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章鱼的心灵
章鱼的心灵


章鱼的心灵

作  者:[澳] 彼得·戈弗雷-史密斯 著

译  者:黄颖

出 版 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3月

定  价:60.00

I S B N :9787510897870

所属分类: 大众新知(科普)  >  生命科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海洋是心灵(mind)的起源地,或者说,心灵*早期的模糊形式是在海洋中形成的。痴迷潜水的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研究者彼得·戈弗雷-史密斯,关注从演化角度探索意识是如何从生物体的身体基础上产生的、动物是如何演化出主观经验的,也就是动物身为这种动物的特别感受。当这位全身包裹着橡胶的哺乳动物代表和一只同样对他充满好奇的头足纲动物在海中相遇,物质和心灵既在物理层面互相牵引,也为身心关系的研究带来了不同于人类的、他者意义上的全新认识。

  在大约6亿年前,哺乳动物与头足纲动物走上了各自的演化之路。头足纲动物从只能吸附着平移,到像齐柏林飞艇一样自由地游向高处,然后到彻底抛弃外壳、再无固定形状——在身体形状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它们的感官、行为和心灵也在输入和输出的反馈中演化出了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它们的大部分神经系统不在大脑,而是遍布全身;它们用触腕卷上你的时候,并不是在触摸你,而是在感觉你是否能吃;关于章鱼的高智力趣闻传得神乎其神,可是它们的寿命又令人费解的短暂……如何去理解这些接近外星智能生命的动物的心灵?这本既关于哲学也关于动物演化的小书或许能够带来启发。


TOP作者简介

  彼得·戈弗雷-史密斯(Peter Godfrey-Smith),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哲学系特聘教授,悉尼大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教授。他曾著有《理论和实在:科学哲学入门》(Theory and Realit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和《达尔文群体和自然选择》(Darwinian Populations and Natural Selection),后者曾荣获2010年拉卡托什奖。他在水下拍摄的章鱼视频可见于《美国国家地理》和《新科学家》等媒体。

 

  黄颖,哲学博士在读,主要研究兴趣为心灵哲学、科学哲学,以及涉及还原论的形而上学。


TOP目录

引?言……………………………………………………… i

1 穿越生命树的相遇

两次相遇与一次分离………………………………… 1

概?述………………………………………………… 8

2 一段动物演化史

开?端………………………………………………… 13

生活在一起…………………………………………… 18

神经元和神经系统…………………………………… 21

花?园………………………………………………… 27

感?官………………………………………………… 36

分?叉………………………………………………… 41

3 淘气且诡计多端

在一个海绵花园中…………………………………… 43

头足纲动物的演化…………………………………… 44

章鱼的智力之谜……………………………………… 50

探访章鱼城…………………………………………… 59

神经系统的演化……………………………………… 66

身体与控制…………………………………………… 70

相似与差异…………………………………………… 73

4 从白噪声到意识

是怎样一种感觉……………………………………… 77

经验的演化…………………………………………… 78

后来者与转型………………………………………… 87

章鱼的情况…………………………………………… 98

5 制造颜色

巨型乌贼…………………………………………… 107

制造颜色…………………………………………… 109

看见颜色…………………………………………… 119

被看见……………………………………………… 124

狒狒和枪乌贼……………………………………… 129

交响乐……………………………………………… 134

6 我们的心灵与他者的心灵

从休谟到维果斯基………………………………… 139

肉体组成的世界…………………………………… 142

有意识的感受……………………………………… 151

完整的回路………………………………………… 155

7 被压缩的经验感受

衰?退……………………………………………… 161

生与死……………………………………………… 164

一群摩托车………………………………………… 166

长命与短命………………………………………… 172

鬼?魂……………………………………………… 178

8 章鱼城邦

一堆章鱼…………………………………………… 183

章鱼城邦的起源…………………………………… 191

平行演化…………………………………………… 198

海?洋……………………………………………… 205

 

注?释…………………………………………………… 211

致?谢…………………………………………………… 265

译后记…………………………………………………… 267

出版后记………………………………………………… 271


TOP书摘

1

穿越生命树的相遇

 

