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为了不孤独:给你的书单 
为了不孤独:给你的书单 


为了不孤独:给你的书单 

作  者:刘忆斯 著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8月

定  价:58.00

I S B N :9787567592346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文学史论  >  研究与赏析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为了不孤独:给你的书单》为著名书评人刘忆斯的读书记,之前曾以专栏文章的形式散见报章,现按“这样写历史真的好吗?”“不想写成侦探小说的文学评论不是好散文”“世界就是一间书店”“油腻中年男的底线”四辑整编成书。书中谈及的书约有上百本,二战、世界杯、现当代作家、各类社会热点问题均有涉猎,从中可解读出作者读书的视野以及他的所思所想。文字简洁凝炼,锋芒内敛,读之引人思考。

TOP作者简介

刘忆斯,北方人,现居深圳。资深媒体人,曾主编著名读书周刊《深港书评》逾十年,长期担任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腾讯华文好书等书界奖项评委。已出版《深圳十大观念》(合著)、《书在别处》等书。


TOP目录

期待一场蝴蝶效应 韦力
读,是为了孤独 王强

第一辑 这样写历史真的好吗?
失败的“政治+爱情”
少帅还是姓张,张爱玲的张
不能被遗忘的历史
历史意义与意识形态之于历史的意义
生命里的“七七”
伏地魔的魔法学校
以股民的眼光看“二战”
战争中什么最保值?
从一开始就是悲剧的诞生
历史的伤口
一代人的怕与爱
利与善之间
碎瓷片也能拼出历史
历史中的贸易战
拨开巫者世界的迷雾
一朝之史不限一国
美国怪就怪在人是东西
这样写历史真的好吗?
这场战争让美军“把血流干”
翻开马克思这本大书
“存在主义者”李光耀
大先生和两个女人
梅郎何以是梅郎
“庶子情结”与 “老二理论”
到底是谁更无明?

第二辑 不想写成侦探小说的文学评论不是好散文
不想写成侦探小说的文学评论不是好散文
大家都是侦探小说家
深渊边上的人
她把人生活成了一部侦探小说
经典还需对照读
给你一个刺激
文科生也能写科幻
弃教与殉道
上元节里话长安
石黑一雄的警告
谜一样的过去
对抗时间的噪音
为什么读?如何读?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莎士比亚
孤独之间的碰撞与较量
文艺复兴时什么最贵?
文学经典为什么拍不成好电影?
电影给了我们什么?
换个姿势,再爱一次
麦田里的吉他手
摇滚是一种生命本能
四本书拼出的摇滚简史
内心的声音
你到底是乐迷还是词迷?
中国人为什么踢不好足球?
为什么只有巴西是“足球王国”?
伊壁鸠鲁如是说

第三辑 世界就是一间书店
探索世界,更是探索内心
离开自己家园的人,眼前都有一片过不去的海
从历史到今天
从罗新到罗丰
前半生“照见”前半生
和食中的信号
时间不走的京都
我们眼中的日本是一幅波普作品
京城找静儿
生命的体验
越过山丘,却发现有人等候
奥古斯都也是斯通纳
藏在岁月裂隙中的俗世奇人
什么是非虚构写作的最高境界
红学家一思考,曹雪芹就发笑
你不是曹雪芹的唯一
《红楼梦》里的红葡萄梦
世界就是一间书店
天天都是读书日
在“世界读书日”里看电影
书店不卖书,卖什么?
人生有诗意,杂然赋流形
别想摆脱书

第四辑 油腻中年男的底线
和小思老师聊天
“不合时宜”的底色
满天又是月明星稀
父亲加女儿等于董桥
往事醉倒 字里相逢
杨照衣柜里的马克思
大头春哥的未来的未来
我妹妹就是另一个“我”
煮海的侯孝贤
目送飞鸿的女神
书缘与唐缘
谁管风从哪里来
青春过后虹外虹
每个人都是随波浮萍,风中飞叶
刘大任的“暧昧领域”
生涯一蠧鱼
行走书房觅知己
再见,少女维菁
父与子
去陪陪你的“老国王”吧
珍惜眼前的妈妈
童年苦与乐
治愈童心,就是治愈我们自己
读懂癌症
女人的画像
油腻中年男的底线
给世界写封信
回家的路

后记

TOP书摘

前言 

二十几年前,我还在北方读大学的时候,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常被我捧在手上,不过,不是现在书架上品相有近十成新、基本没被翻开过的那本。 

那时,读昆德拉是一个潮流。用跟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很多人都希望借此展示有别其他人的调性。那时我看书也比现在快多了,基本上一目十行,也不管看没看懂,双眼就跟扫描仪似的一路扫下去,然后书一扔——看完了! 

