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国飞天路
中国飞天路


中国飞天路

作  者:兰宁远 著

出 版 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1月

定  价:68.00

I S B N :9787571002008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纪实/报告文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中国飞天路》用生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发展和辉煌的奋斗历程,展现了心怀梦想的中国航天人勇立潮头,开拓进取,忘我奋斗的精神。作者用文字再现了我国几代航天科技工作者不畏艰辛、勇攀高峰、顽强拼搏、锐意创新的精神风貌和动人故事及这些故事背后所体现出的牺牲、勇气、智慧和力量。作者将历史事件融入人物的成长经历之中,以充满诗性的语言和传奇性的故事承载并传递出巨大的信息量,并很好地把握住了着墨的力度与分寸,使作品读来疏朗、生动而又明快。透过文字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当代中国航天人宏阔的视野和胸襟。

TOP作者简介

       兰宁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75年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199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2015年毕业于鲁迅文学院第27届高研班。现就职于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
  主要作品有:长篇报告文学《飞天梦》《挺进太空》、散文集《霓虹烈焰》《守望天堂》《蓝色苍穹》、话剧《莫道桑榆晚》《顶天立地》《古都春晖》《父亲·李大钊》《新北平市长》、现代京剧《横空出世》、艺术评论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曾多次获得冰心散文奖、中国戏剧文学奖、全斟戏剧文化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奖、战士文艺奖等。长篇报告文学《飞天梦》《挺进太空》分别入选2011、2018年度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向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话剧《新北平市长》参演第二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2013年参加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

TOP目录

引子 梦天
第一章 问鼎长天
一、天上有了“中国星”
二、共和国的“曙光”计划
三、开路先锋“863”
四、代号“921”的秘密工程

第二章 飞天序幕
一、跨越式创新的蓝图
二、梦想,从飞天故乡起航
三、千里草原保平安
四、天地海网一线牵
五、永不中断的“风筝线”

第三章 万人会战
一、“神箭”千里逐天疆
二、万众一心造“神舟”
三、科学创新的空间平台
四、航天服,中国造
五、百里挑一的选拔

第四章 夺关破隘
一、威震九霄的零突破
二、进军宇宙的中国轨道
三、一个插头引发的“归零战”
四、尽善尽美的“彩排”
五、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第五章 漫步太空
一、“太空公民”的浪漫生活
二、从“海鹰”到“飞天”
三、五星红旗太空飘扬

第六章 苍穹之吻
一、天宫,新时代的guojia品牌
二、轨道上演“鹊桥会”
三、驾驶神舟赴天宫
四、云霄传来中国“好声音”

第七章 天上宫阙
一、椰海铸剑向天歌
二、志在九天再“长征”
三、温馨的天上人家
四、天舟,为中国梦加油续航
尾声 飞天与新时代同行
后记

TOP书摘

引子  梦天

  人类的文明史,其实是一部人类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历史。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憧憬,使得人类探索的脚步越走越远,从森林到大漠,从赤道到两极,从地球到太空……

  千百年来,虽然人类时时刻刻都在受着地球引力的束缚,但却从来没有停止对飞天的探索。浩瀚宇宙,璀璨星河;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牛郎鹊桥会织女,敦煌伎乐舞天宫……数不尽的神话传说都是和飞天梦想有关的。

  嫦娥奔月,是中国家喻户晓的飞天神话,嫦娥本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射日立下丰功伟绩后,受到天神们的敬仰。王母娘娘赞赏后羿的功绩,便赐给他一包长生不死药,服下此药即可升天成仙。由于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便将此药交给嫦娥珍藏。不料此事被后羿的徒弟蓬蒙知晓,他趁后羿外出狩猎之机,潜入后羿的家中,威逼嫦娥交出长生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机之时,她当机立断,打开百宝箱,取出仙药一口吞下。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嫦娥忽然感到自己身子变得轻盈了起来,飘离了地面,向天上飞去。她牵挂着后羿,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球之上,变成了月亮仙子。

