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百年家族的秘密:林乾讲曾国藩家训
百年家族的秘密:林乾讲曾国藩家训


百年家族的秘密:林乾讲曾国藩家训

作  者:林乾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5月

定  价:49.00

I S B N :9787301303979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传统文化与文史研究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不仅体现在经史子集的文本层面,更浸润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伦理准则当中,其中家族文化和家训传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以曾国藩为首的曾氏家族堪称代表,曾氏家族百年来人才辈出,优秀的家族文化、家风家训也袍泽乡里,起到文化表率的作用。
  《百年家族的秘密:林乾讲曾国藩家训》以曾国藩家风家训传承为脉络,从立志、做人、修身、择业、处世、齐家等几个层面系统总结了曾国藩家训的基本内容,并进行了生动的解读;概括了曾国藩家书与曾氏家训始终如一的精神内涵:注重教育、以读书为本,不以官位财富定贤愚,表现为“家业绵长八纲”“治家十要”和“为人处事四察”等具体内容。
  作者特别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解读“家训”在传承文化、良好家风、品德修养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在解读曾国藩家训的同时,旁征博引,以点带面,将曾氏家训置于中国家族和家训文化的大谱系和源流中进行查考和审视,以颜氏家训,张英、张廷玉等古代名人家训作为参证,剖析曾国藩三代家训的历史脉络、时代演变和文化传承精神,提炼出具有借鉴意义的观念、做法,由此使全书具有了中国历史的眼光、维度和中国文化的大视角。

TOP作者简介

  林乾,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清史编委会典志组专家、曾国藩研究会常务理事。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雍正十三年”。著有《康熙惩抑朋党与清代极权政治》《曾国藩大传》《中国司法制度史》《雍正十三年》等。2006年赴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述清史,2015年赴中央纪委讲述“古代惩贪的法与案”,是2017年12月9日赴中央政治局讲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课题组主要起草人,2018年11月28日赴中南海讲述“以史为鉴,警钟长鸣,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专题讲座。

TOP目录

1. 家族文化的构成及家训的地位
家训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001
曾国藩家训由来/ 007
2. 家族兴衰周期律
官宦之家/ 014
商贾之家/ 017
耕读之家/ 018
孝友之家/ 019
不要做代代为官之想/ 022
不以职位论高低/ 030
家道可久恃家规/ 034
3. 曾门三代家训
八宝/ 037
六恼/ 042
对家乡的爱/ 050
八本/ 053
三致祥/ 060
《富厚堂日程》/ 069
家教的开放思想/ 073
4. 定家规 重落实
大家族要讲规模礼节/ 076
四弟:主持家政者,责有攸归/ 079
欧阳夫人:须事事立个一定章程/ 082
长子媳妇过门规矩/ 084
宰相亲定功课单/ 087
5. 曾氏家教三大特点
严教:治家贵严/ 091
恶赌具最甚/ 095
不拆新屋不做兄弟/ 096
勤教:教育子弟不可须臾离“常课”/ 102
身教:言传身教,六者皆要/ 105
在生活上示范/ 105
在工作上示范/ 110
在读书、修养、孝友、清廉上示范/ 113
6. 曾国藩的家训范本
平生最羡慕清代三大家/ 115
高邮王氏:学问传家/ 116
桐城张家:谨慎处世/ 118
宣城梅家:科学巨擘/ 123
《五种遗规》,句句学之/ 125
五书为家教范本/ 127
7. 立 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133
金丹换骨在立志/ 135
立什么志/ 139
《圣哲画像记》/ 141
生平有三耻,雪耻为大志/ 145
立志贵有恒、贵坚卓/ 148
8. 劝 学
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153
愿代代有读书种子/ 158
择善约守——开书单、朱熹法/ 164
看、读、写、作每日不可间断/ 170
9. 求 师
但取明师之益/ 180
求师第一贵专/ 182
为子择师/ 184
课子读书/ 187
10. 修 身
修身为第一、修业为最大/ 192
不忮不求/ 194
养成恬淡胸怀最难/ 198
控制自己的情绪/ 201
高而不危,全在“宽、平”二字/ 202
悔字诀、忍字诀/ 206
千万勿做机巧人/ 208
11. 择 业
人生最大之事,莫过于谋食/ 211
勿以考卷误终生/ 214
进身之始,务知自重/ 217
择人而事,不可草草/ 220
12. 交 友
择交是第一要事/ 223
早年无好友/ 224
八交九不交/ 228
13. 婚 姻
不愿与宦家结契联婚/ 233
打破嫡出与庶出的观念/ 236
不可贪恋母家富贵/ 240
不暴人短/ 242
14. 财 富
立志不靠做官发财/ 244
好积私财者为将败之征/ 246
不留遗产,但做人要有尊严/ 249
15. 养 生
养生纲领与养生六诀/ 254
养生八字,眠食是守/ 259
万事看空,毋恼毋怒为养病之本/ 264
动静结合 坐疗为养/ 266
取法苏东坡/ 270
文化养生,天德有四/ 273
16. 禁忌及身家八败
官宦之家以不干预公事为第一要义/ 276
有势不可使尽/ 279
富家子弟以戒骄为第一义/ 282
不改寒素规模/ 283
长辈恩怨,子弟不得妄生意气/ 285
为乡亲行方便,切忌刻薄人家/ 287
避免身家八败/ 288
结语:家训的效果和影响/ 291

