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二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二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二辑)

作  者:秦宣

译  者:庄福龄,罗国杰,靳诺 编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0月

定  价:78.00

I S B N :9787300275031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政治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二辑)》分两部分研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列重大问题,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点难点问题,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理论体系主题,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当代中国伟大社会变革及其背后的价值观yin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等;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大问题,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逻辑结构、历史地位、鲜明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如何坚定“四个自信”和如何加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传播等问题,最后对新时代如何丰富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作者的思考。

TOP作者简介

  秦宣,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主编;兼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教学,先后承担过国家、省部级重点或一般项目数十个。独著《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论》《分化与整合: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秦宣自选集》等学术著作,主编《邓小平理论研究述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述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等著作,与他人合著多部,参与编写《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教材多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光明日报》《求是》等重要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多项成果获省部级科研奖励。

TOP目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热点难点问题研究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在哪里?
一、学术界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起点的争论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
三、对几个疑难问题的解析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一、学术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争论
二、主题:在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三、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

第三章 如何全面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
一、从经济社会形态看,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阶段
二、从主体社会形态看,中国正处于从“物的依赖关系”转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
三、从技术社会形态看,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

第四章 当代中国伟大社会变革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历史文化的现代版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版
三、现实社会主义的拓展版
四、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创新版

第五章 中国改革开放成功背后的价值观引领作用是如何发挥的?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中国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了基本遵循
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确立了改革开放主体的基本道德规范

第六章 新时代如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一、增强制度自觉,既不漠视制度,也不盲目崇拜制度
二、坚持正确方向,既防止改旗易帜,又避免走回头路
三、加强理论创新和顶层设计,既不激进,也不保守
四、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改革始终,既不懈怠也不折腾
五、全面从严治党,既要注重制度建设,又要注重作风建设
六、增强制度刚性约束,既要治标,也要治本
七、大胆吸收国外经验,既不盲目排斥,也不全盘照搬

第七章 新发展理念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有何联系?
一、总结执政经验,体现了党的宗旨,反映了党执政理念的鲜明特色
二、总结改革开放历史经验,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三、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人类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

第八章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
一、中国共产党总结改革开放经验的历史回顾
二、中国共产党总结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鲜明特色
三、中国共产党总结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启示

第九章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
一、使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二、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
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第十章 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一、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取得的成就
二、理性看待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存在的问题
三、科学判断当前建立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形势
四、积极探索创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思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第十一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是什么?
一、当今人类仍处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
二、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三、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第十二章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依据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第十三章 如何理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主要矛盾认识的变化
二、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
三、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中国呈现的新特点
四、需要进一步说明的几个问题

第十四章 如何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内容和结构?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结构

第十五章 如何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性贡献?
一、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为世界社会主义注入新活力
二、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四、始终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构建了新时代管党治党新体系

第十六章 如何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色?
一、政治立场的人民性
二、指导思想的科学性
三、目标体系的全面性
四、制度安排的合理性
五、战略部署的系统性
六、行动纲领的创新性
七、国际战略的开放性

第十七章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后的中国道路如何走?
一、如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二、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三、如何推进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四、如何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五、如何实现社会公正?
六、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第十八章 新时代如何坚定“四个自信”?
一、坚定“四个自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影响“四个自信”的深层原因分析
三、关于坚定“四个自信”的深度思考

第十九章 如何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传播?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条件分析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的主要途径、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三、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

第二十章 新时代如何丰富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一、丰富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二、丰富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丰富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思考

TOP书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二辑)》: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可以从多个层面理解,既可以从基本制度层面理解,也可以从具体体制层面理解。从社会基本制度的层面看,在经济领域,苏联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的设想,结合苏联实际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之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按劳分配原则;在政治领域,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苏联确立并坚持苏联共产党在苏联社会中的领导地位,形成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苏维埃政权,对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依靠无产阶级专政来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苏联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坚持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苏联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构想与苏联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这一模式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苏联一国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国家围剿之下得以生存下来、苏联社会生产力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保持快速发展并在反法西斯主义战争的严酷环境中取得胜利的制度根源。今天,苏联社会主义已经伴随着苏联解体而成为历史,但我们不能否认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那种极力否认苏联社会主义的性质,并把苏联社会主义当作“极权社会主义”“官僚社会主义”“专制社会主义”而加以丑化的做法都是不对的。
  建立了比资本主义更具优势的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这种制度的优势就能自然显现出来,必须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但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①苏联社会主义的具体体制并未充分反映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具体而言,在经济领域,苏联在公有制基础上建立了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不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因而这种体制最终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在政治领域,苏联实行了权力高度集中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造成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个人权力凌驾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集权的严重局面,结果无产阶级专政演化为个人专断或少数人专权。在文化领域,苏联共产党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限制人们的言论自由,结果造成了思想僵化,理论创新严重不足。在对外关系方面,苏联社会主义又实行大国沙文主义,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以老大哥自居,不顾他国国情,到处推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在特定时期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在特定时代结束、特定目标完成之后,这种体制就必须改革甚至放弃,这种发展方式就必须转型,否则就会陷入衰败。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始,人们开始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并尝试进行改革。在苏联,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相继发动了“非斯大林化”运动,从全面否定斯大林到全面否定苏联共产党的历史,全面否定苏联历史,全面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这股思潮的发展成为导致苏联崩溃的重要力量。在中国,从毛泽东开始,我们党就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最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两个大国进行不同的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正是从中国与苏联改革的对比中,邓小平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①
  我们之所以说当代中国伟大社会变革不是原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再版,是因为我们实现了对原有社会主义模式的改革和超越。这种超越表现在:在对时代主题的判断上,我们党抓住时代主题的转换,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并依此在国内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国际上大力实行对外开放,力主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在推进改革的指导思想方面,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正确方向,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发展道路的选择上,我们始终强调“走自己的路”,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制度建设方面,我们始终坚持把改革定位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并把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定位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使中国的改革有了明确的方向,而不像苏联把改革定位为“对整个社会大厦进行根本改造: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原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再版,但也不是对原有社会主义的完全背离,它并没有割裂与原有社会主义的联系,相反,它却继承了社会主义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的积极成果,吸收和借鉴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①。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它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背离,不是对原有社会主义的背叛。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外学者或政要否定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并认为中国搞的不是社会主义而是资本主义的看法,是非常荒谬的。
  总之,4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当代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剧变,这种历史性剧变根本不同于苏东剧变,它在社会主义处于低潮、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强的恶劣环境下,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为世界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版  次: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78.5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