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巡礼之年(全三册)
巡礼之年(全三册)


巡礼之年(全三册)

作  者:周志文

出 版 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02月

定  价:108.00

I S B N :9787552040432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随笔/散文  >  中国现当代随笔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这是一套有关记忆与时间的散文集,写作的时间跨越十二载,所记大多是作者五十到六十这段人生岁月中的见闻与感悟。年逾八十的周先生回望这些文字,将它们集结出版,取名“巡礼之年”,既是他作为骨灰级乐迷对于李斯特的致敬,也是一位学人对于岁月的又一次朝圣。

在三册《巡礼之年》中,您既可以读到世纪之交台湾的市井风情和人生百态,亦可以读到作者访学行旅中的哲思感悟。从聆乐赏画时的纤敏体察,到世局转蓬下的深沉顾惜,从极其细小的日常见闻和身边琐事,到逐渐雄浑开阔的知性之美和庄严之思,周志文的笔大量触及生老病死、情感觉知、宗教艺术、行旅怀乡……一种“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幽人深情常常跃然纸上。毛尖老师在读到周先生的这些文字后写道:“周著《巡礼之年》,在生态的意义上,是对今天水泥社会的一次植树造林。而回到时间长河,《巡礼之年》则是对那些没有进入过文学史的人物的一次次回忆和拥抱。”

他的散文有些像一潭清泉,没有湍流、没有波涛,平平静静的,但一方面透明可析,一方面可以反映天光。而那些没有被说出来的时时刻刻,是潜入时间长河的魔法一场,也藉由周志文的笔,使我们的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


TOP作者简介

周志文  1942年生于湖南,祖籍浙江。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现已退休。

在明清学术史、明清文学和现代文学等主要研究领域之外,痴迷西方古典音乐,尤擅散文创作。

除学术著述外,文学作品尚有:

时事文化评论:《在我们的时代》《瞬间》;

小说:《日升之城》《黑暗咖啡厅的故事》;

聆乐札记:《冬夜繁星》;

散文:《三个贝多芬》《冷热》《布拉格黄金》《风从树林走过》《时光倒影》《同学少年》《记忆之塔》《家族合照》《有的记得,有的忘了》等。

近年来在大陆亦出版古典文化普及读物《论语讲析》《阳明学十讲》等。


TOP目录

序:在我身上没有痛苦——读《巡礼之年》/毛尖

◆《巡礼之年 之一 野姜花》

辑一 宁静

沉默的人们

咖啡厅内

两天里发生的事

已死者与未死者

皮匠与理发师

野姜花

水晶

停电

聚会

文法学家

冥想的老者

资优生的抉择

女权分子

诗句

腹中诗书

辑二 市声

命相师

吕阿菜

黄顺安

三个贝多芬

交趾陶

走过一个原叫书店街的地方

老人

金童玉女

泡沫红茶

邻居搬家了

地下道

永恒

文明

市声

随想曲

辑三 奥义

经文

票亭

相思树

法文教授

房兆楹种的树

张爱玲

受难百香果

奥义书

默读一首济慈的诗

爱岛屿的人

像蝴蝶般飘散的故事

我的尊严

◆《巡礼之年 之二 井旁边大门前面》

辑一 化石

白驹过隙

没有发生任何事

无言歌

LP与CD

鼻塞

陷落

捕狗人

拥有

挥霍

地球

痕迹

团圆

化石

辑二 路过

绿树听鹈鴂

游戏

机会主义者

存在

鸢尾花

黑暗的角落

在无人的美术馆中

看与听

入戏

谁杀死了老画家?

