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家文丛:我买菜去了》共收录《皖南味道》《舌尖上的春天》《麦子黄时》等23篇散文,将皖南的汆肉、江丫、火腿、粉丝,春天里的螺蛳、柳芽儿,麦子黄时的瓠子、山芋干等等如何美味,勾起人的相思和童年回味,描述淋漓尽致,语言细腻生动,别有才思。
钱红丽,安徽枞阳人,现居合肥。出版有《低眉》《风吹浮世》《万物美好,我在其中》《读画记》《诗经别意》《育婴书》《四季书》《一辈子历历在》《一人食一人粟》等。曾获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散文奖、安徽文学佳作奖等。
总序 散文的魅力 赵焰
自序 作为一根拐杖
皖南味道
舌尖上的春天
麦子黄时
想而不得的吃食
人生食得一味咸
关于徽州火腿的叙事
黄鳝,黄鳝
味觉小词典
枇杷黄时
五月榴花照眼明
莲子房房嫩
粉丝颂
菌小谱
一捧三朵
别意与之谁短长
端午,端午
盛夏食记
咸货
桂花酿
忘不了的食物
来把青梅嗅
花茶
过年的吃食
自序 作为一根拐杖
这些年,一直无所建树,时间大都浪费在厨房了,别无所有,别无所余——这样体面的托词,似对一个至高至漫的灵魂,颇有安慰。
每每读书,遇见饮食段落,不免啧啧生津。一本《山家清供》读下来,只记住两样菜——傍林鲜,蟹酿橙。据传,后者杭州目前尚有两家酒店做得出;至于傍林鲜,但凡春来,三两知己,去竹林边,垒几块顽石,找一堆野柴,炙烤出的嫩笋烫得很,左右手来回换,焦煳的笋衣剥了,吹吹凉,小口吞食,想必甜脆鲜洁,满目林下之气。《山家清供》读来,甚觉可亲,清气俨然。到了《红楼梦》,景况急转直下,对于富贵人家种种奢靡吃食,不禁掩鼻——烧一碟平凡茄子,也要刻意运用高音女花腔,掩其本味,以彰显贵族之家的优越……连世相之外的妙玉也要嫌憎刘姥姥,将老人喝水的杯子一并弃之。读这一两节,不免尊严受辱——仿佛我于精神上,幻成无数刘姥姥的分身。
一个有着想吃一块油炸锅巴都要被母亲羞辱的童年历经的人,对于《红楼梦》里的吃食,有着天然的隔膜与排斥,不比《金瓶梅》平实日常,宋惠莲用一根柴火炖烂一只猪头的亲切,颇为接近饮食上的“本我”。
去秋,与同事一行三人结伴往滁州,公务之余,顺道游过醉翁亭,晚餐被安排于琅琊山下一间不起眼的酒店,有一道菜无比惊艳。一只尺半见方的米色陶钵,牛乳一样的汤汁里,鱼头、鱼丸分庭抗礼。那样的鲜腴之味,至今难忘。餐毕,与同事夜色下闲话,一边赞叹鱼丸之美,一边又想起当地人吴敬梓,《儒林外史》作为一部有趣之书,唯一的遗憾是,少见铺排任何美食,纵使叙述结婚宴饮场面,也不外乎平淡无奇的一桌菜式,客人刚要动箸,房梁上一只打群架的老鼠掉下来,不偏不倚正落至一碗汤里……同事言,吴敬梓不比曹雪芹出身富贵,一个贫苦小说家如何在小说里“做出”饕餮盛宴呢?是啊,马二先生游西湖,饿了,也只能啃几块烧饼。若说切半斤牛肉,也是不可能了。
张爱玲在《谈吃与画饼充饥》里,细淡回忆起儿时在天津常喝的鸭舌炖小萝卜汤,学会了压住鸭舌根上的一个小扁骨头,往外一抽抽出来,“像拔鞋拔子”,形容鸭舌滋味“清腴嫩滑”;还有另一道汤:猪腰子、里脊、小萝卜同煮……滋味想必清嘉。她写什么,都有神来之笔,让人舌下生津之余,不免雀雀然欣欣然。除了她,还有汪曾祺。老夫子笔下食物,无论慈姑、杨花萝卜,还是荠菜、菱角米,都有生命的本意在。蕴藉深厚的笔触里,让你品出的不仅仅是饮食之道,尚有许多无以言说的余韵。这样的尾韵,像极秋夜江水气息,凉凉地贴着人,整个身躯犹如一块为月色所沁润的璞玉躺在蔺草席子上,与星辰万物浑然一体了。这一向都在读他的书,床头、电脑桌上,堆得山似的——不!并非赏玩,而是学习,一点一点咂摸这文字的珍珠之美。于老夫子的文字浸淫久了,一颗心似也变得柔软,静气、寂气,一点点地,亦如穿梭于宋元古画,白鹅啊,红蓼啊,芙蓉啊,孤柏啊,秋水啊,一齐近了,又远了。
