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雨夜短文
雨夜短文


雨夜短文

作  者:余秋雨

出 版 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4月

定  价:58.00

I S B N :9787545536829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随笔/散文  >  中国现当代随笔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本书是余秋雨散文新作,篇幅短小,意境至美。其中包含两个部分内容:

“万里入心”,是有感于人生路上遇到的一些人或事,记录并生发出一些感触,进而展现出一种人生哲理和生活态度。这些内容对于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来说,无疑是人生规划中的航标灯塔。

“文史寻魂”是对千年文脉的点穴式提领。用极其精炼的语言勾勒出中国古代文学(诗经、庄子、史记、唐诗、宋词、元曲、戏剧、小说)的脉络,同时对相关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相当量级的文人进行评介。文末开列余秋雨特选唐宋诗词必诵篇目。

TOP作者简介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文化学者,作家。 

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5年成为中国内地年轻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被誉为 “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代表作有《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千年一叹》《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

TOP目录

上辑·万里入心
拼命挥手
白马
不要等待
消失
大选择
拉出无边的黑暗
面对孩子
三个目标之后
你比你更精彩
大 隐
安静之美
寻 找
关于尊严
他拒绝了
我满眼是泪
毁 灭
全城狂欢
棍 棒
跑 道
蟋 蟀
送葬人数
使谎言失重
学会蔑视
小谈嫉妒
模特生涯
示 众
我也不知道
叶 子
高谊无声
头面风光
一则证婚词
手 表
并肩观赏
长 椅
跋涉废墟
远行的人
上世纪的最后一篇日记
酒招非酒
自大为羞
私人地库
下辑·文史寻魂
谁更懂诗
奇怪的年轻人
天下最大痴迷
两个地狱之门
文化溪谷
我选唐诗
宋词的最高峰峦
赤壁之劝
为何迟到
走向顽泼的君子
王阳明的生命宣言
三剑客
古典小说问答
他们的共性
两位学者的重大选择
不敢小觑他们
文化的替身
刀笔的黄昏
附录
必诵唐诗五十首
必诵宋词三十五首
必诵宋诗十二首
余秋雨文化大事记