两次相遇与一次分离

那是2009年春天的一个早上,马修·劳伦斯(Matthew Lawrence)在澳大利亚东海岸一片蔚蓝色的海湾随意找了个泊船点,抛下他那艘小船的锚,翻身跳入海中。他戴着水肺沉到锚点处,捡起锚开始等待。海面上的微风吹拂着小船,马修握着锚,随着小船开始漂移。

这片海湾因潜水闻名,但潜水员们只去一些风景亮丽的区域。马修恰好住在这片辽阔又平静的海湾附近。作为一名水肺潜水爱好者,他在这里开始了一项水下探险项目。他会潜入水下,任轻风带动水面上空荡荡的小船;等氧气耗尽,他便顺着锚线游回水面。有一次,他在一片平坦多沙、散落着扇贝的海底之上漫游时,遇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东西:在一块类似石头的东西周围堆着一堆空扇贝壳,数量有上千个之多。在这片贝壳滩上,大概有十几只章鱼各自待在挖好的浅洞里。马修游近它们,绕着周围仔细观察。他发现每只章鱼都大概有一个足球那么大,或者稍小一些。它们缩着腕,待在洞里。这些章鱼大多呈粽灰色,但是每时每刻都在变换颜色;它们的眼睛很大,和人类的没有太大区别,只是拥有深色的横向瞳孔,就好像把猫的瞳孔转了个方向。

这些章鱼看着马修,也和同类彼此对视。有些章鱼开始游来游去:它们会把自己从浅洞中拔出来,在贝壳滩上慢悠悠地拖着腕散步。有时候,这些行为并不会引起其他章鱼的反应,而有时候,两只章鱼会通过多条腕缠斗在一起。这些章鱼彼此非敌非友,更像是维持着一种复杂的共存关系。当章鱼们漫步在贝壳滩上时,一些身长只有15厘米左右的幼年鲨鱼静静地趴在一边,更为这番景象增添了一丝奇幻。

在马修发现这番不寻常景象的十几年前,我在另一个海湾浮潜。这个海湾在悉尼,各种大圆石和暗礁遍布其中。我看见一个大得超乎寻常的东西在一处暗礁下游动,于是决定潜到那底下去看看。我发现好像是一只章鱼贴在一头海龟上。它有着扁平的身体、突出的脑袋,还有8条从头部直接延伸出来的腕,大致类似于章鱼的腕,很灵活,上面带有吸盘;它的背上长着一圈裙边一样的东西,长几厘米,悄声摆动着。这种动物几乎可以同时呈现出任何颜色:红色、灰色、蓝绿色;它身上的花纹转瞬即逝,变幻无穷。在这些色块之间,银色的静脉有如发光电线。它在距离海底十几厘米的地方徘徊,然后游近了看着我。正像我在海面上估测的那样,这只动物非常大,大概有90厘米长。它的腕随意摆动,颜色变幻莫测,游前游后。

这是一只巨型乌贼。乌贼和章鱼是亲戚,和枪乌贼的关系更近。乌贼、章鱼和枪乌贼这三种动物都属于头足纲动物(cephalopods)。其他为人熟知的头足纲动物还包括鹦鹉螺,还有生活方式远不同于章鱼和其他近亲的太平洋深海贝类。章鱼、乌贼和枪乌贼还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有庞大且复杂的神经系统。

我经常反复潜入水中,屏住呼吸,在水下观察这种动物。不一会儿我就筋疲力尽了,却仍然舍不得离去:我着迷于它(或他?她?),这种生物看上去对我也很感兴趣。这种关注彼此的感觉,让我第一次体验到了它们引人入胜的一面,一发不可收拾。它们会保持一定距离仔细打量你,但通常不会离太远。偶尔当我靠得很近的时候,一只巨型乌贼会伸出一条十几厘米长的腕;因为距离很近,它的腕会碰到我的手。它通常只会碰我一下,不会再继续。相比之下,章鱼对触感有更强烈的兴趣。如果你坐在它们的浅洞前伸出一只手,它们通常会伸出一两条腕,先是打量你,然后会匪夷所思地想把你拉入它们的洞穴。毋庸置疑,章鱼的这个举动是过于自负地把你当成了午餐。不过也有证据表明,它们对自知无法食用的物体也感兴趣。

