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清华汇智文库•芙蓉花开赤子心:芙蓉小学实践发展之路
清华汇智文库•芙蓉花开赤子心:芙蓉小学实践发展之路


清华汇智文库•芙蓉花开赤子心:芙蓉小学实践发展之路

作  者:李涛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3月

定  价:69.00

I S B N :9787302509943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育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选题是北京市教委委托推广项目,推广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与学策略、学习者分析技术项目。作者单位是专业从事基础教育校长、班主任、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该书的出版既可以填补关于教师教学培训研究的理论空白,以学习者分析技术引导教师改进教学设计,关注学生学习状况;同时,本单位支持此项研究,深入实践,该项目具有100多所实验校,具备大量的课例及案例分析。

TOP作者简介

李涛 1987年参加工作,现任北京市通州区芙蓉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高级教师,通州区政协委员。任书记、校长18年来,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以文化为引领,以课程改革为依托,立体构建,多元融通,体系化建设学校”的办学思路,先后打造了玉桥小学、芙蓉小学两所特色鲜明的学校,使学校在文化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卓有成效,成为社会认可、家长满意、孩子向往的素质教育优质学校。曾荣获“全国名优校长”“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好学校的优秀书记、校长”等荣誉称号,并获得“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

TOP目录

第一章绿阴不减来时路1
一、 几处早莺争暖树1
(一) 暖的教育是温暖人心的教育1
(二) 在“博雅”中实现暖的教育2
二、 路遥方知骐骥力4
(一) 来自“玉桥”的“博雅路”4
(二) 承自“博雅”的“融通”9
三、 中通外直芙蓉花13
(一) 细处着手,用心打磨14
(二) 激活动能,创造生机16
四、 化作春泥更护花18
(一) 给心灵以松绑19
(二) 给心灵以充实21
(三) 给心灵以放飞22

第二章咬定青山不放松24
一、 斯文在兹自化育24
(一) 立足办学特色,明确“清新融通”办学思想24
(二) 夯实办学实践,精化“大气清新”的管理理念25
二、 敬以直内自作衡35
(一) 统筹审视联动发展——文化场域结构立体化35
(二) 信息融通高效灵活——管理组织架构扁平化38
三、 义以方外自觉行40
(一) 民主党政制度,凝聚学校发展力量41
(二) 多元评价制度,实现教师自我发展43
(三) 全面德育制度,激发学生发展活力45

第三章映日芙蓉别样红49
一、 芙蓉向着太阳转49
(一) 基于儿童中心的课程理论49
(二) 立足于“融通”的课程观50
(三) 立足学生视角,培育学生核心素养51
二、 报本而生亭亭立52
(一) 依托育人方向,确定课程目标52
(二) 依据课程目标,构架课程结构53
(三) 全面实施课程,助力目标实现57
(四) 科学课程评价,追踪实施效果59
三、 创生课程DIY60
(一) 基于学校课程结构,确立“DIY课程”理念61
(二) 依托课程理念,确立“DIY课程”目标62
(三) 创新实施评价,确保实施效果63
四、 探索创新趣无穷67
(一) 分析宏观背景,明晰课程条件 67
(二) 依托课程理念,确定课程目标69
(三) 依托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69
(四) 全面课程实施,助力目标实现69
(五) 科学课程评价,监测课程效果72
五、 家校共育拓课程74
(一) 课程理念: 朴素情怀实现生命关怀74
(二) 依据课程理念,确定课程目标75
(三) 依托课程目标,架构课程内容75
(四) 全面课程实施,助力目标实现81
(五) 科学课程评价,监测实施效果84
六、 家风家训辈辈传86
(一) 分析课程背景,厘清课程条件86
(二) 依托课程背景,确立课程目标86
(三) 依据课程目标,架构课程内容87
(四) 全面课程实施,助力目标实现87
(五) 科学课程评价,监测实施效果90

第四章为有源头活水来91
一、 知古知今向未来91
(一) 熟悉国家政策,把握教育方向92
(二) 把握学校育人方向,分析学生生命底色92
(三) 挖掘学生真实需求,确定课堂价值追求93
(四) 教师转变观念,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探索100
二、 返本开新创未来106
(一) 依托教育科研名师工作室,科研、教研引领课堂教学改革106
(二) 依托UDS项目,开展课堂教学行动研究,打造文化课堂107
三、 拾阶而上迎未来113

第五章腹有诗书气自华122
一、 风清气正德润身122
(一) 健全学校管理制度,教师行为有法可依122
(二) 发挥校长多项职能,实现对学校的积极引领123
(三) 助推学校干部成长,提升学校管理能力129
二、 固本求新筑师魂136
(一) 用心培养教师的专业角色意识,重塑教师的专业角色137
(二) 践行“五个一”,弘扬教师文化138
(三) 构建“三维度”,实现教师全方位成长139
三、 觉者为师是我师145
(一) 关于“觉者为师”的理性思考145
(二) 丰富“觉者为师”实践,激发老师内心觉悟145

