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善战者说:孙子兵法与取胜法则十二讲
善战者说:孙子兵法与取胜法则十二讲


善战者说:孙子兵法与取胜法则十二讲

作  者:宮玉振 著

出 版 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20年08月

定  价:78.00

I S B N :9787521719185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管理  >  管理读物  >  企业管理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没有一家企业不需要战略,也没有一家企业不面临竞争。

  2020年以来,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增加,竞争也随之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何因时因地制定发展战略?如何在激烈而残酷的竞争脱颖而出?中国传统智慧如何帮助企业增长? 

  作为一部流传2500多年的兵法,《孙子兵法》直到今天依然为世人所推崇,就是因为很少有人对战争与取胜的思考和理解,能像孙子这样透彻与深刻。它从战略的高度,揭示了战争取胜的基本要素和根本原理。换言之,《孙子兵法》是一部关于竞争理论的专著。

  用从战争这种残酷的“强竞争”的环境中所总结出来的竞争方法,来审视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竞争的本质,以及竞争中的取胜之道。

  那么, 如何更好地从兵法学管理,向战争学竞争?是直接读《孙子兵法》,还是通过与现代企业管理的结合,来做进一步的学习与思考呢?

  作为军事学博士与北大国发院的教授,宫玉振教授20多年来研读《孙子兵法》,并与管理学相互验证。他从“学会战略性思考”这一主题入手,打破《孙子兵法》的篇章结构,从中提炼出孙子最核心的12个理念,分别从组织管理的深层基础(五事、七计)、竞争战略的九条原则(全胜、先胜、任势、击虚、诡道、并力、主动、机变、先知”),以及领导力的基本内涵(将道)入手,旁征博引,用大量鲜活的案例,完备而系统地阐述了《孙子兵法》之于管理和经营的启发与应用,协助管理者也成为一个“善战者”。

 

TOP作者简介

  宫玉振

  军事学博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BiMBA商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EMBA学术主任。曾任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副研究员、康奈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

  著有《管理的历史维度》、《中国战略文化解析》、《取胜之道:孙子兵法与竞争原理》、《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美国陆军领导力手册:在任何情况下实施领导的技能、策略与方法》(译著)等十余部,主持和参与十余项国家和全军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先后获国家图书奖特别奖、军事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一等奖、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优秀成果奖、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双学位优秀教学奖、EMBA优秀教学奖等。

 

TOP目录

推荐序一 用兵法的智慧来观照企业的经营/ 吴如嵩

推荐序二  搭建自己的战略思维系统/陈春花 

推荐序三 理清迷思,找到新的繁荣之道/ 宋志平

前言

 

第一讲  五事:管理的五大要素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长期的成功一定是价值观的成功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战场的选择是指挥艺术的核心

分析地形的4个维度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兵以治为胜

第一个战略管理模型

 

第二讲  七计:比较的七个维度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

天地孰得,法令孰行

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

赏罚孰明

 

第三讲  全胜:竞争的四个层面

围棋与象棋的区别

上兵伐谋

学会战略性的思考

其次伐交

网景和索尼为什么失败

其次伐兵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竞争战略的金字塔

 

第四讲  先胜:攻守时机的把握

先为不可胜:先保证自己不输

以待敌之可胜:再把握赢的机会

战略性的机会需要有足够的定力

不打无把握之仗

冒有胜算的风险

 

第五讲  任势:资源效能的放大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利用“势”的杠杆作用

造势的原则:其势险,其节短

兵无常势:警惕“势”背后的陷阱

 

第六讲 击虚:突破方向的选择

避免进攻对手的优势

从对手力量薄弱的地方入手

打关键而又脆弱的节点

找出强点中的弱点

利用对方的大意与疏忽

最致命的一击往往并不来自正面

攻心是最高层面的击虚

突破后保持持续的投入

 

第七讲  诡道:竞争策略的运用

“击虚”需要“诡道”

突然性是战略的本质

用策略降低你取胜的成本

行动成功与否不单纯取决于你自己

微软、奥迪与双汇:他们为什么赢

 

第八讲  并力:战略资源的集中

并敌一向,千里杀将

切勿同时追逐多个目标

不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消耗力量

接受局部和次要方向的损失

成功的集中需要策略掩护

 

第九讲  主动:对抗局面的掌控

永远要左右你的敌人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采取积极的攻势行动

把战略上的被动转化为战役战斗上的主动

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第十讲  机变:打法的机动灵活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并非事先设计出来的四渡赤水

