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
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


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

作  者:[美] 戴维·弗罗姆金 著

译  者:栾力夫

出 版 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20年09月

定  价:138.00

I S B N :9787521719376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中东,当今世界的战略要地,也是纷争之地。战争、宗教冲突、恐怖主义、大国干预、族裔对抗……100年来在这片土地上轮番上演。而所有这些,都可以追溯到“一战”期间和战后,英国、法国和俄国等大国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和决定。

  “一战”爆发前,奥斯曼帝国,这个曾经兵锋直指维也纳的大帝国已经没落。它在欧洲的领土大多已经丧失,而名义上属于帝国的埃及也沦为了英国的附庸。野心勃勃的英国驻埃及总领事基钦纳伯爵已经着手在中东谋取更多利益。战争爆发后,奥斯曼帝国加入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与英、法、俄等协约国作战。协约国并不把这个老气横秋的帝国放在眼里,以为能够很快战胜它。1915年,英法两国发动加利波利战役,企图直取奥斯曼首都伊斯坦布尔。然而,整场战争竟然演变成了持续250多天的壕堑战,最终以英法两国撤军告终。

  战争期间,看到胜利无望的英国政府调整了自己的中东政策。主导英国中东政策的陆军大臣基钦纳伯爵派手下马克?赛克斯与法国和俄国谈判。三方秘密达成了《赛克斯—皮科协定》,大致划分了三国在中东的势力范围。同时,英国政府积极支持麦加的统治者发动阿拉伯大起义,试图从内部瓦解奥斯曼帝国。1916年底,劳合?乔治成为英国新任首相,他在中东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进攻政策,不到两年,英军相继攻下巴格达、耶路撒冷和大马士革。1918年10月,奥斯曼帝国战败投降。

  “一战”结束后,温斯顿?丘吉尔成为中东问题解决方案的“总设计师”。然而,中东问题的解决却困难重重。许多地方爆发了反对英法统治的动乱,英法俄三国之间的矛盾又显现出来,美国、意大利和希腊等国也要插上一脚,更重要的是,在经历了“一战”的血腥后,西方各国人民更渴望休养生息,对帝国主义扩张已经兴味索然。1922年,一系列中东问题解决方案才艰难出台,英法两国强行将西方政治体系移植到了中东,并自行为中东各国划定了边界,丝毫没有考虑当地的政治现实和人民的要求。纷争的种子已然埋下。列强声称可以给中东带来和平的解决方案,成了“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

 

TOP作者简介

  戴维·弗罗姆金(David Fromkin,1932—2017),美国波士顿大学国际关系、历史与法律教授,美国外交关系协会成员,1972年美国大选时曾担任民主党的外交政策顾问,波士顿大学弗雷德里克?S. 帕迪长期未来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曾任波士顿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在进入大学任教前,他还在美国陆军做过律师和检察官。他的代表作《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曾获普利策奖提名和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提名,并被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推荐给手下处理中东事务的官员阅读。

  他还著有《美利坚时代》、《民族的独立》、《牛仔和国王:西奥多?罗斯福和爱德华七世》、《欧洲的最后一个夏天:1914年是谁发动了世界大战》,以及《穿越科索沃:美国干预巴尔干的现实》等书。此外,他还经常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外交事务》等知名期刊供稿。

 

TOP目录

致谢  vii

引言  xi

第一部分   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001    

第二部分   喀土穆的基钦纳伯爵筹划未来  081

第三部分   英国陷入中东泥潭  135    

第四部分   颠覆  251     

第五部分   协约国跌落至命运谷底  285     

第六部分   新世界与应许之地  311

第七部分   入侵中东  383

第八部分   战后分赃  445

第九部分   退潮  489

第十部分   风暴来临  531

第十一部分 俄国重返中东  597

第十二部分 1922 年中东解决方案  633

注释  737

参考书目  796

 

TOP书摘

  我们今天时常在新闻标题中看到的中东,其形成可以归因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协约国所做的一系列决定。在本书中,我将讲述这些决定是为何及如何做出的,这些决定的做出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希望与恐惧、热爱与仇恨、错误与误解。

  关于本国当时在中东地区的所作所为,俄国和法国的官方记录只是宣传工作的产物,这并不让人感到奇怪;英国的官方记录,甚至包括相关官员后来在回忆录中的记叙,也同样不可靠。那些曾经在中东问题决策中发挥过重大作用的英国官员所描绘的故事,在zui好的情况下也只能说是经过加工的版本,而在zui坏的情况下则干脆纯属杜撰。他们试图掩盖自己干涉穆斯林宗教事务的事实,并佯装自己进入中东地区是为了充当阿拉伯独立运动的庇护者,而实际上他们对这场运动毫无信念可言。甚至,在他们的叙事之中占据核心地位的“阿拉伯起义”,与其说发生在现实中,不如说发生在T.E.劳伦斯的奇妙想象中。劳伦斯是一个讲荒诞故事的人,而长于包装的美国人劳威尔?托马斯(Lowell Thomas)将其包装成了“阿拉伯的劳伦斯”。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真相在一点一点地浮出水面。而如今,随着保密的官方档案和私人文件的解密,我们得以大步一跃,逼近真相。当我于1979年展开这项研究时,我认为似乎已经到了有可能揭示出事实真相的时候。于是,便有了这本书。

  在这10年间,我埋首于档案与文献之中,比较研读当代学者的种种发现,试图展示出全部拼图完成后的图景。我在本书中引用的文献的作者们贡献了大部分新发现,而我本人也有一些新的发现, 例如,为了说服德国人与自己结盟,青年土耳其党的领袖们在1914年8月1日可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阿拉伯谈判代表法鲁基在叙利亚内陆地区划了一条界线,作为阿拉伯民族独立运动的边界?

