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考古者说
考古者说


考古者说

作  者:郑嘉励

出 版 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4月

定  价:58.00

I S B N :9787559826787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  文物考古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本书在我社2016年出版的图书《考古的另一面》之基础上修订而来,新书删去其中与考古工作关系相对疏离的文字,增加了大量主题性和专业性较强的文章。修订后全书共分四编,分别为:寻墓、语石、读城、格物。寻墓、语石两编,在原书石语、冢书两辑内容的基础上增删修订而成;读城一编,是全新的内容,主要围绕浙江城市考古展开;格物一编,则在原书“观物”一辑内容的基础上有所增删,依然主要是考古行旅或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TOP作者简介

郑嘉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文物博物馆学兼职教授,从事田野考古、文物保护的工作与研究,主要著作有《浙江宋墓》《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等,业余从事杂文写作,结集有《考古的另一面》《考古四记:田野中的历史人生》等,既为个人的抒情遣怀,也为文物考古工作者与大众之间情感、趣味与思想之连接。

 

TOP目录

001自序

 

第一编:寻墓

003上班就是上坟

036道在瓦甓

044风水术的起源

050龙湾好风水

064国宝·重光

 

第二编:语石

097墓志八题

127界碑

131禁示碑

135去思碑

139戒石铭

142客星山与三老碑

147摩崖题名

151沈括题名

 

第三编:读城

157浙江城市考古漫谈

165金华四记

183南宋御街

188嘉兴子城

193嘉兴瓶山

197城墙

 202丽水大猷街

 

第四编:格物

211吾乡印象

241写在瓷窑址考古边上

264乡土文物漫谈

299骑马

303车轮

307胡子史略

310鉴宝记 

316考古人的独白(代后记)

323鸣谢

 

TOP书摘

国宝?重光(节选)

 

 

第二单元,叫“官场实录”,主要介绍徐谓礼文书的内容,根据文书解读南宋的官僚制度、官员任命、官员管理、政务运作的各种细节。这是展厅的核心。

广义的“文书”,指公文、契约、个人信札等公私文字图籍;狭义所指,为政务公文、法律条令、官员委任等文书,主要是往来于各级政府机构之间的公务文书。

徐谓礼文书共有十七卷,四万多字,主要由告身、敕黄、印纸三部分组成,其中,“告身”是官员最主要的身份凭证。在具体介绍文书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两组基础概念:阶官和差遣;选人和京官。

宋代官制,一个官员的职官,由阶官和差遣两部分组成:阶官,也就是寄禄官,代表官员俸禄和品级,类似于今天的行政级别,比如副科、正科、副处、正处;差遣,是官员的实际职务,比如副局长、局长、副县长、县长。举例来说,“通直郎、知建康府溧阳县徐谓礼”——“通直郎”是阶官,正八品;“知溧阳县”是实际差遣,即溧阳县的长官,知县。

告身,主要就是阶官的“任命状”,即朝廷授予官员寄禄官的身份证书(南宋任命中央机构、路级转运使、地方节度使州等重要官员的差遣,也用“告身”,而不用“敕黄”)。

《徐谓礼告身》就是各种委任状的汇抄,把他从十九岁进入官场以来的历次“转官”凭证,依原格式,抄录一遍,按年代先后编排起来。

选人和京官,也有必要说明。宋代文臣阶官,分“选人”和“京官”两种。选人,自“将仕郎”以上至“承直郎”共有七阶;京朝官,自“承务郎”以上至“宣德郎”为京官,自“通直郎”以上至“开府仪同三司”为朝官,合称京朝官。自选人升至京官,称为“改官”,只有京官才有任职中高级官员的机会,“选人”只能浮沉于官场的基层。

改官,需要达到任官年限,更需要多位中高级官员的推荐。一般来说,从选人改为京朝官,需要十年左右,大思想家叶适《水心别集》中曾说:“京官者,朝廷之所重,使天下士大夫,更六七考,用举主五六人而后得之。”如果缺少人脉,即便进士出身,也有可能终身无法改官,一生“老于选海”。从选人到京官,这一步非常艰难,打个比方,选人相当于“正处级”以下,京官相当于“副厅级”以上,厅级干部以上才算高级干部。但这很难,绝大多数的干部一辈子都到不了,对吧?