TOP书摘

愿代代有读书种子
曾国藩对家人说,不希望家里代代出高官,因为这种事情可遇不可求,唯愿家中代代有读书的种子。他在咸丰九年(1859)写信给四弟曾国潢说:
家中读书事,弟亦宜常常留心。如甲五、科三等皆须读书,令晓文理,在乡能起稿,在外能写信,庶不失大家子弟风范。若不能此二者,则是为父母者之过,即余为伯者亦与有责焉,弟不可太疏忽也。(咸丰九年六月初四“致澄弟”)
曾国藩是曾家长子,又早为翰林,可以说是曾家的榜样。因此,曾国藩的父亲谆嘱他往家写信要以督导子侄辈读书为要。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一月,他的父亲曾麟书来信说:“昨又接你十月初四所发之信。你因诸弟乡试未中,言及我家祖泽甚厚,发达不止一人,又援引我县邓罗二家之继起无人以为虑。我家祖先代无失德,你诸弟又皆年富,倘发奋读书,将来必食祖德之报。邓、罗二家,本无读书子弟,故继起无人。以后你写信,只教诸弟读书而已,不必别有议论也。国潢现帮助我兄弟料理家政,本无闲暇日子读书。国华、国荃、国葆,此后尽管好好读书,我益加督责,你不必挂念。”
曾国藩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当官,他一直讲当官是偶然之事,受外界因素的限制干扰太多,不是自己能够做主的。曾国藩直言,一入官场,即戴罪之身。进入官场就如同有把枷锁套在自己身上。所以,他对夫人说:
夫人率儿妇辈在家,须事事立个一定章程。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能从勤俭耕读上做出好规模,虽一旦罢官,尚不失为兴旺气象,若贪图衙门热闹,不立家乡之基业,则罢官之后,便觉气象萧索。
这段话我在前述章节中已经详细阐释过,这里就不赘述了。曾国藩给两个儿子写的家书中也讲,不希望他们从军做官,这是在咸丰十一年(1861)的时候。他说:
尔等长大之后,切不可涉历兵间。此事难于见功,易于造孽,尤易于贻万世口实……尔曹惟当一意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尔兄弟奉母,除劳字、俭字之外,别无安身之法。吾当军事极危,辄将此二事叮嘱一遍,此外亦别无遗训之语。(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三日“谕纪泽纪鸿”)
曾家是一个大家族,兄弟五人一直没有分家。大家族中,长子、长孙非常重要,曾家子弟年长的有两个,一个是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还有一个是曾国荃的儿子曾纪瑞。同治七年(1868)正月二十九日,曾国藩接到九弟来信,说侄子纪瑞生子,心里很是高兴,他给弟弟的家书中说:
吾兄弟共得五孙,丁口渐盛。只望儿侄辈读书,少有所成,将来孙辈看作榜样,便是世家好气象。若儿侄辈不能发奋用功,文理不通,则榜样太坏,将来孙辈断难成立。此中关键全在纪鸿、纪瑞二人。吾家后辈之兴衰,视此二人为转移也。
这封书信的主旨就是希望儿侄辈读书,别的都不要去争,这样才能给孙辈们做好榜样。后来得知曾纪瑞中了秀才,曾国藩立刻给曾国荃写信,说:
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义之旗帜也。谆嘱瑞侄从此奋勉加功,为人与为学并进,切戒骄奢二字,则家中风气日厚,而诸子侄争相濯磨矣。(同治四年五月二十五日“致澄弟沅弟”)
这段话表明,曾国藩不希望自家代代得富贵,只愿代代有秀才。秀才是读书的种子,大家世族的招牌。由此可见,曾国藩不仅对两个儿子倾注很多的心血,对侄子也是尽力教导。他深知,一个家族的兴衰不能靠自家一两个人,而要靠家族大多数人。在过去,家族中人可谓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因为古代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灭“九族”,即“株连九族”,五服之内都要受牵连。
