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楚辞》笔记(增订本•软精)
《楚辞》笔记(增订本•软精)


《楚辞》笔记(增订本•软精)

作  者:张炜

出 版 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9年04月

定  价:48.00

I S B N :9787101137439

所属分类: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经典常读常新。《〈楚辞〉笔记》(增订本)是读解中国D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作品的大众读物,是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炜读解古典文学专著系列第三种,被台湾学者龚鹏程先生誉为“截断众流、独标圣解,其气魄是可惊的”。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二十一个专题,从“独立于世的吟唱”“在铁与绸之间”,到“绿色繁华的簇拥”“厌世无颜色”,处处洋溢着诗与思。下篇回到原典细部,还原了众人熟知并不真知的屈原形象。其意义不同于一般的古籍今译或导读,是一次向伟大心灵深处漫溯的共情之旅。

 

TOP作者简介

张炜,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栖霞市人,1956年11月出生于龙口市。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

2014年出版《张炜文集》48卷。作品被译为英、日、法、韩、德、塞、西、瑞典、俄、阿、土、罗、意等多种文字。

著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外省书》《你在高原》《独药师》《艾约堡秘史》等21部;读解古典文学专著《也说李白与杜甫》《陶渊明的遗产》《〈楚辞〉笔记》《读〈 诗经〉》等多部。作品获优秀长篇小说奖、“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茅盾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特别奖等。

近作《寻找鱼王》《独药师》《艾约堡秘史》等书获多种奖项。

 

TOP目录

 

 

前言/1

 

原序/1

 

上篇  《楚辞》笔记

 

战国的激荡/3

瑰丽的南国/8

诗与思的保育中心/12

在诗与赋之间/17

思君之苦/21

开阔无际的神游/25

绿色繁华的簇拥/29

贵族之歌/34

厌世无颜色/39

楚地苍茫说《九歌》/43

根柢深沉/47

理性的生长/50

独立于世的吟唱/54

神秘的使者和歌者/58

悲剧的永恒魅力/62

作为爱国者/66

观南人之变态/70

超越怪力乱神/75

在铁与绸之间/80

身与心的交融和挣扎/85

错乱与狂舞/90

 

下篇  《楚辞》选读

 

读《离骚》/97

读《九歌》/152

东皇太一/152  云中君/155  湘君/157  湘夫人/163  大司命/170

少司命/175  东君/181  河伯/185  山鬼/190  国殇/195  礼魂/198

读《天问》/200

读《九章》/259

惜诵/259  涉江/270  哀郢/278  抽思/287  怀沙/299  思美人/309

惜往日/317  橘颂/327  悲回风/332

读《招魂》/344

 

整理后记/377

 

TOP书摘

绿色繁华的簇拥

 

《楚辞》像《诗经》一样,写到了许多繁茂的植物,是一个绿色葱茏的世界。放眼看去,满是各种各样的生长和开放:桂树、橘树、秋菊、蕙兰、辛夷、白芷、杜衡、杜若、申椒、宿莽、江离、薜荔、女萝,艳丽逼人的花、苍翠欲滴的绿色、诱人的芬芳和刺鼻的气味。他将这一切用作比喻:比喻自己,比喻他者。

“兴”的手法比《诗经》少,而“比”的运用多了起来,这是《楚辞》的一个艺术特征。在强化自我的抒情诗中,比喻似乎更为直接和重要了,这种率直更利于言说个人情感。在生机盎然的世界里,好人、坏人、我、君王、群僚、宵小等,都直接用植物作“比”。这在当时的听者那里,可以迅速地进入一种自然的联想,因为他们和诗人生活在同一时间,拥有同一个蓬勃烂漫的大自然,对这一切再熟悉不过。在书写的历史中,或许我们很少能看到像《楚辞》和《诗经》这样繁多的植物描写,以至于其中的草木花卉已成学问,连孔子都感叹可以通过《诗经》多识草木之名,《楚辞》自然也是如此。

在《诗经》和《楚辞》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植物的气息格外浓郁。在这种气息中,人类生活染上了浓绿的颜色,思想和行为伴着这种颜色,与碧绿、澄澈、芬芳、鲜美一起,蔓延和生长。这对于日常生活而言,绝对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到了现代社会,人造之物成倍增长,人流拥挤,到处是高耸的建筑,这样的街区已经很少见到繁密茂盛的绿植。在今天的城市,有些植物只被一些上等人物和高级场所作点缀修饰之用,已化为身份的象征。在遥远的楚国,在那片湿润的土地上,它们既是再普通不过的自然之物,又是同一个世界里并肩的生命。

