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北京文化史
北京文化史


北京文化史

作  者:阎崇年

出 版 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2月

定  价:88.00

I S B N :9787200150407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文化史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本书梳理了北京历史的文脉,而且以更加宏观的视野,提出中华文明是由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沿海暨岛屿海洋文化所组成。本书纵向以北京自有文字记载三千多年以来的三个千年、三大变局做经线,横向以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沿海暨岛屿海洋文化做纬线,经纬交织、彼此综析,阐述北京作为中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而产生、演进和发展的历史。本书是阎崇年先生在《北京史话》《古都北京》《北京文化史》等著作的基础上,结合考古发现,以及踏查笔记等,撰写的一本全面介绍北京文化的著作,内容充实,可读性强,具有较高的文化普及价值。


TOP作者简介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历史学家。出版《阎崇年集》(25卷),专著《努尔哈赤传》、《清朝开国史》、《康熙帝大传》、《古都北京》(中、英、法、德文版)等,论文集《燕步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满学论集》《清史论集》《阎崇年自选集》,在中央电视台主讲并出版《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大故宫》《御窑千年》,在国内外产生广泛而强烈的社会影响。


TOP目录

自 序  /  1

第一章 引言  /  6

第二章 第一个千年变局  /  29

第三章 第二个千年变局  /  45

第四章 第三个千年变局·辽南京  /  73

第五章 第三个千年变局·金中都  /  89

第六章 第三个千年变局·元大都  /  107

第七章 第三个千年变局·明北京  /  141

第八章 第三个千年变局·清京师  /  190

第九章 民国的北京·北平  /  256

第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  261

【附录一】故宫芳华六百年  /  264

【附录二】北京文化史大事年表  /  286

【附录三】北京文化史应知书目  /  290

【附录四】北京市世界文化遗产、国保文物单位名录  /  298


TOP书摘

自 序

 

我祖籍山东蓬莱,朋友戏言我是从蓬莱仙境走出来的。先祖地少土薄,不能糊口,来京打工。那时人力比畜力便宜,面粉作坊主用人力推磨,我的先祖在北京打工,就是干这种活儿。听祖母说,我祖父只有两身衣服,一身棉衣,一身单衣。冬天过后,把棉衣里的棉花掏出来,就成为夹衣,春秋时穿。入冬以后,再把掏出的棉花絮进夹衣,就成为棉衣,冬天时穿。至于夏天,只有一条单裤,穿脏了,晚上睡觉前洗一洗,天亮前干了穿上。一年或两年回乡探一次亲,往返三千里路,背着干粮,晓行夜宿,全是步行。我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和我们兄弟,加上我的子女,已经五代人生活在北京。曾祖父和祖父,按照旧时习俗,青年来京,打工谋生,晚年回乡,百年之前,落叶归根。但从我父母双亲开始,不再回乡,叶落北京。我们就成为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对于北京人的生活、习俗、礼仪、文化,或听长辈言传,或经自身亲历,或读文献笔记,或从报刊所知,就我来说——对旧北京人的悲苦,是非常熟悉的;对新北京人的幸福,是满怀欢喜的。

我曾在天安门西侧南长街南口西大街的北京市第六中学(习称“男六中”)读书,那时的体育课经常在天安门广场上。我参加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开国大典,白天庆典游行,夜间提灯晚会。回忆当时,激情澎湃,如在昨日。一瞬之间,新中国成立已71年,我同祖国的前进相伴而行,虽然道路并不笔直平坦,却是一步一步地走了过来。

经历、学志、职任、兴趣——凝聚到一点,写一本北京文化史的书。这本书,从何时开始写作的呢?