  在古希腊的神话中,有一位叫代达罗斯的建筑师。他的外甥塔罗斯跟他学习雕塑,他很高兴,尽心尽力地教这个“徒弟”。可是几年之后,外甥的技术竟然超过了舅舅,并且好学的塔罗斯还发明了制造陶器的轮盘和旋转的车床,一下子引起了轰动,名声也越来越大。代达罗斯开始嫉妒外甥,终于他寻了个机会,把塔罗斯从雅典卫城上扔了下去。可是法网恢恢,事情被人发觉了,他被法庭判处死刑。为了逃避惩罚,代达罗斯逃到克里特岛上,成了国王的朋友。国王委派他给牛头人身的巨怪弥诺陶洛斯建造一座迷宫。迷宫建成后,代达罗斯受到了国王的赞赏,但却开始思念家乡,不愿意在这个孤岛上虚度一生,便准备逃离此地。他使用蜡和羽毛精心制作了两副翅膀,带着儿子伊卡洛斯一起飞出了克里特岛。当他们飞过爱琴海上空时,伊卡洛斯忘记了父亲的告诫,向着太阳飞去,结果翅膀受热熔化,坠落下来,葬身鱼腹。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这是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的诗句,他所描述的情景,自古就是中国人的梦想。尽管苏联首次进入了太空,美国率先登上了月球,但最初进行的载人活动,却要追溯到中国的古代。

  2000多年前,墨翟斫木为鹞,制作了世界上的第一只风筝,这也是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明朝中叶,一个叫万户的人,在一把椅子下面安装了47支当时最大的火箭,两手各持一只大风筝,让人把自己捆在椅子上,然后点燃火箭,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飞向天空。20世纪70年代,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山。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到了17世纪,人们开始把天文知识与虚构的故事结合起来,编写太空旅行的科幻小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写的《梦游》一书,讲述了人类飞向月球的情景,是最早的太空科幻小说。1865年,法国作家凡尔纳深入研究了大量关于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知识,出版了著名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这部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巴尔的摩城大炮俱乐部主席巴比康提议向月球发射一颗炮弹,建立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联系。法国冒险家米歇尔·阿当获悉这一消息后,建议造一颗空心炮弹,他准备乘这颗炮弹到月球去探险。巴比康、米歇尔·阿当和尼却尔船长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一八XX年十二月一日乘这颗炮弹出发了。但是他们没有到达目的地,炮弹并没有在月球上着陆,却在离月球二千八百英里的地方绕月运行。这三位冒险家的命运如何呢?据剑桥天文台的观测,只有两种可能,月球的引力征服了这颗炮弹,三位旅行家最后到达目的地;另一种可能是炮弹被束缚在一个固定的轨道上,永远环绕月球运行……

  值得一提的是,凡尔纳在这部小说中设计的类似宇宙飞船的炮弹和发射装置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都经过了严格的数学计算。书中人物所乘坐的炮弹的飞行速度是11公里/秒,接近第二宇宙速度,也就是物体脱离地球引力的束缚而绕太阳运行,成为太阳的人造卫星的速度。而这枚空心的炮弹中,还装有粮食、饮用水和制氧用的化学药品,能在太空中飞行4天,几乎是现代航天飞行器的雏形。更令人惊奇的是,炮弹的发射地点恰好就是现在的美国航天发射场——卡纳维拉尔角。

  凡尔纳以丰富的想象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预言了许多航天活动的重要元素:火箭发射场、飞船密封舱、失重、火箭变轨飞行、制动火箭、飞船海上返回……

  古代神话也好,科幻小说也好,虽然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但都寄托着人类对飞天的梦想和遐思。然而,由于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脚步始终没有能够离开养育自己的地球。

  直到1961年4月12日,人类终于挣脱了地球的怀抱,第一次实现了飞天的梦想。这天,一枚由SS-6洲际弹道导弹改制而成的火箭巍然竖立在哈萨克大草原的拜科努尔发射场中央,它的顶端装载着的是一艘名为“东方1号”的载人飞船。莫斯科时间9时07分,火箭冲天而起,“东方1号”飞船载着加加林以2.72万公里/小时的速度飞驰,环绕地球运行。

  加加林的这次飞行,在最大高度为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历时1小时48分钟,安全返回地面,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飞行。从此,人类开始了拓展太空活动空间的历史,波澜壮阔的载人航天序幕由此拉开。

 