徐谓礼的生父徐邦宪,生前官至工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显谟阁待制,卒赠中大夫,为从四品的官阶。按照制度,可以荫补子弟为京官。叶适认为“京官”为国之名器,反对轻授于人,而今居然只要“使其为太中大夫、待制者,即以京官任子弟”。作为名门之后的“官二代”,徐谓礼于嘉定十四年(1221)、十九岁时荫补为“承务郎”,即京官之最低一阶,这是寒门子弟所不能梦见的。

此后三十多年的宦海浮沉,徐谓礼从第三十阶“承务郎”,升迁至第十八阶的“朝散大夫”。我们真为他而高兴,年纪轻轻,就以京官起步,起点很高;同时,我们也为徐谓礼文书而遗憾,他的告身直接从京官开始,而宋代选人的系统文书,至今未见。

1.告身

宋代的告身,有实物传世,后头要讲的《司马伋告身》就是原件;当然,也有抄件、副本。颜真卿把自己的一个任官抄一遍,叫《自书告身》,这是书法爱好者共知的。告身,象征身份,子孙世代永宝,证明自己是官户人家,享有相应的权利。徐谓礼文书的原件,应该收藏在家族里,当然中央吏部的架阁库(档案库),可能也有一份存档。随葬的文书,叫作“录白”,古代没有复印机,只能把文书按原样抄录一编,做成副本。副本由官府指定的书铺抄录,经官方核对、加印,在法律上是合法、有效的。当然,徐谓礼用来随葬的副本,只为了在阴间证明身份,不必加印盖戳。

徐谓礼文书,到底由谁抄录?说不清楚。杭州师范大学的方爱龙老师,将文书与由徐谓礼撰书的其妻林氏墓志,进行笔迹比对,认为文书出于徐谓礼本人之手。但是,不能据为定论。古人有避讳的规定和习俗,比如帝王的名讳,必须回避,宋代铜镜改称“照子”,据说是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胤祖父赵敬的“嫌讳”,同音字都要回避,本字“敬”就更不用说了。然而,这种常用汉字,躲无可躲,只好采用

“缺末笔”的方式回避,就是不写“敬”字的最后一个笔画;徐谓礼生父徐邦宪,字文子,文书中果然有几处对“文”字进行缺末笔的处理,只写点、横、撇三笔,而省去最后一捺。这是徐家的“私讳”,孝子遇到父亲的名字,理应避讳,不会直接书写,如果父亲名叫“徐明”,朝廷让他到明州当官,那他就有正当理由拒绝赴任。所以,南宋皇帝的名字,故意选用一些冷僻字,赵顼、赵昚什么的,正常人根本用不到的字眼,这大概也算“仁政”吧,比较人性化,不至于太扰民。但在徐谓礼文书中,避讳并不严格,同样的“文”字,偶尔避讳,更多的并不回避。若为徐谓礼本人书写,应该不会如此漫不经心。

这是题外话。总之,文书的书写者是谁,至今是个谜。

接下来,我们根据南宋《司马伋告身》原件,来详细解读告身的基本格式和官员任命、审批的流程。

司马伋,北宋大儒、《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的孙子,南渡后,家住在绍兴。在展板中,描红的部分,叫“制词”,这是告身的主体部分,是由中书舍人或翰林学士撰写的“四六”文体,即六朝以来流行的骈体文,内容是乾道二年(1166)朝廷任命司马伋为“淮西总领”差遣的理由,说这是个怎样重要的岗位,司马伋如何德才兼备,又是司马光的名门之后,必定胜任这份工作,诸如此类。现在的文学史上老说,四六骈文,虚张声势,华而不实,其实这种文体,音节铿锵,念起来特别有仪式感,有腔调。写这种文章的词臣、翰林学士,都是文章高手。自从欧阳修等人高举“新古文运动”的旗帜,士大夫的日常写作,基本上回到了司马迁《史记》的传统,但六朝以来的骈文,依然保留在官文书的制词里。

制词的结尾处,有“奉敕如右”字样:“敕”是上行文书,唐宋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尚书省下的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工部、刑部。中书省,负责起草官员任命的文书,门下省负责审核、封驳,最后报给皇帝批准,并以皇帝的名义颁发,即为“奉敕如右”。古人从右至左,竖向书写;今天的横排文字,自上而下书写,“如右”就是今日的“如上”“如前”。