第六章芙蓉已露尖尖角150
一、 天鹅起飞弘毅力150
(一) “清新融通”凝练芙蓉育人目标150
(二) “灵动清雅、阳刚坚毅”实现学生毅力成长151
二、 赤子之心在芙蓉151
(一) 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尊重、包容、开放、融通151
(二) 校园环境滋润孩子美丽心灵153
(三) 综合实践活动释放孩子创新潜能156
(四) 多元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61
(五) 班级文化孕育学生个性发展164

TOP书摘

第三章映日芙蓉别样红课程的构建与统整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育人的载体。立足“培育具有民族底蕴、国际视野的芙蓉学子”的育人目标,我校积极探索建构适合学生全面成长、学校特色发展的课程体系。我校课程以多元整合的方式进行融合统整,建构“芙蓉花开,多元融通”的课程体系,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开发特色课程,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理解教育为课程开发的重点领域,以“芙蓉花开,多元融通”为课程文化价值追求。目前我校开发了DIY课程群、STEAM课程、寒暑假主题实践课程、家长课程等系列特色课程。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带动了国学、书画、武术、管乐、合唱、舞蹈、形体、科技等多个学生社团的成立,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培养学生成为“乐学、健康、智慧、自信、现代”的面向世界的中国人。
一、 芙蓉向着太阳转〖1*2〗(一) 基于儿童中心的课程理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以学生为本,把%E?6生放在最中央。课程开发与体系建构始终立足学生视角,遵循儿童成长规律,满足学生的有效需求。在原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善于改变,大胆创新,开设学生感兴趣愿意学习创作类课程,力求使学校开设的课程,体现趣味性,关注学生需求,融合教育趣味性。
儿童中心课程又称经验主义课程,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罗杰斯等。儿童中心课程主要倡导三大观点: 第一,学生是课程的核心;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第三,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第四,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儿童主义的课程理论主张要理解儿童期的意义,尊重儿童的可塑性和创造力。因此,在儿童教育中成人要避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应以平等的姿态尊重儿童的人格,欣赏儿童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潜能。儿童中心的课程理论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将学生放在场中央,以儿童需求为中心,将学生的发展与需要作为课程建设的主要追求,所以我们学校的课程建设基于“儿童中心”的课程理论,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整体构建学校课程。
(二) 立足于“融通”的课程观
课程观关系着课程设计与实施,影响着学生发展。可以说,课程观是一个学校教育哲学的重要组成,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学校一直倡导一种融通的课程观,即打破学科藩篱进行课程统整与融合,建构跨界融合的课程培养体系,基于儿童现实生活的基础,重视儿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儿童的未来生活做充分准备。学校坚持系统论的思维,认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须遵循教育本真的价值规律和价值选择。改变割裂培养的教育现状,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打通、将日常学习与课余实践打通、将各门学科知识打通,学校一直追求跨界融合的培养体系,塑造学生可迁移的学习能力,以求通过融通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实现理性知识和个体经验的融合。“融通”的课程观即以课程统整的形式在整体系统的理念下采用各种有机整体的形式,使学校教育教学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这种课程形态的最终目的在于改变学科间相互隔离、学科与生活脱离的现象,使学生获得的学习经验更加完整和一体化。段俊霞.新课程发展中课程统整问题研究[D].重庆: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融通”课程观倡导将学生的经验、兴趣、生活内容与课程资源相融合。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主要倡导对学习内容、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的兴趣与经验进行有效结合,将各学科课程进行融通整合,使课程内容向生活延伸和拓展。在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将他们引入生活,主动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用所学知识对问题加以探讨和解决,增强学生的社会和生活实践能力。
在我校融通课程体系建构初期,学校成立了课程管理委员会,并聘请校内外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成立了专家组,在充分研讨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三级课程论证方案》,广泛开展实践调研,深入实际开展咨询、交流和研讨活动,通过准确及时的反馈,灵活调整课程方案。
专家引领实践,借助专家力量,完善课程体系,提升教育品质。在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学校领导班子、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成员和学校聘请的专家组、深入讨论课程建设,投入课程备课、磨课中,深入学生,深入课堂,广泛了解教师的疑难问题,了解学生的感受,体验课堂教学过程。对开发创生的特色校本实践课程进行落实与评价,对课堂教学实效性以及校本选修课的实施进行调研,为学校课程改革提出建议,为相关人员提供咨询指导。
