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列夫?托尔斯泰:逃离乐园
列夫?托尔斯泰:逃离乐园


列夫?托尔斯泰:逃离乐园

作  者:[俄] 帕维尔·巴辛斯基 著

译  者:何守源

出 版 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05月

定  价:139.00

I S B N :9787308219310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传记  >  文艺体育  >  文学家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我数了下脉搏,97……我一夜没睡,决定一早离开。”1910年10月28日,凌晨3点,82岁的托尔斯泰离家出走,随行的只有他的私人医生马科维茨基。

寒冷的深秋夜晚,没有具体的行动计划,要赶在妻子索菲娅·安德烈耶芙娜醒来之前离开。这一仓促之举托尔斯泰足足等待了25年。从那一刻起,围绕着他的行踪及随之而来的死亡,衍生出种种谜团和传说。

自称“一生都在研究托尔斯泰”的俄罗斯当代作家帕维尔·巴辛斯基,严格筛选日记、书信、电报、访谈、回忆录、报刊文章等海量一手材料,以充满悬念的写作手法,焕新素材,一步步重建托尔斯泰的行踪,并通过托尔斯泰的离开追溯了他的一生:从他的青年时代、他的婚姻、他的精神动荡开始,直至他的家庭悲剧,他遗嘱透露的秘密……

TOP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帕维尔·巴辛斯基

Павел Басинский

1961年生于伏尔加格勒附近的弗罗洛沃。曾就读于萨拉托夫大学和莫斯科的高尔基文学院。他是一位多产的新闻记者、文学评论家及作家,擅长学术专著、实验小说等各种体裁,并担任数个俄罗斯重要文学奖项的评审。他对高尔基及托尔斯泰的研究在俄罗斯学界颇具影响力。帕维尔·巴辛斯基以《列夫·托尔斯泰:逃离乐园》(2010)、《安娜·卡列尼娜的真实故事》(2022)两度获得俄罗斯国家文学奖大书奖。此外,他还凭借“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杰出成就”,获得2018年俄罗斯联邦国家大奖。

译者简介

何守源

西北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英语语言文学学士。曾于新华社甘肃分社、内蒙古国际贸易总公司负责报刊资料翻译与外贸翻译,现从事教育工作。

TOP目录

TOP书摘

《列夫·托尔斯泰:逃离乐园》:

  从托尔斯泰出走之日起,各大报纸即抓住这一事件大做文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些报纸如此诠释托尔斯泰的动机:他走出贵族之家,旨在走进民间,与普通民众打成一片;一言以蔽之——追求平民化的简朴生活。

  这个观点在苏联时期大行其道,成为压倒一切的官方声音。专家学者穿凿附会,给托尔斯泰的行为贴上冠冕堂皇的政治标签:他用实际行动,向自己的阶级发出挑战;但是,由于思想觉悟还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高度,他只能走带有浓厚无政府主义色彩的民粹路线;简而言之,就是他希望通过此举,与群众打成一片。

  “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列宁的一句话,给这位已成冢中枯骨的伟人戴上了一顶红色的帽子,他的形象一下子变得高大无比,围绕他的种种争鸣至此尘埃落定。剥去时代强加上去的政治外衣,平心而论,这一解释比无端生发出来的论调,诸如“逃亡说”更接近事实真相。到民间去,与普通民众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是托尔斯泰素怀的梦想。当他抛开一切负累,在基辅大道上踽踽独行的时候;当他孑然一身走在雅斯纳雅·波良纳的田间地头,混迹于辛勤劳作的农民当中时,他不再是身份高贵的伯爵,而是浩浩荡荡的朝觐大军中一位毫不起眼的“农民大叔”,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深处充满感动和愉悦。他的足迹遍布雅斯纳雅·波良纳、科奇塔、皮罗戈夫、尼科尔斯科耶以及邻近村镇的各个角落,每到一地,他都要找长者攀谈,且一拉起家常就是数小时。与农民促膝比肩度过的时光,托尔斯泰奉若珍宝,是他记忆宝库中最重要的财富。

