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史记故事
史记故事


史记故事

作  者:文若愚

出 版 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06月

定  价:68.00

I S B N :9787511353344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古籍  >  古籍与文献整理  >  古籍整理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数百幅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丰富的图片,与文字互为补充和解释,力求精确、经典。精确是指对文物、遗迹、人像等图片的选用和说明准确无误,经典指各个故事都选取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图片。文图对应,将历史的丰富与精彩更直观、更真实、更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精练简洁的文字、多元的视觉元素、全新的视角、科学的体例和创新的版式设计有机结合,帮助读者从全新的角度和一个崭新的层面去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


TOP目录

本纪

五帝本纪

华夏始祖黄帝

圣明的唐尧

贤德的虞舜

夏本纪

大禹治水

舜帝禅位大禹

夏朝兴衰

殷本纪

成汤灭夏

名相伊尹

盘庚迁殷与武丁中兴

荒淫残暴的商纣王

周本纪

农师后稷

周族的兴起

西伯侯姬昌

盟津观兵

牧野之战

封邦建国,马放南山

周公摄政

周穆王制刑

周厉王毁国

烽火戏诸侯

周王绝祀

秦本纪

秦的传承与立国

秦穆公求贤

秦晋战于韩地

崤之战

由余归秦

秦始皇本纪

清除权臣

兼并六国

统一天下

秦始皇出巡

入海求仙药

焚书坑儒

祖龙之死

二世胡亥

指鹿为马

赵高被诛,秦朝灭亡

项羽本纪

少年项羽

安阳夺帅

破釜沉舟

鸿门宴

西楚霸王

楚汉相争

鸿沟划界

四面楚歌

乌江自刎

高祖本纪

刘邦娶妻

挥剑斩白蛇

沛县起兵

约法三章

还定三秦

汉王斗智

刘邦称帝

亲征平叛乱

起舞吟诗

高祖之死

吕太后本纪

残害戚姬

诸吕封王

连杀三赵王

诛灭诸吕

孝文本纪

汉文帝继位

孜孜求治

节俭的孝文帝

缇萦救父

孝武本纪

少君与少翁

栾大显贵

武帝求仙

世家

吴太伯世家

延陵季札

公子光弑吴王僚

夫差亡国

齐太公世家

姜太公封齐

昏君齐襄公

管仲相齐

齐桓公称霸

崔杼、庆封之乱

田氏代齐

鲁周公世家

周公姬旦

隐桓之事

庆父之乱

襄仲杀嫡立庶

三桓攻伐公室

燕召公世家

燕王哙继位

昭王纳贤

管蔡世家

管叔鲜和蔡叔度

陈杞世家

征舒雪耻

卫康叔世家

康叔封卫,州吁乱国

惠公与懿公

卫灵公选立太子

宋微子世家

微子的逃亡

箕子的宏论

“仁义”的宋襄公

名臣华元

晋世家

曲沃代晋

骊姬下毒

假途伐虢

晋秦之争

重耳流亡

重耳返都

文公称霸

晋灵公害赵盾

晋厉公朝政

楚世家

一鸣惊人

孤独的楚灵王

叔向论楚难

费无忌乱楚

倒霉的楚昭王

怀王蒙羞

奇妙的比喻

昭子理屈

越王勾践世家

勾践入吴

卧薪尝胆

无疆败国

陶朱公范蠡

郑世家

桓公立国,庄公小霸

变乱迭起

朝秦暮楚

子产安邦

赵世家

赵氏孤儿

赵简子当权

三家分晋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主父之死

触龙说赵太后

赵孝成王贪利招祸

魏世家

魏文侯选相

哀王受欺

昏庸的安釐王

魏无忌的高论

韩世家

弱韩伐谋伐交

田敬仲完世家

陈完奔齐

齐威王治国

东帝齐湣王

孔子世家

名显诸侯

孔夫子用事

丧家之犬

盘桓陈卫

厄于陈蔡

孔子归鲁

陈涉世家

大泽乡起义 

陈王之死

外戚世家

薄太后和窦太后

后宫倾轧 

荆燕世家

琅琊王刘泽

萧相国世家

相国萧何

伴君如伴虎

曹相国世家

萧规曹随

留侯世家

张良遇黄石公

远见与卓识

运筹帷幄

议封功,劝定都

智保太子

陈丞相世家

奇士陈平

得汉王信任

奇计定天下

明哲保身

