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欧洲史. 古典时代 : 史前—公元337
欧洲史. 古典时代 : 史前—公元337


欧洲史. 古典时代 : 史前—公元337

作  者:诺曼·戴维斯(Norman Davies)

译  者: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郭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出 版 社:中信出版集团,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定  价:78.00

I S B N :9787521731422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欧洲史》是英国历史学家诺曼·戴维斯的代表作。它为欧洲历史设计出一种时间和空间的坐标系统,呈现出难得一见的整体史印象。它将传统叙述方式与特写结合,容纳了经常被严肃历史学家忽略的各种奇特事物和思想,成为近年来深具价值和说服力的欧洲通史作品。

《欧洲史:古典时代(史前—公元337)》是“欧洲”正式亮相之前这片陆地的历史。欧洲不是独立的“大陆”,而是 一个“半岛”。地貌、气候、地质和动物群落共同营造了一个良性的环境,这是理解欧洲历史的基础。古希腊的历史跨越了1 000多年的时间,在其全盛期,希腊人在各个领域爆发式地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以内聚力著称的罗马的崛起则预示着一种新型陆上强国对“海岸线文明”的征服。吸收了希腊文化的罗马,成了一个文化混血儿,主宰了此后数百年的罗马帝国政治文化生活,直到新的文化基础——基督教出现。


TOP作者简介

英国-波兰籍历史学家,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皇家历史学会会员,伦敦大学学院荣休教授,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荣誉教授,知名中东欧史专家,著有《欧洲史》《消失的王国》《上帝的游乐场:波兰史》《欧洲的心脏:当下波兰的过往》《不列颠群岛:一部历史》等17部著作,作品被翻译成波兰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日语、中文等十几种文字。因对历史研究的贡献,他获得了英国圣米迦勒及圣乔治三等勋章,波兰国家勋章、白鹰勋章。

旅行贯穿着诺曼·戴维斯的学术生涯,他对中东欧的研究兴趣就始于冒险之旅。他1939年出生于英国博尔顿,18岁独自去法国学习,而后进入英国牛津大学,师从A. J. P. 泰勒。1958年,他和同学开着二手的美国军用吉普,穿过当时已划入苏联阵营的道路,去伊斯坦布尔游历。这次旅行让他开始关注欧洲大陆的东半部。他在苏塞克斯大学完成硕士学业后又去意大利佩鲁贾学习,想去苏联却没能成行,机缘巧合下到了波兰,在雅盖隆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由此开启了始于波兰题材的写作之路。而无论是《欧洲史》中对东欧历史的重新发掘,还是《消失的王国》里对逝去国家的关注,都体现出他广泛游历后的眼界。这部《另一片天空下:走进历史的全球之旅》所记录的,既是他跨越大洋的空间之旅,也是历史和当下交织的时间之旅。


TOP目录

中文版序言 欧洲——一部历史,从史前到当代

序 言 

欧罗巴的传说 

导 言 

第1章 半岛:环境与史前时期 

第2章 希腊:古代希腊 

第3章 罗马:古代罗马,公元前753—公元337 

正文注释 

知识窗注释


TOP书摘

序 言


本书没有包含多少原创性内容。因为这个题目的大多数方面都被以前的历史学家彻底研究过,很少需要再进行第一手的研究。本书的独特性唯在于对内容的选择、重新安排和表现方式。其主要目的是为欧洲历史设计出一种时间和空间的坐标系统,并通过引入由一系列丰富多样的主题所构成的框架,表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整体史印象。

学术性注释保持在最小限度,对于能够在公认的任何参考著作中查到的史实和论述不注明出处。在参考书中,我必须特别提到的是29卷本《不列颠百科全书》(The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第11版, 1910—1911年),它远胜过后续的所有版本。本书只对不为人熟知的引文和超出标准教科书范围的资料来源加以注释。书的正文并不必然与所引著作的解释观点一致:“正文中阐述的学说观点与注释中的参考著作并不总是一致,这一点不足为奇。”

作为本书写作基础的学术思考会在《导言》中说明,但对它的结构需要做一些解释。

本书正文是按照几个不同的层面编写的。叙述性的章节主体纵览了从史前史到现今的整个欧洲的历史。它们从第1章覆盖了头500万年的遥远视点逐渐推进,直至相对靠近的焦点,包含了20个世纪,几乎每年一页。每章有一系列特别的“知识窗”,用长焦镜头在时间长流中截取较窄的主题加以说明。每章均从一个特定的最佳视点对整个欧洲大陆推一个广角“快照”作为结束。整体的效果也许像一个历史图片集,其中全景场面与详细介绍和特写图片相得益彰。我希望读者通过这些不同层次的知识来更精确地了解历史。当然,我们不能指望一部综合性著作能符合有着相当不同的目的的学术专著的标准。