课程建构的价值追求旨在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学生的整体发展,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是课程整合理念的基点,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课程整个的根本价值诉求。“融通”的课程观注重给学生提供一个所要认识世界的完整图景,注重把学生的经验兴趣、社会、学科融合在一起,意在使学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各科知识,使学生将所获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社会生活,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 立足学生视角,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课程建构与开发主要立足于学生视角,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真心考虑学生的需求,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遵循儿童成长规律,满足学生的有效需求。在原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善于创变,大胆创新,开设学生感兴趣愿意学习的创作类课程,力求使学校开设的课程,体现趣味性,关注学生需求,融合教育性。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建构主要遵循以下几个特点。
(1) 整合性。“芙蓉花开,多元融通”课程体系持整体论观点,凸显课程建设的整合性,以整体论为指导,使学校教育教学系统中分化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但这种整合是以分化作为整合的基础,因为没有分化就没有整合,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包含、相互补充的关系。王琼.小学课程整合模式的个案研究[D].重庆: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融通”整合的课程观即以全人教育的理念打破学科界限。
(2) 发展性。学校坚持发展的思维,认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须遵循教育本真的价值规律和价值选择。改变割裂培养的教育现状,将学生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打通,将学生日常学习与课余实践打通,将学生各门学科知识打通,学校一直追求跨界融合的培养体系塑造学生可迁移的学习能力,通过融通的课程设置,实现理性知识和个体经验的融合。
立足学生视角,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即以整合性和发展性的思维方式进行课程的融合与统整,建设特色课程教室,研发学生喜爱的课程。“芙蓉甜甜屋”使老师和孩子们走进烘焙文化,感受生活的乐趣;“STEAM 课程”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放飞师生创课梦想。特色课程基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每个学生主动、活泼、全面地发展,同时,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研发课程的积极性、创造性,让教师充分享受到职业幸福感。
二、 报本而生亭亭立
在教育综合改革、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追求,突出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课程文化体系的建构需要更加优化课程资源的供给、课程设计的完善、课程综合化的关注、主题化的发展趋势,强调课程整体育人的功能和核心素养的价值挖掘。
(一) 依托育人方向,确定课程目标
学校课程建设依据国家立德树人的核心精神,依据学校核心价值观,紧紧围绕核心育人目标,致力培养具有民族底蕴、国际视野的芙蓉学子,使之在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方面打下良好基础。
(二) 依据课程目标,构架课程结构
依据课程目标,挖掘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两方面的课程品质,以这两方面的课程品质为总体要求和核心要素,建构学生成长所需,且具有学校特色的“四层次五领域”课程模型(见图3.1),即语言类、思辨类、艺术类、修养类、健康类五大门类课程,每个领域又都包含四个层次课程,自中央花蕊处,由内向外分别是学科基础类课程、素质拓展类课程、综合发展类课程和个性特长类课程,力求形成基础到拓展再到发展,最后发展成自身特长,体现自下而上、由浅入深的学科层级发展模式,从而有效激励学生实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式的飞跃。
图3.1北京市通州区芙蓉小学“芙蓉花开”课程模型
“多元融通,芙蓉花开”的课程模型,从横向平面上看,包含了学生认知、发展的五大领域;从纵向立体方向上看,包含了学科基础、素质拓展、综合发展和个性特长四个层次课程,即结合了课程同心助力学生成长和阶梯育人促进学生发展两方面的建构理念。“五个领域、四个层次”的课程架构,本着学科基础类做实、素质拓展类做精、综合发展类做广、个性特长类做优的原则,分类推进,达成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协调一致。
1. 四层次课程
(1) 学科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国家课程要求的各学科的基础课程,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个性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素质拓展类课程,主要是指我校有效落实在国家课程要求的各学科基础课程的基础上,由全校师生开发创设的特色课程。如在语文、英语这一语言学类课程的基础上,我校创设出戏剧课程、诗词赏析课程、诵读课程、国学吟诵课程以及英语沙龙等课程,在其他领域上还有手工DIY课程以及礼仪文化课程。
(3) 综合发展类课程,主要是指在各学科交叉部分的交叉学科和跨学科培养课程,也融入了学科整合与课程统整的理念。学校开展的主题实践活动课程、DIY课程、社会实践课程、STEAM课程都属于综合发展类课程。
(4) 个性特长类课程, 主要是指学生在经过学科基础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以及综合发展课程的学习与提升之后,内化成自身的特长品质的课程。这部分课程突出了课程育人价值的导向功能。
2. 五领域课程群
(1) 语言类课程群,主要包含语文和英语这两门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阅读技能,如戏剧课程、诗词赏析课程、诵读课程、国学吟诵课程以及英语沙龙等素质拓展课程,还有跨学科交叉培养和主题实践的综合发展课程,以及学校为培育学生写作、朗诵、表演、辩论等特长品质类的课程。
(2) 思辨类课程群,主要包括数学与科学这些理科思辨类的课程,以数学、科学两门学科基础课程为主,从思辨类课程延伸发展出神秘空间的体验、科技与生活等方面的综合发展类课程。这部分课程突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素养的培育,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3) 艺术类课程群,主要包含音乐和美术这两门基础课程,以及由这种艺术类基础课程开发出的DIY课程、管乐演奏和书法创作等课程。这类课程注重艺术素养的培育,使其具有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健康有情趣的生活态度。