要想理解人类和头足纲动物的这些相遇,我们得回到与相遇相反的事件:一次分离,也是一次分化。这次分离和这些相遇之间相隔了很长一段时间,大约有6亿年。与这些相遇一样,这次分离也和海洋中的生物有关。没人知道这些生物具体长什么样,但它们也许都长得像小而扁的蠕虫。它们也许只有几十毫米长,也许稍微长些;它们也许会游动,也许在海底爬行,或者既游也爬;它们也许有着一双构造简单的眼睛,或者至少有感光区域。如果真像上面猜测的这样,那么这些动物也许并没有什么能被称为“头”和“尾”的结构。它们确实有神经系统,可能是遍布全身的网状神经,也可能是把一部分神经汇聚在一起形成的一个微小大脑。然而它们到底以什么为食,又是如何生存和繁殖的?这些都还未知。不过,从演

化角度看,它们有一个让人非常感兴趣的特征,只有在人类追溯自己的演化史时才会发现:这些动物是你和章鱼之间,也就是哺乳动物和头足纲动物之间最后的共同祖先。这里的“最后”指的是时间上离现在“最近的”,也就是演化树上某条分支的末端。

动物的演化史可以用树状图来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看到单个树根上分出了一系列分支。一个物种分裂成两个物种,这两个物种又各自再次分裂(如果它们没有灭绝的话)。如果一个物种一分为二,而且这两个物种存活下来并继续分裂的话,我们将看到两个或更多个物种的演化过程。不同类之间的差别大到足以形成我们现在熟知的各个类别,比如哺乳类、鸟类。现存动物之间的巨大差异,比如甲壳虫和大象之间的区别,都源于几亿年前这些偶然又不起眼的分裂。生命树每次发展出新的分支,都会带来两种新的物种,一边一种:这些物种原本彼此相似,之后却开始各自独立演化。

你可以想象一棵树,从远处看呈倒三角形或锥形,内部形状也不规整,就如第5页上的图所示:

 

 

 

现在,你想象自己坐在这棵树顶端的一段树枝上,向下看去。你之所以在树的顶端,并不是因为你比其他的生物更高级,而是因为你目前还活着。你周围目前还存活在世的其他生物,距离你较近的是黑猩猩和猫之类的人类近亲;你水平扫过整片树顶时,会在离自己较远的地方看到那些与你关系较远的动物。这整棵“生命树”还包括植物、细菌和原生生物等其他生命,不过本书只讨论动物。当你从顶端俯视向树根看去,你会同时看到我们不同时期的祖先,近代的和更远古时期的都有。对于任何一对目前还存活着的动物(比如你和鸟,你和鱼,鸟和鱼),我们都可以沿着它们各自的演化分支往回追溯,直到追溯到它们共有的祖先。我们也许很快就能追溯到这个共同祖先,也许要更久。比如人类和黑猩猩这一对动物,我们很快就能找到它们存在于600万年前的共同祖先;而对于人类和甲虫这种彼此差异很大的动物组合,我们就需要追溯更久远才能找到它们共同的祖先。

当你坐在树顶、穿过树枝观察你的远亲、近亲时,请再考虑一下另一群特别的动物,那些我们通常称为“智能”动物的家伙:它们有着硕大的大脑、复杂且灵活的行为。除了人类,它们之中当然也包括黑猩猩和海豚,还有猫狗。在演化树上,这些动物都距离你较近。从演化角度看,它们是与我们关系很近的近亲。如果我们按照正确的方法来寻找智能动物,鸟类也应该被算在其中。动物心理学过去几十年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就是意识到乌鸦和鹦鹉都很聪明。鸟类不是哺乳动物,但它们也是脊椎动物;因此,鸟类和我们的关系虽然不如黑猩猩那么近,也不算远。找到所有这些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后,我们可以问这些问题:

这些动物在演化谱系上最近的共同祖先是什么样的?它生活在什么时期?如果我们顺着演化树一路往下追溯,在这些分叉的交汇处,我们会发现什么样的生物?答案是,我们会发现一种蜥蜴般的动物。这种动物生活在大约3.2亿年前,比恐龙生活在地球上的年代更早一些。它有脊柱,体形适中,并且适应了陆地生活。这种动物的身体结构和我们相似,都有四肢、头和骨架。它四处移动,有着和我们相似的感官功能,还有一套发达的中枢神经系统。

现在,让我们来寻找包括人类在内的智能动物和章鱼的共同祖先。要找到这种动物,我们需要在演化树上追溯得更远。当我们找到这种生活在大约6亿年前的动物时,会发现它就是那种我之前描述过的扁平蠕虫形生物。