  迨至20世纪,托尔斯泰的“简朴化”沦为知识分子圈内的笑柄。大家借题发挥,编造出许多与之相关的笑料:“伯爵大人,马拉犁展览完了吗?现在能不能拿回去?急等着耕地呢!”事实上,托尔斯泰从来没有搞过装潢门面的那一套,耕地,刈草,收割庄稼,他不仅身体力行,还时常训导孩子参与农事(响应最积极的,当数他的女儿们);当然,具体做活儿上他有不到位的地方,但这无关宏旨。这是托尔斯泰修身治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脱离开这一切,晚年托尔斯泰就无从谈起。一位伟大的哲人,一位世不二出的天才艺术家,平静地走进民间,衣衫褴褛,与民同耕,这体现了人性非同寻常的一面,其意义不亚于仰观金字塔,俯瞰荒草冢。这位伟人的精神遗产不需要“翻译”,因为其光熠熠,足以烛耀整个世界。他的思想高翔于狭隘的俄罗斯贵族圈之上,体现的是全人类的价值。他用自己的双手,践行着圣教大义:“从满脸洒落的汗水里,寻求果腹的食粮。”

  “……灵魂至圣至洁的作家——与我们同行……”托尔斯泰八十寿诞纪念活动中,亚历山大·布洛克在《俄罗斯上空的太阳》一文中写道,“我常想,只要托尔斯泰活着,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我们的天空永远不会黯淡下去。伟人用自己的双肩,担起天下道义,以一己之智慧,支撑我们的国家,哺育我们的人民,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世间还有坚不可摧的东西……只要托尔斯泰活着,一把大胡子上挂着一缕晨曦,吆喝着他那匹白马,翻起露珠滚动着的大地;而值此一刻,吸血蝙蝠已然归巢,感谢上帝!托尔斯泰走过原野,恰似太阳从天边升起。有朝一日夕阳西坠,最后一位天才舍身而去,托尔斯泰宾天,到时候我们怎么办?”

  这番话写在托尔斯泰撒手人寰前两年,竟至一语成谶。夕阳—舍身而去一宾天,布洛克看到的,正是托尔斯泰的晚景。不过他没有看到,托尔斯泰“舍身而去”“宾天”的事都发生在晚间,正是“吸血蝙蝠”最活跃的时段。看惯列宾名作《扶犁的托尔斯泰》的布洛克,对托尔斯泰之死不可能想得太远。

  布洛克还不知道,托尔斯泰起初并没有起意远行,搞不辞而别,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那一套。他选中的是一间农舍,与自己的家相去不远……

  1910年10月20日至21日,图拉省的一位农民,也是托尔斯泰的熟人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诺维科夫曾经登门拜访。他们俩1895年在莫斯科相识,当时26岁的诺维科夫在军部当书记员。一个同情革命的激进主义者对托尔斯泰主义产生兴趣,颇有几分逆风而动的味道,这在当时的俄国鲜有其例。托尔斯泰对这位热情洋溢、无所顾忌的年轻人印象殊深,在自己的日记中对这次来访做了记录,其间还夹杂着一些个人意见和看法。他给托尔斯泰讲了军方处置的一宗案例,说是雅罗斯拉夫新近处决了几个科尔津金厂里的工人。托尔斯泰认为这是谣言,警告他不要以讹传讹。未出数月,这个年轻人即遭逮捕,不过罪名不是盗窃军方机密,而是在私人书信往来中对国家“首脑”——尼古拉二世的个人品质妄加非议,这情形和差不多半世纪后发生在苏联的一幕何其相似:他跟索尔仁尼琴犯下了同样的“罪行”!这一场风波过后,诺维科夫被贬为庶民,守着一块薄田艰难度日。农闲时节,他也写一些散文杂感聊以自慰,与托尔斯泰偶有谋面。十月革命后,这个人给斯大林、高尔基写信反映农民负担过重生计艰难的问题,结果又一次遭到逮捕,1937年被执行枪决。这个狂放不羁、胆大包天的农民,其实有着一颗精明睿智的头脑和一双勤劳能干的手;他是尝到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甜头,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点滴积累家庭财富而养活一大家子人的新农民中的佼佼者。

  暮年托尔斯泰指望的,就是这个人。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胶订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31.2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