主要的章节遵循欧洲历史的通行结构。它们为其他的所有主题和内容的安排提供了年代上和地理上的基本框架。它们聚焦“以事件为基础的历史”——主要的政治分区、文化运动和社会经济趋势——历史学家们据此将大量的信息分解为可以处理的(虽然必然是人为的) 单位。年代的重点在中世纪和近现代,在这段时期才存在一个可见的欧洲实体。本书的地理范围旨在公平地涵盖从大西洋到乌拉尔山脉的欧洲半岛所有地区。

对于每个时期本书都尽力克服“欧洲中心论”和“西方文明”的偏见(见本书《导言》部分,第16—19页、第19—31页)。但是作为一部欧洲史著作,其叙述不可能超出欧洲本身的边界。本书适当地突出了一些因时而异的论题的重要性,如伊斯兰教、殖民主义或欧洲海外移民。对于东欧的事态,本书也给予其适当的突出地位。只要合适,它们就会被结合到影响整个大陆的主要论题之中。在阐述蛮族入侵、文艺复兴或法国大革命这类常常看上去只与西部有关的主题时, 东部因素也会被纳入考察范围。给予斯拉夫人的篇幅可以说是由于他们是欧洲最大的民族。本书对各民族的历史通常都会进行概述,但是对无国家的民族也给予了关注,而不是只限于民族国家。对于少数群体,从异教徒、麻风病人到犹太人、吉卜赛人和穆斯林,本书都没有遗漏。

在后面的各章中,“ 历史的同盟计划”(allied scheme of history)的优先顺序没有被遵循(见本书《导言》,第39—42页)。它们也没有被批驳。

设置“知识窗”是要达到如下几个目的。它们关注各种细节,这些细节在综合性的历史写作的概括和简化中不会出现。它们有时介绍的论题跨越了各主要章节的界限;它们描绘了各种奇特的事物、奇特的思想和不重要的支流,这些是过于严肃的历史学家们通常会忽略的。最重要的是,选择它们是为了对新近研究的“新方法、新学术、新领域”予以尽可能多的速览。它们提供了60个左右的知识门类的典型样本,尽可能广泛地分布在各章的各时期、地点和论题中。由于书的篇幅、出版者的耐心和作者的毅力这些人为原因,最初的“知识窗”目录不得不予以缩减。虽然如此,我还是希望这种总的说来像点彩画式的技术能加深读者的印象,即使点彩的数量少了一些。

每个“知识窗”都定位在正文中的特定时空交点上,用一个核心词概括其内容。每个“知识窗”都可以看作一篇独立的小文章,可以与其所在位置的正文联系起来阅读。

“快照”用来超越欧洲的变化地图,进行一系列全景式的总体观察。它们定格了按年代叙事的结构,通常是在有重要象征意义的时刻, 暂时停止向长远的时间和广袤的领土冲锋。它们可以帮助读者松一口气,观察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各种转变。它们有意从一个单一的有利视点聚焦,没有试图权衡观点和可选视角的多元性(无疑是存在的)。在这方面它们毫不掩饰自己的主观和印象主义。在一些例子中,它们接近有争议的“派别”领域,将已知事件与没有根据的猜测和推论结合在一起。像本书的其他几个部分那样,它们可能会被判定为超出了学术论证和分析的传统界限。若是如此,它们将不仅唤起人们对欧洲历史多样性的关注,还将唤起人们对观察欧洲的视角的多样性的关注。


欧罗巴的传说


在万物初始时期并没有欧洲这个名称。之后500万年,欧洲也只是一个没有名字的、长而曲折的半岛,像一个船头雕饰,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块的船头上。西面是没有人跨越过的大洋。南面是两个为陆地所包围的相互连接的海,散布着岛屿、海湾和半岛。北面是巨大的极地冰帽,随着时间的推移扩张或收缩,有些像一个巨大的、冰冻的水母。东面是通向世界其余地区的陆桥,所有的民族和所有的文明都将从那里过来。

在几个间冰期,这个半岛迎来了第一批人类定居者。尼安德特人和克罗马农穴居人,他们肯定有过名字、面貌和思想。但是我们无法知道他们实际上是谁,是什么情况,只能通过他们的图画、原始工具和他们的骨骼模糊地辨认他们。

到1.2万年前,随着冰川的最后一次后退,这个半岛迎来了新的移民浪潮,无名的先驱者和探索者慢慢地向西移动,绕过海岸,跨越陆地和海洋,直达最遥远的岛屿。在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的时候, 他们在人类居住地边缘的一个遥远的、靠近海岸的岛上建造了现存最大的杰作。但是没有什么现代的推测能确切地揭示是什么激励了这些石匠大师,或者他们的大石圈应称作什么。