诗人喜欢披挂美丽芬芳的花朵,与它们融为一体,心有灵犀。“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离骚》)诗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这些美的生灵,在他心中各种植物皆有品性与魂魄,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不仅是形状与习性不同,而且还对应着不同的灵魂。“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离骚》)“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纷郁郁其远蒸兮,满内而外扬。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九章·思美人》)它们或高洁或污浊,或崇高疏阔或卑劣狭促;艾草和蕙兰大异其趣,花椒与兰花迥然有别。

诗人之所以与一个蓬勃世界建立起如此密切的关系,当由客观环境所决定。在那个世界中,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尚处于初级阶段,千奇百怪的人造之物实属罕见,人们眼中还是蓝天白云,水碧山青,而且人类造物的增殖大大落后于自然造物。人们惊恐于风云疾电,无力征服奔腾的大河,木车缓缓前行,即便扬鞭跃马,也远不及空中飞鸟。人类对于自然充满嫉羡、敬畏和神秘之感。在这个万物有灵的世界里,人是追寻者、询问者和求助者,他们相信在远天之外还有一个神灵世界,那里像人间一样,有威赫的车队和庄严的仪式,有比君王更为显赫的天庭的主人。在神话传说中,这一切都得到了描述,民间有过一次次生动的演绎,而诗人再一次复述、描绘、祈求和叩问,强烈地表达了追随和融入这个世界的梦想。离开了幽兰芳草和玉树琼枝,他会愈加孤独。诗人的思绪徘徊缠绵、幽咽低回,虽然有群芳陪伴,但哀怨和痛苦却没有减轻。在这些倾诉般的呓语中,大自然的纯洁至美之物深刻地参与了诗人的生活。

我们难忘诗人笔下的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难忘她眼中那“眇眇”的哀愁,难忘“湘君”与“湘夫人”佳约幽会的场景:“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九歌·湘夫人》)荷叶盖在屋顶,香草织成墙壁,紫色贝壳铺满庭院,厅堂椒香扑鼻,兰木和桂木做成屋梁,辛夷做门楣,白芷饰卧房,用薜荔巧妙地织成帐幔和隔扇,百卉聚满庭园。总之,居所内外到处是芳草鲜花,无论是走廊还是庭院,皆为迷人的绚烂和醉人的芬芳。多么浓烈的爱情,多么浪漫的气质,在这芬芳堆积的奇妙诗句中,感觉不到重复和拥挤,而是沉浸于一种极为饱满芳冽的生命气息之中,这气息为《楚辞》所独有。

在青葱的南国,类似的吟哦还有很多,比如宋玉、景差等诗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自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以降,字里行间才渐渐变得颜色单薄,浓重的自然色彩逐步衰减。这似乎是人类书写的一个必然走向。到了工业革命后期,人们迎来的是更加枯燥乏味的世界,诗人的吟哦中绿色愈加隐退。伴随着现代主义的来临,浓烈的化纤气味便直接取代了绿植的青生气。在当代,即便是长篇巨制之中也看不到多少花草树木,甚至闻不到一声鸟鸣,只有人类自身的忙碌和自我繁衍,他们已经使世界变得拥挤不堪,灵魂开始孤独,心情变得抑郁,生命寂寥而单一。人类对于大自然的空前冒犯与戕害,使这个空间里每一秒都失去一种生命,或是动物或是植物。相对于人类来说,它们都是异类。

与《诗经》中繁茂的植物相比,《楚辞》的植物世界似乎更为水气淋漓,它们与吟唱者的关系也愈加亲密和切近,于是用它们直接作比的情形就更为常见。我们可以想象,就是这个生机勃勃的世界在呼唤诗人,激励了他的吟唱,让他发出饱满的声音。即便在诗人最寂寞最沮丧的时刻,也仍然有绿色繁华的簇拥和陪伴,这对他当然是至为重要的。一个人在干枯的环境中寂寞单调地生存,与生活在一个万千生命活跃奔腾的世界,该有多大区别。人类的整体命运受制于这个永恒的背景,人类的总体情绪更难以摆脱这个背景。

诗人的所有痛苦都来自同类,来自一种奇特的结构关系,它被称为“体制”。如果换成动植物的视角去揣测这种体制,那该是多么造作、费解和怪异。陷入这个结构的生灵总是痛苦万分,如同进入无物之阵,像在迷宫里一样跌跌撞撞,不得解脱。在其他生命看来,“体制”中的人类可能奇怪到无以言表,他们的一些痛苦和踌躇很难得到一个详尽而合理的解释。