绛侯周勃世家

绛侯周勃

周亚夫制军用兵

梁孝王世家

梁孝王受宠

五宗世家

荒淫无耻的王室

三王世家

武帝封三王

列传

伯夷列传

伯夷和叔齐

管晏列传

管仲与晏子

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和庄子

韩非与《说难》

司马穰苴列传

司马穰苴

孙子吴起列传

孙子练兵

孙膑入齐

增兵减灶

吴起成名

吴起的见识

吴起之死

伍子胥列传

伍子胥逃难

掘墓鞭尸

伯嚭谗言

仲尼弟子列传

颜回和子路

子贡出使

商君列传

商鞅入秦

立木为信

作法自毙

苏秦列传

苏秦用事

说赵王合纵

游说韩魏

苏秦相六国

荣归故里

苏秦之死

名士苏代

张仪列传

苏秦激张仪

司马错论伐蜀

说魏王连横

张仪欺楚

脱身有术

劝韩说齐

连横赵燕

张仪之死

辩士陈轸

樗里子甘茂列传

“智囊”樗里子

左丞相甘茂

功臣流亡

少年拜相

穰侯列传

穰侯魏冉

白起王翦列传

名将白起

王翦之意不在田

孟子荀卿列传

百家争鸣

孟尝君列传

相门有相

鸡鸣狗盗

冯谖客孟尝君

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遂自荐

解邯郸之围

虞卿说赵王

魏公子列传

贤能的信陵君

窃符救赵

终不得信任

春申君列传

黄歇封相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范雎蔡泽列传

脱险入秦

远交近攻

拜相封侯

范雎请客

秦昭王为范雎报仇

弘辩智士蔡泽

乐毅列传

乐毅伐齐

廉颇蔺相如列传

完璧归赵

将相和

赵奢斗勇

纸上谈兵

廉颇不老

名将李牧

田单列传

田单复国

鲁仲连邹阳列传

鲁仲连一言退万兵

书取聊城

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和《离骚》

屈原投江

不得志的贾谊

吕不韦列传

奇货可居

李代桃僵

饮鸩自杀

刺客列传

专诸刺吴王

豫让报智伯

聂政为知己者死

太子丹求贤

荆轲刺秦王

李斯列传

李斯谏逐客

沙丘之谋

人人自危

严行督责

被害身死

权宦赵高

蒙恬列传

蒙氏兄弟

二蒙受害

张耳陈馀列传

张耳陈馀亲如父子

蒯通说县令

武臣称王

争权夺利成仇人

贯高守信

魏豹彭越列传

梁王彭越

黥布列传

乱世英雄

黥布与随何

黥布造反

淮阴侯列传

胯下之辱

萧何月下追韩信

设坛拜将

背水一战

自立为齐王

蒯通说韩信

被封淮阴侯

韩信之死

卢绾列传

燕王卢绾

陈豨心怀不轨

田儋列传

田横五百士

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列传

从屠夫到列侯

忠厚长者夏侯婴

战功累累的灌婴

张丞相列传

丞相张苍

耿直的周昌

廉正的申屠嘉

郦生陆贾列传

高阳酒徒

郦生说齐

说服南越王

陆贾的高见

平原君朱建

刘敬叔孙通列传

娄敬议定都

筹策备匈奴

叔孙通制礼

季布栾布列传

季布的故事

栾布哭彭越

袁盎晁错列传

名重朝廷

精细过人

袁盎之死

晁错的聪明

张释之冯唐列传

得遇明君

公正不阿

冯唐的逆耳之言

万石张叔列传

万石君的家教

忠谨的卫绾

田叔列传

田叔的贤能

田仁与任安

扁鹊仓公列传

起死回生的扁鹊

太仓公答疑难病症

吴王濞列传

吴王刘濞得势

晁错议削藩

七国之乱

袁盎献计

反叛的下场

韩长孺列传

御史大夫韩安国

调和矛盾

沉浮匈奴事

李将军列传

百战成名将

汉之飞将军

李广自刎

李陵降匈奴

匈奴列传

鸣镝射马

汉匈和亲

中行说入匈奴

文景两朝的和亲与攻伐

马邑之谋

河西漠北大战

余战不休

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

从奴隶到将军

骠骑将军霍去病

南越列传

南越王赵佗

三朝元老吕嘉

司马相如列传

文君当垆卖酒

相如事武帝

儒林列传

儒学的复兴

辕固生与董仲舒

酷吏列传

“苍鹰”郅都

张汤得志

大宛列传

张骞出使西域

游侠列传

侠士郭解

佞幸列传

饿死的邓通

滑稽列传

诙谐善辩的淳于髡

东方朔传奇

西门豹治邺

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自传

 