第一章 问鼎长天

  天上有了“中国星”

  在人类历史上,远洋航海技术的兴起,导致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市场的开辟和科学的进步等一系列成就,拉开了“全球文明”的幕布。

  在1981年召开的国际宇航联合会第32届大会上,陆地、海洋、大气层和外层空间分别被称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环境,而第四环境是随着航天技术的诞生而出现的。在此之前,人类只能在第一、第二和第三环境里活动。

  航天技术的发展,把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展为陆、海、空、天四大疆域,拉近了太空与人类的距离,为人类认识、开发和利用太空,提供了重要的手段,从而,引发了人类文明史的又一次重大飞跃。特别是,载人航天技术的兴起,使人类走出了地球摇篮,到达浩瀚无边的太空,开始了“太空文明”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地球是人类生存之本和一切物质财富之源的断言已经过时,而宇宙空间以其无穷无尽的宝贵资源吸引着人们去开发和利用。

  航天器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整个科学技术体系的进步,改变了人类基于地面所形成的许多传统观念,把新视野拓展到宇宙的深处。

  我们生活的地球之外的太空是陆地、海洋和大气层之外的新空间,那里有太阳能、强辐射、高洁净、高真空、微重力、高远位置,以及很多地球上所缺乏的资源,在这个轨道高度上运行的载人航天器可以进行地球环境与资源探测、开展生命科学和空间医学实验等太空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进行航天领域的探索,开展了一场此起彼伏的太空竞赛。

  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从“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中,认识到航天技术的发展对提升苏联的国际地位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外交层面上,如果有了这张王牌就可以增加谈判的筹码,因此他积极地支持苏联的太空计划。1958年,在航天专家科罗廖夫的带领下,苏联正式开始了载人航天的研制工作。1961年,苏联航天员加加林完成了人类的第一次太空飞行。1965年,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实现了人类的首次太空行走。

  苏联屡屡夺得太空竞赛的头筹,让美国人耿耿于怀。为了展现自己的实力,不甘落后的美国人把目光瞄向了更加遥远的月球。

  1958年,美国制定了一项“太空法案”,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太空研究的计划、方向和目标,并且成立了国家航空航天局,也就是后来人们熟悉的NASA,把有关航空航天的发展计划都纳入NASA之中。8月8日,NASA正式接手载人航天计划,并于不久后公布了“水星号”载人飞船计划。1961年美国组织了庞大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动员了2万多家公司,42万人,120所大学参加。1962年2月20日,美国航天员约翰·H·格林乘坐“友谊7号”飞船实现了美国人的航天梦。1969年,“阿波罗号”飞船载着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首次完成了神奇的月球之旅,终于在这场竞赛中把苏联甩在了后面。

  由于N1重型运载火箭多次发射失败,苏联明智地调整了方向,放弃登月计划,开始大力发展载人空间站,并研制出了足以令其自豪的“联盟”系列飞船。

  20世纪60年代末期,人类对太空的开发逐渐回到了它的本质。美苏两国都意识到太空不应只是各自炫耀实力、增加政治资本的地方,如何开发利用太空资源、开展应用型研究,成为两国领导人和科学家们思考的问题。

  20世纪50年代中期,朝鲜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尽,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刚刚从战火中走来的中国人从过去百年的屈辱史中深刻地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虽然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国内几十年的战乱,但在国际上还没有相应的地位,加之美苏之间的“冷战”升级,使得新中国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意识到,要想拥有独立的主权,在国际事务中以一个大国的身份出现,就必须在军事发展中掌握某种决定性的力量。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由于中国的武器不如美国,我们在战场上吃了很多亏。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目标,明确要以原子弹和导弹为重点,发展尖端科学技术事业,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住处召集中央书记处的全体成员开了一次扩大会议,做出了一项重大决策——发展航天和原子能事业,从此拉开了火箭、导弹和人造卫星研制的序幕。