草鞋没样,边打边像

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兵形像水:打造水一样的组织

你需要找到那些不变的东西

因利制权:学会与不确定性共舞

 

第十一讲  先知:竞争态势的分析

“先胜”的背后是“先知”

加里波利的失败与珍珠港的成功

形人而我无形

知彼知己,知天知地

无所不用其间

进入对手的头脑和内心

我们为什么很难看清真相

关于“知”的三条忠告

 

第十二讲  将道:动态环境的领导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上下同欲,与众相得

静以幽,正以治

 

附录  《孙子兵法》题解、原文及译文

参考文献

后记

 

TOP书摘

前言 《孙子兵法》讲什么

  进入正题之前,先讲一个我跟人初次见面时经常会遇到的尴尬事。得知我在大学教书,对方十有八九都会问我一个问题:“您教什么?”我说:“《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好啊,美人计!”对方往往会脱口而出。

  《孙子兵法》没有“美人计”,那是《三十六计》里的。

  很多人会把《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混为一谈。有时候到书店买书,封面书名“孙子兵法”,打开一看,里面的内容是“三十六计”。

  不仅一般读者,如果不是专门做兵法研究的,即使是学者,有时候也会搞混。一次我在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亲耳听到一位军事专家言之凿凿地讲:“《孙子兵法》的最后一计,是‘走为上计’!”

  西方学者也会出错。我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的时候,历史系有一位研究古希腊、古罗马军事史的教授,是耶鲁大学毕业的,为人谦和,学养深厚,学风严谨,经常受美国军方邀请到战争学院、海军学院之类的地方讲课。我很敬重他。因为是同行,我们的交流就相对多一些。我还参加过他给研究生开的军事历史讨论课。

  有一天他给我写了一封邮件,说他看到有人在论文里引用了《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话,他想查证一下这句话的具体出处,问我能不能帮他看一看,究竟是出自《孙子兵法》的哪一篇哪一节。我一看就乐了。

  那句话翻译成中文,是“杀鸡给猴看”。我跟他说,这不是《孙子兵法》的话,是中国的一句俗语。

  读《孙子兵法》,首先要知道,《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不是一本书。

  那么,《孙子兵法》究竟是本什么书?《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这本书产生于什么时代呢?

  《孙子兵法》是目前中国存世最早的兵书,也是影响力最大的兵书。它的作者是孙武,写作于春秋晚期。

  孙武原是齐国人,出身于齐国的一个军事世家。后来因为齐国内乱去了吴国,被吴王阖闾任命为将军,并帮助阖闾成就了霸业。司马迁说,吴国“西破强楚”,往西打败了强大的楚国;“北威齐晋”,北边威震曾是霸主的齐国和晋国;“南服越人”,往南降服了越国;孙子“与有力焉”,孙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明的一个上升时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突破时期,也是中国人在思想上最活跃、最具有原创力的时代。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出了很多大师: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当然也包括孙子。我们今天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炽热。

  中国人基本的文化精神、价值取向、思维逻辑,甚至是基本概念,大多是在那个时代确立的。今天要研究儒家思想,你要回去读《论语》;要研究道家思想,你要回去读《道德经》;要研究中国哲学,你要回去读《易经》;要研究中国人的战略思想,你就要回去读《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从战略的高度,揭示了战争取胜的基本要素和根本原理,也确定了中国人战略思维和战略偏好的基本特质,是世界公认的一部战略学的经典著作。

  《三十六计》产生的时代,一般认为是明清时期,真正开始在社会流传,则是在民国以后了。明清以后,中国的封建文明走入衰败期,跟春秋战国那个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力的时代完全不一样。这个时代产生的兵书,与春秋战国那个时代产生的兵书,在境界和层次上也就有明显的差距。《孙子兵法》讲的是战略,是用兵的大“道”;而《三十六计》讲的是谋略,是兵法中的小“术”。

那么,为什么《三十六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反而貌似超过了《孙子兵法》,甚至人们经常会把《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混为一谈呢?

