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杨鹏解读论语(套装全2册)
杨鹏解读论语(套装全2册)


杨鹏解读论语(套装全2册)

作  者:杨鹏 著

出 版 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定  价:68.80

I S B N :9787552031447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论语》所表达的思想,犹如一种文化基因,早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中,并代代相传,展示出历久弥新的生命活力。人生总有一些时刻,会强烈感到孔子和《论语》对我们心灵的支撑与抚慰。

  杨鹏先生以融贯中西的视野,阐述了孔子思想对当下社会与生活的独特意义。他从孔子的宇宙观、人性观、人生观和社会观的角度来解读《论语》,帮助我们深入探寻、认知孔子的思想大厦。


TOP作者简介

  杨鹏

  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哈佛大学亚洲中心研究学者(2014—2016年),北京掌上国学院创办人,CCTV“学者说书”栏目主讲嘉宾。

  杨鹏先生从事中国国学与犹太教、基督教比较研究,既善于思辨,又深入浅出。曾出版《成为上帝》《东亚新文化的兴起》《老子详解:老子执政学研究》《为公益而共和》《上帝在中国源流考》《杨鹏解读〈道德经〉》、Dao De Jing(《道德经》英译本,2016,美国Wapner & Brent Books出版)、《道德经(汉英对照)》等专著。哈佛大学著名中国哲学教授迈克尔·普鸣(Michael Puett)称赞杨鹏先生翻译的《道德经》是“神奇的成就”(wonderful achievement)。