哺乳动物和章鱼的共同祖先所生活的年代,要比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共同祖先再往前几乎一倍时间。在人类和章鱼的共同祖先还生活在地球上的年代,还没有能够在陆地上生存的生物,这种共同祖先周围体形最大的生物也许就是海绵和水母(还有其他一些奇怪的生物,我会在下一章中详加讨论)。

假设我们已经找到了这个共同祖先,并且正在观察这次正在发生的演化分支。在一片混沌的海洋中(在海底或者水体间),我们观察着这种蠕虫形动物,看看数量繁多的它们如何生存、如何死亡,又如何繁殖。出于某种未知的原因,它们有些和同伴分开,并因为积累下了很多偶然的变化而开始以不同的方式生存。最终,这些分离出来的蠕虫形动物的后代演化出了不同的身形。随着演化树上的树枝不断分叉,没过多久,我们的观察对象就不再是两组蠕虫形动物,而是演化树上两条庞大的分支。

沿着这次海洋生物分支的其中一边再向前一步,我们就来到了演化树上人类所在的分支。这条分支会通向包括脊椎动物在内的很多动物;在脊椎动物内部,它会延伸到哺乳动物,最终抵达人类。分叉的另一边会通向种类繁多的无脊椎动物:比如蟹类、蜂类和它们的亲缘种,比如很多种蠕虫,再比如包括蛤蜊、牡蛎和蜗牛在内的软体动物。尽管这条分支没有囊括所有可以被称为“无脊椎动物”的动物,但确实涵盖了大多数我们熟知的无脊椎动物:比如蜘蛛、蜈蚣、扇贝和飞蛾。

在这条囊括了大多数无脊椎动物的分支上,除了一些例外,大多数动物都有着较小的体形和神经系统。即使有些昆虫和蜘蛛有复杂的行动,尤其是社会行为,它们的神经系统仍然很小。这条分支上的动物大多如此,然而头足纲动物是个例外。头足纲属于软体动物门,所以它们与蛤蜊和蜗牛的亲缘关系较近。与后者不同的是,头足纲动物演化出了庞大的神经系统,还能有和其他无脊椎动物截然不同的行为。头足纲动物的演化路径完全独立于人类。

相比于海洋中的其他无脊椎动物,能开展复杂心智活动的头足纲动物是个特例。鉴于我们和头足纲动物的最近共同祖先结构简单,而且在时间上距离得十分遥远,可以说在演化出庞大的大脑和复杂行为这方面,头足纲动物的演化是一场独立的实验。如果我们可以将头足纲动物当作有知觉系统的来建立交流,那并不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演化史,也不是因为我们有亲缘关系,而是因为动物在各自的演化过程中,曾经两次演化出心智。如果拿接触外星智能生命来类比我们和其他生物的交流,与头足纲动物的接触可能是最像的一种。

 

概?述

在我研究的哲学领域中,最经典的问题之一就是身心关系。

知觉、智力和意识是如何存在于物理世界中的?尽管身心问题涵盖广泛,但在本书中,我想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一些进展。我想从演化角度研究这个问题;我想研究意识是如何从生物体的原材料中产生的。亿万年前,动物还只是由细胞无规则组合在一起的

很多种生物中的一种,它们才刚刚开始成群在海洋里生活。不过,从那时开始,它们中的一些就开始走向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这些动物逐渐发展出了更高的移动性能和活动能力,渐渐演化出了眼睛、触手和操纵周边物体的方法。它们也演化出了不同的移动方式和生活习性,比如蠕虫演化出了爬行,小虫会嗡嗡振翅,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洄游。在某个未知的阶段,动物演化出了主观经验。对一些动物来说,它们自身会有一种身为这种动物的特别感受,它们会以某种意义上的自我来体验周围的一切。

