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轴心文明与现代社会:探索大历史的结构
轴心文明与现代社会:探索大历史的结构


轴心文明与现代社会:探索大历史的结构

作  者:金观涛

出 版 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6月

定  价:108.00

I S B N :9787520720106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古籍  >  古籍整理工程  >  古籍整理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灿烂多姿的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缘何成为死文明?

人们常说两希文明缔造了西方文明,如何缔造?意义何在?

印度种姓制度对于印度历史和今日印度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中国文明为何历数千载而不绝,今天我们该如何继承传统?

……

人类文明史上那些熟悉却又陌生的命题,在本书中获得了入木三分的解答。

 

本书以轴心文明的起源和演化为基点,运用观念史和系统论的研究方法,系统勾画了史前至今人类文明的主要脉络,并试图寻找一种能够容纳不同文明的大历史观。

这种历史观既能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整合,又能包含西方的历史经验,同时能说明中国独特的历史发展进程。

为此,作者着重考察了普遍观念(社会思想文化)与社会行动(历史事件)之间的互动模式,对古代文明的兴衰、现代社会的形成、民族国家的建立、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文明的冲突等事关人类社会命运的重大问题,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这个周密的解释框架之下,纷乱历史表象背后文明的本质逐渐清晰起来,现代社会的走向和人类文明的未来也有了可供展望的理论工具。

TOP作者简介

金观涛,著名学者,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台湾政治大学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名誉研究员。在20世纪80年代曾任职于中国科学院,担任《走向未来》丛书主编,为当时青年的四大思想之一。后长期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研究所工作,任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讲座教授。在国内出版有《兴盛与危机》《开放中的变迁》《中国思想史十讲》《观念史研究》等多部学术畅销书。

TOP目录

 

序:为历史而写作

 

第一讲 古文明的灭绝和超越突破

一 寻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地图  

二 研究文明演化历史的方法论  

三 古文明的演化和灭绝  

四 不死普遍观念的产生:超越视野  

五 超越突破和轴心文明  

 

第二讲 传统社会及其形态

一 什么是传统社会

二 轴心文明性质之一:文化演进轨道不相交

三 轴心文明性质之二:形形色色的有机体  

四 超越视野中的“社会”和“市场”  

五 传统社会的结构:嵌入有机体中的“社会”  

 

第三讲 轴心文明的演化与融合

一 有没有文明演化的模式  

二 从静态停滞、超稳定系统到飘变模式  

三 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演化  

四 西方文明演化的分岔及其后果

五 两种超越视野的结合

 

第四讲 现代性的起源

一 现代社会起源之谜  

二 法治封建社会的危机  

三 现代价值的神学起源  

四 三大现代价值的互相关系  

五 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到宗教战争  

 

第五讲 全球化:现代社会的形成

一 民族国家与现代性  

二 西方社会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化  

三 为什么发生启蒙运动和大革命?  

四 民族主义时代的来临

五 现代社会的多层次结构  

 

第六讲 非西方轴心文明的现代转型

一 从中国文明的复杂性讲起  

二 日本封建社会的现代转型:“类起源”模式  

三 中国文明的现代转型

四 伊斯兰和印度文明的现代转型

五 俄罗斯帝国的现代转型  

 

第七讲 现代社会的演化

一 透视现代的大历史观  

二 20 世纪历史的结构

三 对现代社会组织蓝图的反思  

四 民族主义的畸变:法西斯主义和纳粹  

五 现代契约社会的自我改进  

 

第八讲 人类历史的结构:“自我”的探索

一 历史决定论(非决定论)的魔咒  

二 大历史的基本结构  

三 现代社会是轴心文明的新阶段    

四 现代社会往何处去

TOP书摘

 

印度超越视野(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对应然社会的想象,是种姓制度。该社会组织蓝图最显著的性质,就是当其背后的超越视野是印度教时,不会发生不可欲问题。为什么?婆罗门教经过佛教的冲击,吸收了佛教的修身方式,其超越视野亦不断纯化,不再存在不能解脱的“一生族”。而印度超越视野是舍离此世的解脱,种姓只代表解脱等级在现世中存在的部分。人在此世活在某一个种姓里,只要遵循这个种姓的戒律不让低种姓人进入,下一世会到一个相对高的解脱等级。该社会组织蓝图简单明确,除了强调不同种姓不能通婚、不可混同外,既没有规定政治、经济制度,也没有涉及其他社会组织特征,甚至连种姓数目都没有限制。现实的种姓社会无论发生什么变化,产生何种问题,都不会质疑该社会组织蓝图的可欲性。

 

我在第二讲讨论过与种姓制度互相耦合的经济结构,即各种姓互相依赖的村社,国家等政治组织建立在村社之上。因为“种姓”对统一国家的拒斥,种姓社会往往处于小国林立状态。必须注意,一个个小国也会被无组织力量侵蚀解体,这时新的统治家族取而代之,国家名号、统治范围也变幻不定;村社也会因人口增长而变大甚至分裂,人口在流动,新一代取代老一代,土地和财富不断重新分配。也就是说,社会组织蓝图虽规定了应然社会的形态,但现实社会最基本的特点是变化不可抗拒。按理说,所有这些变动都会对社会组织蓝图造成某种反作用,而种姓这种社会组织蓝图的性质恰恰在于,它只注意种姓隔离本身而对所有其他变迁视而不见,而且现实社会有机体弊病越深重,渴望解脱也越强烈。社会实际变迁并不会质疑该社会组织蓝图的可欲性。

 

这样一来,在印度文明长程演进中,无组织力量增加和现实社会变迁不会对社会组织蓝图发生排斥,只有社会组织蓝图对现实社会长期不断的塑造。它会导致种姓制度的日益复杂化。在印度社会长程变迁中,种姓制度的不断复杂化是一不争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在印度文明中,正因为只存在社会组织蓝图对现实社会长期不间断的塑造,现实社会变迁对社会组织蓝图的反作用则相对弱小,它带来一个奇特的后果,这就是随着种姓制度的复杂化种姓数目以指数增长。

 

人人皆知印度古代有婆罗门、刹帝力、吠舍、首陀罗四种姓,如前所说,它们是从四大阶层演化而来。四种姓一旦形成,种姓隔离出现,其数目就开始增加。种姓从四种变成几十种,再由几十种变为成千上万种。到20世纪50年代,印度有数千个种姓和数以万计的亚种姓。许烺光指出:“根据古里的统计,20世纪50年代印度亚种姓数目在2.6万个以上,这样每个亚种姓平均有1.4万人。而从印度乡村田野调查表明,每个亚种姓平均人数远远小于此数,也就是说,亚种姓数目要比2.6万个多得多。”由此可见,种姓数目是以指数增长的。

   

为什么种姓数目会以指数增长?关键在于种姓分裂,一个种姓过一段时间会分裂为两个亚种姓。这样,犹如细胞分裂,其数目一定以指数方式增加。由于印度一直缺乏历史记录,种姓增加的过程很难考证,但是种姓分裂这件事社会学家是知道的。韦伯曾指出,当一个种姓的成员迁居到他处时,时间一久,原有种姓常会拒绝承认他们,他们只能形成新的亚种姓。此外,贫富分化亦会导致种姓分裂。韦伯没有讲种姓分裂更深层的原因。其实背后的动力正是社会组织蓝图对社会有机体的塑造。也就是说,脱离自己的种姓是每个人追求解脱的表现,但高种姓会拒绝低种姓的人加入,于是,寻求超越原有等级解脱的人们除了从原有种姓分裂出来形成新种姓外,别无他法。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648

开  本:32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95.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