TOP目录

引 言 孔子的六个确信:积极人生的精神本根 / 1

学而篇

第一课 学而时习之 / 2

第二课 吾日三省吾身 / 9

第三课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 15

第四课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 20

第五课 君子食无求饱 / 24

第六课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29

为政篇

第七课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 34

第八课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40

第九课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44

第十课 六十而耳顺 / 50

第十一课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55

第十二课 子奚不为政? / 61

第十三课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66

八佾篇

第十四课 人而不仁,如礼何? / 72

第十五课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 / 77

第十六课 子入太庙,每事问 / 84

里仁篇

第十七课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90

第十八课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 94

第十九课 朝闻道,夕死可矣 / 100

第二十课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106

第二十一课 德不孤,必有邻 / 111

第二十二课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 116

公冶长篇

第二十三课 吾未见刚者 / 122

第二十四课 有君子之道四焉 / 126

第二十五课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131

第二十六课 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 135

雍也篇

第二十七课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142

第二十八课 贤哉,回也! / 147

第二十九课 敬鬼神而远之 / 152

第三十课 仁者先难而后获 / 159

第三十一课 己欲立而立人 / 162

述而篇

第三十二课 德之不修 / 170

第三十三课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 174

第三十四课 子之所慎:齐,战,疾 / 182

第三十五课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 187

第三十六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 192

第三十七课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195

第三十八课 子不语怪,力,乱,神 / 201

第三十九课 天生德于予 / 207

第四十课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212

泰伯篇

第四十一课 士不可以不弘毅 / 216

第四十二课 可以托六尺之孤 / 221

第四十三课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 226

第四十四课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232

第四十五课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237

子罕篇

第四十六课 匡人其如予何? / 244

第四十七课 固天纵之将圣 / 248

第四十八课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254

第四十九课 凤鸟不到,河不出图 / 258

第五十课 匹夫不可夺志也 / 263

第五十一课 吾谁欺?欺天乎! / 269

第五十二课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 274

先进篇

第五十三课 未知生,焉知死? / 2

第五十四课 季氏富于周公 / 8

第五十五课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 14

颜渊篇

第五十六课 克己复礼为仁 / 22

第五十七课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 28

第五十八课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 33

第五十九课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39

第六十课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43

第六十一课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50

第六十二课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 54

第六十三课 子为政,焉用杀? / 59

子路篇

第六十四课 樊迟请学稼 / 66

第六十五课 庶矣哉! / 73

第六十六课 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 78

第六十七课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 82

第六十八课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87

第六十九课 乡人皆好之,何如? / 92

宪问篇

第七十课 管仲非仁者与? / 98

第七十一课 知我者,其天乎! / 104

第七十二课 修己以安百姓 / 108

第七十三课 君子思不出其位 / 112

卫灵公篇

第七十四课 予一以贯之 / 118

第七十五课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123

第七十六课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128

第七十七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132

第七十八课 当仁不让于师 / 136

第七十九课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141

第八十课 道不同,不相为谋 / 144

季氏篇

第八十一课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 148

第八十二课 君子有三畏 / 152

第八十三课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 158

阳货篇

第八十四课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 162

第八十五课 天何言哉? / 166

第八十六课 吾岂匏瓜也哉? / 171

微子篇

第八十七课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 176

第八十八课 鸟兽不可与同群 / 182

第八十九课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 186

第九十课 无可无不可 / 193

子张篇

第九十一课 士见危致命 / 200

第九十二课 学而优则仕 / 205

第九十三课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 210

第九十四课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 214

尧曰篇

第九十五课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 222

第九十六课 帝臣不蔽,简在帝心 / 228

第九十七课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 / 232

第九十八课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 / 236

第九十九课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 239

第一百课 《论语》是个通道 / 244


TOP书摘

引言 孔子的六个确信:积极人生的精神本根

  2016年9月,我结束在哈佛大学亚洲中心为期两年的研学,在北京创办掌上国学院,希望以哈佛大学经典研究的学术规范,对中国传统经典进行系统研究和讲解。我从《论语》中精选出120节,在2018年3月22日至2019年3月15日近一年的时间里,一周两课,讲完了《论语》百课。本书就是这门课程的讲课整理稿。

  今天的我们,如何去看待《论语》这本书?应该如何去讲《论语》这本书?我把自己的一些思考分享给大家。

  《论语》由孔门弟子编纂而成。美国汉学家白牧之、白妙子夫妇在他们的《论语辩》(The Original Analects : Sayings of Confucius and His Successors)一书中,提出《论语》成书过程“层累说”的观点。他们认为,《论语》的文本是在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之后的近两百年间完成的。

  孔子在中国传统历史中逐渐被推为最重要的文化圣人。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孔子思想开始上升为朝廷正统思想。隋唐以后,儒家经典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孔子因此受到朝廷推崇及读书人顶礼膜拜,全国各地遍布文庙祭奉孔子。这背后除了朝廷需要用儒家的忠孝及等级制思想来巩固王权之外,还有没有一些别的原因?

  如果孔子思想是枯木朽枝,毫无价值,又岂能在中国稳立两千多年?中国人会尊奉朽木两千多年吗?那中华民族岂不成了荒唐的朽木民族?孔子思想不仅影响中国人,也深刻影响了朝鲜、韩国、日本及越南等国,他们也都是朽木民族?能被人长期接受的,不会完全没有价值。《论语》之中,一定有非朽木的、能带来益处的东西,能战胜时间的价值。

  为什么我们要在今天这个新时代共读《论语》?我总结了孔子的“六个确信”,帮助大家理解、读懂《论语》的益处。

  《论语》精神中,有一种非常积极上进的力量,有一种对世界、人生肯定的力量。人之所以精神脆弱、选择自杀,我想主要是因为内心缺乏一种确信的依托。今天我们把《论语》“六个确信” 讲清楚,大家会知道,从心理成长的角度来说,学习国学的起步应是先读《论语》,打下上进性和肯定性的心理根基;之后再读《道德经》,增加智性;成年后再读《商君书》,增加组织效率性。如果能掌握《论语》背后的精神本根,培育出自己的根基,我们的心里会更踏实,精神会更安全,不会像飘动的浮萍、断线的风筝。

  美国流行一种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哈佛大学教授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有一门很受欢迎的课,是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领导力学课,听课学生不少,大家都希望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去了解和塑造一种积极的心理和人生。因为我在做领导力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便也去听了这门课。我一边听一边在心里对比,中国的诸子百家里有两位思想家特别符合积极心理学的定位,一位是孔子,另一位是墨子。老子也很积极,只不过一般人很难体会老子那种隐秘而深邃的积极内涵。泰勒·本-沙哈尔教授在讲领导力学第一课时,放了孔子的照片,引用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话,他认为,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世界是积极心理学的代表性内容。

  《论语》这本著作不正是中国风格的积极心理学吗?在中国的诸子百家中,最深入浅出的积极心理学就是《论语》。孔子确信世界上有可信靠的力量,他有“六个确信”。

  孔子的第一个确信

  孔子知道这个世界是可信赖的。人生出问题,就是觉得自己的依靠崩溃了,脚踩的大地根基动摇,感觉脚踩流沙或落入深深的沼泽,但抓不住一根救命稻草,这时候人就会陷入绝望的境地。孔子这一生并不顺利,他从鲁国出发,周游列国十几年,总想谋个官职以实现仁爱秩序的社会理想。孔子颠沛流离,如丧家狗一样,在各地被驱赶。虽有一些文化人的名声,但他的政治主张不为周王室所重视,也不被各国诸侯认同。虽处处碰壁,但孔子从不沮丧。