  这一年,一名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受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关注,他就是钱学森。钱学森是近代科学巨匠、20世纪世界最杰出的航天工程专家冯·卡门的学生,空气动力学第三代世界级权威,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20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之一。20世纪40年代,钱学森的著作《工程控制论》出版,标志着他在学术成就上已经与冯·卡门齐名,成为闪耀于航空航天领域的巨星之一。当时,他正和冯·卡门一起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的研究。当新中国成立时,他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新中国的成立,让钱学森看到了民族复兴的曙光。1950年,他决定以探亲名义回国,却被美国当局无理拘禁,在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下被滞留达5年之久。直到1955年10月,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安排下,中国代表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多次严正交涉,钱学森一家才得以安全回到祖国。44岁的钱学森从此伴随着中国的航天事业,走上了艰辛的创业之路。

  这年12月,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火箭专业教授任新民、周曼殊、金家骏3人,给中央军委写信,提出了在中国研制导弹武器和发展导弹技术的建议。

  年底,钱学森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时,院长陈赓握着钱学森的手问:“你看,咱们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

  钱学森毫不犹豫地回答:“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钱学森的话令陈赓顿生豪气,连声说:“好!我就要你这句话。”

  1956年是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值得永远记忆的年份。元旦那天,叶剑英请陈赓、钱学森到家里吃饭,席间又谈起导弹的问题,陈赓提议,立即去找周恩来汇报。周恩来听完后,对钱学森说:“你们写个报告吧。”

  1月25日,毛泽东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中国人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中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他还提出一个思考已久的想法,“从现在起,我们抓紧时间,埋头苦干,争取在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末期,使我国原子能、火箭等最急需的科学技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按照周总理的要求,2月17日,钱学森向中央提交了他回国后的第一份建议书。这份由他亲自撰写的建议书名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发展我国航天技术的建议,对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报告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2月22日,周总理把这一意见书呈送给了毛泽东主席。自此,中国的导弹研制工作,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

  制定这样一个科学规划,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3月14日,在周恩来总理的主持下,国务院成立科学技术规划委员会,陈毅、李富春、聂荣臻等开国元勋们组织全国600多名科技人员,经过长达7个月的广泛调研、周密筹划,新中国的第一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诞生了。这份题为《1956~1967年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从自然条件及资源、矿冶、燃料和动力、机械制造、化学工业、土木建筑、运输和通信、新技术、国防、农业林业牧业、医药卫生、仪器计量和国家标准、若干基本理论问题与科学情报等13个方面,明确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和“以任务带科学”的发展方针,提出了57项重大任务、616个中心问题,并综合提出原子能的和平利用、无线电电子学中的新技术、喷气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精密仪器等12个重点任务。其中,《纲要》的第37项《喷气与火箭技术的建立》就是在钱学森的主持下,由任新民、沈元、王弼等专家共同完成的,他们提出的目标是,在这12年内使中国的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任新民和钱学森一样,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49年,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正在美国布法罗大学任教的任新民,放弃了刚刚获得一年的职位,毅然回到祖国,还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现役军人。很快,任新民又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二次选择,由机械工程专业改为导弹研制,投身到新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当中,从此再也没有改变。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初期的主要任务是为国防建设研制各类导弹。导弹的发射、飞行过程实际上就是火箭技术的一部分,特别是弹道导弹,起飞后直接冲出了大气层,在太空飞行的部分,更是需要雄厚的航天技术来支撑。

  1956年4月,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军委会议,根据钱学森的建议,决定组建一家导弹航空科学研究方面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由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聂荣臻担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担任副主任,委员有王士光、王诤、安东、刘亚楼、李强、钱志道和钱学森等7人。在此基础上,5月10日,聂荣臻向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报送了《关于建立我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建议成立专门的导弹研究院立即开展导弹技术的研究和技术干部的选调培养工作。5月26日,周恩来再次主持中央军委会议,确定由航空工业委员会负责组建导弹管理局(国防部五局)和导弹研究院(国防部五院),开始筹备导弹的研制发展规划。鉴于当时薄弱的经济和技术现状,周恩来对聂荣臻说:发展导弹不能等一切条件都具备了才开始进行,而应当采取集中力量、突破一点的方针,逐步开展起来。

