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精装版山林笔记(上下册) 随书赠送动物、植物、菌类手册
精装版山林笔记(上下册) 随书赠送动物、植物、菌类手册


精装版山林笔记(上下册) 随书赠送动物、植物、菌类手册

作  者:胡冬林 著

出 版 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8月

定  价:298.00

I S B N :9787538762563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文集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山林笔记》是一部卷帙浩繁的日记体散文集,也是作家胡冬林的遗作。2007年5月5日胡冬林搬到长白山区生活,直至2012年10月31日生病住院,作家坚持每天记录他在山林生活期间的日常起居、写作情况,更重要的是与猎人、山民、鸟兽、鱼虫、蘑菇和花木的故事。胡冬林因病离世后,其妹胡夏林整理了他留下的笔记,按年代分为上下两册共计六章,凡118万字;编辑另册编排《〈山林笔记〉动物、植物、菌类手册》,配以作家亲自拍摄的照片近两百幅,向读者徐徐展现了四季长白美丽壮阔又细腻温暖的世界。


TOP作者简介

胡冬林,满族,1955年生于吉林长春,2017年在长白山脚下的住处因病去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2013年当选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他的作品中少儿科普长篇小说《巨虫公园》获第九届全国少儿优秀作品奖,《昆虫联盟》《巨虫公园》获北京首届动漫创意大奖,散文集《狐狸的微笑》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散文蘑菇课获第三届在场主义散文新锐奖,散文《拍溅》获《中国作家》杂志和中国散文学会评选的中国散文大奖赛奖,散文《山猫河谷》获2012年《民族文学》年度奖,散文《青羊消息》获首届全国环境文学优秀作品奖,长篇小说《野猪王》获第十届长白山文艺奖。


TOP目录

序 那年5月,长白山/001-031

                     2007/001-041

                     2008/043-250

                     2009/251-452

                     2010/453-746

                     2011/747-1024

                     2012/1025-1322

《<山林笔记> 动物、植物、菌类手册》目录:动物/001-067

                                         植物/069-135

                                         菌类/137-196


TOP书摘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严先生即严光。据资料介绍:“严光少有高名,与刘秀同游学,亦为好友。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

  这首歌是赞美严光的,我并不想引用它来赞美胡冬林,它太“大”了,除了严光,从古到今数一数,有几个人能把它撑起来?胡冬林不能和严光比,严光也不能和胡冬林比。没有可比性。是《山林笔记》中的长白山使我想起了这四个句子(长白山天池是三江之源,使我想起了云山苍苍,江水泱泱)——某一瞬间突然出现在我脑海中,然后在几天的阅读过程中就常常出现,并随之想到了严光。

  严光有一种在任何时代都极为珍贵的品格,即不慕富贵,不图名利。这首歌歌颂的是具有这种品格的人,所以这首歌与当代绝大部分中国人无关。但如果不考虑它的背景和它所歌颂的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单从这四个四字句来看,其所涉对象并不具体,即使将“先生之风”改成“冬林之风”也无妨。这首歌昭示了一种高远的境界,让人想起那些纯粹的、干净的、听从内心召唤而勇于不“成功”的人;最低限度也能让人在俗世中暂时溜号,暂时脱离一下实际,去现实以外散散心。照这么看,这首歌和胡冬林也沾点边儿,比如他一心想要脱俗的那一面,比如他听从内心召唤深入山林的那一面。

 

原汁原味

  胡冬林被称为“中国离野生动植物最近的作家”“中国少数与世界文学接轨的自然文学作家”。他认识一百多种鸟、数百种植物和二百余种蘑菇,每天记写山林笔记五百余字。这些笔记是中国唯一一位扎根长白山的作家所写的笔记。

  大体来说,《昆虫记》《瓦尔登湖》《大自然的日历》《沙郡年记》《溪畔天问》《在乌苏里的莽林中》《星雪火》《醒来的森林》等等这些与自然有关的著作都属于文学范围,都是经典作品。而胡冬林的这部《山林笔记》就不一样了,虽然在《作家》杂志发表过,但严格来说其中很大一部分还不能算是完整的文学作品,它们只是为了文学创作而准备的素材,还没成形(尤其是2008年8月4日以前的笔记)。所以其朴拙味、原初味和新鲜度远胜于那些完整的文学作品。也就是说,它们不是完整的文学作品,却是完整的文学作品之源;它们虽然涉及了很多山林常识与经验,却鲜活生动,富有人性的温度。看似构不成美学体系、思想体系、文学体系,但它们却呈现了充满魅力的人与自然的一种全新的关系。相对于完整的文学作品,我反倒愿意读这类作为素材的笔记,因为全是真材实料,没有加工,不用挑,随便一尝,就能尝出原味来。