在这个半岛的另一端,这些遥远的民族的另一支在青铜时代的开端时期建立了一个社会,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传统上认为古希腊人源出大陆内部的三次主要迁徙浪潮,在接近公元前2000年末期时控制了爱琴海海岸。他们征服和融合了已有的居民。他们通过在伯罗奔尼撒海岸与小亚细亚之间的水域中散布的上千个岛屿扩散开来。他们吸收了大陆当时的主流文化和更为古老的克里特文化。他们的语言将他们与“野蛮人”,即“说话无法辨别的人”,区分开来。他们是古希腊的创建者。[野蛮人] 

后来,当古典时代的孩子们问“人类从哪里来”的时候,得到的答案是,世界是由一个身份不明的“神圣的造物者”(opifex rerum)创造的。他们还被告知关于大洪水和欧罗巴的故事。

欧罗巴是古典世界历史最悠久的传说之一的主角。欧罗巴是克里特的霸主米诺斯的母亲,因而是地中海文明最古老的一支的女祖先。荷马曾附带提到过她。但是在叙拉古的莫斯库斯(Moschus)所写的《欧罗巴与公牛》(Europa and the Bull),尤其是在罗马诗人奥维德所写的《变形记》(Metamorphoses)中,她以一个被众神之父诱奸的天真公主的形象流传千古。欧罗巴与她的侍女们沿着她的祖国腓尼基的海岸漫游,宙斯伪装成雪白色的公牛引诱她: 


渐渐地她丢掉了恐惧,而他

敞开他的胸膛供她作处女的爱抚, 

他的角供她缠绕花环, 

直到这位公主敢于骑上他的脊背, 

她抚摸着公牛背,不知道她骑的是谁。

接着,这位伟大的神, 

慢慢地,慢慢地走下宽阔、干燥的海滩, 

先用他伪装的蹄子踏入浅波,接着慢慢走远, 

带着他的战利品进入开阔的大海。

她心里充满了恐惧,回头望去, 

看到沙滩迅速后退,她的右手抓着

一只牛角,另一只手扶在他的背上

长袍在风中飘荡。


这就是大家熟知的欧罗巴的传说,它被画在希腊人的花瓶上,画在庞贝的住宅中(见插页图1),在近现代则出现在提香、伦勃朗、鲁本斯、委罗内塞和克劳德·洛兰(Claude Lorrain)的画中。

公元前5世纪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没有被这个传说打动。依照他的观点,“诱拐欧罗巴”只是年代久远的抢掠妇女的战争中的一个事件。一队腓尼基人从推罗出发,带走了阿尔戈斯(Argos)国王的女儿伊娥(Io),因而从克里特出发的一队希腊人航行到腓尼基,带走了推罗国王的女儿。这是一个一报还一报的事例。

欧罗巴的传说有许多含义。但是在将一位公主从腓尼基海岸(现在的南黎巴嫩)带到克里特岛的时候,宙斯确实将东方更古老的亚洲文明的成果带到了爱琴海的新殖民岛屿。腓尼基属于埃及法老的势力范围。欧罗巴的骑乘之旅提供了古代埃及和古代希腊之间的神秘联系。欧罗巴的兄弟卡德摩斯(Cadmus)巡游世界去寻找她,据信是他给希腊带去了书写的艺术。[卡德摩斯像] 

欧罗巴的骑牛而去也表达出那些跟随她的脚步的人本质上的不安定状态。尼罗河、印度河、美索不达米亚和中国的大河流域文明持续的时间都很长,但在地理上和知识上的发展缺乏活力。与它们不同的是,地中海文明受到持续运动的刺激。运动造成了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不确定性激发了一种持续的思想骚动,不安全感促进了有活力的行动。米诺斯以其船只闻名。克里特是第一支海上力量。这些船只载运着人员、货物和文化,促进了航线上的各个陆地间的各种交流。就像欧罗巴的长袍一样,这些古代航海家的思想不断地“在风中飘荡”。

欧罗巴的骑行沿着太阳从东到西的路线。根据另一个传说,太阳是一辆燃烧着的战车,由看不见的马拉着,从日出之地后面的秘密马厩跑到日落之地以外的休息地。确实,在几种可能的词源中,有一种便是将亚细亚(“日出之地”)与欧罗巴(“日落之地”)进行对比。 古希腊人开始将他们爱琴海西面的领地以“欧洲”命名,以区别于小亚细亚更古老的陆地。

在欧洲历史的黎明时期,已知的世界位于东方。未知的世界则在西方,在尚未被发现的地方等待着。欧罗巴的好奇心可能对她自己来说是灾难。但一个新的文明却由此建立,最终将带着她的名字传遍整个半岛。