  其实这并不奇怪。《孙子兵法》这本书,确实不好读。

  第一,这本书产生于春秋晚期,距今已经2 500 多年了。对很多人来说,那个时代的文言文,和我们今天的白话文相比,基本跟外语差不多。你可能认识书中的每一个字,但就是不清楚它在说什么。

  第二,这毕竟是一部兵书,讲的都是用兵打仗的基本原则,要是你没有一点儿军事学的基础,可能很难读懂,更不用说领会它的精妙之处了。

  第三,这本书太抽象了。《孙子兵法》的通行版本有5 900 多字。2 500 多年来,因为传抄过程中出现的鲁鱼豕亥,有的版本字数会稍微多一些,但也就6 000 字出头,这还不如我们今天写的一篇学术论文长。

  古人评价它“字字珠玑”,没有一个多余的字,没有一句废话。今天也有人评价它“简单而深奥,简略而深刻”。

  所以,这本书的特点是,内容高度抽象、高度概括、高度凝练,背后的逻辑又极其严密、极其深奥,甚至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这就会带来一个问题:曲高往往就会和寡,一般人很难读下去。

  《三十六计》呢?非常通俗,讲的几乎全是故事,或者是一个个碎片化的知识点:瞒天过海、围魏救赵、隔岸观火、欲擒故纵、美人计……走为上计。你可能没有读过《三十六计》,但如果你读过《三国演义》,看过《水浒传》,或者听过评书,这些故事早就在你的脑子里了。这些碎片化的知识点很容易理解,又很容易记住。

  通俗的就是大众的。通俗的东西总是更容易普及和传播。这或许就是《三十六计》反而比《孙子兵法》更为知名,甚至很多人把《三十六计》当成是《孙子兵法》的原因吧。

  但是就如前面所说,《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说《孙子兵法》像武林绝学《九阴真经》,那《三十六计》大概就是民间流传的“分筋错骨法”了。

  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变化极快,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有大量的图书和文章诞生。面对这些,我们每个人内心都会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想读书也不知道该读什么。其实,越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越应该静下心来,读一读经典的东西。

  苏东坡有一句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 500 多年前产生的一部兵书,直到今天,依然被世人认可,世界都公认它是战略学的经典著作,就是因为很少有人对战争与取胜的思考和理解能像孙子这样透彻、深刻。孙子一生就留下了这部6 000 字左右的书。这样的书,已经被历史证明了它的价值,值得我们熟读、深思。

  当今世界,很少有人会像战争中的军人那样每天都在直面生死,但是在我们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成功与失败却无所不在。

  竞争与战争比起来,当然算得上温情脉脉,但对于失败者来说,结果却同样残酷无情。

  战争是一种最强的竞争形态,《孙子兵法》所揭示的就是竞争中基本的取胜法则,基本的竞争方法论。所以,我们可以把《孙子兵法》看成一部竞争理论的专著。

  用从这种残酷的“强竞争”的环境中总结出来的竞争方法,来审视我们所面临的竞争,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竞争的本质,并找到竞争中的取胜之道。

  这本书都写了什么

  《孙子兵法》一共6000 字左右,但是内涵极其丰富。如果逐字逐句来讲的话,估计60 万字也写不完。所以我打破了《孙子兵法》的篇章结构,从中提炼出孙子最核心的十二个理念,或者叫十二条原则,作为这本书的十二讲。

  这十二个理念分别是:“五事”“七计”“全胜”“先胜”“任势”“击虚”“诡道”“并力”“主动”“机变”“先知”“将道”。

  第一讲“五事”,讲管理的五大要素。

  什么因素决定了战争的最终胜负?孙子的回答是“五事”,即“道”“天”“地”“将”“法”。这也是战略管理的五大要素。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这些最基本、最简单、最普通、最

质朴的常识性要素,才是真正决定竞争胜负和组织命运的基本力量。回到这些基本的要素来反思自己的组织,并持之以恒地从这些基本的要素入手,去夯实管理基础,这在竞争中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讲“七计”,讲比较的七个维度。

  在战争或竞争的环境下,做好自己的事情当然重要,但相对于对手的优势,才是真正的优势。只有分析清楚自己相对于对手的优势和劣势、找出自己所处环境的威胁和机会,才能进行正确的战略评估,制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孙子认为应该从七个维度对双方的优劣进行比较,从而判断战争胜负的结果:“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这就是“七计”。“七计”是“五事”的细化与延伸,也是孙子的SWOT(优势、弱势、机会、威胁)分析框架。

  第三讲“全胜”,讲竞争的四个层面。

  战争的最高境界是超越战争,竞争的最高境界是超越竞争。《孙子兵法》的一个核心智慧,就是竞争者不但要懂得竞争,更要懂得超越竞争,从更高的层次来理解和把握竞争。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474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162.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