  胡冬林对这些笔记的认识是相当清醒的。当他在2009年8月4日完成了第一本笔记的时候,已经对日后的笔记有了更为完整的设想,他在当天的笔记中写道:“这本‘山林笔记’兼日记终于写满了,一年半左右的笔记……如果在退休前记满五本,还有六年,这是完全可能的。退休之后就拥有一笔大财富,可以凭这五本山林笔记写两本书,一些文章的细节、故事、想法、描述等材料,均可出自这些笔记……既然决定做了就要转转方向,除日常记述创作有用的笔记外,精心写作日记,把每一篇写成生态或自然的美文。久而久之也可做一本好书,如果写作或考察体验忙,先写个雏形,留待日后整理。”

  从笔记中可以看到,胡冬林准备以后要“精心写作日记,把每一篇写成生态或自然的美文”。当时是这么想的,但过了一段时间,他认识到,他的笔记仍然属于为文学创作所积累的素材而不是文学作品:

  一点点积累这方面的素材,为我的随笔《倒木自述》。

  跟世界上那些不朽的自然作家比,我的日记实在不成样子,这不是思考的结果、文学的创造,而是一种素材的记录,相当于素材收集笔记。这本是我创作的方法:多搜集记录素材,为正式成文做基础工作,这也是日记的一种功能,而梭罗是一种日记创作。2009年9月20日。

  直到2010年12月12日,他对自己的日记又有了新的打算:

  昨天的笔记写下《沙锥的冬天》短文,准备从这本日记开始改变记述风格,有可写短文的直接写出来,不怕长,不怕费事,尽量接近成形,以后抄改删增,再加好想法即可成文一篇。以往有写,但都太短或太乱,连雏形都未形成。

  因为胡冬林突然离世,使这些笔记保持了原始状态。作为一个作家多年积累下来的至为重要的第一手材料,一经面世,对后人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起到哪些方面的作用、引发出多少创造性的理念等等,这都是无法估量的,但就其原汁原味的不可替代性而言,它具备了常读常新的内质。

  胡冬林生前也许根本想不到,这些大部分未及润色、加工、只作为素材的笔记,竟然能如此吸引人,现在看来,其魅力正是源于这种未完成的状态,也就是正在生成的状态。如同初始的生命,鲜亮、纯粹、活泼泼地显示着无限的可能性。

 

博采众长

  翻译家潘安荣在苏俄作家普里什文《大自然的日历》的后记中写道:“1989年7月13日我有幸访问过普里什文于1948年以后一直住到逝世的故居。……村中有一座一百年历史的古老庄园,那便是普里什文的故居。……树木之间有作家心爱的猎狗的坟墓,还有两个彼此靠近的大树桩,普里什文拿其中一个当桌子,一个当凳子,常在‘春天的口授下’记笔记。”

  胡冬林在长白山的森林中也有类似的桌子和凳子。他称之为“最牛的森林写字台”。他在《山林》中写道:“第一次在河边的原始林中,找到一张生平最满意的写字台。一棵直径1.5米的大青杨的旧伐根圆盘当桌面,四截短原木轱辘摆在四周当凳子,旁边立一根四尺高的原木,绑上一把灰色遮阳伞,短树杈上挂着我心爱的望远镜和数码相机……多少人曾幻想在一座小岛或湖畔或海边或野外独处思考写作,寻找一份脱俗的安宁。写《无界之地》的美国女作家玛丽·奥斯汀拥有一个树上工作台。我想,在中国作家们当中,我拥有一张最牛的原始林写字台。”

  胡冬林原始森林中的桌子与普里什文树木之间的桌子在令人惊异的巧合中构成了某种遥相呼应的隐秘而美妙的关系。我想,这种关系在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家之间是永远存在的,胡冬林与那些作家一样也在用自己的作品与未来的某些作家保持这种关系。

  作为一位有成就的生态文学作家,胡冬林有开阔的文学视野,阅读的范围也比较广。不仅是梭罗,他在笔记中曾提到的约翰·巴勒斯、奥尔多·利奥波德、格雷姆·泰勒、蕾切尔·卡逊、惠特曼、普里什文等等不同类型的作家对他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显得微妙而无形,有时又显得直接而适度。

