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天堂城堡中的音乐:巴赫传
天堂城堡中的音乐:巴赫传


天堂城堡中的音乐:巴赫传

作  者:[英] 约翰·艾略特·加德纳 著

译  者:王隽妮

出 版 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5月

定  价:108.00

I S B N :9787532171989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传记  >  文艺体育  >  艺术家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其人,在音乐史上始终是难以捉摸的谜题。人们很难将那些恢弘伟大的作品,与一个看似庸常、难解,偶尔疯狂的个体联系在一起。英国指挥家约翰·艾略特·加德纳在父母家的两幅巴赫肖像的陪伴下长大,每日每夜他拾级而行,都会经过在战争期间保护着的肖像。从那时起,他开始研究并演奏巴赫,日后成为现今*伟大的巴赫诠释者。这本书便是他毕生奉献的精华与凝结。他考察了巴赫研究的*进展,以丰盛的细节呈现巴赫的思想,他的工作方式,他如何创作音乐以至于日臻化境,*终为我们揭开巴赫掩藏其下的真实面目。

  加德纳作为历史学家的身份,让他透过学术与演奏两个通径来展开研究。他仔细钻研了现存稀少的传记素材,通过对音乐本身的细致体察,摸索到那些个人特质从音乐中浮现的瞬息。与传统的传记不同,加德纳旨在“认识这个创作中的人”,体会巴赫的音乐创作过程,使读者身临其境,获得同样的经历和感受。音乐能够折射出广泛的人生经历,巴赫的人格由他的音乐思想发展、磨砺而来。本书以十四个章节,作为十四条轮辐,全部通向同一个核心——作为人和音乐家的巴赫。


TOP作者简介

  约翰·艾略特·加德纳

  世界顶尖的指挥家之一,被认为是巴赫作品当今最权威的诠释者。1943年出生,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获得历史和阿拉伯语学位后,先到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羽管键琴,后到巴黎学习指挥。他创建了蒙特威尔第合唱团和管弦乐团、里昂歌剧院管弦乐团、英国巴洛克独奏家乐团以及革命与浪漫管弦乐团。作为指挥家,他的职业生涯非常辉煌,指挥过世界上几乎所有最好的乐团。2014年,他当选莱比锡巴赫档案馆主席。现居住在英国多塞特郡的农场。

  王隽妮,中国科学院地理学博士,巴赫乐迷。


TOP目录

关于本书的说明

地图

序言

第一章 在乐长的注视下

第二章 启蒙运动前夕的德意志

第三章 巴赫基因

第四章 1685年团体

第五章 信仰的机制

第六章 无可救药的乐长

第七章 工作台边的巴赫

第八章 康塔塔还是咖啡?

第九章 轮回与节期

第十章 首部受难曲

第十一章 伟大的受难曲

第十二章 碰撞与共谋

第十三章 完美的习惯

第十四章 “老巴赫”

致谢

编年表

术语表

索引


TOP书摘

  这本书与传统的传记不同,它旨在“认识这个创作中的人”(rencontrer l’homme en sa création) ,为读者带来真实感受,体会巴赫的音乐创作过程,使读者身临其境,获得同样的经历和感受。在这点上,我并非要提出作品与人格之间的直接关联,而是倾向于认为,音乐能够折射出广泛的人生经历(很多在本质上与我们自身的经历相似),这和生平与作品间的惯常关联有所不同。巴赫的人格由他的音乐思想发展、磨砺而来,他的行为方式也由此衍生而来,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被解读为他作为音乐家的生活和日常家庭生活间失衡的结果。将目光投向巴赫创作和演奏的双重历程,我们会松一口气——这位作曲家无疑有人性化的一面,这个印象如今只能通过重新创作和重新演奏的体验来强化。

  作为一个站在声乐与器乐合奏组前的演奏者和指挥,我试图表达从这种位置接近巴赫的感受,正如他自己也习惯站在这一位置。当然,我知道这是一个危险的立足点,由此得到的任何“证据”都会轻易被驳斥为主观和站不住脚的,它只是“音乐即自传这种浪漫想法的又一新论”,且以“不可能的权威”为推测背书。相信在音乐唤起的情感的影响下,作曲家的意图能够被捕捉,这当然是一种诱人的想法——虽然事实可能根本不是这样——但这并不意味着主体性本身与更为客观的事实相悖,或者会毁坏其结论。也许除了那些数学上的真理,一切真理在根本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主观性。过去的巴赫研究常是主体(作者)和客体(作曲家)相疏离,有时候主体甚至被移除。然而,一旦作者的主观性几近抹除,或者不被承认,就会造成探寻巴赫人格多面性之路的封塞。在序言里,我解释了我个人独特的主观性的背景与属性。如果我因此激励他人去分析自己对巴赫的主观回应,并且去细思这种回应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他的感知,我希望这种做法能够得到谅解。

