项目“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专家组组长。

TOP目录

编者的话
更高层次的文化走向
有关开发西部的人文资源的思考
九访兰州两次讲话
文化的传统与创造
工业文明进程中的思考
全球一体化发展中所遭遇的文化困堵
西部开发中的人文思考
关于西部人文资源研究的对话
我的早年生活
走到民众中去
费孝通教授大事年表
后记

TOP书摘

书摘
人类的天性就是这样,吃饱了就要求要吃得香,还要有环境美,要享受音乐,要观看舞蹈,要欣赏绘画。这比解决吃饱穿暖来说高了一个层次,我是属于一个人们还在苦苦追求吃饱穿暖时代里产生的人物,所以,我在高一层的文化艺术的追求方面,发展不大,但我也接触一下,就算是一个边缘人物吧。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讲话的时候说,我在艺术领域里也有一些朋友,也有过一些接触。主要是解放初时,我做过一些民族工作,当时党中央让我参加民族工作访问团,这个访问团怎样和少数民族接触呢?周总理教我们要通过艺术来接触,所以又组织了一个民族文工团,向他们学习,和他们一起跳舞,一起唱歌,少数民族很高兴,觉得我们和他们是一家人了。这就是“美人之美”,他们觉得美的,我们也觉得美,这样就有了沟通的基础。这是
很重要的,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一个人生下来,一个民族的发展都是各美其美,都觉得自己好看,这还不够,还要能“美人之美”,能理解别人的美,人与人之间和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界限才能打破,才能沟通相互之间的感情,成为自己人。这是周总理的创造,让我们通过艺术来打破民族之间的隔阂。这种方法到现在也还有用,现在世界的各个民族各个国家要相互理解,相互团结,就是要能够“美人之美”。
外国人以前看不起我们中国人,觉得中国人不美,身材不漂亮,不高大,不健壮,但现在看看奥林匹克比赛,我们的成绩还不错。人其实也是艺术品,那些运动员表演的技术,运动的技能,人的精神状态,都是一种艺术的表现.这种表现的结果,改变了外国人对我们的看法。当时周总理就是通过打乒乓球使得中美关系得到了缓和,并最终走向了和解。这里面是有学问的,艺术是解决人类冲突和隔阂的一个工具,一个手段。现在全球一体化了,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必须同处一个地球,同在一个地球上生活,但即使如此,要大家的文化都一样是不可能的。美与不美的看法还是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形成的,这是由一个民族的历史所决定的。就像中国从仰韶文化开始,就不断地形成了自己民族的审美观,我们的文化基础养成了我们对美的看法。但这并不限制我们欣赏人家文化的美,其他民族的美我们也可以喜欢,比如我们也喜欢西方的音乐、西方的绘画、西方的舞蹈,甚至包括他们的服饰和生活方式,这也是一种文化借鉴嘛。但我们不要光是借鉴别人的东西,也要把自己好的东西拿出去,得到别人的欣赏。在这一方面要好好的发展,现在我们有条件了,我们的经济已经发展起来了,下一步我们要宣传我们的文化,要让人家认识到我们的美,我们文化历史的可贵,要用这些东西去打破中西文化之间的隔阂。这就要我们能发展出中国好的文化传统和艺术,把老祖宗给我们的传家宝继承和发扬出来。甘肃就是蕴藏着这些传家宝的重要地方之~,我们要好好利用和开发它们,为我们国家服务,为我们的中华民族服务,为取得世界人民的认同做努力。
我是一个研究文化的学者,对艺术虽然没有很深的研究,但通过当年做民族工作,组织民族文工团,认识到艺术在沟通各民族和各国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我是有体会的。同时,对艺术在今后人类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也是有认识的,只是我不是专门搞这一方面研究的专家,所以在这方面不能做很深入的研究,但我可以敲敲边鼓,出点力量,通过您们的研究来达到我的希望。把全世界文化的隔阂消除一点,让中西文化能互相见面,互相理解,互相欣赏。
开发和利用人文资源,要有历史文化和艺术方面的基础,在这一方面西北地区的基础要比东南地区好,这不仅仅是要有些古代的文化遗产,还要有群众的基础,文化艺术是生长在群众之中的。西北各地民间的歌舞、民间的美术、民间的各种艺术活动比东南各地丰富得多,比香港更是高多了。但现在我们的很多西北女孩子还在学香港,赶时髦,但时髦并不是艺术,真正的艺术是要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为什么克林顿到中国来第一步要到西安,他看中的是西安的古文化,是中国早期历史上许多代皇帝的古都,有世界著名的许多重要文化遗址,在那附近有黄帝陵、半坡遗址、兵马俑、武则天墓等等。他觉得这些东西了不得,那里有秦汉的文化、唐朝的文化等。首先是他有这种认识,所以,他要先到西安。还有以前日本的一个首相,到中国来
第一个地方到的是敦煌,说明了他对中国的文化历史还是有认识,也认同,觉得那是中国人创造的了不起的文化。但对于这些文化和艺术,我们要把它们整理出来,发扬出来,就像是敦煌的丝路花雨的舞蹈一样,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创新,让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重新发扬光大。这就要培养人了,我们做政府工作的人就是要想办法为这些人创造条件,奖励他们,让他们发挥出他们的艺术才能。
今天来的都是专家,等一下我要听听你们的意见。我们怎么样来组织一支队伍,我主要是想办法来帮助大家,在这一方面不是我的本行,但我愿意以我的力量来帮助一批人,帮助一批艺术家、艺术理论家和考古学家组织起来,看到他们的任务,看到他们将要对国家所做的贡献和以后将要发展的道路。为创造一个全球化下面的、二十一世纪的、能代表中国新的精神面貌的
文化艺术出来,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当我们考察和研究了西部的人文资源以后,我们就会知道我们究竟有多少家底了,这些都是我们发展未来文化的基础。现在你们要了解这些家产,找到一条发展的路子,不要只限于敦煌,敦煌只是甘肃省的一个地方,也不要只靠祖宗吃饭。外国人帮我们发现了敦煌,我们就只限于敦煌了,我们要把眼光放开阔一点,在丝绸之路上面,还有不少丰富的人文资源未陂发现出来。我的意思是说,第一,还有很多的宝贵财富我们可能还没有发观;第二,这些宝贵的人文资源还要靠我们去保护、开发和利用;第三,要提高群众的认识,知道这些东西是珍贵的文物,不能乱破坏。我们的责任就是把这些重要性讲出来,宣传出来。
在西北地区二十年内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这是不成问题的,我们要想到的就是在这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的地位。甘肃有那么多珍贵的文物却没有一个好的像样的博物馆,因为建一个博物馆要很多的钱,等我们的经济发展了,建一个好的博物馆就不成问题了。所以,经济的发展也是为了提高文化,复兴文化。甘肃应该有一个这样特殊的责任,因为你们住的地方就是一个人文资源极其丰富的地方,要好好的利用这块土地。甘肃的地方和气候也适合古文物的保存,因为天气干燥,东西不容易腐坏。总之,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要丢掉了对人文资源这一领域的保护、研究和整理,这是我们这些从事文化艺术研究工作人的责任。
P.30-33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157

版  次:2005年10月第1版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101.0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