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城市表情:从19世纪到21世纪的都市摄影(精装)
城市表情:从19世纪到21世纪的都市摄影(精装)


城市表情:从19世纪到21世纪的都市摄影(精装)

作  者:顾铮 著

出 版 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4月

定  价:198.00

I S B N :9787558614781

所属分类: 艺术  >  美术  >  摄影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城市表情—从19世纪到21世纪的都市摄影》,聚焦都市摄影的具体实践,以包括了中国摄影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一共30位摄影家的丰富多彩的摄影实践为具体内容,探讨作为艺术与文化的重要形式与手段的摄影与都市的复杂关系。内含摄影图片200幅。

TOP作者简介

  顾铮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1998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府立大学人类文化研究科比较文化研究专业,获学术博士学位。曾任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终评评委。2017—2018年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2019年德国海德堡大学第九届中国艺术史海因茨·葛策杰出客座教授(9th Heinz G?tze Distinguished Visiting Professor of Chinese Art History)。曾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2001年)及第一届沙飞摄影奖学术奖(2007年)。著有专著多部,并在国内外策划多个摄影展览


TOP目录

旧巴黎影像百科的编纂者

—欧仁·阿杰     12

 

新兴纽约的观察者

—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     20

 

为都市人造像

—奥古斯特·桑德     28

 

夜巴黎的闯入者

—布拉塞     36

 

20世纪30年代的伦敦众生相

—比尔·布兰特     46

 

一个先锋艺术家眼中的莫斯科

—亚历山大·罗德钦科     56

 

巴黎“惊异之美”的炼金术师

—曼·雷     66

 

纽约的“肖像摄影师”

—贝雷尼斯·阿波特     76

 

照亮“裸城”纽约的“阿拉丁神灯”

—维基     84

 

从马德里到武汉

—罗伯特·卡帕     94

 

纽约地铁中的偷窥者

—沃克·埃文斯     106

 

献给纽约“城中之城”的《哈莱姆文献》

—阿伦·西斯金     116

 

巴黎的“决定性瞬间”

—亨利·卡蒂-布烈松     126

 

纽约街头的都会牧歌

—海伦·莱维特     136

 

巴黎纽约“双城记”

—安德烈·柯特兹     146

 

“丑陋的”都市现实

—丽赛特·莫德尔     158

 

塞纳河边的“左岸之恋”

—埃德·凡·德·埃尔斯肯     168

 

“布拉格诗人”

—约瑟夫·休德克     178

 

在都市这个影像实验室里

—哈里·卡拉汉     190

 

彩色的“大苹果”纽约

—恩斯特·哈斯     200

 

“被人忽略是人生不可多得的优待”

—索尔·雷特     210

 

“自然的眼光,偶然的真实”

—罗伯特·弗兰克     218

 

纽约的喧哗与骚动

—威廉·克莱因     230

 

与迷宫匹兹堡的影像格斗

—尤金·史密斯     242

 

摄影史的“搅局者”

—维维安·麦尔     252

 

来自边缘的都市表情

—黛安娜·阿巴丝     266

 

现代都市生活的荒谬图景

—加里·维诺格兰特     276

 

捡拾都市中的自我

—李·弗里德兰德     286

 

现代都市生活的叛逆者

—南·哥尔丁     298

 

都市:“照片的海,照片的森林”

—森山大道     306

 

作为风景的现代都市

—托马斯·施特鲁特     316

 

世纪末东京物语

—荒木经惟     324

 

上海街头的梦游者

—陆元敏     336

 

沉默的饶舌

—朱浩     344

 

“格是阿拉格上海!”(“这是我们的上海!”)

—“鸟头小组”      350

 

视觉记忆与城市空间

—曾力的北京上海双城记     362

 

逡巡于日常的光影中

—沈浩鹏的街头摄影     368

 

 

参考书目 

 

TOP书摘

  革命是激动人心的,这于艺术家尤其如此。1917年发生的俄国十月革命对当时的年轻艺术家们来说,也是一场艺术革命。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进入了一个充满理想、憧憬与热情的时代。尽管有战争、饥荒与肃清,但艺术家们为这场天翻地覆的革命所鼓动激发起来的想象力、创造力与狂热却有增无减。以诗人弗拉基米尔·马雅柯夫斯基(Vladimir Mayakovsky,1893—1930)为代表的苏俄艺术家们自发地认同这场革命,马雅柯夫斯基还盛赞这场革命为“我的革命”。他由衷地说:“接受(革命)还是拒绝(革命),这于我不是问题。因为这是我的革命。”