汤显祖借《董西厢》说文章结尾有两种:煞尾和度尾。煞尾如“骏马收缰,寸步不移”;度尾如“画舫笙歌,从远处来,过近处,又向远处去”。
无论汤显祖,抑或张爱玲、汪曾祺,这些离我们远去的人,为文当真是字字皆精致讲究。回头审视我这一本薄书,尽显粗疏拙讷。一次次修改,愈发颓丧,以致最后一遍校样上狼藉一片,是酷热潮湿的天气里,拍死无数的蚊子血,并深感惶愧。
写这篇小文时,厨房灶上文火煨着一罐牛肉,不时有香气飘来。这样的一日三餐,大抵是生活的底气,它叫人不必这么患得患失。正是这一口鲜活的热气,将人留住了,不至于坠身于虚无。
生命里,想必还有几样值得追求并珍视的东西。
昨日黄昏,一个人漫步屋后荒坡,渠内遍布芦荻,秋风徐徐,众鸟归巢,苇絮蹁跹,忽地想起苏辙《和子詹归去来辞》的一句诗:气有习而未忘,痛斯人之不还。陶潜原诗是: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诗悠游,一颗心放下了。苏辙没有,他尚在“痛斯人”之境地。
纵然中年已至,我似仍处于“未忘”之境,生命中,处处有辗转、痛苦、不放下。
一路行来,跌跌撞撞,幸好有文学这根拐杖……
谢谢责编的辛苦付出。
己亥深秋
舌尖上的春天
螺蛳,螺蛳
每当仲春,小城芜湖街头,每一家小吃店门口的橱窗里一定摆有一道当季时令菜——韭菜螺蛳肉。黑褐色螺蛳肉平摊于白瓷碟上,在旁边点缀一绺儿新韭,简直一幅宋时小品——碟子的瓷白衬着螺蛳肉的黑褐,是春复秋往的岁月幽深;新碧的韭菜恰便似一只翠鸟停歇于光阴的枝头,引吭歌之。春韭的这份绿,仿佛一个抒情的动词,跳跃着,跳跃着,给原本沉闷的生活点燃了一道烟火,叫你听见厨房里葱蒜炝锅的刺啦声,平常的日子顿时有了诗意。
什么是诗意?诗意就是有能力将日子的烟火气过至赏心悦目的层次上,令一颗心安稳而沉迷。比如今天早晨,驱车赶往单位途中,穿过市府广场公园,一抬头,面前忽现一树桃花、三株山樱,如烟如霞,如梦如幻……让你原本委顿的灵魂倏忽苏醒过来,那一刻,真想停下来,好好在这春天的繁花下徜徉徜徉。花树毗邻处,一个老年乐队正在怡乐之中,唱的是《小城故事》。老者将长笛横于唇边,一串串音符若日本的俳句,忽灵灵来到目前——美景,良辰,人世,静好……这样的清晨,或许会令人泯然于心,默默然感动良久,并且深切地觉知,生命的存在,该有多么幸运。
说回去——江南的春天总是烟雨迷离。这道韭菜螺蛳肉一直镌刻在记忆深处,久而久之,仿佛融进了春天的血液。秋末晚菘,初春新韭。历经一个冬天的霜雪霖露,春天的韭菜,格外鲜妍,入嘴嫩滑微甜,将之切成寸段,投于螺蛳肉中爆炒,唇舌间,荤腥的绵韧迅速掠过植物的丝滑,若暴雨过后西天架起的一道彩虹,别有一份新天新地的簇新感。
多少年过去,一直惦念这道韭菜螺蛳肉。在芜湖小饭馆里,要上一盘热气腾腾的韭菜螺蛳肉,特别下饭,食毕,再喝一小碗臭干榨菜汤——典型的江南春天的味道。
这道菜,也只有饭馆的大厨肯做,居家乏人问津,概因掌控不好火候——螺蛳肉稍微炒老点就嚼不动,味同嚼蜡。
居家适合带壳红烧螺蛳。买三两斤鲜活的螺蛳,回来放在清水里,倒点色拉油,储养一宿,让螺蛳吐出泥沙。翌日,坐在阳台上,捏一只微型老虎钳,夹掉螺蛳尾部。夹螺蛳最考验人的耐心,要把性子沉下来,一颗一颗慢慢夹。以花椒、八角、桂皮、干辣椒、葱、蒜、姜炝锅,入螺蛳爆炒,加老抽上色,入水,改文火焖煮,差不多半小时的样子,大火收汁,起锅。
