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文化史的视野:黄兴涛学术自选集



文化史的视野:黄兴涛学术自选集

作  者:黄兴涛 著

出 版 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丛 书:木犁书系.我思文丛

出版时间:2000年03月

定  价:29.50

I S B N :9787533429805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文化史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文化史的视野是应该极为广阔的。它不仅要烛照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还须透视文化与社会、文化与政治经济的互动关系。换言之,文化史不仅是一个论域的设定,更是一种方法的选择和视角的抉取。它是要人们从文化的角度来观察和认知历史问题。“文化决定论”诚然“贫困”,但文化因素确是无处不在,只是在具体的历史问题中,其所起的作用程度有别、各不相同而已。因此,“文化”永远是人们认识历史所不可或缺的一种眼光。
  文化史的视野又应是极为深邃的。它不能满足于平面扫视文化各部类支离片段的表象和各部类之间表面的“拼盘”,而应立体地窥揭各部类内部和各部类之间多层次的内在关联。只有在纵横双向的多维联系之中,才能深刻地把握历史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的历史发展。没有自觉“联系”的眼界和建立“联系”的有效方法,既实现不了文化史的广度,更不可能有其深度。
  黄兴涛先生治学最擅长的也许就是“即小见大”了。对于历史学这一门研究的科学,黄兴涛习惯于从宏大的知识背景出发探讨问题。他的学术领域主要是在清代尤其是晚清。从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出发,对一个个的细节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对逝去的时代进行了专业的描述。

TOP目录

自叙
尚“通”: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民国文化的时代精神论
近代中国汉语外来词的最新研究——评马西尼《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
近代中国新名词源流漫考二则
“儒臣”的应变与儒学的困境——张之洞与晚清儒学
近代诸子学的学术特征与文化意蕴——评介《近代诸子学与文化思潮》
近代中国文化学史略
“东方文化派”及其文化模式观“学衡派”主将的精神关怀——文化保守主义者梅光迪论
《近代以来文化名门世家》丛书序
甲午战争时期“主战”舆论三题
戊戌百年祭:一个近代化视角的反思
五四时期的废娼运动初探
一对特殊的朋友:胡适与李大钊关系论
人文景观辜鸿铭
辜鸿铭英译儒经论
《中国人的精神》译者前言
近代中国反基督教侵略史上的精彩一笔——辜鸿铭反洋教述论
“怪杰”之谜:一个文化现象的阐释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不应被遗忘的人物——陈季同其人其书
加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
《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译丛序
马戛尔尼使华与传教士和传教问题
张之洞《劝学篇》的西文译本
民国时期中国文化外播概略
简述民国时期国内各民族文化的新交融

TOP书摘

尚“通”: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通”的观念与尚“通”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一个历久常新的课题。近年来,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在学术界又掀起一个小高潮。人们谈得较多的是“天人合一”,在这一命题之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精神阐发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不过笔者认为,用“天人合一”的命题来概括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似不如用尚“通”来概括更进一步。用尚“通”来概括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明确涵盖人与自然、人与人两个维度的关系,对中国文化的种种现象做出较为宏观综合的说明。
“通”是一个有着特殊内涵的古老概念,在<周易)里已经反复出现,《系辞传》里使用尤多,它是《周易》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综观(周易)全书所使用的“通”字,其基本含义是与“穷”、“塞”相对的“通达”、“贯通”和“畅通”。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去把握这一概念:首先,它是一种自然本体观,反映的是自然界万物(包括人类)普遍联系、构成有机整体的属性和状态,一种生生不已、无所滞碍、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自然和谐境界,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无穷谓之通”,其中的“通”所说的就是这种状态和境界。其次,由于“通”是阴阳对立面之和谐统一的实现,矛盾的调和或暂时消解,所以,“通”就意味着“吉”和“利贞”(宜和正),《周易》里随处可见的“亨”、“元亨”、“大亨”,即是此意。亨者,通也。因此,“通”同时也是一种人类为之努力实现的社会目标或至上境界,即通过宏观整体地把握和透彻地了解自然界与人类自身(如“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等),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不隔”、“不塞”的状态,也就是对天然“通”境的无限追求和不断接近。孔子从40岁起逐渐开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涵义。司马迁曾说: “盖孔子晚而喜《易》,《易》之为术,幽明远矣,非通人达才孰能注意焉?”这反映了古人对于《周易》这部“通”经和孔子这个“通”人的崇敬之情。
  ……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481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78.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