TOP书摘

吴太伯世家

延陵季札

吴太伯和弟弟仲雍,都是周太王的儿子、季历的哥哥。季历很有才识,他的儿子姬昌也很有德行,所以周太王就想让季历继承首领之位,以便将来把王位传给姬昌。太伯和仲雍知道后,就逃到偏僻落后的东南地区(荆蛮),剪断了头发,把身上刺满了花纹,以此表示他们不会与弟弟争夺继承权。后来季历继位,儿子姬昌也得以继位,成为周文王。太伯自称句吴,居住在荆蛮地区,因为他很有德行,荆蛮地区的人们很敬重他,都主动归附他,拥立他为吴太伯。

太伯去世后,他的弟弟仲雍接替他的位置。又过了好多代,吴王寿梦继位。吴王寿梦在位的时期,吴国开始强大,于是他就自称吴王。吴王有四个儿子,大儿子诸樊,二儿子馀祭,三儿子馀昧,最小的儿子叫季札。季札小时候就聪明伶俐,惹人喜爱,长大后博学多才,豁达贤能。父亲想让季札继承王位,却被季札谦让推辞了。吴王只好立长子诸樊为王,行使国家权力。

后来,吴王去世,诸樊脱去丧服后,就把王位让给季札。季札推辞说:“当年曹宣公死的时候,曹国人和各方诸侯们都认为是曹君杀害了太子,夺得了君位,都说他不讲仁义,没有道德。于是就想拥立子臧为王,子臧却离开了曹国,让曹君继续当政。曹国的君子们都称赞子臧‘严守节操’,父王本是让你继承王位的,我怎能不守信用,跟你争王位呢?再说,当国君也不是我的志向,我虽说没有什么能耐,可宁愿学子臧那样严守节操,也不想像曹君那样留下骂名。”吴国人都非常仰慕季札的人品学问,一致要求拥立他。季札没办法,就偷偷地离开王宫,到乡下种田去了。吴国人见季札如此坚决,也就不好再勉强他。

诸樊生前曾经交代过,要把王位传给弟弟馀祭,然后依次传下去。诸樊去世后,王位一直传到季札,从而了却父亲生前的愿望。诸樊还赞扬了季札让贤的情操,嘱咐弟弟们要向季札学习。后来,季札被封在延陵,号称延陵季子。

季札出使鲁国,倾听了鲁国许多优美的音乐,颇有感触。接着他又出使齐国,劝导晏婴说:“权力是万祸的根源,齐国的政权最终会属于一个人,在还没确定之前,肯定会你争我夺,斗争不断。你应该早点把权力和封地交出来,不然的话,恐怕就会有灾难降临。”晏子听了他的话,交出封地和政权,避免了后来政治斗争中的灾难。季札来到郑国,见到了子产,就像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十分亲切。他对子产说:“如今郑国的君王荒淫奢侈,挥霍无度,一定会灭家毁国,最后的政权可能会落在你的手上,到时候你千万要严谨治国,以礼服人,不然的话,郑国就会面临亡国的危险!”

季札又要前往晋国。这天他准备休息的时候,外面传来了钟声。季札站起身来说:“真是奇怪了,我只听说不修德行,背叛别人的人会遭到报应,可是这个孙文子呢?得罪了国君,居然还敢住在这里,若无其事地敲钟奏乐,真是琢磨不透。孙文子住在这里,就像燕子在幕布上筑巢一样危险啊!再说,如今国君的尸体还没有下葬完毕,怎么能敲钟奏乐呢?”说完,就立即起身离开了。孙文子听了他的话,十分震惊,从此再也不听音乐,弹奏琴瑟了。

季札到了晋国之后,对赵文子、韩宣子和魏献子说:“晋国的政权,恐怕将来会集中到你们三家。”季札离开之前,又对叔向说:“你好好努力吧!虽说晋国的国君荒淫奢侈,但朝中还有不少良臣,大夫们也都很富有,最后的权力会归于韩赵魏三家。你为人坦率正直,要多加小心,保全自己,千万别惹上灾祸!”