我必须承认,那时我并没有读懂昆德拉,当然,现在我也不敢说自己就读懂了。但,这并不妨碍我很早就生成了一种“在别处”的虚无感,而且把刽子手当成了牺牲品,把客体转化成了主体,并且真的认为影子具有真实性…… 

带着这种感觉,我在社会上摸爬滚打闪转腾挪东飘西荡上蹿下跳了很多年,不再(也懒得)思考“诗人究竟是在哪里被怀上的?”而是把真实感象地铁卡一样紧紧攥在手里。年过四十,以为自己终于可以不惑了,终于找到北了,可一不留神,还是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去向哪里?不好意思,请问下一站是?…… 

总之,去哪里都好,只要不待在同一个地方,只要不待在这里。这个念头刚一升腾,立马有另一个我跳出来对现实中的我点了赞:噫,原来阅尽千帆已成大叔的你,骨子里还是从前那个总觉得自己身心皆在别处的“异乡人”(插一句,加缪Létranger的中文书名,台版的《异乡人》比大陆版的《局外人》更深得我心)。 

可这种灵魂出窍的感觉没持续两秒,又有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下一站是香蜜湖”。哦,单位到了,该下车谋生了。比硬要叫醒一个还在做初心梦的人更不解风情的,是有人指着我的书房问:“这里面的书你都看过了?”而比这句更不可教也的,是继而发问:“你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哪本?” 

金克木先生有本读书随笔集子,名叫《书读完了》。老先生当然不是通过文章显示自己读书量大且博,而是想与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分享自己的读书之乐与读书之法。书中一句:“若为找资料,作研究,或为了消遣时光,增长知识,书是看不完的;若为了寻求基础文化知识,有创见能独立的旧书就不多了。”老先生希望青年们“时不我与”,努力攻读经典。 

说起来,我的看法正好跟金克木先生相反。早年读书,谁不是为了求知明理,后逐渐转为功利。人生之路行至一半,好容易把读书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我为什么还要目的心那么重?企图心那么强?读书不问西东、不论经典与否,只凭兴趣,只为消磨时光。把有限的生命,放到看不完的书里,该有多对得起时间。把度过一生,改为读过一生,该有多对得起唯一的生命。 

说到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它绝不是我曾经看过或者正在看着的某一本书,它肯定是我没看过的书,而且也不在我的书房里、书架上。它一定是在别处,在一个我不知道的地方,静静地等着与我相遇,或者错过。 

您先憋着别说“太酸了!”也问一遍自己,如果您能不假思索立马说出这本最喜欢的书,而且它此时已在您的书架上沾埃惹尘,恐怕接踵而至的满足也不会比虚无更多吧。不然,我们为什么会刚放下一本书,又如饥似渴地再捧起一本书?更别提得到一本书后,又会像韦力老师和王强老师一样满世界寻找下一本书? 

我们的书房为什么会越来越满,而不是越来越空?说到底,就是因为我们喜欢的书永远不会有“最”这个极限,也一定不在此处,而是在别处。这不全是有关求知欲或者占有欲,也是生活的组成与存在的证明。所以,书是不可能读完了。 

不知是我从小引导,还是家中满坑满谷的书起了效果(环境影响行为嘛),还是出于自己的本能,女儿也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有一次在旅途中,我俩聊起了旅伴这个话题,她说“爸爸,希望我长大了还能和你一起出来旅行。”我说这当然好,但只有书才是你真正的旅伴,它可以陪伴你的人生,解惑倒在其次,主要是能让你不觉孤独。 

这本书快到交稿的阶段,书名还没定,想了几个都不好。我半开玩笑地让女儿给起一个名字,没想到她竟随口而出:“就叫‘为了不孤独’吧。”这五个字听似简单,却没法不让我感动,这正是我们读书最大的甚至是唯一的目的啊。 

这本书提到了几百本书(没细数),而这个数字只是一个书架的容量。记得哈谢克(昆德拉的捷克老乡哦)笔下那位好兵帅克曾经说过,“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是在自我欺骗。”我不能再用“等等再读”“早晚会读”的借口自我欺骗了,因为书房里的书正一本本盯着我,它们因未读而显得那么孤独。 

对了,我要特别感谢几个人。胡洪侠、俞晓群二位老大哥,是你们鼓励我开专栏、写札记,这才有了这本书的所有文字,没有你们就没有这本书。韦力、王强二位先生,是你们不嫌在下粗鄙,乐于赐教,并撰序文。还有杨照、张大春、初安民、李长声等师友,书中很多真知灼见非我所创,其实都是你们的智慧。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王焰社长、文秋姐,尤其是许静、乔健二位编辑,这本书的出版也有你们的支持与心血。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家人:母亲、姐姐、笑妈,还有笑笑,你们是我最重要也是最爱的四个女人,正因为有你们,我才不孤独。谢谢。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73.7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