“奉敕如右”的下面,又有“牒到奉行”四字。“牒”是下行文书,就是把经过上级批准的任命文书,传递给下级。各部门走完签署的程序,交给尚书省执行。

中书省负责起草,门下省负责审核,经皇帝批准后,由尚书省负责执行,彼此联系,互相牵制,这就是官员任命的基本程序。尽管南宋后期,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二为一,但在文书格式上,依然保持着各自独立的形式。在徐谓礼生活的时代,宋宁宗、宋理宗皇帝相对弱势,屡屡出现为韩侂胄、史弥远等权臣操纵的情形,经常绕过三省的正常程序,利用皇帝直接以“内批”“内降”的名义,相当以“领导批示”的形式任免官员,甚至屡屡涉及特别重大的人事。但这毕竟是制度外的做法,在当时也广受争议,无须细说,我们主要还是根据文书,解读制度框架内的政治生活。

“牒到奉行”之后,图版中描成蓝色的部分,可以看到许多官员,官位由大到小,依次对司马伋的任命进行签署。

乾道二年没有任命宰相,所以,带头的中书令、侍中一栏空缺;从时任参知政事魏杞开始,签署了一个“杞”字,始有正式签押,“参知政事”即副相;紧跟其后的“芾”字,是时任权参知政事蒋芾;后头的签名人“岩肖”,即陈岩肖,身份是给事中,也就是门下省负责审核的官员;给事中后的“曮”,即中书舍人陈曮,就是文书起草人,也即前面提到过的拟定制词的文章高手——他们的身份很高,签名就够了,无须连名带姓。

大家签名后,再把正式任命,交付尚书省的吏部,由吏部负责执行。后面的内容,是吏部官员的签署,可以看到吏部尚书空缺,由“权吏部尚书周执羔”签署,他是当时吏部的代理长官。

图版中的黄色部分,是吏部走完前头的程序,所拟定“告身”的定稿,也就是吏部交给官告院制作“委任状”的正式文本。

官告院,是制作告身的具体办事机构。图版绿色区块中有“符到奉行”字样,这是吏部下发官告院时的居高临下的命令口吻,官告院根据上述内容制作告身。后头就是官告院具体经办人员的签名,他们的官阶很低,签署必须连名带姓,例如“主事杨安泽”,以便于日后追究责任。

以上是一道完整的告身,体现宋代文书生成、官员任命和政务运作的整个过程。徐谓礼告身,凡十一道,尽管内容有异,但体例类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根据这种解读模式,逐一品读。

2.敕黄

与告身不同,敕黄,是差遣的委任状。徐谓礼一生,共担任过十三个差遣,其中将作监主簿、太府寺丞、提举福建市舶兼知泉州,这三任差遣的委任文书,用“告身”(南宋任命中央机构、路级转运使、地方节度使州官员差遣,例用“告身”);其余的十个地方官任命,均用“敕黄”,由尚书省签发,共十通,其中九通是具体的差遣,一通是提举宫观的“祠禄官”任命,完整记录了徐谓礼的任官履历。敕黄共一卷,由多纸粘接而成一长长的卷子。

我们来看两道具体的敕黄文书,解读南宋地方差遣的任命程序。

这是端平元年(1234),尚书省签发授予徐谓礼“知溧阳县”差遣的牒文,即今江苏省溧阳市的长官,替代前任知县徐耜。牒文末尾的押字,“陈”是陈贵谊,时任参知政事;“乔”指乔行简,东阳乔宅人,同为参知政事。“右丞相”是郑清之,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权臣史弥远的同乡,两人关系密切。乔行简、郑清之的后头,各写有一个“假”字,推测文书签发之日,二人在告假中,或许正在度假呢。

祠禄官的任命,同样颁发“敕黄”文书。宋代文官政治,以对士大夫宽厚、优容而著称。北宋神宗朝,王安石变法遭到很多大臣反对,“祠禄”就是用来安置不同政见者的做法,让他们提举宫观,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台州崇道观之类。他们自然无须到道观上班,更不用去做道士,无非给一个领俸禄的名义。这是宋代特有的做法,真可以看出宋代文官政治的宽厚仁慈。如果在明代,臣僚不听话,是要廷杖的,当众打屁股,羞辱你。

 

......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336

印  次:1

版  次:1

开  本:32

纸  张:轻型纸

加载页面用时:48.3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