第1章 半岛:环境与史前时期


许多关于欧洲环境史的描述中都存在着明显的决定论色彩。很多欧洲人认为他们的“大陆”是如此得天独厚,以至于大自然使它命中注定将成为世界的主宰。而且,很多人甚至以为欧洲的好运气将永远持续下去。孟德斯鸠在1748年写道:“气候是居于首位的决定性因素。” 他进而说明,欧洲的气候无与伦比。对于孟德斯鸠及其后继者来说, 欧洲就是进步的同义词。

也有不少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存在。即便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年鉴学派的思想前辈之一,伟大的保罗·维达尔·白兰士(Paul Vidal de la Blache,1845—1918年)也难免受到法国沙文主义的影响。他强调, 法国地理的最明显特征是其多样性。他写道:“针对多样性的侵袭,法国调动了同化的力量。她把自己接收到的东西统统加以改造。”相反,关于英国,他引用一段打油诗说:“这个可怜的小海岛,土地稀少,气候糟糕。”100年之后,费尔南·布罗代尔也持相同的态度。多样性特征其实是法国堂而皇之虚构出来的,但它并非只为法国所独有,而是属于全欧洲的标志。

事实上,欧洲半岛根本不是一个“大陆”:不是独立构成的大片陆地。其大约1 000万平方千米(36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面积还不足亚洲面积的1/4,也不足南北美洲各自面积的一半。近代地理学家将它像印度一样,归类为欧亚板块的次大陆:“旧大陆之角,亚洲的西部之尾。”尽管如此,不能否定欧洲拥有无与伦比的全面、完备的地形特征。地貌、气候、地质和动物群落共同营造了一个良性环境,这一点对于理解欧洲的发展至关重要。

欧洲的地貌不同于其他大陆或次大陆。北部和南部的低洼地带被海洋冲刷,形成了两个平行的海洋链条,深深插入内陆地区。在北部, 北海—波罗的海绵延1 500英里(2 500千米),从大西洋一直延伸到俄罗斯。在南部,地中海—黑海水域长度超过2 400英里(4 000千米), 从直布罗陀延伸到高加索。在这些四面合抱的海洋中,存在着大量复杂的小海湾和一大串熠熠生辉的海岛。结果,海岸线与陆岸线的比值出奇得高:欧洲的海岸线约为37 000千米,几乎相当于赤道的长度。对于早期人类来说,海岸可能是最重要的通行手段。

此外,欧洲半岛的海岸位于欧亚大陆最西端的温带地区,因此有着宜居的气候。盛行的海洋风自西向东吹,各大陆的西海岸在温和的海风吹拂下获益最多,但只有少数面向西方的陆地海岸能够切实享受到这种好处。在其他地区,如果西海岸不被高耸入云的山峰或冰峰所阻隔的话,就会出现长长的沙漠地带,如撒哈拉沙漠、卡拉哈里沙漠和阿塔卡马沙漠。

因此,欧洲的气候就其纬度来说,异乎寻常地温和。一般来说, 在湾流影响下,北欧温和而潮湿,南欧相对温暖、干燥、阳光充足。中东欧是完全的大陆性气候,拥有清爽、寒冷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季。但是不同地区气候也存在差异。极端情况通常不会出现。即便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那里1 月份和7 月份的平均气温差距可达到45℃,这个温差幅度也只有西伯利亚地区的一半。欧洲最潮湿的地区在挪威西部,年平均降水量为3 500毫米。最干燥的地区在里海周围,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50毫米。最寒冷的地点在沃尔库塔,1月份平均气温低至-20℃。最炎热的地点在塞维利亚和阿斯特拉罕之间存在争议,两地7月份的平均气温都达到了29℃。这些极限数值不能同亚洲和非洲、美洲的同类数值相比。

欧洲温和的气候满足了原始农业的需要。半岛的大部分地区位于适宜耕种的草原自然带之内。那里有丰富的林地,可以提供燃料和住所。高地平原通常靠近肥沃的山谷。在西部和南部,牲畜可在露天过冬。当地的条件往往能激发特殊的适应性。绵延的海岸线连同宽阔的大陆架给渔民带来了丰厚的馈赠。开放的平原,尤其是多瑙河盆地, 为欧亚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牧马、养牛业提供了保障。阿尔卑斯山因林带以上的高山牧场而得名,该地区很早就开始实行转场放牧制度。

欧洲的气候可能也对当地人种的肤色有一定影响。中等程度的日晒和紫外线辐射意味着中等程度的色素沉淀被编码、输入半岛的人种基因库中。在历史上,浅色皮肤占大多数,同时存在北部地区的棕发或金发、蓝眼睛。绝大多数欧洲人及其后代可以很容易地根据其长相被辨认出来。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36

版  次:1

开  本:16开

纸  张:纯质纸

加载页面用时:79.5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