侄子中了秀才,曾国藩给他写了一封长信:
星冈公当孙入翰林之后,犹亲自种菜收粪。吾父竹亭公之勤俭,则尔等所及见也。今家中境地虽渐宽裕,侄与诸昆弟切不可忘却先世之艰难,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亦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侄等处最顺之境,当最富之年,明年又从最贤之师,但须立定志向,何事不可成?何人不可作?愿吾侄早勉之也。荫生尚算正途功名,可以考御史……侄此际专心读书,宜以八股、试帖为要,不可专侍萌生为基,总以乡试、会试能到榜前,益为门户之光。纪官闻甚聪慧,侄亦以立志二字,兄弟互相劝勉,则日进无疆矣。(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谕纪瑞”)
前面讲的是曾家祖辈,祖父即使是孙子中了翰林,还亲自种菜收粪。父亲竹亭公的勤俭也是有目共睹。所以,他希望侄子不要忘了祖辈的艰难,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用尽,一定要谨守“俭字功夫”和“勤字功夫”。将相本无种,圣贤豪杰也无种,如果人立志,都可以做得到。侄子现在正当年,中了秀才之后,还要继续访求名师就教,将来要考举人、进士,如果乡试、会试能中,这才是曾家门户的光荣。
前面说过,曾国藩认为古今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最后之所以会马前失蹄,皆不学之过,自己放松了学习。所以,曾国藩开创的湘军,就以儒学来治军,这一点连太平军的将领都非常羡慕。军营里琅琅读书声,如在家塾,别人还以为这是一所学校。曾国藩亲自编写了《行军打仗歌》《陆军得胜歌》《解散歌》,让士兵们学习、朗读。有时还让大家读《孝经》,强调为人要忠要孝,将儒家这些观念灌输给他们。
《中庸》讲“好学近乎知(智)”,智慧从哪里来?还是通过学习得来,从实践中学习,从书本上学习。曾国藩很重视学习,在他的日记和家书中都有体现,有时连普通人的一言一行,只要他认为是好的,都记录下来。这一点我们真的很难想象,举例来说吧。幕僚李申夫的母亲大字不识,但是说了两句俗谚,曾国藩听到后就记下来了。李申夫的母亲是个乡下人,乡下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饱尝世间的辛酸苦辣,看透了人生的真谛,她说“好酒好菜敬远亲,贼偷火烧靠四邻”,远方的客人好不容易来一趟,理应好生招待;但是,有危难时,真正依靠的还是四乡邻里。曾国藩就这样从普通人身上吸取处世为人的智慧。这就是“好学近乎智”。《中庸》接着说:“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不但要知得十分,还要行得十分。只有知没有行,没有用。“力行”还要接近仁德标准,“知耻”还要“近乎勇”,这样才能进步,人生才能上升到更高的境界。
曾国藩也探讨人在什么年龄读什么样的书,他讲二三十岁的时候要立定规模。如果二三十岁没有立定规模,人已基本成型,那么后天的习惯就很难改变了。所以,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
二三十岁立定规模,后生可畏;四十、五十无闻,不足畏也。
二三十岁立得住,才有后续的发展,否则在四十、五十岁还没什么成就,恐怕一辈子也就如此了,没有什么足以称道的。人的成长确实有年龄阶段,尽管有“大器晚成”的说法,但是在什么阶段应该形成什么样的规模,包括读书打下的基础,还是有年龄限制的。那么,为读书立定规模后,应该怎么办呢?曾国藩讲:
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也就是说,中国的经书要读得透,应该专守一经,而不是什么都想精通。其他方面也是这样。凡是专攻一个方向的人,必有心得,也必会受益。愿代代有读书种子
曾国藩对家人说,不希望家里代代出高官,因为这种事情可遇不可求,唯愿家中代代有读书的种子。他在咸丰九年(1859)写信给四弟曾国潢说:
家中读书事,弟亦宜常常留心。如甲五、科三等皆须读书,令晓文理,在乡能起稿,在外能写信,庶不失大家子弟风范。若不能此二者,则是为父母者之过,即余为伯者亦与有责焉,弟不可太疏忽也。(咸丰九年六月初四“致澄弟”)
曾国藩是曾家长子,又早为翰林,可以说是曾家的榜样。因此,曾国藩的父亲谆嘱他往家写信要以督导子侄辈读书为要。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一月,他的父亲曾麟书来信说:“昨又接你十月初四所发之信。你因诸弟乡试未中,言及我家祖泽甚厚,发达不止一人,又援引我县邓罗二家之继起无人以为虑。我家祖先代无失德,你诸弟又皆年富,倘发奋读书,将来必食祖德之报。邓、罗二家,本无读书子弟,故继起无人。以后你写信,只教诸弟读书而已,不必别有议论也。国潢现帮助我兄弟料理家政,本无闲暇日子读书。国华、国荃、国葆,此后尽管好好读书,我益加督责,你不必挂念。”
曾国藩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当官,他一直讲当官是偶然之事,受外界因素的限制干扰太多,不是自己能够做主的。曾国藩直言,一入官场,即戴罪之身。进入官场就如同有把枷锁套在自己身上。所以,他对夫人说:
夫人率儿妇辈在家,须事事立个一定章程。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能从勤俭耕读上做出好规模,虽一旦罢官,尚不失为兴旺气象,若贪图衙门热闹,不立家乡之基业,则罢官之后,便觉气象萧索。
这段话我在前述章节中已经详细阐释过,这里就不赘述了。曾国藩给两个儿子写的家书中也讲,不希望他们从军做官,这是在咸丰十一年(1861)的时候。他说:
尔等长大之后,切不可涉历兵间。此事难于见功,易于造孽,尤易于贻万世口实……尔曹惟当一意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尔兄弟奉母,除劳字、俭字之外,别无安身之法。吾当军事极危,辄将此二事叮嘱一遍,此外亦别无遗训之语。(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三日“谕纪泽纪鸿”)
曾家是一个大家族,兄弟五人一直没有分家。大家族中,长子、长孙非常重要,曾家子弟年长的有两个,一个是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还有一个是曾国荃的儿子曾纪瑞。同治七年(1868)正月二十九日,曾国藩接到九弟来信,说侄子纪瑞生子,心里很是高兴,他给弟弟的家书中说:
吾兄弟共得五孙,丁口渐盛。只望儿侄辈读书,少有所成,将来孙辈看作榜样,便是世家好气象。若儿侄辈不能发奋用功,文理不通,则榜样太坏,将来孙辈断难成立。此中关键全在纪鸿、纪瑞二人。吾家后辈之兴衰,视此二人为转移也。
这封书信的主旨就是希望儿侄辈读书,别的都不要去争,这样才能给孙辈们做好榜样。后来得知曾纪瑞中了秀才,曾国藩立刻给曾国荃写信,说:
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义之旗帜也。谆嘱瑞侄从此奋勉加功,为人与为学并进,切戒骄奢二字,则家中风气日厚,而诸子侄争相濯磨矣。(同治四年五月二十五日“致澄弟沅弟”)
这段话表明,曾国藩不希望自家代代得富贵,只愿代代有秀才。秀才是读书的种子,大家世族的招牌。由此可见,曾国藩不仅对两个儿子倾注很多的心血,对侄子也是尽力教导。他深知,一个家族的兴衰不能靠自家一两个人,而要靠家族大多数人。在过去,家族中人可谓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因为古代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灭“九族”,即“株连九族”,五服之内都要受牵连。
侄子中了秀才,曾国藩给他写了一封长信:
星冈公当孙入翰林之后,犹亲自种菜收粪。吾父竹亭公之勤俭,则尔等所及见也。今家中境地虽渐宽裕,侄与诸昆弟切不可忘却先世之艰难,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亦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侄等处最顺之境,当最富之年,明年又从最贤之师,但须立定志向,何事不可成?何人不可作?愿吾侄早勉之也。荫生尚算正途功名,可以考御史……侄此际专心读书,宜以八股、试帖为要,不可专侍萌生为基,总以乡试、会试能到榜前,益为门户之光。纪官闻甚聪慧,侄亦以立志二字,兄弟互相劝勉,则日进无疆矣。(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谕纪瑞”)
前面讲的是曾家祖辈,祖父即使是孙子中了翰林,还亲自种菜收粪。父亲竹亭公的勤俭也是有目共睹。所以,他希望侄子不要忘了祖辈的艰难,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用尽,一定要谨守“俭字功夫”和“勤字功夫”。将相本无种,圣贤豪杰也无种,如果人立志,都可以做得到。侄子现在正当年,中了秀才之后,还要继续访求名师就教,将来要考举人、进士,如果乡试、会试能中,这才是曾家门户的光荣。
前面说过,曾国藩认为古今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最后之所以会马前失蹄,皆不学之过,自己放松了学习。所以,曾国藩开创的湘军,就以儒学来治军,这一点连太平军的将领都非常羡慕。军营里琅琅读书声,如在家塾,别人还以为这是一所学校。曾国藩亲自编写了《行军打仗歌》《陆军得胜歌》《解散歌》,让士兵们学习、朗读。有时还让大家读《孝经》,强调为人要忠要孝,将儒家这些观念灌输给他们。
《中庸》讲“好学近乎知(智)”,智慧从哪里来?还是通过学习得来,从实践中学习,从书本上学习。曾国藩很重视学习,在他的日记和家书中都有体现,有时连普通人的一言一行,只要他认为是好的,都记录下来。这一点我们真的很难想象,举例来说吧。幕僚李申夫的母亲大字不识,但是说了两句俗谚,曾国藩听到后就记下来了。李申夫的母亲是个乡下人,乡下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饱尝世间的辛酸苦辣,看透了人生的真谛,她说“好酒好菜敬远亲,贼偷火烧靠四邻”,远方的客人好不容易来一趟,理应好生招待;但是,有危难时,真正依靠的还是四乡邻里。曾国藩就这样从普通人身上吸取处世为人的智慧。这就是“好学近乎智”。《中庸》接着说:“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不但要知得十分,还要行得十分。只有知没有行,没有用。“力行”还要接近仁德标准,“知耻”还要“近乎勇”,这样才能进步,人生才能上升到更高的境界。
曾国藩也探讨人在什么年龄读什么样的书,他讲二三十岁的时候要立定规模。如果二三十岁没有立定规模,人已基本成型,那么后天的习惯就很难改变了。所以,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
二三十岁立定规模,后生可畏;四十、五十无闻,不足畏也。
二三十岁立得住,才有后续的发展,否则在四十、五十岁还没什么成就,恐怕一辈子也就如此了,没有什么足以称道的。人的成长确实有年龄阶段,尽管有“大器晚成”的说法,但是在什么阶段应该形成什么样的规模,包括读书打下的基础,还是有年龄限制的。那么,为读书立定规模后,应该怎么办呢?曾国藩讲:
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也就是说,中国的经书要读得透,应该专守一经,而不是什么都想精通。其他方面也是这样。凡是专攻一个方向的人,必有心得,也必会受益。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08

印  次:1

版  次:1

开  本:16开

纸  张:轻型纸

加载页面用时:7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