眼前的这位诗人时而痛哭流涕,时而哀怨无声,仰望、祈求、顿足、捶胸,简直受尽了折磨。这位诗人长眉扬起,美目大睁,眸子清澈,而且周身缀满了鲜花。在陪伴他的这些芬芳植物眼中,诗人更像是自然界里可以移动的一个精灵,它们愿意附着其身,与其同行。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可以倾听他美妙的吟哦,尽管这声音蓄满了哀怨和悲叹,可是依然动听。它们喜欢诗人,渴望帮助他,于是加倍地释放芬芳。它们用馥郁浓烈的芳香让他愉悦,让他兴奋,让他陶醉和忘我。

 

在铁与绸之间

 

屈原的一生是政治的一生。他是一个政治诗人,一个庙堂里诞生的抒情者。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他没有走入逆境,很可能成为西方的那种“桂冠诗人”,咏庙堂之趣,歌庙堂之德,而且不乏强大、绝美和华丽。他将领受一切王权的光荣和恩惠,获得崇高的世俗地位。以他的资质、能力和身份,完全谐配那顶桂冠。然而屈原走向了一条完全相反的道路,他是一个政治失意者,一个被排挤和倾轧的庙堂忠臣,进而成为一个流放者。记载中至少有过两次流放,一次比一次悲苦,一次比一次不堪,压力加大,苦难加重,最后穷途末路,一死了之。

这一切的根源颇为复杂,有政见之争,有个人恩怨,还有其他种种难言的一切,但政见分歧可能是一个症结。楚国宫廷内部虽然纷争繁复,却有一个基本而重要的选项,它将朝臣分成两大派别:亲秦派与亲齐派。秦国与齐国构成了一西一东两大存在,一个是军事强国,一个是经济强国,有着不同的文化结构和生活指向。在七雄竞逐的政治版图上,领土阔大的楚国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倒向和倾斜于某一方,后果将是致命的。

诸侯割据、四分五裂的战国时代,催生了一大批“合纵连横”的摇唇鼓舌者,即所谓的“纵横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张仪和苏秦。这些巧舌如簧之流走马灯似地穿梭于各诸侯国之间,使整个社会局面更加动荡。从一段段奇妙的历史记载中,便能感受那个充满了戏剧性的特殊时代,那些记录简直不像真实的历史,而更像一出演义,像埋下了伏笔的戏剧设计,像一支挂在墙上必要打响的枪,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论中所规定的格局:既惊心动魄又过于巧设。可是真实的历史确是如此,张仪和苏秦之辈屡屡得手,他们以一人之力搅动天下,无论是秦国、齐国,还是其他五个大国,无论多么神圣庄重的盟约,多么足智多谋的臣僚,多么威赫的文武班底,竟然都难敌一人口舌之力。他们时而唇枪舌剑,时而声情并茂,其巨大的说服力、诱惑力简直令人不可想象,叹为观止。这些人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当时的政治、外交、军事与经济,甚至影响了一个民族的未来,并且直到几千年之后的现代社会,都要承受当年的历史后果。

当时中华民族曾面临许多选择,或是将命运指针拨向穷兵黩武的西部强秦,或是拨向繁华富庶的东方齐国。齐地海风吹拂,物质富裕,昌明而奢华,其强劲的物质主义和商业主义在战国时期最为突出。它与秦国那种严苛、凛冽的高原性格相距甚远,与现代物质主义的挥霍奢糜、与强大娱乐主义的末世情结,倒是颇为接近。当时处于齐国腹地的东夷族已经发明了炼铁术,从而使冷兵器时代发生了一次飞跃,出现了更加锋利的刀剑和箭簇,于是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原来铜锡合金为主的金属兵器,得到大幅度的跃升和改良,杀伐之力大为加强。

在发明者的故乡齐国,由于财富的巨量积累,科技水平遥遥领先于其他诸侯国,所以齐人拥有非同一般的军事力量,甲胄闪亮,军服炫眼,马匹强壮,战车坚固,可以说齐国的一切,无不令出使该国的屈原惊叹。记载中鼎盛时期的齐军气象非凡,所向披靡,只是到了后来,齐国的繁华和富裕走向了反面,它的豪奢浮华、物质主义、娱乐至上使国民慵懒颓废,国家政体变得虚浮无力,国民精神涣散,心理颓丧。于是历史记载中又出现了另一种描述: 这些装备精良的齐国士兵徒有很强的观赏性,一旦拉到战场上,战鼓一响,弓箭一发,即扔下武器四散而逃。这都是后话了。除了铁的发明,齐国人还发明了丝绸和纺织术,柔软华丽、轻薄到不可思议的丝绸,成为天下最精美、最令人惊叹的物产。有了丝绸才有后来的“丝绸之路”,让整个世界为之惊艳。通过那条蜿蜒曲折、悠长遥远的道路,才有了汉文化的西进传播。