  195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全面实行军衔制。金秋的一天,北京西郊的解放军466医院,一批解放军将帅们穿着崭新笔挺的55式军服走进简陋的职工食堂,参加一个后来被写入共和国航天史册的庄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奏过之后,聂荣臻元帅对着台下的200多人,代表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宣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经过中央军委批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今天正式成立了”。说到这儿,他转过头来看了看坐在身边的钱学森,指着他说:“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他现在是国防部五局的副局长,从今天开始,由他兼任第五研究院的院长,领导大家从事火箭和导弹的研究工作。”如雷的掌声中,钱学森站起身,微笑着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聂荣臻接着说:“在座的各位,都是中国火箭事业的奠基人,现在人手虽少,但只要大家团结一心,艰苦奋斗,中国的火箭、导弹事业,一定会有美好的前景。”聂荣臻还明确了五院的建院原则,“以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这一原则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认可,后来,逐渐成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乃至整个科技事业的基本建设方针。

  这一天是1956年10月8日,中国火箭、导弹事业正式启动奠基。火箭、导弹既是国家防卫重器,也是发展航天事业的首要工具,所以,这一天也被作为了中国航天事业创建的纪念日。

  国防部五院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刚刚进院工作的大学生进行入门知识培训。授课的都是参加五院创建工作的著名专家,钱学森主讲导弹概论、史超礼主讲航空概论、梁守槃主讲喷气发动机原理、庄逢甘主讲空气动力学、朱正主讲制导概论……通过集中学习,大家对火箭、导弹的基本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工作开了个好头。

  11月16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十一次会议决定,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机械工业部”(后改名为二机部),主管我国核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工作。宋任穷为部长,刘杰、袁成隆、刘伟、雷荣天、钱三强为副部长。

  至此,中国研制原子弹、导弹的大幕徐徐拉开。

  1957年12月24日,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了中国北京。车上的102名苏联火箭技术人员给中国的专家们带来了一份厚礼——两枚P-1近程地地导弹。这两枚导弹运抵五院驻地后,五院领导立即组织全院人员参观这枚导弹,并请专家进行讲解。通过对实物的学习,大家对导弹和发动机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科技人员兵分两路,一部分人员由任新民领导,进行发动机的测绘;另一部分人员则由梁守槃领导,进行发动机试验设备的初步设计……

  正当中国的航天事业在一穷二白中迈出第一步时,美苏两国已经开始了宏大的航天计划,他们把航天领域的较量看作是国家实力的角逐,都渴望凭借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气势上压倒对方。仅1951年和1952年,苏联就发射了6枚生物探空火箭。到1956年,苏联已累计发射了22枚火箭,上天进行试验的狗也达到20只。美国也毫不示弱,在1955年3月10日向全世界宣布了他们的“先锋计划”,准备短期内连续发射多颗卫星上天。就在美国为他们的这一计划沾沾自喜时,苏联却捷足先登,于1957年10月4日,率先发射了人类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掌握了卫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1957年11月1日,毛泽东应邀参加纪念十月革命40周年的活动,率领中国代表团出访苏联,钱学森也在代表团的行列中。毛泽东抵达莫斯科的第二天,苏联又发射了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

  苏联的人造卫星抢先于美国升空,这无疑对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新中国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也促使毛泽东意识到航天事业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意义,只有拥有足够的和平盾牌,才有对战争说“不”的资格。他在随后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上,用亢奋的语气对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说:“希望你们在不长的时间里,再抛一个更大的东西上去,把资本主义世界远远抛在后边。那样,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日子就更加好过了,全人类就‘免于恐怖’了。”

  毛泽东讲这番话时,坐在台下的钱学森心里默默地回想了一遍百天之内世界上发生的事情——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洲际导弹,美国的人造卫星也正在不甘落后地进行着……钱学森意识到,一场世界范围的航天竞赛已经拉开帷幕。在这风云变幻的世界中,要想建立一套可靠的国家安全体系,导弹和卫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未来战争中,卫星将成为获取重要情报的工具,一旦战争爆发,对没有这项技术的中国来说,后果不堪设想。