吃带壳螺蛳,也得有一份闲心。窗外春色正好,山樱开得迷离,垂丝海棠仿佛着了火,一树千万朵的,早已管不住自己了。春天里,所有的草木都爱把自己搞得惶惶然的,唯有柳色青青,一贯娴雅静默,一派远树笼烟的淡然……这样的时刻,特别适合嘬螺蛳。半晌午的时候,说饿吧,也不十分饿,但,身体里总是有一份慵懒的情绪,乡愁一般泛上来,具体至目前,又飘飘忽忽的,人像失了魂一样,不晓得做什么才好……正是这种年复一年的百无聊赖的春懒,适时被一碗螺蛳搭救。一颗一颗,或直接嘬出肉,或拿牙签挑出来,一粒粒好肉,坚韧、紧实,愈嚼愈香,最后连碗底的汤汁也不放过,一齐喝下去。
夹三斤螺蛳,至少也得花费一上午时间。当下,哪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呢?这么多年过去,突然悟出来,吃螺蛳,并非单纯地满足口腹之欲,更多的则是一种春天的仪式。对一件事情,投以宗教般的感情,把整个身心融入进去——静、闲,是两大关键。现在的人,最缺乏的就是静和闲,人人把自己活得团团转,焦灼、烦躁、易怒,连赏花的性情都渐趋退化了。
我总是容易陷入焦灼之中,没有法子,就常常有意地买些难搞的菜回来,用择菜来平息一颗不安之心,顺便培养耐心,比如一棵一棵择绿豆芽的须根,或者剥豌豆,或者掐小虾米的头须,等等。做着这些琐碎的事,一颗心自会渐渐平息,静谧不请自来,慢慢地,整个身心便会舒豁畅达。
扯远了,继续说回来。
螺蛳肉是可以从初春一直吃到清明的。过了清明,螺蛳肚子里有了子,若是不管不顾继续搞来吃,人家会有绝后的危险,应该可持续发展,让人家繁衍后代了。所以,对于螺蛳来说,清明的节令就是一道休止符。
童年里,清明过后,春水渐暖,我们小孩子要脱鞋下河摸螺蛳了。螺蛳喜好于水中的石上栖息,攀住一片石林,不挪步,便可摸上一桶。拿回来,用石头砸开,家里那几只鸭子闻腥而来,用它们坚硬且扁扁的喙,轻车熟路地啄食碎壳中的螺蛳肉,吃得鸭头直甩直甩的。有时,鸭子可以把螺蛳壳甩到三四丈远的地方去,就没有餍足的时候。到末了,仿佛醉了,迈起的步子更加摇摆癫狂,宛如醉仙。吃过螺蛳肉的鸭子,连下的蛋都是双黄的。整个春夏季,我们乡下的鸭子赴的都是关于螺蛳的饕餮盛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小孩子也没什么繁重课业,余裕时光均全身心扑在大自然中了,上山,下河,喂猪、赶鸭、放牛、望天、望云、望远、望气……一个个金色的童年,一生用之不竭的富矿。
皖地螺蛳一律灰褐色,长相上囫囫囵囵的,看上去特别憨厚,没什么大的特色。浙江开化一带倒有一种青蛳,那才叫惊艳呢——瘦长的身子骨,尾部酷似海螺的构造,螺旋形的螺蛳纹尖尖细细的,彗星一样拖得老长。螺蛳壳呈鸭蛋青色,出水之际,自带光芒。这种青蛳只肯生长在开化山间无污染的溪涧,如今正值上市之际。浙江人食螺蛳,更加雅致,在菜市称完螺蛳,卖家还赠送一把紫苏。紫苏一种去腥的植物,皖地不常有,云南则铺天盖地。
近年,每到春来,总有两个心愿隐秘泛起:一、去新疆伊犁河谷看浩瀚如星光的野杏花;二、去开化吃一次紫苏青蛳。
所谓“骑鹤下扬州”中的鹤,是根本不存在的。诗人不过是借鹤的意象,去渲染人在春天里的无往不胜,无往不有,图的就是个痛快。如同我,每年春天幻想着看野杏花,吃青蛳,实则并没有实施的必要——人生里许多事情,想象本身就是一种抵达。
马兰头
近日,小区水景塘里蛙声四起,令人惊奇的是,连广场舞的乐声都盖不过蛙鸣。城里青蛙胆子忒大,连人类都不怕了,不比乡下青蛙羞涩,每见人来,扑通一声跃入水中,哪里敢当人面鼓瑟吹笙呢?