季札刚开始出访的时候,有一次经过徐国。徐君对着季札的宝剑啧啧称赞,爱不释手,还不好意思开口要。季札看出了他的心思,因为还要带着宝剑继续出使其他国家,就没有送给他。季札归来时,徐君已经死了。季札很无奈,祭奠完徐君,就解下自己的宝剑,挂在徐君陵墓旁边的树上,离开了。身边的人迷惑不解,问季札说:“徐君已经去世了,你把剑放在那里,也不会知道!何必呢?”季札摇着头说:“你不懂,当初我知道他很喜欢这个宝剑,就在心里暗自许愿,等我出使回来,就赠给他。如今他虽说死了,我也要履行自己的诺言!”

后来,不管季札出使到哪个国家,都会给人留下十分美好的印象,他不同寻常的外交才能,无形中扩大了吴国的影响。后来,吴王馀祭去世,弟弟馀昧继位。馀昧临死之前,让人把季札叫到床边,想让他接替王位,季札再三推辞,然后离开了。吴国人只好让馀昧的儿子僚继承王位。

季札晚年时,住在延陵,死后就安葬在那里。据说孔子曾在季札的墓前写下“有吴延陵季子之墓”的八字碑。如今,常州人在名胜文笔塔下建了一座嘉贤坊,用来纪念这位历史上杰出的人物。


公子光弑吴王僚

公子光,是吴王诸樊的儿子、吴王僚的堂兄。僚登上王位后的第二年,派公子光去攻打楚国,结果被楚军打败,还丢了先王的座船。公子光害怕回来受到惩罚,又去偷袭楚军,夺回先王的座船,这才敢收兵回国。

吴王僚五年(前522),楚国大将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被楚王杀害,就投奔吴国,想说服吴王僚去攻打楚国。公子光私下里对吴王说:“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被楚王杀了,他是想利用你报自己的私仇。再说,攻打楚国,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其实,公子光知道伍子胥性情刚烈,文武双全,想把他拉拢过来为自己做事。伍子胥也看出了公子光的心事,心中暗想:“公子光有野心,我现在还不能劝吴王出兵,应该先助公子光一臂之力,让他继承王位。”就把勇士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公子光看伍子胥与自己不谋而合,于是就像招待宾客一样接见了他。公子光一直认为:“父亲他们兄弟四人,王位本来应该由季子接替。季子不愿意做王,自己的父亲最先继位。如果季子还是继续坚持不称王,那继承王位的就应当是我。”他就打算夺取王位,暗中召集贤能人士,还让伍子胥隐退到偏僻的郊野去耕作,等待时机对吴王僚下手。

吴王僚八年(前519),吴王派公子光讨伐楚国。公子光打败了楚军,从居巢迎回楚国前太子建的母亲。紧接着他又带兵乘胜北伐,打败了陈、蔡两国的军队。一年后,公子光又攻占了楚国的居巢、钟离两地。先前,楚国边境的妇女与吴国边境的妇女因为采桑叶而发生了争执,逐渐产生了怨恨,最后发展到互相攻杀。两国边境的官吏知道后,都很生气,就互相攻打起来。最后,楚国攻占了吴国的边境城邑。吴王非常愤怒,就加派军队反击,占领了楚国的两个城市,这才心满意足地收了兵。

吴王僚十三年(前514)春,吴国趁着楚国办丧事的机会,又派公子烛庸和盖馀带兵攻打楚国。还派季札前往晋国,去侦看其他诸侯国有什么反应。吴军被楚军切断后路,退不回来。公子光心想:这可是个大好的机会。于是就找来专诸,对他说:“不能再这样等下去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才是真正的王位继承人,我要夺回属于我的王位!就算是季札回来了,他也无话可说。赶快行动吧!”专诸说:“国内只有吴王僚年迈的母亲和幼小的孩子,其他两个公子正在领兵打仗,短时间内也回不来,朝中又没有忠实吴王的大臣,杀了他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公子光说:“不用说了!从现在开始,我的命就是你的命,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了!” 