  想到这儿,钱学森坐不住了,散会后立即向毛泽东请假,要求提前回国。毛泽东从钱学森的目光中,看出了这位科学家“只争朝夕”的决心,批准了他的请求。

  钱学森一回到北京,就接连召集了几次记者会,热情地向记者们介绍卫星、火箭的知识,讲研制导弹、发射卫星的意义。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学会和科普协会联合主办的庆祝苏联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40周年的大会上,钱学森又专门做了一场《喷气技术与人造卫星》的专题报告。他开阔的视野、前瞻的眼光、丰富的知识和富有激情的表达,瞬间便激发了科技工作者心中的强国心愿和飞天梦想。钱学森精心安排的这一系列活动,不仅对科技界是一次摩拳擦掌的鼓动,也在全社会唤起了一阵强劲“卫星热”,各界人士纷纷致信钱学森,建议尽快实施中国的太空计划。

  1958年1月31日,美国的“探险者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世界上的第二个拥有卫星发射技术的国家诞生了。这个消息极大地震动了毛泽东。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和高技术发展的迅猛势头,他下决心要鼓足干劲、追赶世界了。

  1958年5月17日,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在讨论中央工作报告时,身为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的张劲夫,向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正式反映了科学家们的建议,他说:“苏联老大哥的卫星已经上天了,资本主义的美国也发射了卫星,我们中国既是火箭的故乡,又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如何也应该搞出自己的人造卫星。”

  张劲夫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发言,是因为不久前,钱学森和竺可桢、赵九章等科学家联名正式向中央建议开展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张劲夫的话唤起了大家的共鸣,会场顿时热闹了起来,代表们议论纷纷……

  毛泽东默默地听着大家的发言,不动声色地大口吸烟,等大家说完,他猛吸几口烟后,站起身来说:“苏联去年把卫星抛上了天,美国几个月前,也把卫星抛上了天。那么,我们中国怎么办?”说到这儿,毛泽东把话停了下来,环视了会场一周后,大手一挥,“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毛泽东的这番话道出了代表们的心声,也等于同意了科学家们的建议。会场顿时掌声雷动,毛泽东微笑着看着大家,等掌声平息后,又接着说:“我们要抛就抛个大的,要干就干一两万公斤的,不干美国鸡蛋大的。”毛泽东所说的“鸡蛋大的”东西,是指美国在1958年1月31日发射的“探险者一号”人造卫星,这颗卫星的重量只有8.2公斤。毛泽东用幽默的语言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新中国不仅要让卫星上天,而且还是一颗重型卫星。

  八大二次会议结束半个月后,主管国家科技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元帅按照毛泽东的要求和周恩来的指示,组织张劲夫、钱学森等领导和专家召开会议,专门讨论研制卫星的实施方案。这次会议上,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星际航行委员会,由钱学森、裴丽生、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组织与规划工作。

  这次会议后,中国科学院和国防部五院将人造卫星的研制列为1958年的首要任务,重点研制高能推进剂运载火箭和重型卫星,计划在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天,这个设想被称为“581工程”。同时组成了以钱学森为组长、赵九章、卫一清为副组长的“581”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实施人造卫星、运载火箭、卫星探测仪器设计以及空间物理的研究工作。

  这项工程之所以被称为“581”还有一个原因。1958年1月,钱学森和几位与他齐名的科学家从国际形势出发,在向中央的联名建议中,描绘了一个大胆而浪漫的设想——上天、入地、下海。入地,说的是探测地球深部资源的核心技术;下海,指的是研制建造海军潜艇;上天,就是发展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这份报告第一次公开表达了中国开展载人航天的意向。这几位科学家除了钱学森之外,还有郭永怀、贝时璋……

  研制导弹,得有一个试验的地方。结合苏联专家的意见,靶场勘察小组把靶场的场址选在了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地区。1958年3月,正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20兵团,接到了回国组建靶场机构的命令,并组成以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上将为领导的,以志愿兵第20兵团领导机关为基础组成的特种工程指挥部,调集工程兵、铁道兵等数万人的施工部队开赴内蒙古额济纳地区,兴建我国第一个导弹、卫星试验靶场。

  数以十万计的工程兵、铁道兵、通信兵、特种工程部队、汽车运输部队、建筑工人和科研院所的精英,从全国各地秘密进入西北大漠,惊醒了沉睡千年的戈壁滩,开始了建设导弹、原子弹研制试验基地的浩大工程。邓稼先、朱光亚、彭桓武、任新民、王淦昌、程开甲、于敏……一大批科学家消失在了大漠深处。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377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72.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