我对所有生物主观经验的演化都感兴趣,但头足纲动物的演化将在本书中占据尤其重要的位置。首先是因为,头足纲动物是非同寻常的生物。如果它们能说话,它们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当然,这并不是头足纲动物作为主角贯穿全书的唯一原因。这些动物引导着我在身心问题上的研究走向。跟随它们畅游在海洋中,试图理解它们的行为,这些都成了我研究中的重要部分。研究动物的心灵时,我们很容易被人类对自身心灵的认识影响。想象构造比我们简单的动物的生命和体验时,我们经常只会代入小几号的自己的感受。头足纲动物让我们领会到了一些截然不同的东西。世界对它们来说是什么样的?章鱼的眼睛和我们相似:类似于照相机,晶状体调节对焦,使图像成像在视网膜上。虽然它们的眼睛和我们的很像,但那些眼睛背后的大脑和我们几乎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他者”的心灵,那么头足纲动物的心灵是最当之无愧的他者的心灵。

哲学可能是最不依赖物质的一门学科。做哲学是一种,或者说可能是一种纯粹的精神生活:不需要操作仪器,也不需要任何基地或试验站。这种脱离物质的研究方法本身没有大问题,数学和诗歌也是如此。然而要研究头足纲动物的心灵,身体的实体层面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因为经常潜水而接触到头足纲动物,纯属偶然。后来我开始跟随它们,最终开始思考关于它们生命的问题。我的研究受制于头足纲动物是否露面,它们行动的不可预测性;也受制于水下作业的可行性:比如对潜水装置、对氧气和水压的要求(泡在海水中,浮力会抵消部分重力),这些都会影响到我的研究。作为人类,我们潜水时要付出的努力恰恰折射出陆地和海洋生物的差异。而海洋算得上是心灵的起源地,至少,心灵最早期的模糊形式在海洋中形成。

在本书的开头,我引用了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写于19世纪末的一段话。詹姆斯想要理解意识是如何开始存在于宇宙中的。在意识问题上,詹姆斯基于广义的演化进行研究,而这种演化不仅包括生物演化,也包括宇宙作为一个整体的演化。他认为,我们需要一种基于连续性和清晰过渡的理论,这其中不该有突然开始或缺失的过渡期。

和詹姆斯一样,我也想理解心灵和物质的关系,而且我认为,身心关系的问题只能通过一个基于循序渐进发展的理论来解释。也许现在有些人会说,我们已经知道了这种发展的概况:大脑开始演化,演化出更多的神经元,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聪明,差不多就这些。然而,这样的解释实际上拒绝思考一些最令人费解的问题。比如,有某种意义上的主观经验的最简单早期动物有哪些?再比如,哪些动物最早能感受到伤害,比如通过感到疼痛来感知伤害?

有着硕大脑部的头足纲动物会不会有作为这种动物的特殊感觉?还是说它们只是像生化机器一样,内心空空如也?这个世界有两个层面必须能够以某种方式拼合在一起,然而它们的拼合方式似乎超出了我们现有的理解。其中一个层面是能被某个主体感受到的感觉和其他思维活动,另一个层面是生物、化学和物理世界。

本书并不能完全解决以上问题,但是可以通过厘清感官、身体和行为的演化过程来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心灵的演化,出现在这些演化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所以,这既是一本哲学书,也是一本关于动物和演化的书。虽然这是一本哲学书,但不代表内容晦涩难懂。做哲学研究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整合信息,把一块巨大拼图上的碎片铺在一起,让这块拼图言之有理。好的哲学是机会主义的,会抓住一切看上去有用的信息和工具。我希望你们读下去的时候,并不会注意到本书是如何游走在哲学和非哲学之间的。

写作本书的目的,是用一种兼具广度和深度的方式研究心灵和它的演化过程。广度是指把不同种类动物的相关研究都纳入思考。深度是指时间上的纵深,因为本书的研究涉及生命史上大跨度时间范围内物种的连续演化。

我引的第二段话选自一个演化故事,是人类学家罗兰·迪克森(Roland Dixon)转述的一个夏威夷人的传说:“首先低级的植形动物和珊瑚开始出现,接着蠕虫和甲壳类动物也出现了,每种动物都宣称征服并消灭了它们的前任……”迪克森描述的这个连续征服的故事并不是真实的演化历程,而且章鱼也不是“早期世界唯一的幸存者”。不过,章鱼和心灵的演化史之间确实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它不是一个幸存者,而是一件已经发生的事情的二次呈现。章鱼不是《白鲸记》中独自逃脱并叙述这个故事的以实玛利,而是人类的远亲。这个远亲从演化树的另一条分支而来,最终要讲述一个完全不同的演化故事。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40.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