(4) 修养类课程群,主要包含道德与法制、品德与社会这两门道德养成类的课程,又拓展创生出文明礼仪和运河文化等素质拓展类课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形成的品质修养等综合发展层面的课程。这类课程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和传统礼仪文化的弘扬。
(5) 健康类课程群,主要包含体育和心理健康两门基础课程,突出对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双重重视,以及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的关注,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团队意识、规则意识。
表3.1列出了芙蓉小学课程系列。(三) 全面实施课程,助力目标实现〖*2〗1. 实施过程为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北京市教委2015年7月3日发布的《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依据《通州区义务教育三级课程整体建设一体化课程方案(试行)》,按照北京市关于中小学自主安排新课程实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通知精神,我校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开发创生新型的校本课程,制订了相应的计划并有序实施。
第一阶段,融通探索阶段(2012年9月—2013年6月)。成立学校课程委员会,启动学校的课程改革工作。积极参加市级、区级等各级培训,研修和考察,主动与其他学校建立联系并实地参观、交流和学习。初步建立学校的课程框架,形成各项配套管理制度。
第二阶段,研究实践阶段(2013年7月—2014年6月)。学校形成初步的课程方案,并广泛征求意见,不断修订。初步编制完成配套课程实施方案,并不断开发创新更多特色课程。
第三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4年7月—2016年3月)。借助专家团队力量,并有效地将骨干教师引入研究实验的层面,广泛动员家长和社会的力量,带动家长开发相关家长课程,同时还引进推广STEAM课程。
第四阶段,总结与重新创生阶段(2016年3月—2017年12月)。针对以上三个阶段的具体任务,对各项目任务的工作进一步完善与深化,修订与创新、检验与评估及成果的总结与展示。借助寒暑假时间开展假期主题实践活动,学期初进行假期实践活动成果展示。重新创生开发了“芙蓉甜甜屋”烘焙课程、梓璇工作室艺术创作课程、爱“布”释手布艺课程等创新特色校本课程。
2. 实施方法
1) 课程内容三级融通
(1) 重视国家课程,全面、高效地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多年来,我校积累了丰富的校本课程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对学科内部知识体系和各模块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在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对国家课程进行了校本化的处理,针对语文学科,进行主题探索引领,将教学内容开展特色鲜明的校本化整合。如《诗意芙蓉》实践活动将经典吟诵、诗歌朗读、书法绘画展示、剪纸创意等方面进行融合统整,全面、高效地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学科内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融通整合。我校多方研究论证各学科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各模块之间的关系,对二者进行有机融通整合,使课程充分满足我校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发展需求。例如,将语文学科与“诗文朗诵”“国学吟诵”“诗词赏析”“戏剧课程”等校本课程进行整合;将数学学科与“神秘空间”等校本课程进行整合。
学科之间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为加强学生的系统思考,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学校尝试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高度整合相邻学科或领域的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尝试联合教学,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我校曾先后开展了“诗意芙蓉”“道出精彩”“手绘T恤”“绘形绘色”“指间魅力”“芙蓉植物秀”“冷拼达人赛”等主题实践活动课程,将多学科的国家课程进行融合统整,实现跨学科学习。
(2) 对地方课程分解整合,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融合
我校根据区统一安排,在一至五年级中,每年级每学期安排13课时的市级地方课程,用于完成市级地方课程含专题教育综合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爱北京等课程;每周安排一节区级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用于开设区级地方课程和我校校本课程。
2) 课程资源优化整合
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体系得以实施的重要支撑。开发并整合多种课程资源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又一重要方面。我校以“芙蓉花开,多元融通”为课程观,从知识的角度理解课程转变为从学习研究者的角度开发课程。我们意识到课程资源不仅仅是教材,也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课程资源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之中。
学校资源的整合。我校作为通州本土新建校,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具备非常丰厚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硬件设备,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为进一步整合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育人功能,学校搭建了四大DIY创作平台(“芙蓉甜甜屋”“梓璇工作室”“指尖魅力”教室、爱“布”释手布艺工作室)和STEAM课程,作为我校融通课程建设理念的有效载体,开展多学科的跨界整合与融通,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放飞师生创客梦想。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176

印  次:1

版  次: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40.5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