  他确实以梭罗为榜样,但又不限于梭罗,可以说,他文学上的营养来源是多方面的。

  “2008年6月2日:心中涌动着创作的欲望,把这些笔记写成‘溪畔天问’式的呢?还是写成‘大自然日历’式的?抑或直接写成故事性的叙事散文,‘拍溅’式的?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我都来对了……”“2008年6月17日:反观利奥波德,那才是伟大的思想者。而我的脑袋里尽是故事和画面,同时文字表达上也贫乏,无思想内涵,这和以往修炼不够及‘文革’影响有关。”“2011年2月17日:闷在家里重读《沙乡年鉴》,把喜爱的关于橡树的片段留下笔记,曾经计划要写的散文《橡树的一生》会有所借鉴……”“2011年2月24日:几天来一直在读美国作家格雷姆·泰勒的《地球危机》,很及时,很有启发,书中一些观点和见解马上就可以用到我的写作中。”“2012年1月29日:今天开始有进入状态的现象,是老怀特的散文给了我启发,慢慢上道,这是写出好东西的前兆。”

  但他最喜爱的、在日记中提到最多的作家还是梭罗:

  “2008年6月17日:对照梭罗的日记再看我的自然日记,人家真是大师,思想和语言都那么深邃、朴实、准确、形象。五十三周岁的我要向他学习,哪怕在一遍又一遍的阅读中沾上一点仙气儿。”“2009年9月2日:回家就想獾子的随笔,估计可小成一文,借用一下梭罗的手法,但文字和故事是我的。”“2011年4月23日:在联合书城买了一本梭罗的《野果》。”“2011年4月24:睡前翻看梭罗的《野果》……我如果准备得充足一些,吸收各家所长,或许能比他写得好一些。”“2011年4月27日:昨夜读梭罗的《野果》,信心大增,如果下功夫,我或许比他写得好。但无论如何,我们是一类人,我和他相隔一个多世纪,却灵魂相通。”“2012年2月13日:在城市中,灵感一旦枯竭,情绪则极度低落,无所适从。此时只有读书才能缓解那种近乎绝望的情绪。而梭罗的书,经常在这种情况下给予我及时的安慰。这个与我灵魂相通的先人,常常将我从情绪的危难中解救出来并带来温暖与愉悦……感谢你梭罗,我的知音,我心灵的守护者。”“2012年3月3日:这些天看梭罗的《种子的信仰》和一本写远东驯鹿人生活的俄罗斯长篇小说《迁徙》。梭罗在一百年前已经扎扎实实地研究植物了,远远走在我们的前面,足堪师表。”

  胡冬林虽然受到过梭罗或上述那些作家不同程度的启发和影响,但这并不妨碍他写出独具特色的作品,如他的那些已经面世的《青羊消息》《拍溅》《蘑菇课》《巨虫公园》《野猪王》等作品。

  于晓威在《胡冬林,长白山的孩子》一文中,对胡冬林与那些相关的经典作家之间的内在关系做了如下总结:“冬林非常佩服美国生态作家蕾切尔·卡逊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他多次在记者采访中提到了它。而我觉得,就他的心性而言,虽然他远没有下面将要提到的这些人伟大,但是他是集合了达尔文写植物、法布尔写昆虫、梭罗写瓦尔登湖、蕾切尔·卡逊写生态环境于一体的热情之大成者,这一点他毫不逊色。”

  总体来看,胡冬林与上述任何作家都不同。因为他不仅是一位长年与原始森林融为一体的、作品极具个性的生态作家,同时还是一位守护野生动植物的战士。

 

作家与战士

  先是作家胡冬林:

  由于极端化的人类中心主义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置于对立状态,从而形成伤害与报复的恶性循环。这种情况引起了世界上很多有识之士的反思,其中出现了一批关注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作家,并创作出一些堪称经典的作品。中国也出现了自觉地涉足生态文学创作领域的作家。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出现了一些受到很多读者肯定的生态文学作家,胡冬林即名列其中。其散文《青羊消息》获首届吉林文学奖、全国首届环境奖、第八届长白山奖;散文《拍溅》获中国作家散文大奖赛大奖、吉林文学奖二等奖,并获第九届长白山奖;长篇动物小说《野猪王》获第十届吉林省政府长白山文艺奖;长篇散文《蘑菇课》获第三届“在场主义”散文新锐奖;长篇儿童科普小说《巨虫公园》获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而这部《山林笔记》更全面地展示了他的写作理念与人生诉求。他在2012年5月27日的笔记中写道:

  我有足够的动力坚持自己的方向,那动力来自于山野,来自于森林,来自于大自然!……我们对大自然太缺乏尊重与敬畏,以至于大自然发生的每一次活动——地震、台风、山洪、暴雨等,都会对人类社会造成重创。……能在对森林的踏查中有一些微小的发现并记录下来已实属幸运。在自然面前,人类只应有尊重与爱护之心,而不应有战胜与改造的妄想。经过长时间的实地考察与思考,今天终于想清楚了这一点,这是件多么值得高兴的事啊!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印  次:1

版  次:1

开  本:16开

纸  张:纯质纸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加载页面用时:97.6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