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新百年新中国
新百年新中国


新百年新中国

作  者:张维为 著

出 版 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3月

定  价:60.00

I S B N :9787520719032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政治/军事  >  政治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心一意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一心一意致力于改善民生,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创造了震撼世界的高铁奇迹;使中国7.4亿人脱贫;实现了 “集四次工业革命为一体”的崛起,特别是进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第一方阵”,仅与美国竞争……中国的成就震惊世界。但西方话语却曲解中国的崛起,带偏舆论导向,甚至导致连中国人自己都看不懂自己。

  张维为认为,中国的崛起一定要伴随中国话语的崛起,否则这种崛起就是靠不住的,甚至会前功尽弃。因为没有中国话语的崛起,中国自己做对的事情也会被看成是做错了。为此,他结合自身经历,梳理了中国上下五千年,从古到今,从文明到文化,从理论到具体事例,以自己独特的政治观和视角,系统阐释了中国文化、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道路的优势和先进性,展现了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颠覆了以往西方话语对国人思想的束缚,引导国人重新认识中国、认识我们的文化和成就,极大激发了读者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

  在书中,张维为还直面民众关心的国内外热点问题,“什么都不回避”,率真解答民众疑惑,批驳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展示了一个发展中的真实的中国,身体力行地诠释了“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力量”!

 

TOP作者简介

  张维为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上海春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被《光明日报》评为2016中国智库年度影响力“十大”人物。

  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获日内瓦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博士学位。曾任牛津大学访问学者、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和国内多所大学的兼任教授。

  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走访过100多个国家。著有《邓小平时代的意识形态与经济改革》(英文)、《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中国触动:百国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中国超越: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等。

  2016年5月,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作为政治学领域的代表,就理论创新、中国话语建构和新型智库建设等议题做了发言。

  2019年1月,在上海东方卫视开设国内首档思想型政论节目《这就是中国》,播出后获得热烈反响。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时,作为思想理论界的代表荣登游行彩车。

 

TOP目录

引  言  建构中国话语,读懂中国崛起

第一章  中国文化和文化自信  

 精彩的中国文化

 文化自信离不开语言  

 文化传播要“入脑入心”

 对话与讨论:坚持文化自信的原因

第二章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中国话语     

 震撼世界的中国高铁奇迹

 故事讲不好,国家要挨骂  

 颠覆西方范式,建构中国话语  

 对话与讨论:如何看待二次创新?

第三章   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   

 “文明型国家”的崛起逻辑

 “文明型国家”的四个“超级”特征     

 “一带一路”与“文明型国家”的关系

 对话与讨论:“一带一路”和民族复兴

第四章 “几十年走完几百年”——中国工业革命的速度奇迹

 “集四次工业革命为一体”的崛起  

 中国已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第一方阵”  

 对话与讨论:中国发展的优势  

第五章  影响世界的中国经验和理念     

 中国从“立”到“强”的发展历程 

 惠及世界的中国扶贫事业  

 和而不同的中国之“道”

 对话与讨论:中美关系和中国扶贫  

第六章  抗疫:中国模式的胜利     

 两种应对模式,是两种制度的差异  

 历史进程中的中国战“疫”壮举     

 “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  

 对话与讨论:中国抗“疫”和外媒的双重标准

第七章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崛起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变局之下的四大挑战

 中国成果背后的价值观

 对话与讨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态度

 

代后记  在中国崛起的关键时刻,我们要话语纠偏     

TOP书摘

  我有时也在想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们对中国的解读,怎么才能从西方的指标体系中解放出来?西方的很多指标,是在西方的社会实践中,或者西方自己的理论中产生的,现在直接应用到中国的实际中,往往会导致对中国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读。比如西方国家经常用的一个指标就是出境人数。根据我们的正式统计数据,2017年中国出境人次是1.3亿,这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境人数了。但实际上我觉得还是有点保守。举例来讲,我们从北京坐飞机到上海需要大约两个小时,这个时间在欧洲至少能飞过10个国家,因为欧洲都是小面积国家。所以在中国,严格地从经济能力来说,凡是能够坐飞机坐高铁的,都是有能力出境的,特别是用欧洲标准来衡量的话。

  另外,我们经常听到“中等收入陷阱”这个词,这是世界银行提出的概念,我自己从来不用。世界银行的报告会讲,某年有13个国家或经济体已经成功地越过了中等收入陷阱。我去看这是哪些国家,发现居然有赤道几内亚,还有毛里求斯。赤道几内亚的人均GDP十来年前就超过北京、上海,达到2万美元。但是,至少在15年前,赤道几内亚的城市居民还是有一半连自来水都用不上的。后来这个国家发现了石油,吸引了一些外国公司去投资,人均GDP   一下子就上去了。另一个国家毛里求斯,面积很小,相当于我们国家一个县的大小,靠经济旅游一项,它的GDP就可以上来,但碰到一场危机,GDP就下去了。它们的情况,真的可以用“超越中等收入陷阱”来解释吗?

  所以我觉得跨国比较要有一个规模的概念,否则恐怕连读懂中国的门都进不去。把小国家跟中国放在一起比,有点像把蚂蚁和大象放在一起比,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小国家有长处也有弱点。我的一位新加坡朋友说他们现在人均GDP是挺高,却如履薄冰,假如发生一个类似“9·11”的事件,新加坡就完了。它不像中国,有承受各种各样灾难的能力。

  中国即使发生了汶川大地震这样的大灾难,国家经济还是纹丝不动的。这就是大小规模不一样而产生的特点。做跨国比较,我觉得还是要用实事求是的方法。我自己做政治学,知道在政治学等社会科学方面,西方主流学者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还是读不懂中国。以政治学为例,西方主流学者对中国的预测几乎都是错的。他们不仅没有准确地预测中国的发展,甚至没有预测到苏联的解体,更没有预测到特朗普的上台。西方主流的经济学者几乎都没有预测到2008   年的金融危机。西方各种所谓社会科学套用自然科学,套用各种各样的数学模式的方法,现在看来,根本无法解决人类社会丰富性和复杂性带来的挑战。

  所以我老说中国学者或者我们整个学界,应该结束为西方话语“打工”的时代,所谓“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用实事求是的方法,在解构西方话语的同时,建构中国自己的话语。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版  次: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46.8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