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梁漱溟、马一浮、熊十力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
梁漱溟、马一浮、熊十力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


梁漱溟、马一浮、熊十力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

作  者:刘莉莎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9月

定  价:99.00

I S B N :9787520364560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现代新儒家首代的代表人物梁漱溟、马一浮、熊十力三位先生可被视为一个文化共同体,他们具有开阔宏大的人文情怀和打通中西的学术品格,坚守和弘扬开放的、包容的、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精神。
  《梁漱溟、马一浮、熊十力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按照“哲学-教育-实践”的思路,侧重对他们的教育思想进行哲学分析,在深入剖析他们思想中与教育相关的哲学概念与哲学命题的基础上,从中提炼出每个人的教育思想的要义,比较他们教育思想及实践之异同,并从整体上阐释此文化共同体对传统儒家教育思想及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揭示其教育思想的深远影响以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TOP作者简介

刘莉莎,女,1989年11月生。本科及硕士、博士研究生均就读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14年9月赴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学习一年。2017年6月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所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TOP目录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一)现代新儒家教育思想的综合性研究
(二)梁漱溟、马一浮、熊十力的教育思想研究
(三)现代新儒家其他人物的教育思想研究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现代新儒家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晚清教育改革与科举制的废除
一 晚清教育的僵化
二 教育改革与科举制的废除
第二节 民国新学制与传统儒学的困境
一 民国新学制与新的教育理念
二 传统儒学的困境
第三节 “学”的重建与“教”的实践
一 西学的冲击与回应
二 儒家的哲学转向
三 教育实践的探索

第二章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与乡村建设
第一节 梁漱溟的求学经历与早年思想历程
一 家庭教育
二 思想历程
三 “问题中人”
第二节 梁漱溟的教育理念
一 教育应指导人过合理的生活,扩大人生命的可能
二 教育应尽其推进文化、改造社会之功
第三节 梁漱溟的教育实践
一 在北京大学的研究与教学
二 中等教育方案——教育普及与制度改革是否可能
三 乡村建设——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实验
四 勉仁学系——转向文化研究与传承
五 余论

第三章 马一浮的教育思想与复性书院
第一节 马一浮的求学与治学
一 幼承庭训,少学经典
二 家国之痛,求学西方
三 出入三教,归宗六艺
第二节 马一浮的六艺之学与国学教育
一 教育的宗旨——“复性”与成就圣贤人格
二 六艺——马一浮论国学教育的内容
三 工夫论与读书法
第三节 复性书院的开办与讲学活动
一 儒学与书院
二 复性书院的办学

第四章 熊十力的教育思想及其学术研究传承
第一节 熊十力的求学与治学经历
一 “先天下之忧而忧”——家庭教育与自学
二 从“慨然有革命之志”到“革政不如革心”
三 立说与讲学
第二节 熊十力的教育思想
一 “贵在见体”——生命力的激发
二 “立志”与“责志”
三 道德教育与智识教育
第三节 熊十力的教育实践
一 熊十力的执教经历与教学特点
二 对书院、独立文史研究院模式的追求
三 对学生的感召与启发

第五章 三先生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影响及现代启示
第一节 三先生教育思想的异同
一 三先生教育理念的不同面向与差异
二 三先生教育理念的共同诉求
第二节 中西比较视野中的三先生教育思想
一 梁漱溟教育思想与杜威教育理论的比较
二 三先生教育思想与怀特海教育理论的比较
第三节 三先生的弟子群体与深远影响
一 梁漱溟、马一浮的弟子群体
二 熊十力与第二代新儒家
第四节 三先生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现代启示
一 终身教育
二 青少年教育
三 书院教育与大学教育
四 中国文化精神的坚守与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TOP书摘

《梁漱溟、马一浮、熊十力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
  二 青少年教育
  《礼记·昏义》指出:“婚礼者,礼之本也。”首先是要敬慎和,婚礼的仪式性要求男女双方持“敬”,是为了体现婚礼的神圣性,其恭敬的对象是祖先、家族,以至于自己所承担下来的责任。不过婚礼毕竟只是短时的、一次性的,如何使夫妇感情和顺相亲爱,则需要在漫长的生活过程中尊重对方、体谅对方、郑重以待。“敬”是“亲”的基础。《礼记》将夫妻关系作为人伦之始,将婚礼看作礼之根本,也是因为夫妻是教育下一代的最小的单位,懂得礼义的家庭,可以教导出懂得礼义的孩子,尤应以指引性为主,所谓言传身教,而非强制性的过分要求。现代心理学重视研究“原生家庭”,父母的修养以及彼此的夫妻关系对亲子关系影响深远,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感情的熏陶、人格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梁漱溟、马一浮、熊十力都受到了他们父亲人格和学问的深刻影响,梁漱溟的母亲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积极办女学的人,马一浮、熊十力的母亲都是具有传统美德的持家者。家庭的和睦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对子女所寄予的社会意义上的、功成名就的期待是外在于人的,而寄望于一个人人格的养成与奋发进取精神的培育才更为重要,另外在情感上,更要注重协调关系与尊重对方。
  梁漱溟、马一浮、熊十力对儿童教育论述不多,但梁漱溟对青少年教育十分关心,也对现代中学教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示。儿童进入青春期,其生命力是高扬的,是旺盛的,有活泼开展生活的自然需求,如何使青少年生活合理,情志协调,依然是困扰现代中国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青少年犯罪、校园欺凌、冷漠残忍、自杀自残等现象不容忽视。这不仅仅是心理问题,或者是爱的缺失,其中还有作为个体与他人或社会接触时,生命力量的缺失或暴乱。自己的挫折、失败是一个原因,而对社会、他人的失望则更有推动力,所产生的空虚、烦闷、疲乏只是程度深浅的问题,所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不是一个训诫式的指令,应是建立在家庭与学校共同的努力中,在师友共同的生活之上,有感情的真挚交流,有对生命正确的认识与郑重的反省。
  梁漱溟认为中学教育还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合理地引导学生找到用力的地方,而不是以单一的价值观来评价学生;二是培养学生过自治的团体生活,使他们形成有原则、有秩序的自我管理能力,而不是无条件的服从。这些教育理念在今天看来毫不过时,依然值得学习和思考。
  三 书院教育与大学教育
  马一浮的复性书院,梁漱溟、熊十力的勉仁书院,新儒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张君劢同时在大理主持了民族文化书院。其后,钱穆、唐君毅等先生在香港开办了新亚书院。书院作为中国文化象征性的一个载体,依然有其生命力。从20世纪90年代起,学界对在传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书院的历史、学规、精神等方面的研究和讨论逐渐热烈,同时,作为一种教育形态,书院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在大江南北。大体可分为古典书院的复兴和新型书院的创办两大类型。
  古典书院的复兴以岳麓书院为代表。岳麓书院自创立伊始,即以传播学术为己任.尤以“会讲”制度闻名天下。所谓“会讲”即让不同学术观点的学派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进行探讨和论辩。宋代张栻、朱熹、陆九渊、吕祖谦,明代王阳明、湛若水,清代惠栋、卢文弨、钱大昕等人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讲学于书院,他们的重要学术研究成果不少是在书院讲学过程中完成的。岳麓书院在中国古代文化史、教育史、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创造过辉煌的成就。自20世纪初,岳麓书院先后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湖南大学。
  ……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45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84.4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