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弗洛姆作品系列(4册)
弗洛姆作品系列(4册)


弗洛姆作品系列(4册)

作  者:[美]艾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

译  者:刘福堂,孙恺祥,刘林海,等

出 版 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定  价:186.00

I S B N :2401784000043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心理学  >  心理学理论与研究  人文社科  >  心理学  >  心灵疗愈  >  社会心理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的有名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三十二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
  在《爱的艺术》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只需投入身心的感情,而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个性,以此形成一种创造倾向,否则,一切爱的尝试都是会失败的。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不能谦恭、勇敢、真诚、自制地爱他人,就不可能得到满意的爱。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需要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去学习。既要学习爱的理论,也要在爱的实践中学习。
  
  《存在的艺术》:
  《存在的艺术》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的有名作品,探讨人的存在方式和存在价值,堪称《爱的艺术》姊妹篇。
  在《存在的艺术》中,弗洛姆首先提出两个问题:生活的目标是什么?人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大多数人都认为他们想要得到幸福,即满足自己的愿望,得到想要的东西。弗洛姆在此区分了“占有型”和“存在型”两种存在方式,论述了后者何以优于前者,并分析了社会流行的诸多观点,提出如何集中注意力去发现和发展自我。他引导读者“多认识自己”,并列举许多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自我分析的方法介绍给读者,其很终目标是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逃避自由》:
  《逃避自由》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的有名作品,书中探讨了极权主义的社会心理根源,被誉为精神分析运用在社会学的不朽名著。弗洛姆认为,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他在书中探索了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深入地解释了形成现代社会的力量,透彻地分析极权主义机制滋生的原因,热烈地谈论自由的价值、社会的塑造、民主政治的真义,以及个体发自内心的爱。他努力教导人如何自由而不致孤独、自爱而不自私、理智判断而不找合理化借口、拥有信仰而不迷信于神学。
  
  《健全的社会》:
  《健全的社会》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的有名作品,对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状况作了有力的探索,被称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弗洛姆认为,现代社会使人们与自己创造的事物、自己建立的组织、他人甚至自己都疏离开来,现代资本主义造就了“可支配的人格”,对这种趋势放任自流的结果,将是为异化力量所支配的精神失常的社会。弗洛姆提出,在理想的社会中,个人不再是达成他人目的的手段,个人的幸福是社会的核心关注点,社会的经济增长不应凌驾于个人的发展之上;在精神健全的社会中,个人应当富有创造力和责任感。

TOP作者简介

艾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美国有名社会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和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1934年赴美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先后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于瑞士。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促使人们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作了大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很大的有《爱的艺术》《存在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论不服从》等。

TOP目录

《爱的艺术》

前言

章爱是一种艺术吗?

第二章爱的理论

一爱,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

三爱的对象

第三章当代西方社会的爱及其瓦解

第四章爱的实践

《存在的艺术》

编者前言



一存在的艺术

第二章

二华而不实

三八卦闲聊

四“不劳可获”

五“抗拒专制”

第三章

六不渝

七清醒

八觉悟

九专注

十思定

第四章

十一精神分析和自我意识

十二自我分析

十三自我分析的方法

第五章

十四论占有的文化

十五占有哲学

十六论占有心理学

第六章

十七从占有到幸福

……

《逃避自由》

《健全的社会》

TOP书摘

  《健全的社会》:

  无论从个体发生学还是从种族发生学的角度来考虑,人的诞生在本质上都是一个否定性事件。他缺乏对自然的本能的适应,缺少体力;同其他所有动物相比,他在出生时最不能自助,而且需要更长时间的保护。一方面,人丧失了与自然的一体性,另一方面,他也不曾被赋予在大自然之外谋求新生的手段。他的理性是最初步的,他不知道自然的历程,也没有什么手段来代替失去的本能,他群聚而居,不知道自己,也不知道他人。《圣经》中的天堂神话把这种情况说得十分明白。在伊甸园,人与自然完全和谐相处,不知自我为何物。在他第一次自由行动——违反上帝的命令——之后,人的历史开始了。与此同时,他意识到了自己、他与自然的分离,以及他的无助。他被逐出了天国的乐园,两名天使用燃烧的剑封住了他的回头路。

  人的进化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上:他失去了原初的家——自然,再也不能返回,再也不能重新成为动物了。他只有一条路可走:从他自然的家中走出来,去寻找一个新家——一个他创造的家。他把世界变成了一个人类的世界,使自己真正成了人。靠这些,他创造出了一个新家。

  当人——人类的整体以及人类的个体——诞生之时,他就被从一个像本能一样确定的环境中抛入了一个不确定的、无常的和开放的环境中,在那里,只有过去是确定的,至于将来,只有当死亡到来时才是确定的,而死亡实际上是回到过去,回到无机物的状态。

  因此,人的存在问题在整个自然界中是独一无二的。他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自然,但仍在自然之中。他是半神半兽的生物,部分无限,部分有限。他需要不断地找到新的办法来解决生存中的矛盾,找到更高级的形式来与自然、他的同胞及他自己相结合,而这种需要就是他的精神动力的源泉,也是他的各种感情、爱恋及焦虑的源泉。

  只要满足了动物的生理需要——饥饿、干渴及性需求,它就满意了。人既然也是动物,这些需要对他而言就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同样必须得到满足。但是,就人是人而言,单纯满足本能需要并不足以使他快乐;这些满足甚至不足以使他健全。人所特有的活力的支点在于人类处境的独特性;对人的精神的理解应建立在分析人的某些需要的基础之上,这些需要根源于他的生存条件。

  于是,人类整体以及人类个体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诞生问题了。就个人而言,肉体的诞生绝不像看起来那样是具有决定性和独特性的事件。由子宫内到子宫外的生活诚然是一次重大的变化,但是,在许多方面,生下来的婴儿与未出生的婴儿没有什么区别,它感觉不到外界事物,不能养活自己,完全依赖母亲,如果没有母亲的帮助,他就会死亡。实际上,诞生的过程仍然在继续。孩子开始认识外界的东西,有情感上的回应,去抓东西,协调自己的动作,学走路。但是,诞生的过程仍在继续。孩子学说话,学着了解事物的用处和功能,学着把自己与他人联系起来,学着躲避惩罚、得到赞扬与喜爱。渐渐地,这个日益成长的人学着去爱,去拓展理性,去客观地看世界。他开始发展自己的力量,获得身份感,为了一种完整的生活克服感官的诱惑。诞生,按照这个词的传统意义,只是更宽广的意义上的生的开始。个人的整个一生不是别的而是诞下自己的过程。的确,我们在死亡之时应达到最完全的生——虽然大多数人的悲惨命运是在诞下自己之前便死了。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808

印  次:3

版  次:1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78.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