四月丙子,公子光在地下室埋伏身穿铠甲的士兵,然后摆下酒席,宴请吴王僚。吴王僚对公子光心存戒备,又不好拒绝,便从王宫到公子光家道路两侧,布置上负责保卫的士兵;甚至在公子光家的大门、台阶、屋门、座席旁,都排满亲兵。这些亲兵卫士,人人手执利剑。吴王僚就座之后,和公子光二人推杯换盏,高声谈笑。公子光见吴王僚有了几分醉意,就假装脚疼,站起身躲进地下室,命令早已准备在那里的专诸把匕首藏在烤全鱼的肚子里,然后端上去。专诸假装上菜,走到吴王僚的近前,从鱼肚子中抽出匕首,对准吴王僚用力地刺去。吴王的侍卫大惊失色,拿起短刀刺向专诸的胸膛,但此时已经晚了,吴王僚“扑通”一声栽倒在地,当场毙命。受伤的专诸强摇晃了几下,倒地而死。接着,公子光命令事先埋伏好的士兵,趁着吴王僚手下一片混乱之际,消灭了他们。

公子光杀死吴王僚后,自立为国君。为了报答专诸为他所做的一切,他特封专诸的儿子为上卿,又把伍子胥封为王佐,还把刺杀吴王所用的匕首封存起来,永远不再使用。

季札出使归来,得知朝中变故,长叹一声,说:“只要能祭祀祖先和社稷之神,抚慰人民,那就是我的国君。这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我敢抱怨谁呢?我现在能做的只是哀悼死者,辅佐生者,听命于新的国君。再说,先人也是这么做的啊!”季札来到僚的墓前,汇报了自己的出使情况,并哭祭了僚。随后,他回到朝廷中,站到自己的原先的位置上,恭敬地听命于新君。被楚军围困的盖馀和烛庸,听到公子光杀死吴王僚自立为吴王的消息,就率军投降楚国。

公子光政变成功,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吴王阖闾。


夫差亡国

吴王阖闾十九年(前495),吴国攻打越国,越王勾践亲自带领军队,在姑苏抗击吴军。越王选派了一些勇士,冲向吴军。将士们大声呼喊,冲到吴军阵前,然后拔出宝剑,自杀而死。越军连续这么做了好几次,吴王的军队见此情形,个个目瞪口呆。越国的大队人马趁此机会袭击吴军,把吴军打得大败。吴王阖闾的脚拇指也受伤了,军队被迫撤退七里。

不久,吴王阖闾的伤口被感染,病情严重。临终前,阖闾命人找来太子夫差,立他为王,并对他说:“你是我的儿子,别忘了,是越王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夫差望着弥留之中的父亲,含泪点头。

夫差继位后第一年,就任命大夫伯嚭为太宰。吴国训练军队,演习作战,时刻准备报仇雪恨。吴王夫差二年(前494),吴国就发动所有的精兵强将,攻打越国,把越军打得落花流水,四散逃跑,洗雪了姑苏战败的耻辱。兵败之后,越王勾践带领着5000个士兵退到会稽据守。越王勾践自知打不过强大的吴国,就派大夫文种找到吴国的太宰伯嚭。文种对伯嚭说,越国愿意把土地交给吴国管理,越王也甘做吴国的奴仆,从此归顺吴国。

吴王夫差知道后,心里十分高兴,准备答应越王的要求。这时伍子胥前来劝吴王说:“古时候,有过氏消灭了夏的君王相。当时相的妃子怀有身孕,于是就逃到有仍国,在那里生下了帝相的儿子少康。少康长大后,成了有仍国的牧正官。有过氏一心想杀了少康,斩草除根,无奈少康又逃往有虞国。有虞氏因为曾经受过夏朝的恩惠,所以善待了少康,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他,把纶邑的土地送给他。当时,少康统治的地盘不过方圆十里,拥有的人口不过500部众。后来,少康不断聚集夏朝遗留下来的民众,逐渐恢复夏朝的官制。他又派人引诱有过氏,最终消灭了有过氏。由此少康重振夏禹的业绩,恢复了夏朝的统治。如今我们的实力,和有过氏相比,差得太远了;而勾践的力量比少康强大无数倍,所以千万不能心慈手软。您现在不消灭他,恐怕将来后患无穷!何况勾践这个人,不同寻常,他最能忍辱负重,你要是留下他,肯定会有后悔的那一天。”吴王贪图一时的虚荣,不顾伍子胥的劝阻,采纳了伯嚭的意见,与越国签订了盟约,然后得意地撤兵离去。