TOP书摘

上辑:万里入心
  拼命挥手
  这个故事,是很多年前从一本外国杂志中看到的。我在各地讲授文学艺术的时候,总会频频提及。
  一个偏远的农村突然通了火车,村民们好奇地看着一趟趟列车飞驰而过。有一个小孩特别热情,每天火车来的时候都站在高处向车上的乘客挥手致意,可惜没有一个乘客注意到他。
  他挥了几天手终于满腹狐疑:是我们的村庄太丑陋?还是我长得太难看?或是我的手势错了?站的地位不对?天真的孩子郁郁寡欢,居然因此而生病。生了病还强打精神继续挥手,这使他的父母十分担心。
  他的父亲是一个老实的农民,决定到遥远的城镇去问药求医。一连问了好几家医院,所有的医生都纷纷摇头。这位农民夜宿在一个小旅馆里,一声声长吁短叹吵醒同室的一位旅客。农民把孩子的病由告诉了他,这位旅客呵呵一笑又重新睡去。
  第二天农民醒来时那位旅客已经不在,他在无可奈何中凄然回村。刚到村口就见到兴奋万状的妻子,妻子告诉他,孩子的病已经好了。今天早上第一班火车通过时,有一个男人把半个身子伸出窗外,拼命地向我们孩子招手。孩子跟着火车追了一程,回来时已经霍然而愈。
  这位陌生旅客的身影几年来在我心中一直晃动。我想,作家就应该做他这样的人。能够被别人的苦难猛然惊醒,惊醒后也不做廉价的劝慰,居然能呵呵一笑安然睡去。睡着了又没有忘记责任,第二天赶了头班车就去行动。他没有到孩子跟前去讲太多的道理,只是代表着所有的乘客拼命挥手,把温暖的人性交还给了一个家庭。
  孩子的挥手本是游戏,旅客的挥手是参与游戏。我说,用游戏治愈心理疾病,这便是我们文学艺术的职业使命。
  我居然由此说到了文学艺术的职业使命,那是大事,因此还要郑重地补充一句——
  这样轻松的游戏,能治愈心理疾病吗?能。因为多数心理疾病,其实只是来自于对陌生人群的误会,就像那个小孩对火车旅客的误会。
  白?马
  那天,我实在被蒙古草原的胡杨林迷住了。薄暮的霞色把那一丛丛琥珀般半透明的树叶照得层次无限,却又如此单纯,而雾气又朦胧地弥散开来。
  正在这时,一匹白马的身影由远而近。骑手穿着一身酒红色的服装,又瘦又年轻,一派英武之气。但在胡杨林下,只成了一枚小小的剪影,划破宁静……
  白马在我身边停下,因为我身后有一个池塘,可以饮水。年轻的骑手微笑着与我打招呼,我问他到哪里去,他腼腆地一笑,说:“没啥事。”
  “没啥事为什么骑得那么快?”我问。他迟疑了一下,说:“几个朋友在帐篷里聊天,想喝酒了,我到镇上去买一袋酒。”确实没啥事。但他又说,这次他要骑八十公里。他骑上白马远去了,那身影融入夜色的过程,似烟似幻。我眯着眼睛远眺,心想:他不知道,他所穿过的这一路是多么美丽;他更不知道,由于他和他的马,这一路已经更加美丽。
  我要用这个景象来比拟人生。人生的过程,在多数情况下远远重于人生的目的。但是,世人总是漠然于琥珀般半透明的胡杨林在薄雾下有一匹白马穿过,而只是一心惦念着那袋酒。
  好了,那就可以作一个概括了——第一,过程高于目的,白马高于酒袋;第二,过程为什么高?因为它美;第三,美在何处?美在运动中的色彩斑斓,美在一个青春生命对于辽阔自然的快速穿越。因此,美是青春、生命、自然、色彩、穿越。你看,匆忙之间,却出现了一门完整的美学。
  消?失
  你一定要走吗,失望的旅人?你说,这里冷眼太多,亢奋太多,夜话太多,怪笑太多,让你浑身感到不安全。你说,你要找一个夜风静静,问候轻轻,笑容憨憨的所在。我说,别急,留一阵子吧。留下看看,也许能找到一个善良而安静的角落。你说,也许,但自己已经找了好久,没有了这般时间和耐心。我说,我也算你要找的那种人吧?至少有了一个。
  你说,一个不够,至少三个。一个地方没有三个君子,就不能停留。
  你劝我,迟早也应该离开。没有马,但你的披风飘起来了,你走得很快。直到你走得很远,我还在低声嘀咕:你一定要走吗,失望的旅人?
  其实,我也多次想过消失。但是,这里的山水太美丽了,我实在割舍不得。也许我会搬到山上的窝棚里去,等来几个猎人。他们没有在村子里住过,因此也没有冷眼,没有亢奋,没有夜话,没有怪笑。我选定一二个说得上话的结交,再慢慢扩大,渐渐变成新的村子。
  然后,我会经常站在山口,等你回来。
  下辑:文史寻魂
  谁更懂诗
  中国从三千年前开始,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男性和女性,谁更懂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男性的诗。这个男子坦言自己已到了“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地步。因为这种诚实、恳切,而获得了入诗的资格。但他又有点害怕别人嘲笑自己的这种状态,因此要声称自己是“君子”。
  另一位男子比他老练,这可以从《诗经》里的那首《静女》看出来。“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有点长,就不抄了,还是赶紧把我的翻译写出来吧——
  又静又美的姑娘,等我在城角。故意躲着不露面,使我慌了手脚。
  又静又美的姑娘,送我一支红色洞箫。洞箫闪着光亮,我爱这支洞箫。