当年齐国的丝绸会对诗人屈原产生多么大的诱惑,它不同于冰冷的铁,它不是坚硬的、单调的,而是滑润的、五彩斑斓的。直到今天,丝绸的代表作仍然存于齐国故地周村,可见这个传统是多么顽固而深远。如果说铁器代表了生硬与残酷,那么丝绸就代表了享用和安逸,它是日常生活中柔软的代表,是享受和娱乐的象征。后来人们几乎可以忽略齐国与铁的关系,却牢牢记住了它与绸的关系。

位于长江流域的楚国,面对秦国和齐国伸出的橄榄枝,也就变成了“铁与绸的选择”。丝绸的柔软、起伏如大海之波,与三面环海的齐国气质更为接近。铁虽然产生于东方,最大受益者却不是发明者东夷族,不是齐国,而是西部高地上的秦人。铁的冷硬锋利使人想起凌厉严酷的西北风。就文化血缘上的亲近感而言,屈原自然会选择齐国,这缘于那种浪漫的文化血脉。齐国松弛开放,神仙文化源远流长,有迷人的《韶》乐,更有思想的都会稷下学宫。鱼盐代表着富足,屈原向往东方,向往大海,在今天看来,似乎更接近于一种现代思想和审美方向。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浑身挂满鲜花的纯美诗人会选择西部强秦;那些海雾微茫中的仙山与放逸,与冲淡的老庄思想有着某种相似之处。还有齐人邹衍关于大九州的浪漫想象,显然都在预示一条自由开放之路。

在齐、秦、楚三国鼎立时期,楚国的任何选择都举足轻重。楚国拥有长江淮河流域的广大土地,物产丰富,气候湿润,景致优美。楚人倔强、强悍,具有非同一般的心智和力量。楚国有一句传播很远的民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其意是,即便楚国只剩下三支氏族,也能灭亡秦国。这是多么雄壮的豪志,令人恐惧,与陶醉在物质享受和消遣娱乐中的齐国是多么不同。后者拥有最先进的技术和巨量财富,有着令人迷恋的音乐艺术,甚至还发明了足球。记载中,齐国都城临淄的居民,生活优越闲适,趾高气昂,这在战乱频仍、争夺惨烈的冷兵器时代,是多么危险的一种生存状态。实际上,这种繁华与优越最不堪一击。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情势之下,楚齐联合多么明智和重要,那将是财力与强悍的结合,并体现了伦理的优越性。相对于冷酷、粗蛮和血腥的强秦,这种联合将是中华民族的理想选择,是楚人获取最大利益、拥有美好未来的一个决定性步骤。

作为外交大臣,诗人屈原几次出访齐国,并且有过长长的滞留期。在那个舒缓富裕的国度里,他感受到了人性的舒畅与自由,其情感的靠拢是自然而然的。一个明晰洞察的诗人,对于齐国当然也不可能毫无保留,只是在记载中我们没有看到留下来的相关文字。总之,以诗人为代表的亲齐派一度占了上风,最终却由于各种原因失败了,楚国竟然选择了秦国。其结局就是楚怀王被强秦囚禁,楚国惨败,国破家亡,楚国都城被迫迁移,群臣溃逃。

这段历史不堪回首,与国家共存亡的诗人也走向了自己的末路,投向了大江。水波像丝绸一样起伏抖动,抚摸、缠裹着诗人,一起奔向那个遥远的所在。冰冷坚硬的铁割裂了绸,战胜了绸,从此,一个民族不幸的未来便依次展开。

 

 

读《离骚》

 

帝高阳之苗裔兮,[1]朕皇考曰伯庸。[2]

摄提贞于孟陬兮,[3]惟庚寅吾以降。[4]

皇览揆余初度兮,[5]肇锡余以嘉名:[6]

名余曰正则兮,[7]字余曰灵均。[8]

 

【注释】

[1]高阳:传说中远古部族的首领颛顼(zhuān xū),号高阳。苗裔:后代子孙。

[2]朕:我。先秦时不论上下都可以称朕,至秦始皇定为皇帝的专称。皇考:亡父的尊称。另一说,指曾祖。伯庸:皇考的字。

[3]摄提:即摄提格,指“太岁在寅”,古代岁星纪年的术语。贞:正。孟陬(zōu):孟春正月。

[4]惟:发语词。庚寅(gēng yín):正月里的一天。降:出生。

[5]皇:皇考。览:观察。揆:揣测。初度:犹言初生的时节。

[6]肇:始也。一说,是“兆”的假借字。古人取名字要经过卜兆。锡:借作“赐”。嘉: 善。嘉名:美名。包括下文的“名”与“字”。

[7]正则:公正而有法则,含有“平”字之意。

[8]灵:善。均:平。灵均:含有“原”之意。一说,正则与灵均是屈原的小名小字。

 