道德

地平线

祭品

四月桐花

辑三 树荫

百喻经

深蓝

卡拉OK

配角

火车

命运

心中的灵光

羽毛

将军

名字

荷风

三月阳光

水鸟

影子

辑四 断想

科莫多龙

超现实

关于赫斯特?扬森的三篇断想

落木

不解

月台

等待

回忆录

诱鸭

鲁迅看杀头

卡蜜儿

井旁边大门前面

◆《巡礼之年 之三 横式风景》

辑一 旅行

榆荫

莱顿

通报

外物

因为风的缘故

布拉迪斯拉发的教堂

阿马迪斯巷

提恩教堂

克里门提农

口味

有渣的咖啡

茶的心情

故事

骆马

蒲公英的族裔

辑二 风景

罗教授

鲁开蛇与鸭儿大

装作日本人

大地

横式风景

中国的牡丹

郁金香

爱尔兰酒馆

布拉格遇鬼

布施

贫穷与尊严

波希米亚水晶

布拉格的鸟

辑三 艺术

酝酿

四季

西贝柳斯

贾科梅蒂

史塔克

散步布拉格

大提琴家的左手

长笛

夏日的音乐

谢幕

寻找光源

跋 周志文

编辑手记


TOP书摘

从现在算,这套散文集是我较晚在大陆出版的书,从写作而言,却是比较早的,在台湾曾分别出版过,是我较早出版过的文字。

但取名叫《巡礼之年》是新的,内容包括之前出版过的四本书,第一本叫《三个贝多芬》(1995),后来三本分别叫《冷热》(1997、2011)、《布拉格黄金》(2003)与《风从树林走过》(2007),除了第一本《三个贝多芬》是台湾九歌出版社出版的之外,后面三本都是台湾尔雅出版社出版的。

我写作的时间算起来并不短,在中学任教的时代就开始写作了。大约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吧,我曾应邀在台湾的几个报纸写专栏,专栏通常是理性的,但登在副刊上的,可带点文艺气质,无须正经八百,出些怪论也无所谓。我曾热衷艺术,也写过一些不成熟的艺评,当时写作多用笔名。我对自己不善顾惜,知道自己的东西属于“敝帚”一类,没有“自珍”的理由,报纸看过就算了,事后没有收集,久了就找不到了。这习惯很好,因为那时候写的,现在要再看到,只有羞愧跳海的分。多年之后有两篇写我为主题的学位论文,作者亲访我时往往问我早年写作的经过,我搪塞说,你要是知道详情,就万万不会写我了。

我记得我最早出版的书是一本小说集,书名是《日升之城》(1987,圆神),出版时用周东野的笔名,看起来像古人一样,里面的几篇短篇小说,大约是逃避自己写博士论文的压力而陆续写成的吧,大多刊登在当时的《中外文学》月刊上。《中外文学》是当时“比较文学学会”办的学术性刊物,由台大外文系主编,有趣的是除了硬邦邦的学术论文之外,每期都会刊登一两篇小说或现代诗。我投稿时,《中外文学》的执编是才气纵横的诗人杨泽,那时他还是外文系的助教,而我在中文系读博,在学校我们应是见过面的,但我投稿总用邮寄的方式,用的又是笔名,弄到很多年后他从普林斯顿拿到博士学位回来,才知道写小说的是我,也算有趣的事。

除了《日升之城》外,之后我还出过一些时事评论集,就是《在我们的时代》(1990)、《瞬间》(1992)两书,由三民书店出版的。两书文章是我在报社任主笔时写的,文章发表时有些具名,有些不具名,具名要“文责自负”,不具名就代表报社意见,“文责”就由报社来负了。我任主笔的报纸是民办的,老板又是自由主义的信仰者,充分尊重主笔的意见,所以当时我很自由,可以选择自己想写的题目,文章也容许我发挥自己的看法。

之后出的如上面所说四本书都是散文,不是小说与评论了。我对自己的事总不善经营,包括写作。对我而言,写作虽然严肃,但我在处理的时候总不免率性,难免自以为是,有时又“幽独”了些,出了书,只想藏起来,不会主动示人,我知道这是不讨人喜的。小说家水晶(杨沂)曾批评我,说我文章写得不错,可惜在文坛没有名气,曾说文学要互相帮衬,劝我多参加点文友的活动。他说我文章不错我不敢承认,但说我没名气倒是真的。每听他这样说,我总想起有“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的杜诗来,尽管杜的“千秋万岁名”指的是李白,一般人是担当不起的。但即使像李白一样有名了,身后不也一样寂寞萧条吗?那名声又有什么用呢?

这都是闲话,都可以不说,只是得知道,有时不经意的事反而更“正经”些。现在转过头来谈这一套小书。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81.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