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郦波语文启蒙课(七年级下册)
郦波语文启蒙课(七年级下册)


郦波语文启蒙课(七年级下册)

作  者:郦波

出 版 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4月

定  价:39.80

I S B N :9787220112843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中小学用书  >  七年级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郦波语文启蒙课 七年级下》针对统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的课文内容逐一进行解读。全书共有38讲。
全书体例相对统一,每一讲都在正标题下添加一个对课文进行提炼而获得的副标题与前者形成呼应来表明主旨,加以引领。 全书按照课堂内的教学进度同步展开,既有普通教辅的教学辅助功能,又是培养学生语言修养和人文素质的启蒙之书。本书将教学性和趣味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帮助孩子全方位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和母语感知能力,进而培育母语文化的审美能力与思维能力,从源头上激发孩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实现语文教育启蒙的目的。                                                                   
作者郦波是南京师大教授,以学问著称因而常常出镜于文化类节目,获得大众的喜爱和认可。郦老师知识渊博,视野开阔,对教材的驾驭具有学者的娴熟和游刃有余:联想丰富,举一反三时涉猎古今中外;分析和整合条理清晰,材料充分;选文归类自然、贴切;……是一种纵横捭阖的大语文解读风格。                                         

TOP作者简介

郦波,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2007年出现在江苏城市频道《万家灯火》节目,开创了该节目收视率的第二新高;2009年10月在《百家讲坛》主讲《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大明名臣:抗倭英雄戚继光》等;2014年7月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国成语大会第一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二季》嘉宾;2016年2月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嘉宾;2017年8月担任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第五季》嘉宾等。 

TOP目录

第一讲  邓稼先:最令我们感动的是什么?
第二讲  说和做:矛盾的统一
第三讲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独特的视角
第四讲  孙权劝学:劝学的又一名篇
第五讲  黄河颂:神奇的造化
第六讲  最后一课:母语意味着什么?
第七讲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的故乡
第八讲  木兰诗:木兰的传奇
第九讲  阿长与《山海经》:温暖的爱
第十讲  老王:人与人:
第十一讲  台阶:渴望到达的地方
第十二讲  卖油翁:熟,一定能生巧吗?
第十三讲  竹里馆:诗与画
第十四讲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笔下的笛声
第十五讲  逢入京使:别样的思乡
第十六讲  晚春:情与理
第十七讲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人格的力量
第十八讲  驿路梨花:梨花与金花
第十九讲  最苦与最乐:人生的责任
第二十讲  陋室铭:刘禹锡的傲骨
第二十一讲  爱莲说:莲花的高洁
第二十二讲  紫藤萝瀑布:风物与记忆
第二十三讲  一棵小桃树:树与人
第二十四讲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抒情诗的价值
第二十五讲  未选择的路:人生路上的偶然
第二十六讲  登幽州台歌:不朽的陈子昂
第二十七讲  望岳:青春焕发的杜甫
第二十八讲  登飞来峰:理想主义者王安石
第二十九讲  游山西村:陆游的另一面
第三十讲  己亥杂诗:温柔的力量
第三十一讲  伟大的悲剧:人与自然的搏斗
第三十二讲  太空一日:从26到86400
第三十三讲  带上她的眼睛:奇特的想象
第三十四讲  河中石兽:实践出真知
第三十五讲  泊秦淮:历史的烟云
第三十六讲  贾生:李商隐的隐喻
第三十七讲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现实生活的升华
第三十八讲  约客:心灵的约会

TOP书摘

第十四讲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笔下的笛声

 

和郦老师一起读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郦老师讲课文

从音乐史的角度来看,笛子的制作和演奏在唐代都有显著发展。

据记载,笛子孔加膜便始于唐代。笛曲在唐代就更是流行,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一位演奏笛子的大师。《太平广记》记载说,玄宗曾经在梦中得到神仙教授《紫云曲》,醒来后就用玉笛练习,甚至连上朝的时候都还在想着这首曲子。

至于在民间,笛子就更为普及了。可以说,城中、乡野,山间、江上,都能够听到那婉转、悠扬的笛声。

在当时所有诗人中,李白可以说是对笛曲的感知最深的。除了这首诗,他还写有《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听胡人吹笛》、《金陵听韩侍御吹笛》等数篇关于听笛的诗。而像《塞下曲》等当中提到笛曲的就更多了。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那么,诗中“折柳”的寓意又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它还曾经是2003年全国卷的一道题目。

这里的前人指的是清代诗评家宋宗元,他在《网师园唐诗笺》一书中评论这首诗的时候说:“‘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考试的题目也就是从这儿提出的。

在古时,“折柳”最初之意是指“折取柳枝”。

汉代,长安东面有一座桥名曰灞桥。自古以来,灞水、灞桥、灞柳就与送别相关联。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折岸边的柳枝赠别渐渐成了一种习俗。后世因此也就习惯用“折柳’,作为赠别或送别之意。因为“柳”的谐音是“留”。春风之中,杨柳那摇曳不定的柔婉姿态,在游子眼中分明就在表述着难分难舍的心意。而到了唐代,这种习俗更为风行,其含义也变得更加丰富。

而从“此夜曲中闻析柳”一句,我们可以看出,此处的“折柳”所指的应是一首曲子。也就是说,诗中“折柳”也就是“折杨柳”曲的简称。

其实,在唐代流行的笛曲中,像《出塞》、《梅花落》等都是很有名的,而最为人们喜爱的曲子,则要数《折杨柳》。之所以如此,便是由于这支曲子与古代送别这一古老的习俗有关。早在《诗经·小雅·采薇》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样优美的诗句,来表现离乡者眷恋故土的心情。