从一个生命的源流开始写起,预示着这会是一首很长的诗。诗人很重视渊源、血脉,这是古往今来所有具备极强使命感的人物的共同之处。

他首先认定自己的不凡。他的出生不仅对于自己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所以在这个生命登台之初,四周的设置已经是如此的隆重和完美。这儿巧妙,肃静,庄严。

这将是怎样奇特的一场人生戏剧?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1]又重之以修能。[2]

扈江离与辟芷兮,[3]纫秋兰以为佩。[4]

汩余若将不及兮,[5]恐年岁之不吾与。[6]

朝搴阰之木兰兮,[7]夕揽洲之宿莽。[8]

日月忽其不淹兮,[9]春与秋其代序。[10]

惟草木之零落兮,[11]恐美人之迟暮。[12]

不抚壮而弃秽兮,[13]何不改乎此度?[14]

乘骐骥以驰骋兮,[15]来吾道夫先路![16]

 

【注释】

[1]纷:多。内美:内在的美质。

[2]重:加上。修能:能,通“态”,美好的姿态。一说,修作“长”解。修能,长于才。

[3]扈(hù):楚方言,楚人名“被”曰“扈”,“被”通“披”,披在身上。江离:香草名,即川芎。辟:同“僻”,幽也。芷:香草名,即白芷。辟芷:即生长在幽僻之处的芳芷。

[4]纫(rèn):联缀。兰:香草名。秋兰:秋天开花的兰草。佩:佩带在身上的饰物。

[5]汩(yù):楚方言,水流迅疾的样子。比喻光阴如流水。

[6]不吾与:不与吾。与,等待。

[7]搴(qiān):拔取。阰(pí):土坡。木兰:香木名。又名辛夷。

[8]揽:采。宿莽:草名,冬生不死。

[9]日月:指时光。忽:迅速。淹:久留。

[10]代:更代。序:次序。代序:递相更代。一说,代序即代谢。

[11]惟:思。零落:飘零。

[12]美人:一说,喻君主。一说,作者自况。迟暮:年老。

[13]不:即何不。抚:握持。壮:壮盛之年。秽:指秽恶的行为。

[14]度:法度。一说,指态度。

[15]骐骥:骏马,喻贤臣。

[16]来:呼君王跟从自己的话。道:同“导”,引导。先路:前驱。这句犹说,随我来吧!我当为君在前面带路。

 

站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的一个男人:缀满鲜花,披挂香草,浑身饰物闪烁夺目,散发着兰花和川芎的逼人香气。他清晨采集木兰,傍晚采撷宿莽。他愿和自然界最有色彩、最美丽、最清新,并且不断吐放芬芳的生命紧紧相依,融为一体。

这儿不要忘记:有此嗜好者曾是一个身居高位的政治人物。

这样的一个人物竟有这般想象和比喻。怜惜,热爱,纤纤之心,一切都显得怪异,并透露出某种神秘。我们已经感到了一个人的身份与心灵的巨大反差,感到了强大的张力,偏执的嗜好——这真的是走入概念化的当代人所无法理解的。作为楚国的一个政治人物,他的日常生活必会繁琐枯燥,甚至是不可忍受的浊俗——而此刻他的想象和行为却像一个婴儿那样天真烂漫。他是自然的稚童,容易悲伤的美男。

然而最终他还是一个伟男:想改变法度,想乘千里马驰骋,还想“导夫先路”。展露在我们面前的是多么奇特的性格,又是多么巨大的矛盾。所有浪漫主义者,唯美主义者,往往都是这样一种韧性的生命。他们既独立又哀怨,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使自己陷于不能自拔的寄托。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时要追求更为强大的、阳刚气十足的人物。

即便是漫长的政治生涯,铁与血的斗争,仍不能改变他的性质。这是生命的本色。谁说唯美主义者在现实生活中,甚至是可怕的政治斗争中软弱无力?不,他绵绵不断,纠缠不休,在自怨中培植希望,在忧伤中发出长号。他有强大的总结力和追溯力,永不遗忘,敏感多情,四方求索。

他将说服一切,其中更包括自己。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软精装

页  数:378

印  次:1

版  次:1

开  本:32

纸  张: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74.2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