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

作  者:周婧

出 版 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定  价:68.00

I S B N :9787104047322

所属分类: 艺术  >  影视/媒体艺术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青春电影作为中国当下电影产业的重要电影类型之一,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青春电影相对稳定的类型范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以青春电影为研究主体,梳理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探讨青春电影在类型生产、类型叙事方面的特征,剖析青春电影的历史与现状,探讨青春电影这一电影类型形成的必然性与重要性,解读青春电影类型形成的规律及其美学、文化属性。

TOP作者简介

  周婧,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山西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影视传播、文化传播。主持教育部课题1项,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已结题)。出版专著《传统戏曲与中国电影互动发展研究》。主要论文有:《21世纪后华语青春电影的女性叙事与文化书写》,载《文艺争鸣》2018年第5期;《现代性场域下内地青春电影的空间建构》,载《中州学刊》2018年第3期;《<奔跑吧兄弟>看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多元价值建构》,载《中国电视》2015年第11期;《西南少数民族媒介教育思辨》,载《贵州民族研究》2016年第3期;《新都市电影的类型建构》,载《中州学刊》2016年第1期;《新时期少数民族影视作品价值观的建构》,载《贵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7期。

TOP目录

绪论
一、研究价值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概念界定

第一章 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世界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
一、青春电影的发轫:青春影像的崛起(1900-1933)
二、青春电影的回归:冷遇沉寂后的勃发(1934-1970)
三、青春电影的发展:个人化经验的投射(1971-1990)
四、青春电影的成熟:多元表述的转向(1990至今)
第二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类型生产
一、类型萌芽:历史洪流下的青春表述(1930一1940年代)
二、类型发展:理想主义青春时代(1950-1980年代)
三、类型成熟(1990年代):困惑与反抗
四、类型转向(21世纪后):怀旧与狂欢

第二章 华语青春电影的类型叙事
第一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叙事母题
一、混乱的爱与迷失的性
二、渴求成长与拒绝成长
三、青春暴力与死亡仪式
第二节 华语青春电影中的人物形象
一、青春成长中的主体形象
二、青春世界中的长者形象
三、青春成长路上的“过客”群像
第三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影像叙事
一、青春中的现实记录式影像
二、暴力下的残酷青春影像
三、创伤里的浪漫怀旧影像
四、青葱岁月里的“小清新
第四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类型叙事模式
一、华语青春的反经典叙事模式
二、成长中的旅程式叙事模式
三、淡化离合的散文式叙事
四、多视角下的回忆叙事

第三章 华语青春电影的空间生产及地域文化身份
第一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空间生产
一、家庭空间——残缺与出走
二、校园空间——压抑与越轨
三、公共空间——游荡与流浪
四、生存空间——村镇与都市
第二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地域文化身份建构
一、个人化青春记忆的景观意象
二、群体性青春怀旧的镜中之像

第四章 时代青春的美学追求及自我价值追寻
第一节 以青春为入口的现实主义观照
一、青春背后的现实图景
二、写实主义美学观念的青春书写
第二节 以青春为镜像的现代主义追求
一、青春的漂泊与”异化
二、对存在与价值的追寻
第三节 以青春为名义的后现代主义阐释
一、新时代的青春消费主义
二、记忆拼贴与碎片化解构
三、复制青春与青春复制
四、对权威与意义的消解

第五章 华语青春电影中的哑文化表达
第一节 青年亚文化的本土化视野
一、华语青春电影与青年亚文化
二、讲述的权力背后——越轨者的思想
三、影像维度的背后——抵抗仪式与“自恋式”表演
第二节 女性文化的青春再现
一、多元化的青春女性影像
二、青春里女性的自我发现与建构
三、成长中女性情感的坚守与蜕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TOP书摘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34

印  次:1

版  次: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80.5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