  苏俄艺术家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社会的文化建设中去,满怀希望地尝试为新政权、新国家创造出一种新艺术。在一段不算太长的时间里,苏维埃俄国的文化艺术一度出现过各种争奇斗艳的艺术倾向的繁荣景象。在这片文化繁荣中,尤以前卫艺术家的艺术实验活动最为引人注目。风格强劲、实验性格鲜明的俄罗斯前卫艺术运动如狂飙般席卷当时苏维埃俄国文化艺术的各个方面,在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平面设计、电影、摄影、建筑等各个方面都展开了一场深入的艺术实验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在革命成功后的最初阶段,苏维埃政权充分意识到艺术对正在深入发展中的这场革命的重要性,因此在要求艺术为革命服务的同时也对当时流派纷呈、主义迭出的艺术界采取了一种宽容的态度。对于摄影这一全新的视觉手段,苏维埃国家表示出相当的重视。列宁早已认识到摄影作为宣传工具的可能性,要求年轻的苏维埃俄国的电影摄影必须“充满共产主义观念并反映苏维埃现实”,教育人民委员阿那托利·卢那察尔斯基(Anatoly Lunacharsky,1875—1933) 也高度评价摄影家的创作,认为“我们的精神器官还是要远胜于任何摄影式的器官,只有它才能综合、反映与感受。一个影像不仅仅是一块经过化学处理的底版,它是一种深奥的社会的与心理的创造行为”。

  在这场如火如荼的前卫艺术运动中,摄影受到了一些青年艺术家的特别青睐。天才的艺术家亚历山大·罗德钦科(Aleksander Rodchenko,1891—1956)在运用摄影这一视觉表现手段为革命造势服务时,表现出极大的才华并为苏维埃摄影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艺术千面人罗德钦科是一个无法将其框定在某个特定领域里的天才型艺术家。作为一个全才型的艺术家,罗德钦科纵横驰骋于绘画、平面设计、雕塑、舞台美术、高等艺术教育、摄影、艺术理论等造型艺术的诸多领域,以充沛的精力进行了大量富于实验性的艺术探索并留下了丰富的、对后人深具启发的精神遗产。

  罗德钦科1891年出生于圣彼得堡,他父亲是一个戏剧道具制作者,而母亲是一个洗衣工。从1910年到1914年,他在喀山艺术学院作为一个编外学生就学。此后,他来到莫斯科的斯特罗加诺夫艺术学院学习,并在这里认识了构成主义艺术家弗拉基米尔·塔特林(Vladimir Tatlin,1885—1953),在艺术上深受其影响,并在此后的美术创作中展现强烈的构成主义倾向。

  而在1914年与诗人马雅柯夫斯基的邂逅,更使罗德钦科与俄罗斯的前卫艺术运动结下不解之缘,在这场运动中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十月革命后,卢那察尔斯基在教育人民委员会中设立了造型艺术部[“伊佐”(IZO)],而罗德钦科则出任该部的美术馆局长。同时,他还在国立高等艺术技术创作室担任金属工艺美术科教授。然而,1921年举办的“5×5=25”展成了他艺术生涯中的一个分水岭。此展结束后,他与同展的其他四名画家一起发表了强烈否定架上绘画的《生产主义宣言》,明确宣布了自己艺术方向的转换。

  罗德钦科的生产主义艺术观念是,艺术家应始终在与公众的密切联系中展开艺术活动,应以产业的手段进行艺术的大量生产,艺术应在与社会和产业的互动中发展。他说:“未来的艺术不应该是家庭中令人心情愉快的装饰。它将成为与48层高的摩天楼、坚固的大桥、无线电、飞行器、潜水艇这样的东西意义完全相同的必需品。而且,这些必需品将变成艺术品。”这是他为对应新的时代变化而在造型艺术上提出的新美学主张。因此,他从这时起向具有大量复制可能性、易于直接诉诸公众感情的平面设计艺术与摄影急速倾斜也就不足为奇了。从1923年到1925年,罗德钦科与马雅柯夫斯基密切合作,创作了近50幅招贴画和100多块街头广告牌,以至于他后来不无自豪地回忆道:“莫斯科全城被我们的作品装饰起来了。”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版  次:1

开  本:16开

纸  张:轻型纸

加载页面用时:75.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