另外,有一些误会导致了1916年英国官僚体系内部一场深藏不露的拉锯战,拉锯的双方分别是在伦敦负责中东事务的马克?赛克斯爵士(Sir Mark Sykes)和他的好友、在开罗主持情报工作的吉尔伯特?克莱顿(Gilbert Clayton)。我或许是第一个理清了这些误会,至少是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人们关注此事的人。我发现,赛克斯在 1916 年与法国人进行谈判时,误解了克莱顿对他的要求,而无论是赛克斯还是克莱顿都从未意识到这一点。赛克斯诚心诚意地以为自己在按照克莱顿的意愿办事,但他所做的事情其实与克莱顿的意愿完全相反;与此同时,克莱顿则深信赛克斯是在故意跟自己作对。由于克莱顿从未对赛克斯提及过此事,赛克斯并没有意识到二人之间已经出现了隔阂。于是,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赛克斯一直误以为自己与克莱顿站在同一条战线上。而实际上,克莱顿已经成了赛克斯的政策在官僚体系内的一个对头,或许还是zui危险的对头。

  我希望自己可以在本书中理清官僚政治的来龙去脉,毕竟这是我写作本书的主要动机之一。不过,除了弄清楚具体的办事过程和场景片段,我在本书中还有其他的目标。我写作本书的目的,在于全景式地描绘出当时在整个中东地区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大国政治是如何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刻重塑了中东的。那个时刻的特殊之处在于,西欧帝国主义的扩张恰在此时达到了它的高潮,并随即感受到了第一股强大的推动它退潮的力量。

  在我的理解中,中东地区不仅包括埃及、以色列、伊朗、土耳其和亚洲的阿拉伯国家,还包括苏联版图内的中亚和阿富汗。在这片广阔的竞技场上,英国从拿破仑战争时期起就开始为了保护通往印度的道路而战,它的对手先是法国,后来又换成了俄国。这一过程又被人们称作“大博弈”(The Great Game)。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的研究,往往倾向于针对某一个国家或某一片区域。即便是那些把欧洲国家的阿拉伯(或者说整个土耳其东方世界)政策视作一个整体来研究的学者,往往也只关注英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或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英国和法国。而我则把现代中东的塑造过程放在一个更广阔的框架下审视:在我看来,这一切实际上是19世纪“大博弈”的顶峰。因此,俄国在这个故事中也应当享有主角地位。基钦纳为何提出英国应当与阿拉伯的穆斯林势力结盟?为什么英国和法国最终决定占领、瓜分中东?尽管它们原本都宁愿在这一地区维持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为什么英国外交部公开表示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家园?为什么在战争结束之后,许多英国官员认为英国有义务在中东阻挡汹涌的布尔什维克主义?这一切,都与或部分与俄国有关。然而,据我所知,目前为止这还是第一本以宏大的视角——以俄国为主角之一的“大博弈”视角—审视中东的书籍。

  您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会发现,本书在中东地区的特质、环境和政治文化方面涉及有限,只有在描述欧洲政治家在决策过程中究竟忽略了哪些要素时才偶有提及。这是因为,本书记述的重点是决策的过程,而在1914—1922 年,坐在桌旁做决定的只有欧洲人和美国人。

  在这个时期,中东的国家和边界是由欧洲人一手炮制的。例如,伊拉克和我们今天所说的约旦,都是英国人创造出来的,“一战”后的英国政治家在空白地图上勾勒出了它们的疆界;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伊拉克的国界由一位英国公务员于1922年划定;在叙利亚和黎巴嫩,法国人划定了穆斯林与基督徒之间的边界,俄国人则在亚美尼亚和苏维埃治下的阿塞拜疆之间做了同样的事情。

  当时的欧洲强国相信,它们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亚洲伊斯兰世界的政治形态,于是在中东地区引入了一种人为创造的国家体系。结果,时至今日,这个地区的各个国家都没有能够形成民族国家。宗教是中东地区政治生活的基础,却饱受质疑:俄国人想用共产主义将其代替,而英国人想用民族主义与对王室的忠诚取而代之。这个问题时至今日依然存在:在什叶派世界,有霍梅尼的伊朗;在逊尼派世界,有遍布埃及、叙利亚和其他地方的穆斯林兄弟会。法国政府的确允许宗教成为中东地区的政治基石,甚至宗教也是法国自身在中东地区活动的政治基石,但它的做法是支持其中的一个教派来对抗其他教派。这一问题也同样延续至今,尤其在20世纪70、80年代的黎巴嫩教派冲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840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122.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