  她又送我一束牧场的荑草,这就有点蹊跷。其实,美的是人,而不是草。
  显然,这位男子要幸运得多,已经不必“辗转反侧”。因为他所说的姑娘已经在玩“爱而不见”的游戏,已经在送洞箫和荑草了。洞箫是红色的,荑草是绿色的,洞箫是闪光的,荑草是蹊跷的……短短几句诗,已经把一场恋爱吟诵得有声有色,有姿有态。
  看得出,写这首诗的男子有点得意,有点骄傲。但是,如果他的“静女”也能写诗,那就麻烦了。因为用诗情表述爱情,女性大多会做得更好,包括前面那位“君子”口中的“淑女”在内。
  证据太多,先举其一,就是《诗经》里的那首《子衿》。完全是女子的口吻,女子的情怀,男子写不出来。大男子兼大诗人曹操一看,也心生敬佩,但他也只能抄两句在自己的诗作里,不敢改写。既然如此,我就把这一首抄全了吧——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把这首诗翻译成现代语文,我就比较来劲。请大家听一听——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情。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什么不带来一点音讯?
  青青的是你的玉带,悠悠的是我的期待。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什么也不过来?
  走来走去,总在城阙。一日不见,如隔三月。
  果然是好。一点儿也没有抒情,只是几个责怪式的提问,却把深情表露无遗。更精彩的是,她不像上面这两位男子,只会用外在物件作为情感象征,一会儿是雎鸠,一会儿是彤管,一会儿是荑草。她全然不要,只是直接从她思念的男人身上找。她先找到的是衣领,后来又找到了玉带,为了保持质感,她又写出了衣领和玉带的颜色。
  这真是高手了。一写衣领和玉带,立即就产生了贴身的体温,可以想见他们曾经有过的亲近。这就是用最矜持的方式,写出了最不矜持的亲密。雎鸠还在鸣叫,彤管还在吹响,但是,更好的诗却在这里,在青青的衣领和玉带之间,加上几个责怪的眼神。
  女性更懂得诗,在《诗经》中最雄辩的证明,是那首很长的《氓》。一个上了年纪的妻子,在控诉变了心的丈夫。这种悲剧,不管何时何地,都数不胜数。但是,这位两千七百多年前的妻子却控诉出了诗的境界,因为她不是从愤恨,而是从“可爱”开始的。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这是第一段。我把这一段翻译成现代口语,大家一听就知道非同凡响了。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你这个小男人,那年笑嘻嘻地抱着一匹布到我家来换丝。其实哪里是换丝呀,明明是来求婚的。我把你送走了,送过了淇水,一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是你没有找好媒人。请你不要沮丧,我们约好秋天再见面,如何?
  这个开头,写出了活生生的男女两方。“氓”,是指外来的平民男子,嗤嗤笑着,找了个借口,抱着一匹布,从远地找来了。由此可知,女方一定非常漂亮,名传远近。这一点,女子直到上了年纪还不好意思说。但当时的她,除了漂亮之外,又是既聪明又讲情义的,不仅一眼就看穿了男子的目的,而且还不辞辛劳地送了这个第一次见面的求爱者一段很长的路,涉过淇水,抵达顿丘。那么长的路,她一直在劝说,不是故意拖延,约好秋天为期。——这样一个女子,应该是美好婚姻的最佳缔造者。因此,后来所控诉的悲惨遭遇,几乎是“天理不容”了。
  没想到,她还是很克制。在诉说自己的不幸经历之前,她只想对未婚的女孩子劝说几句:“桑树未凋之时,多么鲜嫩,斑鸠鸟却不能贪嘴,多吃桑椹。姑娘们更要当心,不要太迷恋男人。男人陷入了迷恋还能脱身,女人陷入了迷恋就无法脱身。”
  劝说之后,她立即接上一句:“桑树真的落叶了,枯黄凋零。”她不想多说,只提到她不得不回娘家了。又要涉过淇水,河水溅湿了布巾。最后才叹了几句:“说好一起变老,老了却让我气恼。淇水有岸,沼泽有边,未嫁之时,你多么讨好。信誓旦旦,全都扔了。既然扔了,也就罢了。”
  想得到吗,这些叹息,这些诗句,竟然来自二三千年之前!按照历史学家的分期,那还是纷乱而又混沌的时代。所有的强权割
  据和刀兵格斗,都艰涩难解。但是,奇迹出现了,仅仅是一位乡间女子的悠悠诉说,穿越了一切,直接抵达今天。乍一听,好像来自于本家的婶婶或姨妈,来自于去年或前年。
  也就是说,这番女子之叹,女子之诗,女子之心,女子之情,居然抹去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抹去了全部历史过程,顷刻揉碎,彻底消融,全然包涵。亚里士多德说,诗高于史。对此,中国学术文化界一直都拒绝接受,但凭着这首《氓》,只能接受了。
  不错,诗高于史,诗贵于史,诗久于史。这是因为,史更重事,事虽宏大而易逝;诗更重情,情虽寻常而延绵。
  或者说,史因刚而裂,诗因柔而寿。
  一般说来,男性近史,女性近诗。尽管“诗人”是男性多,但在人生气质上,诗更亲近女性。对此不必辩论,因为三千年前就是如此。后世的职业性挪移,有着太多外在的原因。