吴王夫差七年(前489),齐景公去世,朝中的大臣们争权夺利,斗争不断。刚刚登上王位的国君年幼,不知如何是好,齐国陷入一片混乱状态之中。吴王夫差听说后,就想借机攻打齐国。伍子胥又前来劝阻说:“越王勾践(此时吴王已经把勾践放回国)现在不讲究穿衣吃饭,整天祭奠先人,接济老弱病残。他有他的目的,就是想笼络民心,成就大业。勾践不除掉,我们吴国就永无安宁之日。君王不先除去这个心腹大患,反倒要兴兵去攻打齐国,真是太荒唐了!”吴王还是不听劝告,兴兵前去攻打齐国。吴王在艾陵打败齐军之后,又率兵来到缯邑,召见鲁哀公,向他索要猪牛羊等祭品。后来季康子派子贡用周朝的礼节劝说太宰伯嚭,吴王这才不再向鲁国索要财物。此后,吴王夫差停留在齐鲁两国南边的边境地带,依仗着强大的兵力,不断掠夺土地。后来鲁国实在难以承受,就答应吴国签订盟约,吴王这才善罢甘休。

越王勾践带领大臣们前来朝拜吴王,并献上了丰厚的礼物,吴王十分欢喜。此时伍子胥却忧心忡忡,考虑到处理吴越关系事关国家安危,再次前来劝诫吴王说:“越国是我们的心腹之患,如今就算我们得到了齐国又有什么用?商朝之所以能够兴盛起来,就是因为把叛逆之臣全都斩草除根,绝了后患。”吴王原本心情不错,听了伍子胥的几句话,就像被人迎面浇了一瓢冷水。他十分生气,立即派伍子胥去出使齐国,免得他再来说三道四。伍子胥来到齐国,把儿子托付给齐国的大夫鲍氏,然后返回吴国。吴王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赐给他宝剑命令他自杀。伍子胥心中无限悲愤,慨叹说:“我死不足惜,只可叹我的一片忠心啊!我死之前,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大王能够答应。我死后,请在我的坟墓两边种上梓树,以后自然会派上用场;再挖出我的一双眼睛,放在吴国的东门上,让我亲眼看着越国是怎样灭掉吴国的!”说完,挥剑自刎。

吴王夫差十四年(前482)春,吴王北上和众诸侯会盟,想在中原地区称霸。这年六月,越王勾践经过几年的精心谋划,养精蓄锐,开始率兵进攻吴国。越军5000人同吴国的军队交战,攻进了吴国的都城,俘虏了吴国的太子。吴王的部下把军队战败的消息报告给吴王。吴王十分恐慌,不想让诸侯们知道,就隐瞒了这件事。后来,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吴王气急败坏,立刻拔剑杀了站在帐前的几个人。

后来,吴王和晋定公争做霸主,吴王向晋定公炫耀自己祖先辈分大。这下可不要紧,惹恼了晋国大臣赵鞅,赵鞅要出兵攻打吴国。吴王被逼无奈,只好把霸主之位让给了晋定公。吴王回到吴国,当时太子被俘,吴王又长时间外出,吴国内部力量空虚,士兵们疲惫不堪,无心作战。吴王无奈,只好派使者带上重金去跟越国讲和。

后来,越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不断侵犯吴国,吴王夫差二十一年(前475),越国的军队围攻了吴国的都城。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前473),越国彻底打败了吴国。越王勾践把吴王安置在甬东,让他在那儿养老。吴王后悔莫及,叹气说:“哎!我老了,不能再侍候您了。当初伍子胥几次劝我,我怎么就听不进去呢?如今落得这样的下场,我没脸去见伍子胥啊!”说完用袖子遮着脸,自杀而死。

消灭吴国后,越王认为吴国的大夫伯嚭不忠于自己的国家,就杀了他,然后返回越国。

 



……

TOP 其它信息

开  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109.9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