  本书历经数年的写作过程,意味着对学术与演奏的协作及二者结合之路的探寻。这要求我必须深究那些能使我们对巴赫的背景有新认识的证据,拼起那些传记性的碎片,重新审视他作为孤儿的经历,他求学的环境带来的影响,检视他的音乐,时刻关注演奏期间他的个性隐约从乐谱结构中浮现的那些时刻。尽管本书得益于许多专家学者的指引,他们可能助我避开了歧途,这里呈现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却是我个人的观点。我试着提供一个明确的结构,尽管不总是严格按时间顺序:十四种不同的方式,十四条轮辐,全部连接到同一个核心——作为人和音乐家的巴赫。每条轮辐,尽管与相邻和相对者都有关联,但也意在以特定的主题引导读者神游。每一个“星丛”(借用瓦尔特·本雅明对此类事物的描述)都探索了巴赫性格的一面,都提供了观察巴赫其人和音乐的新的有利视角。

  与此相对,本着传记作家理查德·福尔摩斯(Richard Holmes)的精神,我附加了一系列脚注:“作为类似舞台前部的声音,在行动发展时进行反思,通过出现的某些有关自传的关键性问题,提出研究进路。”然而,我并不是要面面俱到,绝非如此。如果你想寻找对巴赫不朽的键盘和管风琴作品、独奏器乐作品的分析,在这里是找不到的:与声乐作品一起,它们得不到全面透彻的研究,需要专论。我只讨论自己最熟知的音乐——与文字相关联的音乐。我希望能够表明,由于它们与语言和文本的联系,在巴赫的康塔塔、经文歌、受难曲和弥撒曲这些不可超越的作品中,存在着此前未曾有人尝试或者敢于表达,或说能够用声音表达的东西。我发现这种实践上的熟悉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大门,使我们能够在新的视角下看待特定的作品,它们为何以及如何演变,如何缝接在一起,以及那些它们似乎要讲述的关于作曲家的事。对我而言,从初次遇到这些作品,到这些年不断的排练与演出,我度过了心无旁骛的岁月,激动的火焰愈燃愈烈。这个丰盈、雄浑的世界,和作为一位指挥以及终生的巴赫门徒在其中领受的喜悦,正是我最想传达的。

  听者、批评家或学者通常有时间衡量和反思自己对于巴赫音乐的回应。音乐结构分析有其作用,但只能引领到半途:它标识出机械部件,描述构件的工作原理,但却无法告诉你发动机是如何运转的。相较于廓清或洞察他创造性的构想,追溯他精心设计和变换素材的技艺工序更为容易——这与很多作曲家的情况一样,而在巴赫这里尤为明显。在过去的一个世纪,我们分析音乐时惯于运用音乐分析法,它引我们深入理解巴赫的技艺,但当音乐与语言表达相关时,这种方法则用处不大。我们需要一套不同的工具。

  另一方面,演奏是不能骑墙观望的,你必须选定一种观点以及对于作品的一种诠释,这样才能以完整的理念和信念来展现作品。我试图展现演奏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在演奏中,你和音乐的动力相连,和舞蹈节奏相连,卷入复杂而和谐的曲调编排,卷入它们的空间关系中,也被带入人声、乐声交织的五光十色的万花筒中(有一枝独秀,有百花齐放,也有争奇斗艳)。如果我们在屏幕上看不到传输回地球的月球图像,宇航员要面对的描述难题大概与此类似;又或像是服用了致幻剂的人,脱离了那光怪陆离(我猜)的梦幻世界后,吃力地描述幻觉中的平行世界是何景象。

  想象站在齐胸深的海水中等待潜水的感觉。你看到的是寥寥几种肉眼可见的自然景物:海岸、地平线、洋面,也许有一两只船,也许还有水面下鱼或珊瑚褪色的轮廓,但仅此而已。然后你戴上面罩潜入水中。忽然间,你进入了自成一体的奇妙世界。这里有着无数瑰丽色彩,身边鱼群轻轻游动,海葵和珊瑚摇摆起伏——这是栩栩如生又完全不同的现实。对我而言,这类似于演奏巴赫音乐的体验和冲击——那种向你展示灿烂的七彩光谱的方式、锐利的轮廓、奥妙的和声,还有乐章中必不可少的流动性和潜在的韵律。水面之上是乏味的日常喧哗,水面以下是巴赫的奇妙世界。然而即使当演奏结束,音乐消散,一切归于最初的寂静,我们依然处于那种令人激动的冲击下,那感受仍萦绕在记忆中。还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像是在这音乐的创作者面前竖起了一面镜子,他复杂又粗犷的个性,他想要同听众交流和分享他对世界看法的强烈欲望,以及他在作曲中注入无限创意、智慧、风趣和人性的独特能力,都生动地映在上面。

  可以断言,巴赫这个人并不无趣。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版  次:1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75.6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