  为什么孔子在心理上没有垮掉?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他有可依靠的超越性的力量。还记得孔子说的“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这句话吗?当他被排斥、围困时,他惊慌失措、内心崩溃了吗?他的心态是否像踩在流沙上、在精神上是否落入沼泽地?没有。因为孔子心中有可信靠的对象,那就是上天。所以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意思是,上天把德赋予我,桓魋能拿我怎么办呢?

  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因为天命在心,所以孔子内心有使命感,有强大的依靠。在周王朝“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政治文化传统中,上天赋德就是上天赋权。在孔子之前,上天所赋德的是商朝和周朝的开国君王,比如天命选择了周文王灭除商朝而建立周朝。孔子是贱民出身,是一个没有被明媒正娶的年轻母亲带大的私生子,社会地位很低,但孔子却有着跟上天相通、“天生德于予”的文化王者的心理。这是非常特别的。孔子说自己是“吾少也贱”,他是一个被社会歧视的底层贱民,但孔子的内心却有一份在当时社会所能拥有的最高的尊严,“天生德于予”的尊严,被天命拣选的尊严。

  孔子知道自己跟天命相关,所以他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天生德于予”,他的精神已经完全超越社会等级的压迫,他内心有一个至高的信仰依靠,那就是对宇宙中最高主宰力量的信靠。这个力量,对周朝的人来说就是上天,或者称为上帝。孔子是信上天、“畏天命”的,是一个有上天信仰的人。许多学者把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说法解释为孔子不信神,荒唐!孔子心中的至高神是“天”,他超越了对鬼(祖先之灵)和神(当时主要指日、月、山、河等自然神)的信仰,而有自己的至上神的上天信仰。有信仰的人就是心中有根基、脚下有磐石的人,人生的起伏、人间的成败不会影响他内心根本的宁静和依靠。信仰,就是要信靠至高的造物力量,仰望至高的主宰力量。当进入这个动荡的世界,我们最希望的就是一生平安、健康、幸福,而信仰至关重要,因为它能让我们内心有稳固的依靠,能承受人生的困难和挫折。

  孔子心中有上天,内心有信靠。《论语》中记载,受困于匡人时,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意思是,文王去世后,文王以来的周文化不就在我这儿吗?上天如果要抛弃这个文化,以后的人就不再有这文化了。如果上天不抛弃这个文化,匡人能拿我怎么办呢?在心理上,孔子认为是上天拣选他来传承周文化的,只要上天要让周文化延续下去,就不会让自己出事。虽被匡人围困,但有上天护佑,所以孔子听天由命,不畏匡人。孔子在颠沛流离中保持了内在的信心、乐观与豁达。有人嘲笑他为丧家狗,其实这些人不理解,孔子是有家的,他有一个超越的家,由天命所维护的恒定的家。孔子“三畏”中的第一畏,就是“畏天命”,敬畏天命。天命即使命。孔子从政之路不通,退而做学问、教学生,他仍要在文化的世界去实现自己的使命,传达自己的理想,最终成为周文化的传承者和儒家创始人。

  所以,读《论语》,首先要读到那种内心有信靠的信息,那种世界之上有可信靠力量的信息。人生困难重重,我们每个人都会碰到很多苦难和挫折,当碰到苦难、挫折和压力时,心里会怎么想?我们有孔子这份“天生德于予”的自信吗?有这份天命在身的信靠吗?如果从小接触一些历史上的天命信息,我们就会知道在人生遭遇动荡、挫败的过程中,在社会中,在父亲、母亲和朋友处找不到依靠的时候,还有一个地方是可以找得到的,那就是至高的上天,那是一种永恒的依靠。

  在天命意识基础上形成的心理素质,是中国传统精神上非常重要、真正能让人生立于不败之地的心理素质。在我们的印象中,刘邦似乎没有文化,其实这是不对的,刘邦有文化,而且有强烈的天命意识,《史记》中记载刘邦说:“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总之,《论语》是积极心理学,是有中国式最高信仰依靠的心理学。我们读《论语》,就是要读出那一份宁静的自信,那份永不崩溃的依靠。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胶订

印  次:1

版  次: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52.7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