  诗人未必懂诗。这就像,樵夫未必爱山,船工未必爱河。打开后窗对山而惊、见河而喜的,是另一些人。
  为此我要提醒世间为数不少的诗人:写完诗,不要老是关上书房的门独自吟哦。你们家,一定还有真正懂诗的人。
  奇怪的年轻人
  我要说的,是二千三百多年前的一位古人。且先把时间搁一搁,让我描述一个可以想象的情景——这是一个高雅的会场,台上坐着一排德高望重的学者,一个个都在讲授着自己的学说。他们讲得很自信、很完整、很权威,有时候语气庄严,有时候循循善诱。台下的听众,都在恭敬聆听,时不时还在低头记录。
  学者们辩论起来了。开始时还只是温文尔雅地互相表达一些不同意见,很快就针锋相对了,越辩越激烈。都是聪明人,彼此总能在第一时间觉察对方的逻辑漏洞,随之作出快速反驳。反驳的层次,越来越细,反驳的时间,越来越长。
  辩论刚起时,听众们精神陡增。但是,越花脑筋的事情越容易疲倦,大家渐渐失去了耐心。只是出于礼貌,出于对辩论者年龄的尊重,还坐着听。但对于他们所讲的内容,已经很难听得进去。
  终于,听众中有人起身,弯着腰离开会场。这很容易传染,不久,会场里的听众只剩下了一小半。
  会场外面,是一个门厅。那里有一个角落,聚集着刚刚从会场出来的听众。原来,他们围住了一个奇怪的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在自言自语,有时,又对着靠近他的几个人发问。问了又不等待回答,随即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他在问——“这么多学者坐在台上,这是确实的吗?他们是怎么过来的?是谁让他们坐到了一起?”“他们每个人都讲了那么多话,自己相信吗?他们每个人都讲得很精彩,但天下需要那么多精彩吗?”“按照年龄,他们都早已萎谢,那么,这究竟是他们在梦游,还是我们在做梦?”
  “生死一定是真的吗?做梦一定是假的吗?如果这是一个梦中的会场,那究竟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
  “如果大家一起都在做梦?什么时候才能醒来?醒来,是不是另一个梦?”
  ……听了这些问题,有人觉得这个年轻人不太正常,就回家了,但很多人却像被什么粘住了,全神贯注。过了一会儿,会场里出来的听众越来越多,都挤到了这个年轻人身边。里面的演讲和辩论,已经无法继续。
  这样的情景,历史上频频发生。发生得最有气魄的,是在中国的诸子百家时代。
  在诸子百家这个庞大的“会场”外,也坐着一个年轻人。他同样在门厅的一角自言自语,不断提问。
  他,就是庄子。他确实“年轻”,比孔子小一百八十多岁,比墨子小一百多岁,比孟子还小了几岁。
  对于老人家们的学说,他都知道。但是,他不喜欢他们滔滔不绝地教诲世人的劲头。
  他们好像把天下的什么道理都弄明白了,因此不断为不同的学问宣布一个个结论。众多的弟子和民众把他们当作无限的真理矿藏、永恒的百科全书。他们也觉得自己有责任来承担这样的功能,因此有问必答,有答必录,而成一家之言、一派之学。他们很早就构建了这种学术身份,随着年岁和名声的增长,都已巍然而立,定于一尊。
  他们私底下是不是也有犹疑、模糊、困惑、两难的空间?但在明面上却没有暴露出来,生怕一旦暴露,他们作为真理代言人的身份就会动摇。广大弟子们,更是否认他们的文化宗主还有什么问号隐藏在身上。
  庄子与他们完全不一样。他躲避官场,也躲避学界。因为,他觉得自己不是解答疑问的人,而是扛着一大堆疑问。他是疑问的化身。他也不相信老人家们能解答自己的疑问。因为自己的疑问太大,大到连老人家们的立足根基,都在疑问的范围之内。因此,他只能不断地问天、问地、问自己。更多的是,当问题提出,他就在世间万物中寻找可以比拟的对象,那就成了一个个寓言。寓言不是答案,却把问题引向了更宏大、更缥缈的结构,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引向了哲学和美学。但是这种哲学和美学,连小孩和老者都乐于接受。
  这一来,怪事发生了。大家渐渐发现,这个不断提问的人,在很多方面可能比那些不断宣讲的人还重要。因为他的问题一旦问出,就牵动了宇宙世界和人类的秘密,即使没有答案也深契内心。
  大家还发现,这个不断提问而不急于找到答案的人,让人们渐渐习惯了那些找不到答案的问题。而且让人们懂得,一切真正的大问题都没有答案。有答案的问题,再大也大不到哪里去,那就交给那些老人家去讲解吧。
  他的问题,触及了天地的源头,大小的相对,万物的条件,自由的依凭,生死的界限,真假的互视,至人的目标,逍遥的可能……这些问题,会让那些老人家全都瞠目结舌。事实上,直到今天,全人类思考等级最高的智者,也还纠缠在这些问题上。而且,因为纠缠到了这些问题而深感幸福。居然有人那么早就发现了这些问题!于是更多的人明白了:提问者,就是“开天辟地”者。至于解答,千百年来有多少人在做,那只是在擦拭“开天辟地”时撞裂开来的玉石碎块,不值得太多关注。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版  次:1

开  本:32开

纸  张:纯质纸

加载页面用时:93.7663