夜里,在小区池塘边散步。月色初显,蛙鸣声声里,广场舞准时开始,降央卓玛金属般的嗓子里低低缓缓流出一个个沉浑的句子,间或花香扑鼻……蛙鸣和着乐声,此情此景,特别魔幻,惹人走至夜深,也不愿归去。
早起推窗,依然蛙鸣一片,不禁有置身僻野的恍然。人还是慵懒的,慢慢走到菜市场。
春天的菜市,古往今来都是新天簇地的。笋、蕨、野红花草、枸杞头、马兰头……堆得小山似的。假若不买点野菜回来,你活得都没有气质可言,甚至都对不起这样的春天。
一个人不论平素何其俚俗,但凡他拎上半斤马兰头,抑或三两棵笋,踯躅于春天的窄道巷陌,这人啊,顿时拥有了弈棋清客的气度。
回家,把马兰头老根择掉,洗净,沸水里焯一下,捞起,凉开水过一遍,一把一把,团在手心,将水攥掉,切碎,佐以香干、醋、生抽、芝麻油,凉拌。假若仍存有一份闲心,再把它们整体团在一起,造一个宝塔形,立于白碟之中,待上桌动箸之时,再将它们打散松开,重新拌一拌。若再讲究点,撒一小撮熟芝麻,口感尤佳,不愧为一道下酒凉菜。春,不仅仅在“溪头荠菜花”上,它更体现于饕餮者的筷尖之上。
也可热锅凉油,将焯水的马兰头迅速入锅划拉几下。不过,凉拌马兰头在颜色上更加新翠,仿佛带着不死的魂魄,随时有升天成仙的鲜活;爆炒出来的马兰头呢,则有一点软塌塌的疲惫了,多了一丝“流水落花春去”的怅然。
不论凉拌,还是清炒,马兰头那特有的淡香始终在——纵然吃饭这么家常庸俗的事情,有了一碟马兰头在场,同样可以吃出一种清虚的氛围。
马兰头晒干,味更佳。焯水,挤干,摊晒于春阳下,三两日即可干透。干马兰头作为一盘“山家清供”自是不输于任何一味,其清郁之香,可比之于古之书生作文临帖,实乃另辟蹊径了。若拿它与五花肉同烧,其滋其味,没口难言,只得拿它比之于一卷南朝法帖,自遥远的山野来,萧散清寒,淡素简约,瘦漏透空中,人间所有的盛景不再,而你的心弦早已被拨动。
老吃货袁枚《随园食单》里有一条曰:“马兰头菜,摘取嫩者,醋合笋拌食。油腻后食之,可以醒脾。”
明朝古风里,有一首关于马兰头的五言,非常好:
马兰不择地,丛生遍原麓。
碧叶绿紫茎,三月春雨足。
呼儿竞采撷,盈筐更盈掬。
微汤涌蟹眼,辛去甘自复。
吴盐点轻膏,异器共畔熟。
物俭人不争,因得骋所欲。
不闻胶西守,饱餐赋杞菊。
洵美草木滋,可以废粱肉。
马兰头的清雅芬芳,比之于菊花,也不为过。
乡下,每到春来,田畈里最常见的就是马兰头和看麦娘——这两样植物,从不择地,当得起“寒门闺秀”的名头。
小时候,我们将马兰头割回,喂猪;将看麦娘薅回,将一穗穗的籽实捋下撒在地上,喂小雏鸡。猪食马兰头时,两只肥耳一颠一颠的,忽闪生风,间或发出粗壮的哼哼声,让人没法嫌弃;小雏鸡披着一身鹅黄的绒衣,一边啄食看麦娘,一边发出微弱的叽叽声,格外惹人怜爱。
每每忆及此等野蓼山葵之乡事,悠悠然,闲闲然,顿感走笔流星,顷刻之间,天性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