正因为折柳的习俗常见于唐人的生活,笛曲《折杨柳》也就更容易触动他们的情感。而李白在那个夜晚听到的正是一首《折杨柳》。

春宵人静之时,诗人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正是“折柳”曲。作者由“折柳”曲自然而然地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还飘泊在外,心中不禁心潮澎湃,感怀万千,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由此可见,“折柳”在诗中有惜别怀远之意,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那缥缈的笛声似乎是悄无痕迹的,似乎随风便撒遍了洛阳,笼罩了整个世界。

古诗用字之妙,真值得细细揣摩体会。一个“暗飞声”的“暗”字,引发我们无数想象。白居易的“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个“满”字显然是艺术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但诗人的夸张并非没有依据,笛声是悠扬的,正当更深人静之时,笛声借助春风的助力,飞满东都并不让我们觉得不合情理。而更关键的在于,这个“满”字突出的有事诗人的“独”,也是为下面的“何人不起故园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耳畔传来的笛曲是那么的凄清哀婉,但诗人却不肯被个人的愁绪锁住,而把“故园情”描述为一种普遍的存在。此诗起句是“谁家”,结句是“何人”,这两个词的巧妙运用,不仅在情感上造成了自我与他人的沟通,更达成一种审美上的共性,从而深深地打动了更多游子的心。

正由于作者的思乡之情,是由听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所以说,那玉笛吹奏的折柳曲,就是整首诗的灵魂。“折柳”在诗中的地位实为重要,也就成为全诗的“通首关键”,成为这首诗的诗眼所在。

细读这首诗,我们就会发现这其中当然表达了诗人深厚的怀乡之情,但李白终生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他自二十四五岁离开四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故乡,所以他的思乡里有着特别特殊、特别复杂的情感。其中既有思念,有漂泊无着的苦涩,也有一份不同于他人的洒脱与缥缈。就是在这种复杂情绪的缠绕下,诗中写出了一种特殊的美。

有杂志当年曾报道过一则消息,李白的这首《春夜洛城闻笛》先后由瑞典作曲家斯约格伦和奥地利作曲家威伯恩谱成歌曲。

这不是一种偶然。

因为它传递的乐音,勾起了无数客居他乡游子的依依回忆,牵动了无数异乡游子的心弦。而这是超越时空的一种怀想。

前面说到李白写过多篇关于听笛的诗,那李白为什么会对笛子情有独钟呢?

有研究者认为,笛子是一种较为简单的乐器,它奏出的乐调也相对单纯。但笛子却有几点特别的长处,大概地说,一是适合于独奏;二是乐声清越,可以传播得相当远;三是韵味悠长,容易把听众的心情引向深远之处。因而,当乐人吹奏起笛子时,乐曲更具有个人化的抒情意味,更像是个体心灵向世界向自然发出的深情倾诉。从这些特点来说,笛子艺术天然地与诗歌有一种亲近的关系。

李白显然是感受到了这一点,才对笛子情有独钟,才对笛曲具有特殊的感受。他除了写有《春夜洛城闻笛》外,前面提到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也十分动人心弦。诗云: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其实,还不仅仅是李白如此,不仅仅是李白笔下的笛声如此。唐人与笛,唐诗与笛,简直像有一种别样的情愫。在盛唐、中唐,笛曲与边塞、乡愁、相思却是紧密相连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意象,构成了唐诗的一种优美特点。

应该说,在古代的意境中,听到笛声,自认会引发一种怀念的感觉。就如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旧居,听见邻人吹笛,只觉物是人非。因而写了《思旧赋》。后来,这一典故被刘禹锡化用到了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有赠》之中,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好友。

而与李白同时期的诗人,还有许多人闻笛而兴致大发,如王昌龄《江上闻笛》:“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岑参《秋夜闻笛》:“天门街西闻捣帛,一夜愁杀湘南客。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吹夜笛”,杜甫《吹笛》:“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刘长卿《听笛歌留别郑协律》:“旧游怜我长沙谪,载酒沙头送迁客。天涯望月自沾衣,江上何人复吹笛”,李益《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在这些唐诗中的名篇中,有时光流逝的无奈感怀,有被放逐者对家园的忧郁怀想……

明白了这种关系,明白了这种音乐文化背景,我们就知道为什么上学期我们学到的李益名作《夜上受降城闻笛》在当时就被广为传颂,为什么诗中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会成为一个节点,会成为唤醒一切潜意识、下意识的关键。这就是因为诗人通过个体的典型,唤醒的是集体的无意识。而这其中,笛声就成为了那个契机。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

这首诗的题目是“春夜洛城闻笛”,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妙的题目。时间、地点、事件毫无遗漏。而且,这里的洛城与其说是具象的洛阳城,不如说可以把它看作有关文化、有关审美、有关怀想的任意一个地方。这就像古诗中的“江南”“塞上”一样,是我们始终为之向往的地方。而不论是哪一个具体的地方,那悠扬的笛曲永远是穿越时空的永恒。

思考探究:

同学们可以找出古代描写柳树的诗词,并分析比较一下不同诗人笔下“柳”的同与不同。

......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00

印  次:1

版  次:1

开  本:16

纸  张:胶版纸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4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