20世纪50年代,吴晗先生主编一套“中国历史小丛书”。事未竟而风浪起,留下半拉子工程。“文革”结束不久,当时主持编务工作的北京教育学院历史教研室张习孔先生,和我是街坊,有时互相串门。他找我:“小丛书”缺《北京史话》,请您执笔。不便推托,应承下来。写完稿子,交中华书局编辑胡宜柔先生。胡先生满怀热情,极其认真,逐字逐句推敲,逐条史料核实。经过修改,《北京史话》于1982年3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烧炷香,礼众佛。3年后,北京朝华出版社马悦编辑,约我撰写《古都北京》,三磨四催,终于应允,我撰写文字,严钟义先生摄影配片。1986年,图文并茂的《古都北京》中文、英文版问世,后出德文、法文版。当时改革开放新政推行不久,中文译成西文的书很少,这本书图文并茂、印装精美,在法兰克福和莱比锡国际书展上,分获两个奖项。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应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杨瑞雪社长、刘海涛主任之请,我和严钟义先生再度合作,将《古都北京》做文字修订和图片增删,以《中国古都北京》为书名,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中文版、英文版,分作特精本、精装本、平装本3种版本。此书,中国香港、美国相关单位给了两个奖项。2016年,朝华出版社王涛社长,又重新推出《古都北京》(修订本)的中文版、英文版、法文版。

2000年,我撰写的《古代北京》一书,在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出版,被列为“中华文化宝库”丛书之一。

2010年,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北京市副市长蔡赴朝和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傅华等,共同主编一套“领导干部半日读”丛书,其中有约我写的《北京文化史举要》一书。这本书我不仅更加简明地梳理了北京历史的文脉,而且以更加宏观的视野,提出中华文明是由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沿海暨岛屿海洋文化所组成,并以三个千年变局为线索,对北京3000多年文化史进行重新梳理、分析与整合,重点论述自元大都以来,北京是中华文明农耕、草原、森林、高原、海洋5种文化的中心。于此,我在2012年由北京出版社再版刊行的《北京文化史举要》一书中,做了简要的论述:

中华古代的文化发展,大体可以概括为五种文化形态:一是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二是西北地区的草原文化,三是东北地区的森林文化,四是西部地区的高原文化,五是沿海及岛屿地区的海洋文化等。在古代中国,高原文化、海洋文化都具有重要地位,都对中华文明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是,高原文化和海洋文化都没有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据过主体的或主导的地位。而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都时间或长或短地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据过主体的或主导的地位,发生过主体性或主导性的重大历史作用。

此后,2014年我在《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一期发表《森林文化之千年变局》。

2018年4月,拙著《森林帝国》一书,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书中,我明确提出:北京是自元大都以来,由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沿海暨岛屿海洋文化5种文化所组成的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

本书以上述观点为主轴,纵向以北京自有文字记载3000多年以来的三个千年、三大变局做经线,横向以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沿海暨岛屿海洋文化做纬线,经纬交织、彼此综析,阐述北京作为中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而产生、演进和发展的历史。

北京出版集团曲仲总经理约我以《北京史话》《古都北京》《古代北京》《北京文化史举要》等著作为基础,讲一讲北京文化史。于是,我重新研读文献、档案、文集、笔记、舆图、方志、考古、石刻等史料,吸纳60多年来北京考古新收获,论著新成果,参酌踏查笔记,补充所见史料,更新陈旧观点,进行分析综合,拙著撰写而成。

北京历史资料,浩瀚繁杂广博。据统计,朱彝尊《日下旧闻》参考图书约1500种,于敏中等奉敕纂《日下旧闻考》又参考图书约500种,乾隆中期后的著作尚未包括,满、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等文相关著述和档案也未包括;另据统计,西方用英、法、德、意、葡、西、荷、俄、拉丁等文与北京相关著述约在500种以上,还有亚洲日、朝、越、泰等文的相关著述——总计当有5000余种,一人之力,难以穷尽。

本书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但还是以文化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为主线。这成为本书的一个特色。

本书于文化交流,花费较多的笔墨。除北京与亚洲的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诸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外,对中西文化交流更多加以简要叙述。这成为本书的又一个特色。

本书于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北京、清京师均列出一节该朝“文化殇鉴”,是因都城为当朝的政治中心。这也成为本书的另一个特色。

金无足赤,书无完书。一切事物,都是过程。一本书的出版,只是治学旅途中的一个驿站,下站风光,尚未看到。在本书研究与纂著中,如《尚书·大禹谟》所言:“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鉴此,自警——谦虚敬慎,拾遗补缺,架构筋骨,丰满血肉,充实修正,苟新日新,彳亍前行,追求寸进。拙著也尽量如此。

是为自序。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胶订

页  数:303

印  次:1

版  次:1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48.3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